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四馬路上的「茶花女」故事

2021-02-13 上海老底子

核心提示

文人和妓女是共生的,正如男人和女人一般。

文人賣文,妓女賣身,賣的對象和方式不同,身價也就不一樣。

文人要將文章賣給帝王家,先要通過科舉考試,入仕途,登天子堂,這條路太長,可只要上了路,似乎一生都有了保障——被王權一次性買斷。

相比之下,妓女還要相對自由一些,當然被鴇母買斷了的除外……


四馬路上的青蓮閣

上海四馬路上的「茶花女」故事

作者:李冬君

原文載於載2007年《國家歷史》

近代以來,上海開埠,我國文化便有了京派、海派之分。而海派文化的發源地,就在四馬路。當年,英國倫敦布道會傳教士麥都思在此傳教,故稱「布道街」。

他在四馬路附近的望平街,開「墨海書館」,僱傭了一批落拓文人——「秉華筆士」,來傳教和傳學。因此,談海派文化,不可不談麥都思和「秉華筆士」。

「秉華筆士」中,有幾位中西會通,為我國近代文化開山的人物,如王韜、李善蘭等,有了他們打底子,「墨海書館」就成為海派文化的淵藪了。

此後,這些「秉華筆士」,從「墨海書館」放射出來,使總長不過 1453米的四馬路及附近的望平街上,興起了無數報館、書館、印刷所。

四馬路一直在變,先是變成布道街,預示了海派文化的一方面,後來又變成福州路,展示了海派文化的另一面。布道街為什麼會變成福州路呢?

因為第二跑馬廳的興起,將英租界拓展至西藏中路,工部局給新的四馬路命名時,作為該局五董事之一的名叫馬太提的英國人,建議改為福州路。


福州路上的書香

當初,他乘船來中國時,曾在福州碼頭邂逅一位中國女子,因此而思念之,當他終於抱得美人歸時,便以這段豔遇為提議,其他董事居然都同意。

就這樣,他在這條路上播下風流豔遇的種子,不久便開花結果了。

上海開埠後,即有秦淮河上之畫舫,入黃浦江和吳淞江遊弋。

後來,太平軍據東吳之地,禁娼,寧、蘇、揚之妓女奔滬,入租界,分布於四馬路中段,以路北的會樂裡和路南的同慶裡為中心,東起中和裡,西至大興裡,北起三馬路公陽裡,南至五馬路慶雲裡,形成亮麗之豔色。

四馬路,是開放的奇蹟,我國近代文化產業在此沛然興矣。

如果說上海是西方文化登陸我國的港口和集散地,那麼四馬路就是西方文化產業化的生產加工基地,妓業在此,理所當然成為文化產業之一隅。

不過,妓業不屬於文化製造業,而是文化服務業的一部分。

四馬路,東西向,文化產業分布,一分為二,東段「福州路文化街」,為文化製造業,西段「四馬路長三書寓」,為文化服務業——消費性娛樂業。

對此,英租界工部局有清醒認識。早在1854年,工部局董事會就兩次決議,堅決取締鴉片、妓女、賭博,並拆除其地面建築物,偵探捉拿罪犯。

到了1860年,工部局又重申了這兩次決議,而且採取了措施。

這兩次決議,都是「布道街」時期的政策,後來發現它們是文化產業的一部分,或者說是文化產業的催化劑和潤滑劑,給他們帶來滾滾財源,就開放了。

改名「福州路」是一個標誌,暗示了妓業屬於文化產業,不久,工部局就給四馬路上的長三堂子頒發營業執照,還在執照上註明為「書寓」。


樂戶許可執照

文人和妓女是共生的,正如男人和女人一般。

文人賣文,妓女賣身,賣的對象和方式不同,身價也就不一樣。

文人要將文章賣給帝王家,先要通過科舉考試,入仕途,登天子堂,這條路太長,可只要上了路,似乎一生都有了保障——被王權一次性買斷。

相比之下,妓女還要相對自由一些,當然被鴇母買斷了的除外。

那些擁有自由身的妓女,在性愛市場上出賣自己,零售,還是批發?從良,還是改嫁?自己可以選擇,較之仕途上的文人,似乎要多一點「獨立的精神」。

妓女,並非女人走投無路的選擇,而是傳統女性爭取自由的選擇。不是所有的妓女都因家貧而沉淪,都是「被損害,受屈辱」的一群,有的因為自尊。

她們往往自覺和不自覺地選擇了「反求諸己」——自立的生存,不依賴男人和家庭,因此,男權社會的評價往往扼殺她們,否認她們的獨立精神。

反倒是那些期待王權收買和被王權買斷了的文人,他們成了王權主義的化身,哪還有什麼「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真正是「受屈辱」的一群!

他們到妓女那裡去,還能聞到一些自由的氣息,聽到一點獨立的聲音,還有人用性與愛,來修補其「被損害」了的人格——「受屈辱」的文化個體性。

妓女能給予的,不單純是性的交易,愛的交流,更以微弱的自由之聲,激活了男人的自尊。自尊,王權給予不了,妻妾也給予不了,它來自心靈。

自由的氣息,吹拂心靈,我們內心,渴望永恆之女性。歌德詩曰:「永恆之女性,引導我們上升。」「永恆之女性」我們有嗎?柳如是、李香君……

如此,我才讀懂了《柳如是別傳》:中國文化需要「永恆之女性」。


上海福州路

但近代文人已有所不同,他們的文章不一定要賣給王權,更別說讓王權一次性買斷了。那些自由撰稿人,從全國各地跑到上海四馬路來了。

在四馬路上,他們相遇了追求自由的另一群「她們」,同是天涯自由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她們」為漂泊的書生提供「書寓」,使「他們」安頓。

而「他們」卻把四馬路做成了文化街,不是像秦淮河畔那樣的純消費性的文化街,而是近代化的文化產業街,在不到三裡路長的馬路上,他們竟然開了一百多家私營的書報館,有史以來,中國的文人何嘗有過這般盛世?

上海四大報紙,《申報》、《新聞報》、《時報》、《神州日報》,都從這裡印發;我國三大書局,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世界書局,也在此地出書。

這裡出的書,不僅有《四部備要》和《古今圖書集成》等古籍,還有嚴復譯的《天演論》和林紓譯的《茶花女》,可謂古今兼收,中西合璧。

這些私營的報業和書業,就矗立在書香和花香飄逸的四馬路上。


點石齋書局的生產車間

這裡是文化的產業化基地,也是文人的自由化基地,有了這樣的基地,文人何必「應帝王」?貨與帝王家,何如靠自己!我們以王韜為例。

四馬路文人,王韜可算代表,請看:

他是第一位翻譯《聖經》的中國人,

是第一家華文報《循環日報》的創辦人,

第一家華商出版社,中華印務總局的創始人,

還是第一個登上英國牛津大學講壇的中國人,

第一個在報紙上發表連載小說的人。

這幾項第一,今天看來,都很了不起,可在當時,沒人認為是正業,因為,哪一項都與王權無關,不過,他靠一支筆,證明了自由的價值。

他難以成為王權主義者,便落得去做一個自由化的文人。

可起初,他並不想這麼做,他像所有的傳統文人一樣,都有一種聖化情結,一番政治抱負,16歲那年,他考中了秀才,乳臭未乾,就誇下大口:

「他日當為天下畫奇計,成不世功,安用此三寸毛錐子哉!」

這樣的王權主義口吻,道出了對刀把子的嚮往和衝動,不需要有什麼異稟,大凡念了幾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都會說這種大話。

可是一年後,他鄉試不中,就跑來上海,一來就迷住了。

五光十色的上海,在他眼裡,「幾如海外三神山」,他不想回去。

從此,他不再參加科舉,因為他發現,他的「三寸毛錐子」,在上海有戲。他先是在《墨海書館》做筆士,一邊翻譯《聖經》,一邊狎妓。


王韜像

紅袖添香夜譯經,這是四馬路上才會有的故事,人生如此足矣!

追求自由的文人與追求自由的妓女,在四馬路上來相遇。

有一天,他下了班,從報館出來,換一身衣服,去吃飯。

四馬路上有西餐,最有名是一品香,他找了個位子,臨窗而坐,一個養眼的女子,從目下悠然而去,他一打聽,知她亦是蘇州女子,名陸小芬。

於是,輕車熟路,去找了鴇母,不料,卻被拒絕。因為她已被蘇州絲綢大王顧永年包了。他想見她,她便下了樓來,一問,才知是王韜。

須知,他的名頭,掛在書報兩界,四馬路上,誰人不曉?

一年後,他聽說顧永年已破產,於是,舊地重遊,來尋佳人。

兩個追求自由的淪落人,宛如他鄉遇故知,一番山盟海誓。

然而就在此時,由於他曾給太平軍獻計,太平軍失敗後,事發,朝廷要捉拿他,聞訊,他連夜逃走。沒想到,卻連累了陸小芬,被官府捉拿了。

陸小芬雖是妓女,卻忠貞不渝,受盡了折磨,而始終不屈。

關了好幾年,才被釋放出獄,從此身價掃地,只能做野雞。

事隔22年,王韜回來了。期間,他曾流亡香港,逃難英國,後來,李鴻章批准,他回了上海,第一件事,就是找陸小芬,終於找到了她。

可她卻不相認。她活著,苦不堪言,就為了等這一天,見他一面。既已相見,知他平安歸來,足矣!何必還要相認?萬般羞辱後,經歷難啟齒。

於是,她突然消失,四馬路上,留下了這篇「茶花女」故事……

來源:文化的江山


上海老底子

每天為儂送上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相關焦點

  • 上海五馬路上的大師身影:蘇曼殊逛街買糖,胡適觀戲喝茶
    編者按:上海的五馬路是海派文化的原點,長時間被我們選擇性遺忘。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曾駐足於此,胡適和陳獨秀在這裡爭論主義,蘇曼殊來此尋找茶花女喜愛的玻璃紙糖……這個西人排列的五馬路,今天成了人們了解上海、研究近代上海文化流變的驛站,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 上海的「四馬路」,譽為「中華文化第一街」,有著全城最大的書店
    導讀:這條普通的馬路,譽為「中華文化第一街」,有著上海最大的書店上海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似乎永遠都充滿著活力。上海有著千千萬萬條馬路,每一條都有著說不完的故事。每當遊人到上海後,南京路、外灘的濱江大道肯定是要走走的。
  • 上海秋天最美小馬路,想和你聽聽它們的故事
    一到秋天,法國梧桐一樹的金黃隨風落地,上海迎來了它最美的季節,沒有人能夠拒絕上海秋天的小馬路。散步在這裡,也許你不會發現,這些如今寧靜安謐的建築,曾經藏著多麼風雲詭譎的故事,如果你有心,他們正在變成一位說書人,向你娓娓道來……上一篇上海秋天最美小馬路,想和你一起走過,我們為你介紹了武康路、餘慶路、湖南路、甜愛路、山陰路的風雲興衰,今天我們又為你講述了哪幾條馬路的故事呢,往下看吧!
  • 翻譯家鄭克魯昨日在上海去世,享年81歲,曾翻譯《茶花女》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據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消息,著名翻譯家鄭克魯先生,於9月20日22點20分在上海去世,享年81歲。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武漢大學法語系任系主任併兼法國問題研究所所長,1987年調至上海師範大學工作,任博士生導師。同時擔任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上海比較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和上海翻譯家學會副會長,獲得法國政府頒發的「一級文化交流勳章」。
  • 中國現代戲劇與《茶花女》!
    《茶花女》的影響非常大中國現代戲劇開端在東京,起源於1906年成立的春柳社。最早演的是《茶花女》。《茶花女》是根據小仲馬的小說改編的,這個小說曾被威爾第改編成歌劇,其中《祝酒歌》非常有名。這個故事在中國影響很大,觸及了中國文學的一個傳統——才子與風塵女子。這是中國第一個話劇,當時是中國話劇之父歐陽予倩扮演男主角,李叔同演茶花女。李叔同最早做中國現代戲劇,最早演茶花女。中國人畫畫用裸體模特的,李叔同是第一個。中國最早的現代音樂也是他作曲的。可是,他在「五四」之前突然出家。
  • 安徒生童話+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老人與海+茶花女
    請猛戳上方藍字關注「英文悅聽讀」以前的文章曾多次提到,要給小孩子講睡前故事,並且要講睡前雙語(英語和漢語)故事。
  • 葛麗泰-嘉寶飾演的「茶花女」你看過嗎?
    小仲馬的小說《茶花女》也是這樣。影視之所以選擇名著改編,就是因為名著已經是被時間驗證,已經被大眾熟悉,對於投資者來說,沒有風險。所以,像《茶花女》這樣的題材,常常是影視投資的首先。1935年,葛麗泰-嘉寶因為主演電影《茶花女》,獲得第三次提名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
  • 「法國式」打開威爾第:巴黎北方劇院《茶花女》
    19:30 地點 | Venue 上海大劇院 別克中劇場 Buick Theatre, Shanghai Grand Theatre 戳下方「小程序」即刻購票~
  • 《茶花女》手繪讀書筆記教程(初級):含情節、背景、書評、書摘
    02 故事情節在看一本小說時,我們往往會被它的故事情節所吸引。當我們非常期待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說明小說的故事對我們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如果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思考為什麼,這就是情節對我們的吸引力。《茶花女》講述的是阿爾芒和巴黎交際花瑪格麗特的愛情故事。第一次閱讀完小說後,我們需要從故事情節上對整本小說進行劃分:一見鍾情→相愛同居→生活困難→父親勸離→女主離開→男主報復→女主病死
  • 俞子林:窮光蛋也在四馬路開書店
    >       主辦:上海書店出版社、上海圖書公司       【編者按】       上海話中「四馬路的女人」指的是失身柳巷的女人。四馬路的熱鬧,當然不止茶樓、遊藝場,還有戲館、影院、中西菜館等。       四馬路在當時所以能夠成為熱鬧的中心市區,是在租界條件下形成的。租界建立以後,一批批外國淘金者紛紛來到上海。他們在上海設立洋行、銀行,從事各種進出口貿易,同時,也必然要尋求消費娛樂文化宗教等活動。當時福州路附近已建有基督教的天安堂(麥家圈)和聖保羅堂(望平街),所以四馬路曾被稱為布道街或教會路。
  • 追憶林紓:中國首位翻譯《茶花女》的文學人(圖)
    他們似乎將這裡的一磚一瓦都看得神聖,尤其那本《巴黎茶花女遺事》更讓來者肅然起敬。那是一套兩冊線裝木板刻書籍,封面存原籤,扉頁淺綠色色紙,上有林紓手書「巴黎茶花女遺事,冷紅生自署」,背面刻「己亥正月板藏畏廬」。卷末刊「福州吳玉田鐫字」。  或許福州得功名的人很多,讀書人更是無數,因此人們不太記得身邊這位村秀才,更不知道這套價值6位數的書的主人居然就與他們近在咫尺。
  • 《茶花女》手繪讀書筆記教程(初級):含情節、背景、書評、書摘
    《茶花女》講述的是阿爾芒和巴黎交際花瑪格麗特的愛情故事。第一次閱讀完小說後,我們需要從故事情節上對整本小說進行劃分:一見鍾情→相愛同居→生活困難→父親勸離→女主離開→男主報復→女主病死;3、在空白的地方還可以添加上書籍的基礎信息,比如書名,作者等,還可以增加主人公的身份特徵。
  • 在上海「壓馬路」 體味萬種風情
    在上海,你會在不經意之中驚喜的發現身邊某條馬路、弄堂乃至老式建築、店鋪,以大隱隱於市的從容之態隱匿在鋼筋森林間,才是這座城市的真正精粹,才是上海最迷人最有特色的地方。我想要找尋的,正是能夠讓時間慢下來,隱匿在鬧市中歷史和文化的沉澱。  老馬路承載的是一座城市的過去和未來,通過馬路才感覺到整座城市的脈搏在跳動。
  • 上海地鐵沿線浪漫小馬路
    談戀愛,蕩馬路,也花錢!如何做到即牽了小手,偶爾花了錢,又讓感情升溫呢©一起來看看這些位於上海地鐵沿線能讓感情能升溫的甜心小馬路吧!現代人,凡事求效率,走走路就能將浪漫在潤物細無聲中植入,這才是王道。話說,用心最無價,無關乎你花了多少銀子!走吧,帶著心頭所愛去甜蜜的小馬路上去壓壓馬路吧,立馬升溫你的愛情哦。談談情,走走路!
  • 漫步上海 || 廣東路,超嗲的百年老馬路
    「五馬路」上的光陰故事不長的馬路上,古董店、美容美髮用品店、教輔書店、戲院扎堆……百業興旺。 上海著名美發一條街即將謝幕廣東路是上海家喻戶曉的美容美髮產品一條街,商品琳琅滿目,一次性能買齊所有。曾是京劇戲院密集地帶已消失▲昔日滬上茶園廣東路也曾見證上海灘戲曲舞臺的變遷。▲靖遠路今貌據有關記載,寶善街(廣東路)、四馬路(福州路)一帶,先後開設的京班戲園不下50個。
  • 《茶花女》《悲慘世界》《巴黎...
    上海作家、澎湃新聞今天發布消息——著名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9月20日晚逝世,享年81歲。「我會翻譯到不能再翻譯了,恐怕也不是很久遠的事。生命就是你給世界留下了什麼東西,不留下什麼東西就什麼也沒有。人總是要死的,但我想留下一些東西。」鄭克魯曾這樣向世人解釋自己對翻譯工作的深情。
  • 上海馬路上驚現一臺「潛水艇」?……
    大馬路上竟然有艘潛水艇6月30日傍晚6點左右上海長寧公安分局民警在協和路北翟路口執勤時發現一輛藍白色的「潛水艇」正在道路上行駛周圍還有好奇市民駐足觀看拍照從視頻裡看這艘「潛水艇」的速度還不慢在機動車道上穿行十字路口左轉又竄進非機動車道......
  • 中國人翻譯的第一部西洋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
    文:讀閱評說2012西泠秋拍中,第一部中國人翻譯的西洋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原刻初印本以16.1萬價格成交。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第一部中國人翻譯的西洋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出版。就這樣,中國人翻譯的第一部西洋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誕生了。《巴黎茶花女遺事》書成稿後,當時只印了100部。書版由福州名手吳玉田雕刻,只是分送給林、王、魏三家的親友之間傳閱。誰知,這本《巴黎茶花女遺事》短時間內被廣泛傳閱,大受歡迎,一時洛陽紙貴,風行大江南北。
  • 「記憶」上海人講的大馬路、二馬路、三馬路都是指哪些路?
    你知道馬路為什麼叫「馬路」嗎?上海人嘴裡的大馬路、二馬路、三馬路……又都是哪些路?上海開創了城市道路的通名使用「路」的先例,並逐漸影響到全國。上海「馬路」的故事,是歷史,更是文化。今天讓我們來看看這都指的哪些馬路。早期的南京路外灘(上海市檔案館藏)地名是地理實體的名稱。
  • 林紓翻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為什麼風靡一時?
    張治 :《巴黎茶花女遺事》是林紓翻譯的第一部小說,它能夠風行,我剛才說有印刷術條件,就是現在印刷的大眾傳媒的支持。流行到什麼程度呢?後來有一首流傳很廣的詩,叫作「孤山處士音琅琅,皂袍演說常登堂,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這個是嚴複寫的詩,稱讚林紓的翻譯工作。最後一句叫「斷盡支那蕩子腸」,「蕩子」其實是一個不太好聽的稱呼,就是敗壞家業的敗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