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通過新聞報導,總是能夠發現,家長和教師之間關係總是越來越緊張。家長們總是為了一個名為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理由拼命努力。我們的教育總是在應試教育和快樂教育之間不停的詬病。
我們大家爭來爭去到底在爭什麼?
那我覺得首先核心問題是,我們應該思考一下什麼是教育。
以下分析僅是個人觀點。
其實這個要進行細分考慮,教育分為兩個大的階段,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這裡將職業教育同等化為高等教育並談)
先說義務教育,小學初中,這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我認為目的就是在於掃盲和普及基本的常識知識,培養基本的是非道德觀念。
初中畢業之後,我們能夠識字,看懂合同,能夠看書自學,會算數,能做買賣,對於大部分事情的正確與否有個簡單基本的判斷。能夠簡單的知道我們國家的歷史,能夠了解我們國家的政策和法律。對於所有人來說這義務教育就算是達到目的了。
簡單來說就是提高國民文化水平的下限。全面提高國民的基本素質。
相較於義務教育,高等教育所面對的就不是這個樣子了。高等教育就是更加殘酷的了生死淘汰賽了。
高等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篩選和培養人才。
高中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人才打基礎。然後在高中進行文理分科,其實本質就是看你是哪一方面的材料,或者你想成為哪一方面的材料,然後再進行針對性的鍛造。當三年培養完畢之後,就是考察你是不是真的是塊材料的時候了,那麼就是中國最嚴謹的質檢程序,高考。
在高中的階段發現,A是個鑽石可以送去打磨打磨,B是個玻璃可以扔進熔爐選擇造型,C是個大理石,可以考慮送去做雕塑。D不錯是個木頭,送到木匠那裡看看能幹啥。
通過高考,就被這樣送到了一個個大學,一個個專業進行著專業的深加工。
經過幾年的大學深造之後,同學們走上了社會,B遇到了A之後,被鑲在了窗框上做了玻璃窗。C遇到了錘子,變成了一個大理石欄杆,D走進了家具廠變成了一塊門板。正是這樣所有人完成了自己的蛻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然後構建了我們這個完整的國家。但是B可以不做玻璃窗,玻璃雖然是玻璃,只要改變一下自己,就可以變成一個精美的玻璃擺件。C是大理石,只要自己選擇的好可以成為一個英雄的雕塑。D不做門板也可以做很多其他的東西,是成為家具,擺件,還是任何東西都可以,反正用途廣的很,最次還可以車珠子。至於A可以成為玻璃刀也可以成為鑽戒,如何選擇就看走上社會的你願意在這個國家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同樣一塊料,在任何地方都有他的價值。
你想成為一個公務員,也可以成為一個商人,你可以成為一個藝術家,也可以成為一個工薪白領。
所以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我想我的思考的答案就是這樣。不拘一格降人才。針對性的,將合適的人培養成合適的才(材)。
但是父母可不這樣認為的。
在中國有這樣一句古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這句話在我們的國家可謂是金科玉律,至理名言。
在古代人就分為三六九等士農工商。所有人都想成為最上等的人。甚至為了成為人上人要踩著人才可以。有了科舉制度以後,這個更成為了翻身的救命稻草。這種思想在現代依然如此。
那些不成功的父母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把自己未竟的事業,自己沒有達成的夢想強行安排給孩子,讓他們成為自己眼中的人上人。讓他們必須要成為醫生律師公務員,要成為企業高管月薪好幾萬這樣才可以。
而那些成功的父母也不乏虎父無犬子的思想,你的父母都是行業精英,一方大佬。你作為我們的孩子如果沒有考入某某名校,沒有像我們一樣成功就是丟人現眼。你不要去學習這個,不要喜歡哪個,因為那些與我們的家世不匹配丟人現眼。
所以區別就出現了。
教育的本質就是篩選不行的做好基礎培訓就好,挑選出優秀的培養成各行各業的精英。
而作為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都是處於精英階層的地位。
競爭就不可避免的上演,並且越演越烈。
並且這個矛盾不可調和。
好的大學就那麼多的名額。去國外還要大量的金錢支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就是如此。為了能夠擁有一席之地,就必須不斷的努力。不僅僅是高中大學努力,在初中小學就要開始努力。現在幼兒園都開始了激烈的競爭。這就是現狀。因為一步差步步差。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每一步都不能出錯。只有這樣才能讓家長安心。但是問題是,這個矛盾被轉嫁到了學生身上。
從小學開始就有各種各樣的輔導班,中學補習班,他們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因為那些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不許談戀愛因為會分心。他們被父母的一條條規矩框架起來,只能按照步調一步步走下去。
他們想要向父母反抗或者傾訴,不論他們怎麼做只會被父母駁回,父母一邊痛斥著他們不求上進,一邊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傾訴著自己的不易,用威脅和道德綁架將孩子的要求駁回。一些心思細膩的孩子對於這樣的壓力會十分敏感,他們會老老實實的服從父母,但是內心的不愉快也是實打實的。他們沒有父母經歷的一切,他們無法切身體會父母的擔憂,他們沒有足夠豐富的閱歷來理解這些。所以這種本心的願望在壓力的作用下不斷折磨著他們的內心。於是便出現了現在社會新聞中一起又一起學生抑鬱的報導,甚至在痛苦中結束生命的報導。
這些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往往都表現的比較乖巧聽話,他們學習很努力。父母和老師是很難察覺的。有的學生可能因為成績退步,或者一次考試沒考好就開始傷心難過。其他同學還在腹誹,不就差點沒滿分嗎?至於嗎?但是他可能不是真的因為沒考好。只是因為沒考到父母滿意的成績,而害怕回家被責備。他們學習的動力就是為了讓父母滿意,當父母看到他們的成績單露出滿意微笑的時候才是他們快樂的時候。當成績不理想的時候則是他們噩夢的到來。一個孩子可以堅持一年,五年,十年。九年義務教育完成了。還有更加重壓高中三年。我覺得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高三學生會漫天散花一般的向天空拋灑那些陪伴了他們這麼久的課本。因為他們看到的是解脫枷鎖的希望。那是希望的曙光。
只是可惜有的孩子根本沒有堅持到那一天。
我在這說這些並不是要批判什麼,那些跳樓的孩子也許並不全是這樣的情況。但是我說的情況絕對的存在。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考慮孩子的未來的時候,是否能把孩子的感受也添加進去。作為一個衡量的標準呢?
父母的行為是沒有錯的。為了孩子的未來確實需要父母的鞭策。但是你眼中孩子的未來,是孩子的自己想要的未來嗎?你認為孩子以後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這樣才能過上好的生活,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平平淡淡的一生,一個相伴一生的愛人。或者一個值得追尋的夢想同樣是自己的人生。那才是自己想過的日子。因為父母不能代替他們過完這一生。
說了這麼多的心裡話,只是因為在網上看到現在的這種新聞實在是越來越多了。這些孩子在學校這麼小的年紀就承受了來自社會的巨大壓力。本該是心無旁騖認真學習,體會美好的孩童時代的孩子卻得上了痛苦的抑鬱症。
只是希望以後這樣的事情會越來越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