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七,前段時間火遍整個華人世界的電視劇《小娘惹》,讓很多人都不由得饞上了娘惹的美食,這裡除了美食就是令你欲罷不能的煙火味道,走吧,和小編我一起去這裡看看吧。
有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有兩個:別人的生活讓你神往,但是深度體驗一次就可以了,因為它畢竟是別人的,與你無關。還有一種,是生活在一群熟悉的陌生人中,那裡的煙火透著濃濃的人情味,讓人無法抗拒。馬來西亞顯然屬於後者。那是我最喜歡的煙火味,叫娘惹。
這個團體怎麼樣呢?它們有著你熟悉的黃色臉龐和黑色眼睛,語言卻在國語、馬來語、粵語或閩南語、英語之間不斷轉換,偶爾夾雜並用。它們將中華民族的生命帶到了千裡之外的南洋,並將它們與當地的馬來人,印度人,印尼人和後來的歐洲殖民者聯繫起來。他們遵守著明朝遺留下來的正統華夏禮法,卻又受過英式教育,其中的上層人士更善于欣賞和接受西方的各種生活方式。
新加坡華語電視連續劇「小娘惹」在華人世界又火了起來。這次不是被人迷住了,而是被人饞壞了。本片出自他們的巧手,各式各樣的娘惹美食,加上無微不至的製作過程,讓人眼花繚亂。《娘惹美食節》(Nasi Lemak)的菜單上,有一道菜赫然寫著「馬來西亞國餐」,即「椰漿飯」。儘管聽起來平淡無奇,絕對優勢成分也只有米飯和椰漿,但作為低調而不簡單的娘惹美食,除了班蘭葉、香茅、薑黃這些加味的,至少要加上小鳳尾魚、烤花生、炸青菜、全熟蛋、三都沙和黃瓜片,才能叫椰漿飯。
正如呼和浩特各族同胞在燒麥之時所感受到的,每一個馬來西亞人,不管是用大城市的報紙,小城鎮的紙漿,還是香蕉葉包裹,都習慣著用這種奶白色的香味打開一天的味蕾。為了省事,到中午甚至晚上,再澆上一份咖喱牛肉或者海鮮,就是單人餐了。
王皇后只能一人獨享,文武百官卻是各顯神通,步步為營—這就是2008和2020兩版《小娘惹》裡一下子徵服吃瓜群眾的娘惹糕。這妖嬈、味美而不奇的糕點,或許也正是娘惹人生哲學的擔當。
九層糕、煎餅饅頭、紅龜粿、木薯糕、阿榜糕、蜂窩饅頭……其實馬來本土史上沒有比鄭和下西洋更早的,都是從中國特別是華南各地找到原型,然後被娘惹各族群吸收「糕點」招數後,自主研發出娘惹饅頭家族。月餅的主料並不多,更多的是物美價廉——不外乎椰子、甘藍葉、糯米、木薯、豆角,最多鹹味的再加點魚肉和蝦醬。
在馬來西亞娘惹美食節上,馬來西亞大使夫人用三明治醬親自烹製的蝦仁,果然美味異常。而且,曾在檳城行醫並策劃革命的中山先生,同樣是這種味道的鐵桿粉絲,如今他在廣東中山翠亨村的故居裡,也有一棵父親小時候手植的酸豆樹。
一切有關娘惹味道和馬來西亞的記憶,因為娘惹美食節,就這樣被旅遊愛好者兼老饕們像拼圖一樣一清二楚的復盤。
好啦,本期小編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啦,我們下期再見哦,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