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昆明人,都聽說過雲南大學發生的一起駭人聽聞的案件,就是當時轟動一時的馬加爵案,這起案件直到16年後的今天還能在網上引來熱烈討論。
在2004年2月13日到14日兩晚,在雲南大學男生317宿舍中,馬加爵用石錘將同班4個室友殺害,接著還把屍體放到了宿舍裡的衣櫃。
之後的兩天,一些路過的人聞到了317宿舍散發出一陣奇怪的味道,接著便是發現了4位死者的屍體。
之後據云南警方調查,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後於2月25日發布其通緝令,最後馬加爵於3月15日晚上19點半在海南省三亞市落網。
這起案件最終劃上一個沉重的句號,其中人們討論最多的就是馬加爵的殺人動機,這也是整個案件中最讓人疑惑的一點。
究竟是什麼原因,會讓馬加爵忘記昔日友好的室友關係,成為一個一連殺害四個人的劊子手呢?
首先有一點是需要闡明的,馬加爵肯定不是一位值得洗白的人,但這起案件背後,需要如何處理宿舍裡關係,確實值得人們警醒。
有一點需要證明的是:馬加爵肯定不是一位值得可憐的人。2010年網際網路剛興起的那幾年,網絡上還出現過不少《馬加爵作案動機》《馬加爵案背後讓人淚目》的文章,文章大概意思都是:「馬加爵被室友欺負。」「馬加爵學習成績好。」「馬加爵拒絕律師免費為他辯護。」
以上除了「馬加爵學習成績好」有著一定的可信度,其餘大有可能都是無稽之談,畢竟馬加爵考上的是211工程中的雲南大學,肯定不至於學習成績差。
另外「馬加爵被室友欺負」就更不可能了,我們不妨可以回憶一下馬加爵的照片,他身材並不瘦小,有這等身材的人,會容許室友欺負他嗎?因此馬加爵被人欺負這一觀點,自然是不攻自破。值得一說的是,如果馬加爵被室友欺負,轉而將同學殺死,以媒體的慣性,不可能會放過如此吸睛,還有著反轉性質的新聞。
之後在馬加爵的審判中,一些細節更是加深了以上觀點的明確性,首先第一個細節就是馬加爵的父親拒絕給馬加爵辯護,作為父親,肯定算得上是最為了解馬加爵的人,連父親都選擇不辯護,可見馬加爵完全不是什麼過失殺人。
因為父親也知道,若此時此刻為馬加爵辯護,那就等同於是在為四位受害者家屬傷口上撒鹽了。
值得一說的是,馬加爵在庭審現場發生了三次口誤,最終暴露了他隱藏的殺人動機,他有些辯解性質地說:四個人根本沒拿他當朋友。
據馬加爵說,自己的殺人動機來自於一次牌局的口角,死者之一的邵瑞傑說馬加爵牌品太差,怪不得交不到朋友,懷恨在心的馬加爵次日便是購買了作案工具,將一個宿舍裡三位室友全部殺害,此時死者之一的龔博正好過來串門,親眼目睹了馬加爵的殺人過程,馬加爵害怕事情敗露,龔博便是成為了他殺害的第四個人。
有人會問,難道不是環境把馬加爵逼成這樣的嗎?還真不是。
警察在將馬加爵捉拿歸案後,在雲南大學展開了一次走訪調查,在調查中得知,馬加爵並不是一個好相處的人,有時候明明是誤會,馬加爵也會惡語相向,久而久之,馬加爵的人緣,實在是算不上好。
這就足以看出,馬加爵並不是因為內向而人緣差,而是因為人緣差而內向。
案件已經過去十六載春秋,每當提起這起馬加爵案,儘是有人悲憤,有人嘆息。據悉,四位死者的家庭都是窮苦家庭,幾代人才出了一位大學生,本應都是光宗耀祖的存在,結果都在青春年華的年齡中隕落。
而網上盛傳的一些《馬加爵的遺書》《馬加爵的背後》,其中一些完全跟事實背離的描寫,更是對死者的不敬,同時也在告誡我們:網絡時代,不要因為流量就什麼都敢寫,誤導了大眾,就是媒體的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