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家庭和教育之間的矛盾該怎麼辦

2020-09-03 流水遊木

近些年通過新聞報導,總是能夠發現,家長和教師之間關係總是越來越緊張。家長們總是為了一個名為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理由拼命努力。我們的教育總是在應試教育和快樂教育之間不停的詬病。

我們大家爭來爭去到底在爭什麼?

那我覺得首先核心問題是,我們應該思考一下什麼是教育。

以下分析僅是個人觀點。

什麼是教育

其實這個要進行細分考慮,教育分為兩個大的階段,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這裡將職業教育同等化為高等教育並談)

先說義務教育,小學初中,這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我認為目的就是在於掃盲和普及基本的常識知識,培養基本的是非道德觀念。

初中畢業之後,我們能夠識字,看懂合同,能夠看書自學,會算數,能做買賣,對於大部分事情的正確與否有個簡單基本的判斷。能夠簡單的知道我們國家的歷史,能夠了解我們國家的政策和法律。對於所有人來說這義務教育就算是達到目的了。

簡單來說就是提高國民文化水平的下限。全面提高國民的基本素質。


相較於義務教育,高等教育所面對的就不是這個樣子了。高等教育就是更加殘酷的了生死淘汰賽了。


高等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篩選和培養人才

高中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人才打基礎。然後在高中進行文理分科,其實本質就是看你是哪一方面的材料,或者你想成為哪一方面的材料,然後再進行針對性的鍛造。當三年培養完畢之後,就是考察你是不是真的是塊材料的時候了,那麼就是中國最嚴謹的質檢程序,高考。

在高中的階段發現,A是個鑽石可以送去打磨打磨,B是個玻璃可以扔進熔爐選擇造型,C是個大理石,可以考慮送去做雕塑。D不錯是個木頭,送到木匠那裡看看能幹啥。

通過高考,就被這樣送到了一個個大學,一個個專業進行著專業的深加工。

經過幾年的大學深造之後,同學們走上了社會,B遇到了A之後,被鑲在了窗框上做了玻璃窗。C遇到了錘子,變成了一個大理石欄杆,D走進了家具廠變成了一塊門板。正是這樣所有人完成了自己的蛻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然後構建了我們這個完整的國家。但是B可以不做玻璃窗,玻璃雖然是玻璃,只要改變一下自己,就可以變成一個精美的玻璃擺件。C是大理石,只要自己選擇的好可以成為一個英雄的雕塑。D不做門板也可以做很多其他的東西,是成為家具,擺件,還是任何東西都可以,反正用途廣的很,最次還可以車珠子。至於A可以成為玻璃刀也可以成為鑽戒,如何選擇就看走上社會的你願意在這個國家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同樣一塊料,在任何地方都有他的價值。


你想成為一個公務員,也可以成為一個商人,你可以成為一個藝術家,也可以成為一個工薪白領。

所以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我想我的思考的答案就是這樣。不拘一格降人才。針對性的,將合適的人培養成合適的才(材)。



但是父母可不這樣認為的。

在中國有這樣一句古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這句話在我們的國家可謂是金科玉律,至理名言。


在古代人就分為三六九等士農工商。所有人都想成為最上等的人。甚至為了成為人上人要踩著人才可以。有了科舉制度以後,這個更成為了翻身的救命稻草。這種思想在現代依然如此。

那些不成功的父母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把自己未竟的事業,自己沒有達成的夢想強行安排給孩子,讓他們成為自己眼中的人上人。讓他們必須要成為醫生律師公務員,要成為企業高管月薪好幾萬這樣才可以。

而那些成功的父母也不乏虎父無犬子的思想,你的父母都是行業精英,一方大佬。你作為我們的孩子如果沒有考入某某名校,沒有像我們一樣成功就是丟人現眼。你不要去學習這個,不要喜歡哪個,因為那些與我們的家世不匹配丟人現眼。

所以區別就出現了。

教育的本質就是篩選不行的做好基礎培訓就好,挑選出優秀的培養成各行各業的精英。

而作為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都是處於精英階層的地位。

競爭就不可避免的上演,並且越演越烈。

並且這個矛盾不可調和。

好的大學就那麼多的名額。去國外還要大量的金錢支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就是如此。為了能夠擁有一席之地,就必須不斷的努力。不僅僅是高中大學努力,在初中小學就要開始努力。現在幼兒園都開始了激烈的競爭。這就是現狀。因為一步差步步差。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每一步都不能出錯。只有這樣才能讓家長安心。但是問題是,這個矛盾被轉嫁到了學生身上。

從小學開始就有各種各樣的輔導班,中學補習班,他們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因為那些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不許談戀愛因為會分心。他們被父母的一條條規矩框架起來,只能按照步調一步步走下去。



他們想要向父母反抗或者傾訴,不論他們怎麼做只會被父母駁回,父母一邊痛斥著他們不求上進,一邊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傾訴著自己的不易,用威脅和道德綁架將孩子的要求駁回。一些心思細膩的孩子對於這樣的壓力會十分敏感,他們會老老實實的服從父母,但是內心的不愉快也是實打實的。他們沒有父母經歷的一切,他們無法切身體會父母的擔憂,他們沒有足夠豐富的閱歷來理解這些。所以這種本心的願望在壓力的作用下不斷折磨著他們的內心。於是便出現了現在社會新聞中一起又一起學生抑鬱的報導,甚至在痛苦中結束生命的報導。

這些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往往都表現的比較乖巧聽話,他們學習很努力。父母和老師是很難察覺的。有的學生可能因為成績退步,或者一次考試沒考好就開始傷心難過。其他同學還在腹誹,不就差點沒滿分嗎?至於嗎?但是他可能不是真的因為沒考好。只是因為沒考到父母滿意的成績,而害怕回家被責備。他們學習的動力就是為了讓父母滿意,當父母看到他們的成績單露出滿意微笑的時候才是他們快樂的時候。當成績不理想的時候則是他們噩夢的到來。一個孩子可以堅持一年,五年,十年。九年義務教育完成了。還有更加重壓高中三年。我覺得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高三學生會漫天散花一般的向天空拋灑那些陪伴了他們這麼久的課本。因為他們看到的是解脫枷鎖的希望。那是希望的曙光。

只是可惜有的孩子根本沒有堅持到那一天。

我在這說這些並不是要批判什麼,那些跳樓的孩子也許並不全是這樣的情況。但是我說的情況絕對的存在。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考慮孩子的未來的時候,是否能把孩子的感受也添加進去。作為一個衡量的標準呢?

父母的行為是沒有錯的。為了孩子的未來確實需要父母的鞭策。但是你眼中孩子的未來,是孩子的自己想要的未來嗎?你認為孩子以後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這樣才能過上好的生活,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平平淡淡的一生,一個相伴一生的愛人。或者一個值得追尋的夢想同樣是自己的人生。那才是自己想過的日子。因為父母不能代替他們過完這一生。

說了這麼多的心裡話,只是因為在網上看到現在的這種新聞實在是越來越多了。這些孩子在學校這麼小的年紀就承受了來自社會的巨大壓力。本該是心無旁騖認真學習,體會美好的孩童時代的孩子卻得上了痛苦的抑鬱症。

只是希望以後這樣的事情會越來越少吧。

相關焦點

  • 超常兒童教育本質論及矛盾講解
    超常兒童教育矛盾  根據矛盾論的觀點,「任何運動形式,其內部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  超常兒童教育矛盾就是超常兒童教育中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是教育人員、教育措施、超常兒童之間構成的矛盾關係。
  • 教育產業化和教育初衷的矛盾
    ,今天我們來談談當下教育產業化和我們傳統教育觀念的矛盾點。為什麼這樣講,當代社會大家都知道就業壓力大,生存壓力很大,大家的精神追求也越來越高,準確的講是假精神而真物質的追求標準越來越高,那麼孩子的父母不得不為孩子以後的生活考慮,這使他們產生了巨大的焦慮,這種焦慮不是某個家庭的而是社會性的。而現在教培行業的企業正在不斷的加強這種焦慮來完成自己的營業額和利潤。這是極為不利的,學生喪失發展空間,家庭陷入焦慮和矛盾之中。
  • 老師跳樓,學生跳樓:教育為何如此不堪重負?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2020年6月6日,山西中北大學軟體學院大二學生時某因為考試作弊被老師抓住,沒收手機和卷子後,該生墜樓身亡。2020年5月12日,湖北宜昌一重症醫學科的一名主治醫生馬某拉著年僅6歲的兒子,從自己小區的樓上跳下,兩人都當場身亡。人都說, 疫情無情人有情。2020年,在經歷那麼漫長的假期後,人們排除萬難複習復工,可是今天這是怎麼了?
  • 隔代教育產生的家庭矛盾,正在成為中國家庭的主要矛盾
    由隔代教育產生的家庭矛盾,正成為當下中國家庭最主要的矛盾之一。溺愛孩子、不科學的餵養、不適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這是城市和農村隔代教育的普遍問題。此外,城市老人特有的漂泊異鄉的孤獨感、生活習慣的差異化,也正日漸突出。
  • 顧明遠:對教育本質和教育價值觀的再認識
    講座伊始,顧明遠先生首先基於「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了觀念的轉變、事業的發展、制度的創新和科研的繁榮。顧先生指出,在這個大時代、大背景下,總結過去、展望未來,思考教育本質和教育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 夫妻教育孩子有分歧,總是引發矛盾,該怎麼辦?
    成長關鍵詞:教育分歧夫妻教育孩子有分歧,總是引發矛盾,該怎麼辦?問題我有一個問題是關於家庭關係的,我和老公常因為孩子的教養問題發生爭論。我通過學習明白了,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就是家庭關係要好,而且夫妻關係比親子關係更重要。我們的分歧總是以孩子為中心,我老公經常很焦慮,經常挑孩子的一些小毛病,我卻覺得不是什麼大問題。比如,孩子有點兒身體上的小毛病,我老公就會認為很嚴重。我也有一點擔心,但沒有那麼明顯。
  • 新家庭教育的本質不是知識與技能教育,而是道德和情感教育
    在家庭內部,本質上是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關係來對孩子實施的家庭教育。一般地,家庭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形式,其根本問題就是把下一代培養成什麼樣的人的問題,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相互之間的言傳身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對子女施以一定的教育影響,繼而家庭成員被彼此相互影響的一種社會活動,在這種程度上說,家庭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道德教育。
  • 輿者論: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雨果曾經說過「教育!科學!學會讀書」,在曾經那個年代,教育其實就是讀書出人頭地,但在當今這個年代,我們不禁時常思考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教育和教學是兩回事 在中國大部分家長都認為教育和教學是一碼事,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 何為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昨天同行之間的一場「討論會」讓我「回味無窮」。昨夜失眠了,我想了很多,到底什麼是教育?學校教育是個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組成部分,個人在學校裡接受計劃性的指導,系統地學習文化知識、社會規範、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學校教育對人的發展是全面的,它不僅是關係到學生知識和智力的成長,也關係到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還有學生身體健康的培養,培養完整的社會人,是學校的職責。
  • 老師和家長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近年來,師德不正案例的頻頻曝光,無疑加劇了老師和家長之間的矛盾和分歧。再加上孩子的學習負擔越來越重,使得許多「家庭作業」變成了「家長作業」,家長們更是叫苦連天。不管怎麼說,自從進入21世紀之後,老師和家長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 二胎家庭,如何化解孩子之間的矛盾?
    特別是當兩個孩子發生矛盾時,家長似乎不論怎麼處理,都會讓其中一個覺得不公平,認為爸媽偏心。甚至有的家庭經常出現兩個孩子爭吵打鬧的情況,這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那麼,如何正確調解孩子之間的矛盾和爭執,破解家庭教育中的這個「無解之局」呢?
  • 創新教育工作方式,化解教育實踐矛盾
    >在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5G等資訊時代,信息及知識飛速傳遞,所有學生認識及意識隨時代奔跑,家長、老師沒跟上,家長與孩子、老師與學生、家長與老師、學生與學生等各自之間,在認識、觀念和見解上都出現一定偏差,致使其相互關係也發生微妙的變化。
  • 什麼是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我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好習慣的養成和壞習慣的根除,這本來就不應該是個快樂的過程。現在社會經常流行快樂教育的說法,本人非常的不贊同。當然了不贊同快樂教育也不是推崇高壓教育。彼時,不解其意,但從老師眼中的神往······看到一個花花世界,花花世界便是教育的本質。後來,常聽評書先生說,「書中自有百萬兵。」雖沒明白兵書倒背如流的趙括、馬謖為什麼會全軍覆沒,但依然感受到,書中有一種摧枯拉朽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教育的本質。
  • 什麼是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很多人都不知道
    什麼是教育?正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心中自有自己的認識。這也是我們每一個做教育和沒做教育但關注教育的人,更應該思考的問題。我才疏學淺,人微言輕,說不清什麼是教育。眾所周知,後天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孩子一出生,與父母朝夕相處,因此,家庭氛圍的潛移默化影響對孩子而言就如春雨潤物,細而無聲。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成才的前提,早期教育從某種程度上而言,能決定孩子的一生。品學兼優孩子必定來自包容的父母和氛圍健康的家庭。
  • 隔代教育矛盾多,看不慣又離不開,何不嘗試化解矛盾實現共贏呢
    另一方面就是大家都深有體會的教育理念的不同了,就說孩子吃飯的問題,很多老人對孩子表達愛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多吃一點,不管用什麼辦法,就是一定要把孩子餵飽。而現代年輕父母更在意的是如何科學的對孩子進行餵養,讓孩子從小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理念從本質上就有所不同,自然會很容易發生矛盾。
  • 情感解讀:單親媽媽和孩子發生矛盾該怎麼辦?
    無論是哪種原因導致獨自撫養孩子,單親媽媽們都面對著同樣的問題,即:單親媽媽和孩子發生矛盾該怎麼辦?1、不要發火,注意言辭平和。提醒:不要去說孩子的父親,更不要提及之前的生活;2、坦誠相待,講明事實道理。提醒:千萬不要認為孩子有缺陷,認為他是單親孩子;3、適當娛樂,帶孩子去遊玩。提醒:孩子希望去看望父親或者爺爺奶奶,一定答應。
  • 隔代教育產生的家庭矛盾,正成為中國家庭的主要矛盾
    可隨著時代的發展、80、90這代父母對子女的成長要求不斷提高,祖父母這代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都已經無法滿足這些要求。由隔代教育產生的家庭矛盾,正成為當下中國家庭最主要的矛盾之一。 本文轉自教育領域垂直媒體「芥末堆看教育」(ID:jiemoedu),作者:田園。
  • 關於教育的本質屬性
    教育屬性是指它所具有的基本性質以及它與外部相互關係的特點。包括本質屬性與非本質屬性、固有屬性與派生屬性兩對範疇。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教育的社會性。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把人類積累的對自然界的認知和改造自然的經驗,以及社會生活經驗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與品德,使他們的身心得到發展,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
  • 教育即生長的本質是什麼?
    因此在兒童教育的選擇上,必須充分顧及兒童的個人經驗、需要、興趣和能力將個人因素與社會因素結合起來。但是他特別強調兒童的經驗,認為教育完全是偏重兒童已有能力的生長。我們很多時候在談論兒童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對於孩子的教育應該怎麼進行,但是我們有沒有考慮過後天增加給孩子的能力、學識和孩子先天擁有的那些能力會不會產生衝突。
  • 「易混解析」教育學③—「教育」的本質屬性是什麼?
    相對獨立性回答正確√考點: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是教育的本質屬性,也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該知識點是重點內容,常見考題有單選、判斷等形式,考生需準確掌握,並注意與教育的社會屬性進行對比掌握,尤其是教育的永恆性和長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