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鷹爸」何烈勝再放豪言,兒子15歲之前沒能進世界前5名校,就承認失敗。之所以說出這句話,顯然就是為了回應網絡上的各種質疑。
「鷹爸」第一次進入公眾視野是在2012年,當時「鷹爸」何烈勝將4歲的兒子何宜德扔在大雪紛飛的雪地中,而這個4歲的孩子,全身上下僅穿著一條短褲。
當時的孩子邊跑邊向父親求助「抱抱我」,而當時在後面攝像的父親卻以「加油加油」來回應。「裸跑弟」一跑成名,引發了無數爭議。
2016年,何烈勝創辦了「鷹爸公學」,旨在培養一些天賦特別出色的天才兒童。但這所公學更像是問題少年行為矯正的地方。
在這裡,一切都要嚴格按照規定,稍有逾越,就會被懲罰。這裡的一切活動都需要收「星幣」(一種公學內流通貨幣),如果錢用完了,連課都不能上,需要去幹活掙錢。甚至有人因被罰光「星幣」而吃不上飯。
很快,鷹爸公學被指殘酷對待學生,且沒有任何辦學資格,隨之而來的自然是停課,整頓,直至最後關門。
而近日,「裸跑弟」的一份簡歷再次刷爆網絡。1歲徒步暴走,2歲攀登南京紫金山,3歲在雪地裡裸跑,4歲參加國際帆船比賽,5歲開飛機圍繞北京野生動物園飛一圈……
這份簡歷中每一件事,一個比一個離譜,且都不是適合這個年齡的孩子幹的。對大眾眼球的衝擊可想而知。
但只要仔細想想,要做到這些事,其實也並不困難。3歲前的那些事,只要心夠狠,完全沒問題;參加帆船比賽,也就是參與而已,唯一的特點就是年齡小;至於開飛機,就更扯了。這種超輕型飛機即使失去動力,也會慢慢地下滑落地。
而學習了100個小時的何宜德實際上只是操作飛機上下和左右,飛機上還有個教練全程跟著。和5歲開著電動小汽車在小區裡跑的孩子比起來,也就是多了上下兩個方向。
換句話說,只要經過訓練,絕大部分的孩子都可以做到,並無任何問題。至於考南京大學,其實只是自考報名,根本不存在考得上考不上的問題。
唯一值得說說的是一年通過20門自學考試課程。但很多網友注意到,這位「裸跑弟」報的是銷售管理,其課程多半是以記憶為主。
10歲的孩子,強記的能力雖然也能培養出來,但卻並不容易,尤其是這個年紀的孩子,對於課程根本就不理解,完全是靠強行記憶來完成考試。
記者問「裸跑弟」,什麼是唯物主義?12歲的何宜德轉動雙眼,扳著小拇指,想了半天,依然沒有答上來。
問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何宜德正在為最後三門自學考試做準備,其中一門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當記者再問,什麼叫主觀能動性呢?何宜德依然答不上來。很明顯,這些詞對他來說,太難理解,只能強行記憶,自然也很容易忘。
事實上,何宜德這個大專和普通人理解的並不一樣。何烈勝坦言,儘管他大專畢業了,你給他一套初中試卷,他真不一定會做。
「鷹爸」何烈勝也不是第一次被質疑了,事實上他一直在被質疑,但他在培養「神童」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並沒有任何的停歇。
本質上,這種「神童」培養模式也並不新鮮。無非就是「雞娃」的超強版本。或許可以說得更文藝點,叫做充分激發孩子的潛力。
但無論說得再高大上,本質上就是拼命「雞娃」,就是壓榨孩子的天性,犧牲孩子的童年幸福,將孩子的時間管理做到極致。
網友對此的評論也非常犀利,很多人認為何烈勝就是一個失敗者,把自己的希望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替自己圓夢。
也有人認為,這是典型的虐待兒童,已經違背了生命的初衷。對於這種培養模式,無論成功與否都不值得褒獎。
正如大多數朋友認為,這種拼命「雞娃」的神童培養模式背後,無非是兩種心態在作怪。
l 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給自己圓夢
一部分家長對於自己已經完全放棄治療。他們可以找出一萬種理由來為自己當初的不成功做出種種解釋,做出各種辯解。
其中心思想只有一條,不是我無能,是這個社會根本就不會讓我成功。以這種方式為自己開脫,隨後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
他們對孩子的要求極高,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事實上,他們是想通過孩子的成功來洗刷自己的失敗,來給自己圓夢,來證明自己的成功。
l 炒作熱點,形成商業模式來盈利
這種方式選擇的方法是先炒作一個熱點。然後將這個熱點打造成品牌,形成品牌效應,最後通過一定的商業模式來盈利。
其中,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出書。還記得當年的哈佛女孩劉亦婷嗎?這就是典型案例。打造熱點,形成品牌,再利用當時的信息渠道不暢,出書盈利。
鷹爸何烈勝開辦鷹爸公學,也有創造品牌的意思,自然也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方式在證明自己的同時,打造商業模式,為自己盈利。
無論是那種心態,對孩子都是極其不公平的。本質上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物品,通過對這件「物品」的打造來獲得自己的成功,或者產生相關的利益。
而在這過程中,孩子完全淪落為犧牲品,他不能有自己的意見,自己的愛好,也不能有自己的自由,所有的一切都必須服從父母的指令,滿足父母的一切要求。
在這過程中,愛已經被扭曲,孩子天性被壓抑,親情淪為控制的手段,唯一剩下的只有利益。
正如大部分網友所說,這種所謂的「神童」培養模式,無論成功與否,都是極大的失敗,完全不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