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子林:窮光蛋也在四馬路開書店

2020-12-17 澎湃新聞
       演講人:

俞子林(上海書店出版社前總編輯)

       主題:

上海四馬路的前世今生——從繁華商娛街到特色文化街

       時間:

2014年10月19日

       主辦:

上海書店出版社、上海圖書公司

       【編者按】

       上海話中「四馬路的女人」指的是失身柳巷的女人。而這條四馬路,就是現在書香瀰漫的福州路。

       作為一條在清末即已顯現繁華的街道,最初是生活娛樂和商業場所;進入1920、1930年代,隨著資本市場的運轉和環境的影響,各文化機構自發聚集,始成文化特色街。從繁華商娛街到特色文化街,福州路可以說是中國近現代出版業崛起的縮影。

       83歲的俞子林1947年來滬從事書店工作,曾任上海圖書公司總經理,上海書店出版社總編輯。在「海上博雅講壇」上,他為讀者展示各年代歷史場景,細數行業掌故、遺聞軼事,帶領讀者一覽福州路的「前世今生」。

       以下是俞子林授權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發表的講座內容:

洋場縮影

       著名文史掌故作家鄭逸梅先生在1941年寫的一篇《數十年前之上海》一文中說:「現在公共租界熱鬧的市區,當以南京路為中心,以前卻把四馬路作為中心,尤以青蓮閣一帶最為繁盛。」又說:「青蓮閣為一茶寮,今雖存在,然地點已不同了。青蓮閣的舊址,即今世界書局。最初名華總會,春風駘蕩,憑欄品茗,可以下瞰寶馬香車,紅男綠女。所以曩時吳友如作為繪畫的資料,如今其畫寶中尚有那麼一二幅哩!」

       當時的青蓮閣茶樓,除了賣茶、供應點心,還是遊藝場,有哈哈鏡、彈子房、曲藝演出等,所以稱為大眾遊樂休憩的熱鬧場所。四馬路的熱鬧,當然不止茶樓、遊藝場,還有戲館、影院、中西菜館等。

       四馬路在當時所以能夠成為熱鬧的中心市區,是在租界條件下形成的。租界建立以後,一批批外國淘金者紛紛來到上海。他們在上海設立洋行、銀行,從事各種進出口貿易,同時,也必然要尋求消費娛樂文化宗教等活動。當時福州路附近已建有基督教的天安堂(麥家圈)和聖保羅堂(望平街),所以四馬路曾被稱為布道街或教會路。

       四馬路是俗稱,正名福州路是1862年才有的,外國人也把他們的生活方式帶到中國來,如建立跑馬場、拋球場、划船俱樂部,他們的戲劇、電影、雜技、馬戲,也不斷地到上海來演出,還帶來了電燈、電話、自行車等中國所尚未有的新事物。當這些東西紛紛展現在上海的時候,人們把租界稱之為「十裡洋場」。有竹枝詞云:「萬家燈火鬥嬋娟,到處歌臺奏管弦。十裡洋場春似海,塵寰今見大羅天。」這是講十裡洋場即租界的繁華。

       不久前我看到一部介紹清末上海地區木刻年畫的畫冊中,有一幅題為《上海四馬路洋場勝景圖》的年畫。畫中所謂洋場勝景,並非園林、建築之類的自然風光,卻是十餘組人物。起首一組是四個繅絲工坐著輛手推獨輪車上工去,旁有一個手擎鳥籠的遊手好閒之徒,上面寫著「滑頭弔膀子」,滑頭是油滑不正派之人,弔膀子是滬語調笑的意思。然後是坐東洋車的、單人騎腳踏車和雙人騎腳踏車的,這些是當時新奇之物。又有一輛馬車上坐著兩個女子,寫有林黛玉、金小寶的名字,這是當時四馬路的兩位名妓。下面又有一組二人抬轎子,轎內坐二女子,旁寫「先生上書場」,「先生」是對書寓藝妓的稱呼,她們是到茶樓或書場說書去的。再有一組「請倌人出局」,一女子由一男人肩著,那是妓院龜奴送妓女出局的情景。據說租界當局認為此舉不雅,後來改用人力包車送妓女出入了。年畫還畫了一組外國夫妻穿洋服、牽趴兒狗逛馬路白相。最後兩組是「紅頭巡捕捉叫花子」和「野雞拉客人」。紅頭巡捕指英租界當局僱用的印度籍巡捕,野雞即妓女。

時移世變

       進入民國(1912年)以後,四馬路仍是外國人的租界,仍是十裡洋場,但是它的內涵漸漸地發生著變化:娛樂業有所減弱,文化業迅速崛起。它是怎麼演變的?為什麼演變?我們不妨請教一位歷史見證人——楊壽祺(1894——1971)。

       清代同治年間,蘇州楊雲溪公在閶門內開設一家來青閣梳妝,後遷護龍街。1911年辛亥革命時,部分軍隊譁變,社會混亂,舊官吏返回原籍,富貴人家遷往上海,書店業務清淡。雲溪公聽說上海市面尚好,便叫孫兒壽祺到上海探視。壽祺看到四馬路只有一鼎新舊書店,設在龍升旅館門口,三四架書,生意卻很興隆。四馬路一到黃昏,遊人似織,車水馬龍,非常繁華。壽祺回蘇向祖父稟報,第二年便在青蓮閣樓下東隔壁租到一間店面,開設了來青閣梳妝。1931年,青蓮閣地塊要改建為世界書局大廈,青蓮閣便遷到西首湖北路去了。

       開設在四馬路繁華地段的青蓮閣茶樓(兼遊樂場),為什麼讓位於文化出版業的世界書局?這對於四馬路的發展方向具有象徵意義,但這並不是娛樂業的衰退,相反是更大發展的結果,是上海大市場快速運轉的結果。這裡我們又可以請出一位歷史見證人,或者竟可以說是歷史創造者,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海派商人黃楚九(1872——1931)。

       黃楚九出身在浙江一個中醫家庭。父亡後隨母到上海讀書,長大後在縣城內自設診所,憑一張家傳土方兼制些藥丸出售。多年後,他看到做中藥不如做西藥賺錢快,便籌錢到租界開設中法大藥房,後又開設五洲大藥房,生產幾種成藥,十分暢銷。他從此實力大增,開始涉足娛樂業,創設新新大舞臺(劇場),附設屋頂花園(遊樂場),號稱「樓外樓」。1915年,他與地產大王經潤三合作,在南京路西藏路口創辦新世界遊樂場。一年後經潤三去世,他與經潤三遺孀發生齟齬,便將股份析出。黃楚九痛惜之餘,心有不甘,便在西藏路南端(今延安東路口,當時屬法租界)謀得一塊土地,建造大世界遊樂場。

       差不多與此同時,南京路(俗稱大馬路)建起了四大公司: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和大新公司,都是高樓巨廈,經銷華洋百貨,並附設旅社、菜館、遊樂場。

       四大公司的建立,及其後的中國國貨公司、惠羅公司、麗華公司,以及「三大祥」綢布呢絨店等,使南京路成了上海最繁華的中心市區。而在四馬路,它的娛樂繁華景象逐漸地減弱了,文化企業(書店、報館、文具儀器商店等)卻蓬勃地發展起來。所有這一切都是在市場的推動下自然形成的。

文化街的形成和發展

       四大書局——文化街的標誌

       四馬路稱為文化街,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大東書局、世界書局、世界書局先後成立,是一個標誌。

       商務印書館1897年成立時,還只是個以印刷商業簿冊報表為主的印刷所。1901年後,它擴充資本,擴大印刷廠,建立編譯所和發行所,聘張元濟為編譯所所長,才走上出版業的道路。此時正處於中日甲午戰爭慘敗,戊戌變法被扼殺,維新變法呼聲日益高漲,清政府也自知不能照老樣子走下去了,頒布了廢科舉、興學堂,實行教育改革的新政。但舉辦學堂沒有一套適合現代教育的教科書。張元濟等以「扶助教育為己任」,特聘蔣維喬、莊俞等有教育經驗的人士任編輯,反覆研究,編出了一套適合中小學學生學習的教科書,並編寫「教授法」供教師參用。據史料記載:1906年清學部第一次審定初等小學暫用書目102種,商務出版的佔54種;1910年審定中學堂初級師範學堂暫用書目84種,商務出版的佔30種。商務印書館為開創我國現代教育建立了功勳,也奠定了它在出版界的地位。

       中華書局創辦人陸費逵,原是商務印書館出版部部長。當辛亥革命之時,商務正處於經濟不靈,對革命前景缺少預見,因此對教科書內容是否需要改革舉棋不定。此時陸費逵卻別有所圖,聯絡商務發行部部長沈知方等,秘密另編一套新教材。當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他便創立中華書局,在春季開學前推出新教材。新教材比較適合民國成立後新形勢,且印有民國共和五色旗,就此佔領大部分學校用書需要,形成與商務競爭局面。

       大東書局一九一六年由呂子康、王幼堂、沈駿聲、王均卿創辦,門市部初設福州路晝錦裡口,1931年遷入福州路310號總店大樓。該局也出版中小學教科書,及法律、醫學、科技等書籍。

       沈知方於1917年脫離中華書局,初在福州路青蓮閣對面弄內一旅館內租房,以世界書局名義出版書籍,待至出書漸多,於1921年組建股份有限公司,局址設福州路320號,1932年遷入福州路390號新建大廈(即青蓮閣茶樓原址,今外文書店)。

       不可忽視的中小型書店

       現在我們說的文化街,是指福州路東起河南路、西至湖北路這一段,全長約600米,大小書店約有一二百家,大部分是三五人的小店,二三十人以上就算中型了。

       開明書店是中型以上書店。它原是章錫琛獨資創辦,後改為股份公司。章原在商務印書館主編《婦女雜誌》,因與商務辦刊宗旨有所不合,在鄭振鐸、胡愈之等支持下辭去職務,另行創辦《新女性》月刊,於1926年創辦開明書店。此時浙江上虞白馬湖春暉中學一批教師,因不滿學校領導管理方式,辭職來滬,其中有的參加了開明書店工作,有的成為開明的作者,如夏丏尊、葉聖陶、豐子愷、朱自清、朱光潛、劉薰宇等。這是開明始終重視教育、堅持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因素。開明也出版中小學教科書,在各地設有分店17處,有人認為是大型書店。但它在福州路只有一個小門市部,沒有豪華大廈。

       出版新文學著作的出版社,以泰東圖書局、光華書局、現代書局為著名。光華書局創辦人沈松泉撰文說,光華是上海第一家專出新文藝書籍的。當他和張靜廬、盧芳三人一起籌劃創辦光華書局時,三個人都沒有錢,都是窮光蛋,當時(1935年)只湊了幾十元錢就辦起來了。出版書籍大都要考賒欠紙張印刷成本,等書賣出再付錢。但在1926年為頂進一家門市部時,是請了一些朋友連募帶捐籌集了一二千元才辦成的。光華書局出版創造社成員的作品最多,郭沫若稱它是「創造社的託兒所」。光華又曾出版「左聯」的機關刊物《文學月報》等。在那年代,進步書刊常遭查禁。沈松泉曾說,光華出版物約有六分之一遭禁,損失很大。

       以出版魯迅著作出名的北新書局,誕生於北京,1927年後也遷到上海福州路了。但是魯迅的著作也有在極普通的小書店出版的。無錫人方家龍辦的合眾書店出版了魯迅的《二心集》。當時有些書店(包括大書店)是不願或不敢出魯迅的書的。方家龍以購買版權方式活把書稿買下來,出版後即被查禁,如果再版必須刪去2/3,方家龍就改名《拾零集》出版。僅從書名就可以看出他對反動當局的抗議,是令人欽佩的。

       與政治、政黨有關係的書店,還可以說到國民黨創辦的民智書局,民智書局設在棋盤街(河南路)商務印書館對面。1922年開業。那時孫中山尚在,曾在民智書局學業後來創辦光明書店的王子澄曾親眼見過這位偉人。這時候書局是由左派掌握的,以出版孫中山的學說為要務,也出版過廖仲愷的《全民政治》、蔡和森(共產黨人)的《社會進化史》,還代銷中共黨刊《響導》、團刊《中國青年》,和魯迅編的《語絲》等。王之澄後來脫離民智自辦光明書局,出版的第一本書就是彙編報刊資料的孫中山傳記。

       由此可知,不少書店與思潮、政治或文藝社團的發生、發展有關,但更多書店是純商業性的。他們各有不同的追求,或自己的專業特色,他們在傳承文化,滿足人民需要方面,有著不同的貢獻。

     (本文由演講人審訂後授權刊發)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專訪|俞子林談上海舊書業:1947年福州路已有百餘家書店
    俞子林:上海開埠以前,只是江蘇省松江府下的一個濱海小縣。開埠以後,外國人到上海開了墨海書館,帶來了近代印刷術,蘇州、揚州、杭州的一些人也到上海開書店。最早是在河南路(當時稱棋盤街)、福州路(俗稱四馬路)一帶,因為離縣城比較近。當然,福州路一帶最早不是以文化業發展起來的,而是以生活娛樂業發展起來的。
  • 上海的「四馬路」,譽為「中華文化第一街」,有著全城最大的書店
    導讀:這條普通的馬路,譽為「中華文化第一街」,有著上海最大的書店上海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似乎永遠都充滿著活力。上海有著千千萬萬條馬路,每一條都有著說不完的故事。每當遊人到上海後,南京路、外灘的濱江大道肯定是要走走的。
  • 在「孔夫子舊書網」賣書的他開了家線下書店
    上周,江蘇鎮江市區潤州山路上新開了一家書店,就在賽珍珠紀念館邊上,名叫「蘇古齋」。招牌上還特別註明了「一樓書店、二樓茶室」,很符合時下「書吧」的特點。其實,這是一家從新馬路遷來的老書店,它原來的名字叫「國民書店」。
  • 李子壩三層馬路首開區5月陸續開放
    重慶市渝中區電創園管委會表示,位於「單軌列車穿樓」垂直距離不足兩百米的「三層馬路首開區」已經完成大部分的基礎設施建設,將於2020年5月陸續對外開放。屆時,三層馬路首開區將變臉成為集特色美食、文化文創產品、獨立書店、體感體驗互動娛樂為一體的智慧文商旅創新街區。「這裡將變成重慶本土特色的獨特的『主客共享的城市空間』」。
  • 上海四馬路上的「茶花女」故事
    而海派文化的發源地,就在四馬路。當年,英國倫敦布道會傳教士麥都思在此傳教,故稱「布道街」。他在四馬路附近的望平街,開「墨海書館」,僱傭了一批落拓文人——「秉華筆士」,來傳教和傳學。因此,談海派文化,不可不談麥都思和「秉華筆士」。「秉華筆士」中,有幾位中西會通,為我國近代文化開山的人物,如王韜、李善蘭等,有了他們打底子,「墨海書館」就成為海派文化的淵藪了。
  • 松陽高山古村開出「最美書店」
    「最美書店」》6月17日,《浙江日報》頭版刊登《傳承鄉土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 松陽高山古村開出「最美書店」》,全文如下。6月16日上午10時許,麗水市松陽縣四都鄉的陳家鋪村沸騰了:村民和遊客爭相趕來,只為見證國內知名的先鋒書店在這裡籌建的「陳家鋪村平民書局」正式開門迎客。陳家鋪村建在海拔850米的高山上,鄉村民俗文化濃鬱、古建築文化豐富,由上百幢黃泥房形成垂直延伸的崖居村落景觀。
  • 今年來渝中逛「三層馬路」
    今年重慶市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重點推進城市有機更新今(16)日,「三層馬路首開區智慧街區啟動會」發布消息,位於李子壩軌道交通站垂直距離不足兩百米的「三層馬路首開區」已經完成大部分的基礎設施建設,將在今年陸續對外開放。
  • 開書店的麥子又開了一家兒童書院
    比起被稱為做投資的,麥子更喜歡大家稱他為書店經營者,如今就連微信籤名都是「我是賣書的」 ( I sell books )。到今年,麥子已經開了七年書店。開這家書店,與他的成長經歷不無關係,麥子出生於新疆,從小熱愛閱讀,甚至還出過詩集。但他父親卻說:」你寫那些有啥用,就算能賺到稿費也不夠你喝西北風的」。麥子說,那時的稿費確實很少,還不夠吃盤拉條子。
  • 上海五馬路上的大師身影:蘇曼殊逛街買糖,胡適觀戲喝茶
    廣東路近河南中路的這一頭,在東面古玩市場和北面書店文化的合力影響下,全國性的商號紛紛在這一帶設立分號,以榮寶齋、掃葉山房最為著名。掃葉山房19世紀80年代就在上海設店,「門面裝著長長的落地窗門,推門入內,當堂排列著幾張大書臺,臺上攤著石印的線裝書。兩旁是高高的櫥,放滿了石印、鉛印或木刻本線裝書」(俞子林《書林歲月》)。
  • PageOne書店創始人陳家強:開書店不只是為賺錢
    4月2日,新加坡享有盛譽的知名書店PageOne正式進駐北京,盛大開業。在地面書店普遍不景氣的時代,PageOne在北京開分店的舉措,為京城愛書人又添一處文化樂土。本報記者採訪了pageone書店創始人陳家強(英文名MarkTan),請他談談對書店、對行業的看法。
  • 美國男子冒領別人210萬 窮光蛋變成「大富翁」
    美國商業銀行的職員大擺烏龍,竟將兩個同名同姓的銀行客戶誤認為同一個人,結果導致48歲的紐約「窮光蛋」班傑明·拉維爾從銀行中冒領走了費城大富豪班傑明·拉維爾的210萬美元巨款。  「窮光蛋」得知  自己有580萬美元巨款  班傑明·拉維爾是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區人,身為紐約「凱斯潘能源公司」推銷員的他每周只掙600美元的薪水,可他卻要養活一家老小。班傑明每月的薪水幾乎都會花得一分不剩,他一度還申請過破產,到去年底為止,他在美國商業銀行中只有400美元的存款。
  • 九棵樹藝術書店成上海首家開在劇場裡的書店
    12月12日,位於上海奉賢區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的九棵樹藝術書店正式開業。這是繼今年4月大隱書局「海派書房」布局後,又一家以藝術為主題的書店,是目前上海首家開在劇場中的書店,也是上海面積最大的藝術主題書店。由此,再度刷新上海書店業態。
  • 為了開這家書店,我去考了EMBA
    從治學嚴謹的角度,沒有參與實體書店運營當中,其實是沒有什麼發言權的。所以,我一直把野百合書店當作是我的EMBA畢業論文的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既是補足實操部分,也是驗證我對實體書店的判斷和理解是否正確。開書店分成創業和閱讀兩條線思考我開書店,這件事可以分成創業和閱讀兩條線思考。開店是創業的範圍。為什麼要創業?為什麼創業選擇開店?
  • 日本蔦屋書店在滬開首家店 有「全球最火書店」之稱
    中新網上海12月21日電 (李佳佳)有著「全球最火書店」之稱的日本蔦屋書店在上海的首店即將於12月24日正式開業。這家全新的策劃生活方式提案型書店位於上生·新所內擁有96年歷史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21日書店舉行內覽會,讓媒體嘉賓有幸探訪一二。
  • 開在「森林大劇場裡」的書店
    12月12日下午,位於九棵樹(上海)未來藝術中心的大隱書局·九棵樹藝術書店正式開業。這是繼今年4月大隱書局「海派書房」布局後,新一家以藝術為主題的書店,這是目前上海首家開在劇場中的書店,也是上海面積最大的藝術主題書店。
  • 開書店13年,遇狂風、遭水淹、被拆,他如何讓自己變成書店之光?
    上次在公眾號寫文章應該是三年前的事情了,三年前如果做店慶,正好是10周年,是一個大慶,時間太匆忙,就如現在不敢想已經要奔四了,做書店已快13年了。 階梯書店在新鄉市大學城北市場入口50米。為何想開一家書店,一切從高中時代說起。
  • 擺地攤奮鬥了二十年後,他在西安開了一家二手書店
    天還未亮,石鵬輝便一瘸一拐地在自己書店裡忙碌起來,他要將頭一天收到的舊書分類標價,趕在8點開門前上架碼好……25年前,石鵬輝第一次來西安為了謀生,去年秋天,他再返西安是為了拓展事業。已擁有自己書店的石鵬輝不喜歡別人叫他石老闆,「我就是一睡馬路的賣書郎。」
  • 北京經開區一家書店入選北京市特色書店,快來看看是哪家!
    曾有人說過「評價一座城市,要看它擁有多少書店」咱們北京經開區不僅有書店各個書店還各具特色近日>2020年北京市特色書店、最美書店(第一批)評選活動入圍單位名單公示咱們北京經開區的中信書店亦莊大族店原來書店在裝修之初就添加了科技感的設計,結合北京經開區科技特色濃厚的特點,設立了單獨的科技展臺,供人們挑選。
  • 南鑼鼓巷一書店將被封門 街道辦:系整治「開牆打洞」
    本組圖片攝影/新京報記者 李強  書店經營9年,店主稱「不想關門」;帽兒胡同54家居民自住和門店需整改,並非針對書店一家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南鑼鼓巷一家書店受到關注。  昨日,一篇名為《誰是殺死一個書店的兇手》的文章熱傳。文中提到,樸道草堂書店開了9年,「4月21號被告知,書店門口要封閉,原因是影響市容。」
  • 1200bookshop創始人劉二囍:開書店這件事從「有意思」變成了「有意義」
    當然,也有的人會假借民宿的標籤來開酒店。獨立書店有一種「主人性」,是一個立體的人物性格,我希望別人在我的書店能感受到這個人物。即使我開了幾家店,也希望每一家都不一樣。起碼在現階段,我不認為,也不希望1200是連鎖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