金聖華:學好母語是翻譯基石

2020-12-25 大公資訊

  圖:金聖華形容翻譯如登山,而中文就是基石/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文學是我的畢生所愛,不分國度。」說這句話時,香港翻譯家金聖華語氣堅定。譯了多年書,翻譯始終是她的「老本行」,翻譯之外,尤鍾情寫作,曾出版多部翻譯理論書籍及散文著作。早年,她曾想跟隨臺灣作家白先勇等人的足跡,成為一名作家。後來,偏偏走上翻譯之路,從事翻譯五十年如一日,翻譯於她而言,如同登山:「愈行得深入,愈感到山勢陡峭,舉步維艱,而中文恰恰就是這座山的基石。」/大公報記者 劉 毅

  接受本報記者專訪的下午,金聖華既談翻譯理念,也談人生經歷,談文學,更談崑曲。翻譯之外的她,重視生活情趣,熱愛電影、音樂、旅遊,曾出版旅遊文學著作《笑語千山外》。多年間,她亦訪問過不少大師級人物,計有鋼琴家(傅聰)、學者(季羨林、饒宗頤)、作家(余光中、白先勇)、翻譯家(喬志高、楊憲益)。當然還有她十分敬重的楊絳,金聖華稱:「我越來越希望像楊絳那樣,寫文章不需要很華麗的文字,但可以很溫馨、很平易,最觸動人心。」

  她又表示:「從事翻譯,前提是你一定要學好自己的語言,否則一切都是空中樓閣,翻譯出來的東西也會是四不像。」

  細數往事,金聖華很自然就談到她父親金信民製作的《孔夫子》,這部攝製於七十六年前的電影由費穆導演,拍攝歷時一年,父親當年對這部電影投入之認真,令她深受感動。從父親一輩談到兩岸三地的作家,金聖華認為,上一代的學者、作家,經歷過苦難日子、艱辛歲月,仍能擇善而固執之,治學嚴謹認真,那種堅持,那種修養,讓人敬佩。

  談起父親,金聖華憶及自己的啟蒙書籍,就是父親時常翻閱的《大戲考》:「兒時生活在上海,我的兩位哥哥唸中學的時候,我還在幼稚園,沒有玩伴的日子,只好自己在家裡到處摸索。茶几上那本又大又重的黑皮厚書,既然跟大人們茶餘飯後哼哼唧唧的京曲有關,內中想必大有乾坤。冬日午後寂寥,窗外初雪紛飛,從書架上抽出書來,細細捧讀,就進入了中國民間傳說與歷史演義那引人入勝的天地,再也不感到孤獨。七、八歲的年紀,我便熟知了薛平貴、王寶釧、楊四郎……更讀到了《捉放曹》、《打漁殺家》、《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今日的金聖華,已然是香港的知名翻譯家,同時為香港中文大學榮譽院士及翻譯系榮休講座教授,以及香港翻譯學會榮譽會長。但成為一名翻譯家,並非金聖華少年時的理想,她憶道:「我想成為作家,因為很多出名的作家都是外文系的,例如余光中、白先勇等,我讀外文系的初衷就是想創作。」然而她修畢學業,既然兼通英法兩語,水到渠成,便從事了翻譯工作。

  於她而言,翻譯如同一座文化之間的橋樑,讓不懂他國語言的人士有機會接觸到外國文學,她談起自己最為敬佩的一位翻譯家傅雷:「傅雷翻譯法國作家的作品,皆能達到他對翻譯的要求—行文流暢,用字豐富,色彩變化。」

  提倡貼譯 尊重原意

  以翻譯的原則來說,金聖華提倡「貼譯」,即儘量貼近原文,重現文章本身的風格,或高雅,或通俗。在她所著《齊向譯道行》一書中,曾如此形容何謂優秀的譯者:「做翻譯,需要有潛水人的能耐,面對原文,先要縱身投入,在碧海深處遨遊探索,遊目四顧,待尋得寶物,又能及時抽身,浮遊而上。」

  金聖華第一本翻譯的書,是美國女作家卡森.麥克勒絲(Carson McCullers)的中篇小說《小酒館的悲歌》(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e),初譯時她有點抗拒,認為書中的三位主角不夠美:「女主角是一個男人婆,男主角駝背,另一個主角則是一名浪子,由他們譜寫的愛情故事會顯得不那麼浪漫。」誰知道硬?頭皮譯下去時,金聖華愈來愈發現書中之妙,作者在書裡描述的一番話:「愛情是兩人之間的共同經驗,但是說共同經驗,事實上並不表示這是兩個有關者相同的經驗。其中一個是愛人者,一個是被愛者,兩人來自不同的國度。被愛者通常只是一種導火索,激發起愛人者心中醞釀已久的愛意。」最令她記憶深刻。

  金聖華另一個廣為人知的譯績是譯註《傅雷家書》的英文和法文部分。

  「譯註《傅雷家書》中的外文時,初初覺得很容易,認為只是中文信中夾雜些許英語、法語詞句,可實際翻譯時,卻發現遠不止此。」金聖華說:「首先,信中需要譯註的地方,比原先估計的多出很多,全書共有有七、八百處之多,工作量相當大,不是預計中只花短短數日就可以完成的。其次,要譯註的外文,包括好幾種不同的性質,不可單一而論。」

  金聖華一共翻譯過三批傅雷的書信。第一批是家書,是傅雷用法文及英文寫給兒媳彌拉(傅聰當年的妻子,也即是小提琴家梅紐因的女兒)的,金聖華全部用白話來翻譯,她譯完這批家書後,傅聰曾贊曰:「已經分不出來哪些是父親寫的,哪些是翻譯過來的了。」第二批書信,是傅雷用法文寫給傅聰老師傑維斯基的,金聖華全部用文言文來翻譯。而第三批書信最難,是傅聰寫給親家梅紐因的,有時閒話家常,談談小兒女,有時討論藝術與人生,時嚴肅、時親切,金聖華是採用半文半白的語調翻譯的。

  推廣中文 不言放棄

  雖然已經榮休,但金聖華仍時常返回中大教授學生翻譯課。金聖華直指,中文是翻譯的基礎,只有學好中文的人,才能做得好翻譯。但據她觀察,香港學生對中文學習不夠重視,連一些詞語的基本用法都搞錯,比如英文單詞「share」總會翻譯成「分享」,金聖華認為這樣譯不妥當,她闡釋道:「若share跟苦難連接在一起,應該怎麼翻譯呢?難不成也能分享嗎?講『share』幸福和苦難,中文就有一個非常好的成語—『同甘共苦』。」

  她繼而指出,中華民族的文化,是非常注重謙虛精神的,自己的兒子,稱「犬子」,自己的家,稱「寒舍」;再如「榮休」、「喬遷之喜」等詞語,不可用在自己身上,而是稱對方。但某些人將這些表示尊謙的詞彙亂用一通,這樣的謬誤,用在翻譯上,也最是要不得。她建議學習翻譯的學生,可以多些涉獵中國文學,以豐富自己翻譯時的詞彙量:「例如家中父母,除了可以用『高堂』一詞,亦可以用『椿萱』,當翻譯『My parents are healthy』時,就可譯為『椿萱並茂』,如此譯來,既文且雅。提高中文學習,對於翻譯外國文學,也是大有裨益。」

  對於時下很多人不重視中文學習,金聖華最是反對:「傅雷、林語堂兩位翻譯家本身也是成績斐然的大文學家,有深厚的國學根基。」她續稱,現在的學校都不提倡讀古書了,學生們更是認為只要學好英文足矣,余光中有句話說得很好:「英文沒有學好,中文反而給帶壞了。」年輕人的中文,愈寫愈像英文,以英文句式寫中文,英文也不見長進,到頭來,兩種語言都不行。純正的中文被嘲諷為「老土」,讀中國四大名著,還要看英文版的,令人汗顏。

  翻譯是她的本行,但金聖華並不局限於此,更曾出版多部散文作品,語言優美不言而喻,其對中文運用之功力可見一斑。寫作以外,金聖華更不遺餘力推廣中國文學,曾策劃香港中文大學首屆「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華文獎」),並連續籌辦三屆,因為她認為:「中文很美,中華更有五千年文明史,身為中國人的我們沒有理由不熱愛自己的文學與文字。」

  「生而為中國人,我好幸運,我與中國文學相識於少年,這是我的畢生財富。」專訪尾聲,金聖華說起這番話,情真意摯。「人說一世如羈旅,漫漫長途中投宿的一個又一個客棧,或簡陋,或舒適,此中的種種際遇,是浮光掠影,還是刻骨銘心,總會在生命中留下了或淺或深的記憶。」這是她寫在《笑語千山外》封面的一段文字,足見她對人生際遇領悟頗深。

  翻譯外國文學,於金聖華而言,是畢生的事業;以中文進行文學創作,於金聖華而言,是畢生的信念與摯愛。

相關焦點

  • 首先,學好你的母語
    今天,是國際母語日。母語,穿過歷史的長河,穿過我們的記憶,嵌入每個人靈魂,成為塑造你表達、思維和情感的方式。
  • 漢語對兒童的智力成長是至為關鍵的,一定要把母語學好
    一個國家的母語是它文化的載體,你學了多少,你掌握了多少母語,你就會成為有什麼樣文化修養的人。陸谷孫先生是英語大師,但一再要求學生熱愛母語,要「留住我們中國文化的精神線索」。一國政府對母語採取什麼樣的政策,會直接影響到大眾的思維水準,進而影響該國的高科技人才的培養。
  • 母語翻譯_母語潤色_母語配音的思路_專聯譯盟網
    專聯譯盟網-專業在線翻譯網母語翻譯指的是一個系列的翻譯類型,即在筆譯、審校、母語潤色、字幕翻譯、聽譯、聽錄製作過程中,由母語為目標語言(譯文)的譯員、配音員等人才來進行譯製創作。因此,母語人才廣義上是指掌握一種及以上語言的語言或專業人士。舉例說明,母語譯製的特點:1.中譯英合同母語翻譯中譯英合同翻譯由美國籍的譯員來翻譯,就屬於筆譯翻譯類型的母語翻譯,當然,該譯員對於中文至少達到熟練以上的水平,掌握豐富的詞彙、熟悉漢語的表達方式,精通中英文翻譯轉換過程中長難句、語法、語序、詞彙等語言差異的處理。
  • 翻譯公司:母語審校對翻譯質量的意義
    翻譯公司:為了迎合客戶對翻譯品質的更高要求,翻譯公司關於翻譯交易角逐之需求,諸多翻譯公司於早些年率先引進了母語校審,並在後來的幾年時辰窮力慫恿,過甚烘託,貌似在有老外加入校審譯文的歷程後,翻譯品質就有了質的飛躍。而真相真的這樣嗎?
  • 首先,學好你的母語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首先,學好你的母語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今天,是國際母語日。母語,穿過歷史的長河,穿過我們的記憶,嵌入每個人靈魂,成為塑造你表達、思維和情感的方式。
  • 母語都沒學好,學習英語真的有必要嗎?
    畢竟英語不是母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肯定是有一些困難的,為了讓孩子從小就受英語環境的影響,家長們更是「下血本」讓孩子上「雙語幼兒園」,就是為了讓漢語和英語的學習齊頭並進,孩子一樣也不落下。雖然「雙語幼兒園」能更好地讓孩子學語言,但是收費也是和服務質量平行的,一般雙語幼兒園的學費是普通幼兒園的3——5倍。
  • 國際母語日,訊飛翻譯機助你用母語走遍世界
    每年的 2 月 21 日,是「世界母語日」。即使只會一門母語,你也能走遍天下。只要帶上一帶訊飛翻譯機2.0,就可以實現用母語走遍全世界的美好願望。        訊飛翻譯機方言翻譯 助力母語走天下       從產品功能上看,訊飛翻譯機2. 0 在全年 12 月的一次升級後,增加了一些冷門的小語種,類似冰島語、拉脫維亞語、尼泊爾語等極為小眾的語言,覆蓋範圍更廣。翻譯時長也縮短至 1 秒以內,基本上實現了鬆手即譯的功能。
  • 「母語幹擾」現象與對外漢語翻譯教學法重新認識
    在二語習得過程中, 處於無語言自然環境下的大多數學習者一般多用翻譯式的方法掌握目的語, 不能排除母語的「中介作用」, 如果不經過把所學的目的語知識用母語「複製」這種語碼轉換的翻譯過程, 就總覺得所學的知識不牢靠, 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客觀現實。有學者認為既然是教授漢語,就應該讓學生脫離母語,進行全外語教學。
  • 《李光耀回憶錄》:雙語教育為何是新加坡建國基石
    李光耀在書中用相當多的篇幅自述五十年來如何投注心力,制定和實施雙語政策,把新加坡從一個語言複雜的前英國殖民地打造成一個多數人都通曉英文,同時懂得自己母語的團結國家,從而造就了新加坡經濟蓬勃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好形勢。李光耀自豪地將雙語政策稱為「建國基石之一」。
  • 沒有母語環境,怎麼培養孩子的英語思維?
    而他的母語,則因為沒有英語學習環境,學起來會感覺吃力。所以並不是「英語太難,連外國學生都學不好」,而是這個語言環境、語言思維給他設置了天然的障礙。其實,中國學生跟這個外國學生一樣,面對著這道屏障。中國學生無法流利說英語的最大原因就是:無法直接用英語思考。
  • 母語會牽制外語學習嗎?
    打破天花板的目的,是告給人們,孩子從小學英語,是可行的,也是效果最好的。別錯過敏感期。母語和外語學習可以同時進行。 千萬別聽信什麼學好母語再來學英語的言論。 為什麼要說母語能力是外語學習的天花板呢?是用母語來學英語嗎?是要用翻譯式的方式來學英語嗎?如果是這樣的,那母語能力就是外語學習的天花板。那樣學出來的就是中式英語。很難達到英語思維。
  • 高考高分基石---學好高一物理
    新朋友點「深圳學而思學習助手「藍字關注我高考高分基石
  • 應用軟體遊戲翻譯/英語母語/動畫/質量檢查
    應用軟體遊戲翻譯/英語母語/動畫/質量檢查招聘人數:2人僱傭形勢:契約社員工作內容:
  • 有道人工翻譯累計翻譯逾3億字,並推出母語潤色服務
    近日,據網易有道旗下有道人工翻譯官方數據顯示,從2011年成立以來,有道人工翻譯平臺累計翻譯字數已經超過3億字。由此可見,有道人工翻譯「專業」、「快速」、「準確」的品牌理念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文檔翻譯專業性高從有到官方數據可以看出,這超過3億字的翻譯需求主要分為零碎翻譯需求、溝通翻譯需求以及學術研究翻譯需求。佔比最大的文檔類型為:專業論文、個人文檔和公司產品介紹,與此相應的,佔比最大的三類用途為學術研究、工作商務和建立求職。由此可見,有道人工翻譯的訂單專業性要求相對較高,含金量也更大。
  • TED翻譯告訴你學好外語的7個黃金法則
    TED字幕翻譯計劃的語言大神們自然是個個身懷絕技,他們提煉出了7條黃金法則,助你學好外語。德語翻譯Judith Matz建議:「從你想學的那門語言中選出50個單詞,嘗試著用它們與人對談,然後再慢慢地開始學習語法。」
  • 漢語之美,怦然心動請學好你的母語
    今天,是國際母語日。母語,穿過歷史的長河,穿過我們的記憶,嵌入每個人靈魂,成為塑造你表達、思維和情感的方式。
  • 繆迅:母語與外語,可否相得益彰?
    專家學者的很多見解,有助於促使有關各方和我們的各級各類學校面對學好母語和學習外語的這一關係,重新做一番梳理。  筆者以為,在全球經濟日趨一體化的今天,包括英語在內的外語學習越來越被重視,這無疑是應該的,也是我國中高端人才培養與國際「接軌」的大勢所趨。
  • 如何學好文言文翻譯 提高文言文成績的方法
    如何學好文言文翻譯 提高文言文成績的方法文言文是學生無論是在高中還是初中都必須學習的一個內容,很多學生表示文言文超出了自己的語文水平,學起來很難。其實文言文也是有一些不錯的學習方法的,下面小編為各位介紹幾個學好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 學好英語最快需要多長時間?
    英語學習者長期在這類廣告的催眠下,真的就相信了可以在幾十天內練出一口流利的英語,開始變得急功近利,導致的結果就是幾十天之後發現自己距離學好英語的目標還無限遠,於是自暴自棄、半途而廢。如果你事先不清楚自己需要多長時間能學會英語,沒有一個正確的時間預期和心理準備,你就基本上不可能學會英語。到底多長時間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呢,或者多長時間能學好英語呢?
  • 德國漢學家顧彬:中國翻譯者的問題在於母語不夠好
    9月19日,顧彬來到上海長寧區圖書館,與復旦大學德語系教授魏育青對談「翻譯對社會發展的意義」。他以德國現今圖書市場上70%都是譯文書為例證,並援引一位美國漢學家的說法——歐洲哪一個民族開始翻譯,就開始發展——說明翻譯對於一個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當主持人問中國翻譯目前的最大問題是什麼時,顧彬肯定地回答說,是「在母語」——也就是中文水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