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來到侃歷史看今朝!
近年來,我國國產電視劇的好作品雖然鳳毛麟角,但每年還是有那麼一兩部熱播劇會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一部好劇的出現,對於喜歡追劇的朋友來說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情。比如今年夏天已經播完的《小娘惹》,又引起了各位觀眾的激烈討論。這部劇雖然是翻拍版,但仍然很火熱。想必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為其中的「娘惹文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這部劇中的娘惹文化吧!
這部劇中的故事主要發生在新加坡,故事情節主要圍繞善良、勇敢的月娘展開。月娘就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娘惹,而且她做的娘惹菜非常好吃。
其實,「娘惹」就是15世紀初在馬六甲,印尼和新加坡定居的華人後裔。簡而言之,就是中國人在明朝或更早以前移居到東南亞,並與當地的土著人結了婚,生下的混血兒。男的叫做: baba,音譯過來就是峇峇;女的叫做稱:nyonya,音譯過來就是娘惹。
過去,峇峇和娘惹都是土著人。他們和後來移居到馬來西亞的華人是不一樣的,即使是「新客」(華人)與馬來西亞當地人結婚後生下的孩子,也不能算作峇峇和娘惹。
峇峇和娘惹的祖輩大多是來自福建和廣東潮汕地區,因此他們身上繼承了中華民族大部分的精神傳統,比如拜祖、重孝和尊老愛幼等。在殖民地時期,這些峇峇和娘惹中的大多數人都被英政府所重用。因此,他們大多數都是很富裕,成了當地的「有錢人家」。在吃穿用度等各方面,他們大都有一種中國與馬來西亞的「混搭風」。從而這種特殊的風格,也成了他們的獨特標誌和文化。
首先,他們有一個比較顯著的標誌就是語言,他們有自己的峇峇話。這種語種是由馬來語、福建話還有部分泰語結合而成的。當然他們會根據自己所在的地區,將馬來語和泰語的比例進行調節。
其次,娘惹菜是娘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考核點。每個傳統的娘惹都必須會做一手好菜。娘惹菜一般都是採用中國傳統的烹飪方法,巧妙地結合東南亞的獨特口味,酸甜、辛香和微辣等各種香料,然後再通過繁雜的烹飪步驟製作而成。
而且,這些娘惹在學習娘惹菜時是非常辛苦的,而且要求很高,感覺她們做出的菜餚就和星級餐廳的大廚所做的菜一樣,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外觀也非常有藝術感。她們對待每一個環境都非常認真,比如香料都是自己用力道將它碾碎。
另外,她們的點心做得也特別精緻,用植物色素做出色彩鮮豔的點心,特別受甜食者的歡迎。
娘惹菜之所以這麼重要,是因為它關係到每個娘惹的婚姻大事。這些峇峇娘惹的大家庭,對於選兒媳婦的重要標準就是要能做一手好的娘惹菜。她們有一點也是和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的女性一樣的,女性一般都是在家不準出門,在家學女工和娘惹菜就行了。
說到娘惹們的女工也是很有趣的,她們一般會學繡珠。她們不僅繡鞋、錢包還繡飾品,做工非常的精緻。在圖案方面,她們一般會選擇富貴的牡丹和尊貴的鳳凰。
就服飾而言,「娘惹裝」最初和我國古代的服裝一樣,都是長袍長袖,如若要工作的話,就會在裡面穿一件短衫,工作時脫下外衣。
隨著歷史的發展,上衣開始變得修身,不僅可以凸顯女性的身材,還有一種清新素雅的感覺。在50年代後期,可峇雅繡花變得流行起來,它的顏色特別鮮豔,色彩對比非常強烈,但似乎中年女性會更加適合這個顏色搭配。
娘惹裝的一般都是嫻雅端莊,而且她們只要穿上娘惹的服裝,頭髮就會梳成小丸子。事實上,因為受西洋文化的影響,許多娘惹也會留捲髮,頗具摩登女郎的風範。
《小娘惹》這部劇有許多的正能量,不管是女性的獨立自主,還是家國情懷,又或是教育意義等,都有許多值得探討的東西。其中,女主角月娘那種不服輸,不屈不撓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一部好的作品,會在多個維度展現出它的好,希望以後能有更多的好作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