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五馬路上的大師身影:蘇曼殊逛街買糖,胡適觀戲喝茶

2020-12-20 澎湃新聞
編者按:上海的五馬路是海派文化的原點,長時間被我們選擇性遺忘。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曾駐足於此,胡適和陳獨秀在這裡爭論主義,蘇曼殊來此尋找茶花女喜愛的玻璃紙糖……這個西人排列的五馬路,今天成了人們了解上海、研究近代上海文化流變的驛站,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本文為《五馬路:從外灘到跑馬廳》一書摘選章節。

大師們的身影(河南中路—山東中路)

早期作為英租界通向老城廂的重要馬路河南中路,在後來租界日夜擴張的過程中,變成了一條租界比較特別的馬路。洋人們在路邊曾經設立過的拋球場,所謂的拋球場,從現在來認識,大概就是類似棒球的運動,有專家專門考察過。總之,這是中國居民從未見過的東西。又因為河南路直通老城廂的北門帶來的便捷,當時曾引來北門城內的大量居民駐足觀看。這些舊跡,應在廣東路的北面今天南京東路的附近,現在早已無從找尋。

對我們來說深夜跨過河南中路,因為車輛稀少,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凡路畢竟有風險,特別是河南中路還曾經是一條界路,是一個坎;既然是一個坎,對某些人來說就存在跨得過、跨不過的嚴重問題了。

不幸的是,1914年,商務印書館創辦者夏粹芳,就被人暗殺在河南路商務印書館的門口,沒有能跨過這條坎。這位對中國文化現代化進程出過大力的執筆的文化人,終究抵不過傳說陳其美派來的手握鐵器的兇殺者,倒在了河南路上,即便當時上海最現代化的仁濟醫院近在咫尺,也沒能挽回他的生命。

「尋竊有殊功,不使精神隨物渦;捐軀付公論,獨留肝膽照人寰。」章太炎寫的輓聯已沒有人能記得了。最奇怪的是兩家的後人碰在一起後還議過這一段公案,沒有結論。

清末民初的一系列暗殺,開創了上海一個兇殺的時代,陶成章、宋教仁,包括陳其美,那些個風雲人物,都先後倒在了槍口下,令人膽戰心驚,不忍回首。就連當時主管上海的鄭汝成,雙手沾滿了革命者鮮血的人,也非常諷刺地在外白渡橋上,斃命於革命黨人的槍口下。那一時期的上海,成了刺客們的樂園。

但是,生活還得繼續。

人們在這裡尋到了自己的生意,久而久之,漸漸安定下來。把生意和生活捆綁在一起倒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棋盤街區域,洋涇浜味道十足的英文名字Ge Bae Ka,成了人們留戀的天堂。

在廣東路的南邊,依河南中路為軸,棋盤街分東西兩大塊,東邊的大約在20世紀初漸漸消失;河南中路以西的棋盤街,曾經幸運地被正式命名在一條上街沿只有一尺寬、僅能通行黃魚車的小馬路上,它大約又存在了近一個世紀,一直保留到20世紀的90年代,才在一輪舊區改造的過程中徹底從地圖上消亡。也有少數當地人,依廣東路為界,將棋盤街稱為南北兩片,但這種稱呼很少在正式地圖或書籍中得到支持。

在對馬路麗水臺的風光影響下,茶園、茶樓的風氣也「泛濫」到了廣東路的這一路段。光緒早年間,有廣東人設立「同芳居」的廣東茶肆,就坐落於五馬路的南側,與其他茶樓同而有異,是比較出彩的廣式茶樓,當時極受人們歡迎。廣東人在上海的歷史可圈可點,早年在老城廂裡就到處可以見到他們結夥成隊做生意的身影,在上海近代著名的小刀會事件中,是主要的角色。租界中稍見起色,他們馬上見縫插針佔有一席之地。他們與外國交往的歷史要比上海人更長久。據《淞南夢影錄》記載:廣東茶館,向開虹口。丙子春(1876),棋盤街北新開同芳茶居,樓雖不寬,飾以金碧,器皿鹹備,兼賣茶食糖果。

 「同芳居」茶樓

「同芳居」茶樓的底層出售有廣東特色的糖果糕餅,茶座則有魚生粥、蒸熟粉面、蓮子羹、杏仁酥、蛋糕及叉燒或豆沙包子等廣式點心,任客選食,售價低廉;茶式則多種多樣,以烏龍最上品,深得食客的喜愛。「茶館精良算廣東」的竹枝詞道出了廣東茶樓彼時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同芳居」同時還出售一种放在扁扁玻璃瓶裡色彩鮮豔的西式糖果,一粒粒晶瑩剔透,特別可愛。據說蘇曼殊大師特別鍾情於此物,每當光臨此間,除了品茶吃點心,童心未泯,都要買一點這種糖帶回家去,說是法國茶花女也愛吃這糖,可見其愛屋及烏的痴情一面。他一度嗜糖成癮,在他的日記中,多次見到其因吃得太多而胃疼的記錄。他在廣東路遊來蕩去時還是一個文藝青年,心心念念地尋找自己理想中的茶花女。曼殊大師在「同芳居」吃茶時,可沒閒著。他在這裡接觸到許多新的東西,也發表過獨特的見解來反映自己對一些新事物獨特見解。比如對於多才多藝的京劇演員馮子和在劇中自彈鋼琴並高唱外國歌《It’s a long way》,蘇曼殊撰文在肯定他唱功的同時,又內行地指出他唱得與《Meet in moon liglt》曲風太過相近,而實質上兩者是有區別的:一首是民歌,另一首是流行情歌。這種評價,無論從學術或藝術的角度來看,都是令人心服口服的。大師畢竟就是大師,上海文化的臺階就是在大師們的批評下,一步步地向上走高的。而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自有高人在背後指點,曼殊大師自認的亦師亦友是陳獨秀。

「同芳居」和其他茶園一樣,在租界擴大、城市中心別移的過程中迷失,只是它比較幸運,一直等到民國時代。

蘇曼殊

廣東路南側最具特色的還是呢絨商店,不但廣東路沿街隔三差五有,南邊的小馬路金隆街、棋盤街,用鋪天蓋地形容絕不為過,這一狀況一直延續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一輪新的城市改造過程中,才徹底退出人們的視線。後來一直在這裡佔有一角之地的是旗幟商店,直到現在老舊地方已經天翻地覆了,在河南中路的這一帶,還能看見它們守候的身影。

元利食品商店,始創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也是廣東潮州人開設在上海比較早期的店家。從年代上來分析,原來肯定在老城廂裡。他家的食品以手工作坊式的製作,由馬、莊兩姓人所經營。1947年,元利產業易手,開設在廣東路295號,主要產品有老婆餅、冬瓜餅、椒鹽餅等數種。這些酥鬆的食品,不但年輕人喜歡,也同樣贏得老年人的青睞。最令食客喜歡的,是蔥餅。蔥餅又分脆蔥和軟蔥兩種,脆蔥餅牙健者食之香脆,軟蔥餅更適合老人,是元利的看家品種。

若干年後,元利食品商店搬遷到近廣東路的河南中路東側,也就是現在的威斯汀大酒店的現址正門。經過數度遷移,現在終於在金陵東路近浙江南路上安了新家。百年老店歷經磨難,能夠保留下來也是食客們的福氣。

而在過幾個門面的廣東路305號,曾是新加坡正興公司設在上海的採購站,正興公司在香港及南洋都設有分店,在上海採購後運至香港或新加坡再行轉發,是1949年前中國圖書海外發行的一個窗口。內地大小書局的圖書它都感興趣,年畫、連環畫等南洋一帶傳統喜愛的產品,最受青睞。

廣東路的這一塊現在已無任何商店和住家。那一處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變電站,毫無情感地佔據在那裡,在午夜時分低調而又堅決地拒絕一切回憶,讓人感覺一絲冷酷又無可奈何。這個巨大的嗡嗡作聲的怪物,沒有任何親切感。

廣東路近河南中路的這一頭,在東面古玩市場和北面書店文化的合力影響下,全國性的商號紛紛在這一帶設立分號,以榮寶齋、掃葉山房最為著名。掃葉山房19世紀80年代就在上海設店,「門面裝著長長的落地窗門,推門入內,當堂排列著幾張大書臺,臺上攤著石印的線裝書。兩旁是高高的櫥,放滿了石印、鉛印或木刻本線裝書」(俞子林《書林歲月》)。榮寶齋原來也在這裡,據說1959年康生來過後,認為店堂太小。報上級後被安排到南京東路,它就是現在朵雲軒的前生。

往昔舊的印跡從今天來看還存一點,除了河南路拓寬時有小部分拆除,整體上還是二三十年代的模樣。被拆除的那一塊有掃葉山房、廣益書局的舊址,還有與蘇曼殊有詩緣、文緣、畫緣、情緣的陳獨秀、胡適等人經常往來的亞東圖書館。

「仲甫,仲甫!」仿佛聽到胡適在招呼獨秀先生。

在這靜靜的夜裡,飄蕩在空氣中的聲音,越加透明,更加真切。

陳獨秀

胡適沒少在五馬路上奔波,除了同鄉汪孟鄒汪原放叔侄的亞東圖書館要讓他操心選題、出版事項外,早年,京戲茶園也是他經常出沒並放心於此間的佳處。《胡適日記》就有此記錄:

是夜,出門為意君購物。至和記,遇李南坡、鄭幼三諸人,坐談有間。出至麥家圈,天大雨,卒不及避,急由五馬路西行,欲至汪裕太避雨。途中雨益大,手中持物皆淋漓,遂入新天仙部小避。是夜本無心觀劇,俟雨稍止即出。至裕太,遇傑甫兄,談二時許。乃復至天仙,適仲實與魏叔明亦在,與仲實談甚久,劇未終,予先歸。

可見胡適在此熟門熟路,老熟客了。

胡適

廣東路那時的徽商還是極多的,結幫成團的安徽人有一種天生互助的本能。他們工作在這裡,便將生活一體化在此地,妻子是生意的幫手,大一點的兒女則是搭手,幼小的兒女則花費幾個錢包個月,將他們安排在茶樓戲館,從小接受戲曲薰陶。幼年的胡適受益同鄉、族人幫助,也有在上海接受教育的那段歷史;名聲在外後,他對鄉人的幫助也是傾其所能。日記中的汪裕太,他熟如自家;現在尚存在海口路浙江中路的「程裕新茶葉店」,那時在廣東路也設分號,店的招牌就是胡適題的,與胡適也有很深的淵源。那段時間,和胡適一起在廣東路提攜他們的安徽同鄉,還有柏文蔚、陳獨秀等。柏文蔚貴為都督,卻放下身段交結於民間,令人感慨;陳獨秀更是出謀劃策,身臨其中。

亞東圖書館原來設址在福州路的惠福裡,後轉遷棋盤街平和裡、江西路福華裡。遷來轉去,都在犄角旮旯弄堂裡,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存有很大的問題,雖然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說法,但陳獨秀非常不滿意,他要求將書店開到熱鬧的地方去,要臨街。「到街上去!」陳獨秀對汪氏叔侄喊出了帶血的聲音。他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這哪裡是在指點,簡直就是在發令。1919年,亞東圖書館終於如他所願遷至廣東路街角店面。

新文化運動的兩位巨頭來此時,並不像曼珠大師那樣尚是文藝青年,而是意氣風發、指點江山、爭論主義、領導運動的主將。不久,他們發出的聲音,全中國人都在傾聽,非同小可。他們在廣東路時,已經貯備了爆發大風暴的全部能量。廣東路當時在整個知識界的影響力可想而知。

亞東圖書館、掃葉山房舊址

幫助無疑是互相的,他們為亞東圖書館帶來了聲譽,強者也同樣得到被幫助者經濟上的不吝支持。當胡適和陳獨秀資金短缺需要調頭寸的時候,亞東圖書館這個嚴格意義上的出版機構,就會及時預支給他們稿費。這種鄉誼關係一直保存著。胡適和陳獨秀等多數名流之間的爭論也從來不避汪氏叔侄,大多數情況就發生在店堂裡,談話或激烈爭論,每次陳獨秀好像都有份,而且都是主角,正所謂名人自有名人的脾氣。但這絲毫不妨礙他們私人之間的情感。陳獨秀及他的兒子陳延年坐國民黨的牢時,汪氏叔侄星夜求救於朝中人胡適,胡適當仁不讓,施之援手。雖然胡適託人所非,反將陳延年的身份暴露,害了他的性命,但這總不是胡適的本意。

據亞東圖書館的掌門人回憶,亞東圖書館遷到五馬路以後,每星期六、星期日,陳獨秀的兒子陳喬年必來,他也學著站櫃檯,做拿書、算帳、開發票、打郵包、打大書包等一些店中雜事,在店中是個人見人愛的年輕人。大家包括喬年自己大概也沒有想到,幾年後,為了堅持信念理想,會遭到殘酷致命的厄運。

五四健將在這裡的思想碰撞,更堅定、完善了各自的思想體系,為他們思想上、行動上徹底分道揚鑣作好了各自準備。這也同樣出人意料。

在亞東圖書館,通過胡適的熱情介紹,二十五六歲的徐志摩第一次認識了陳獨秀。陳獨秀身穿黃顏色的西服,裡面是條子絨線背心,戴著一個帽簷下卷的帽子,據志摩描寫像捕房的三等偵探,也就是上海灘的一個「小抖亂」腔調,與志摩想像中的形象大相逕庭,令他大為驚異。可能也是陳獨秀自我保護的結果。徐志摩在《西湖記》中寫道:

彼坐我對面,我諦視其貌,發甚高,幾在頂中,前額似斜坡,尤異者則其鼻梁之峻直,歧如眉脊,線條分明,若近代表現派仿非洲藝術所雕銅像,異相也。

而這個異相的人,已經指揮過了五四運動,並且當時成為一個新興政黨的總書記,如日中天。

河南中路廣東路的那個轉角,為什麼被人們看得這麼重?河南中路作為界路的歷史自然是原因之一;亞東圖書館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重鎮,適應宣傳的需要設立在此,是陳獨秀的眼光;因為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都設在附近,也是重要因素。推及至19世紀下半葉,當時領導娛樂界的明星——花界的鶯燕們,更是喜歡寶馬香車招搖鬧市,廣東路的戲園她們絕對是常客,這裡是她們最熟悉的場所。從這裡馬車一直要駛到大新街,也就是現在的湖北路,然後右拐,路過丹桂戲園,才向四馬路左拐西去。也就是說,非得在廣東路這時尚的地方逛一圈,這趟時尚之旅才算完美。

廣東路那時絕對是風尚的發源地。

往西的286弄和300弄,是老上海著名的弄堂。現在300弄的弄楣上,騰空掛著「昭通小區」的牌子,裡面有它本來的名字「公順裡 一九五三年」幾個字,仿佛給人一個印象,公順裡是1953年造的。其實,在1876年出版的《滬遊雜記》上就出現過這個名字。公順裡在初早有一家杭州人開的客棧老椿記,廣告上寫的是英租界寶善街88號。莫非這個寶善街88號,就對應今天的廣東路300號?熟悉老上海歷史的人都知道,19、20世紀之交出版的許多海派小說上,都有公順裡的大名出現。1910年它又被重建,屬早期石庫門裡弄民居。早期公順裡是有名的風月弄,文人雅士、官僚商客無不紛至沓來,在紅粉香窩中醉眠不醒,不知今夕何年何時。軟性小說家筆端的重要場景,小報新聞的固定專欄,都離不開它。1953年,這一場所進行了一次大修,結構上的改動不是很大,原有的木曬臺改為鋼筋混凝土曬臺,其餘為一般修理。該處三開間、雙開間房屋的平面布局與同類型其他房屋相似,僅弄內17號一幢為利用土地,改建成東西向前後二進的石庫門裡弄房屋。單開間房屋經過拆改大部分無附屋,廚房做在正屋的底層,這是與一般單開間不同的地方。

半夜入弄,民居都熄燈了,黑暗中有一點別樣的聲音,使人心裡打鼓,好在弄堂不算太窄。出來才感到和一般上海弄堂不同。上海的弄堂四通八達,而此弄一圈繞下來進口就是出口。為什麼會如此?聽說只有弄底人家才有小門通向昭通路(原交通路)。真是神秘。

借著路燈的微光,在「昭通小區」的牌子後,真的看到了「公順裡一九五三年」字樣,字是從右到左安排,上面還有五角星圖案。遙想那個年代,公順裡的名聲確實不怎麼樣,是否希望通過這樣一弄,表達斷前新生、革新洗面的心情?

對公順裡,學界產生了極大的研究興趣,也帶來了莫大的爭論。它到底是什麼年代的建築?它的名字據說19世紀50年代就有出現,問題是現在的它是那時的產物嗎?一種有趣的猜想說弄楣的「1953」是筆誤,應當是「1853」,這近乎有點搞笑。王韜當時住在附近的墨海書館,他在日記中屢次將其居住的這一帶稱為北郊,稱之田園風景,偶有新屋落成。當時如果有公順裡這樣大片的石庫門,絕不會出此言,而且那時石庫門尚未出現呢!

雖然如是,公順裡石庫門的特殊形制,在上海現存石庫門中還應該以前輩視之。支持它為20世紀初建成的觀點。只是上海關注它的人絕少,流行界議起石庫門,言必稱田子坊、步高裡,甚至新天地,多時尚之地。也許也慶幸這樣,公順裡在城市建築大變樣的今天,尚能偏於一角得以保存,實在是萬幸。

306號現在是一家叫維拉斯的賓館,五層樓高的小店有種歐洲的親切感,可惜的是它已被改建,原來的大門砌了牆,將308號先前冠生園的門面作為進出的大門,310號作為附門,而312號原來的木工間,現在是專賣小學生讀物的門市部。這棟樓照現在保護建築銘牌上敘述,為30年代建築。樓房本身是商務印書館的棧房,50年代商務館奉最高層命令北遷,這一物產由上海新華書店接管。新華書店把底層內部用作食堂,二樓保留磨石子大廳為文藝活動場所,三樓作為職工幼兒園。80年代流行開門店時,將原來308號冠生園的門面,設為特價書門店,像徐遲的《人海巴黎》、黃永玉的《太陽下的風景》都能在這裡購到,一時店堂內人滿為患;以後改造為有聲讀物門店,門前也是車水馬龍。

除此之外有三個單位也在這裡辦過公:上海音像公司、書訊報社和上海新華書店的職工技術學校。上海音像公司後來發展成上海音像出版公司,在全國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書訊報》原來附屬於上海新華書店,發展壯大以後叫新書目,由市新聞出版局直接主管。上海新華書店的職工技術學校現在已離開了此地。福州路上海書城80年代的籌建處也曾設在此處。

往前是322弄的榮吉裡,有東西、南北兩條弄堂這也是一種特色。丁字形的兩條弄堂用同名,在上海還是少見。最著名的117號雙鳳園浴室是在322弄底東西向的榮吉裡。公共浴室在上海始興於晚清,雙鳳園浴室雖然不是第一家,但也是少有的在19世紀就開辦的先驅。1910年,主管者曾不惜巨資,從國外引進一流的洗浴設備,浴客可方便自如地按需調節水溫,在當時獨樹一幟。公共浴室古羅馬時代在歐洲早已流行,是城市文明的一個有機部分。上海開埠以後,公共浴室等文明衛生設施就被及時引入租界,當時南京路北有條弄堂叫作盆湯弄,就是以行業得名,這條弄堂至今還存在呢。廣東路上比雙鳳園浴室早的還有數家,競爭也比較激烈,時至20世紀八九十年代,整個廣東路仍然有好幾家浴室存在。

榮吉裡和山東路上的中保坊一樣,給人更多的印象是小型出版機構多如牛毛,雖然都稱不上著名,但出版的書籍有些還是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像瞿秋白的《高爾基創作選集》、樓適夷翻譯的法國艾克脫·馬洛的《海上兒女》等,都出自榮吉裡。秋白不但是政治高人,更是文化人,難得在廣東路留下了人生足跡。適夷曾是太陽社前輩,「左聯」成員,1949年後身為文化高層人士,也是跨世紀的壽星,想必也忘不了在廣東路的那段出版歲月。

榮吉裡322弄弄口邊的324號,過去是專制印泥的璧壽軒。璧壽軒主人叫徐寒光,善治印、作畫,精通印章買賣與收藏,更是制印泥的高手,據說其所制印泥之價勝過黃金。這樣價值觀對於一般人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文化大革命」後,有人從美國帶回一批三四十方名家印章在上海拍賣,其中有吳昌碩的作品,1897年所作「一邊樓詩書碑帖印」,平頭青田章,另有1904年所作「洞天長壽」,雙龍瑞雲鈕青田章,兩章邊款竟然都有徐寒光的跋文,前者刻有「廿九年(1940)三月璧壽軒主寒光得於海上」,後者刻有「曾經寒光珍玩璧壽軒」。可見徐寒光的眼光老辣,收藏功力深厚。像璧壽軒這樣散落在廣東路古玩市場周圍的店齋絕非少數。以其微小,或難以輩輩相傳,失之記錄者十有其九,加之一段時期貶之玩物喪志,即便後繼有人,也不敢再造次。但冷不丁冒出來它的悽美的故事和流淌在轉世品中偶然的痕跡,使人感動,撥動到心中最遠的那根弦。

老去的磚木結構房子,一扇扇斑駁陳舊朱漆木門在眼前默默而過,不堪入眼,挑不起你一丁點再回首的欲望。但它會用年代的痕跡,用它的滄桑,用它的裂痕,還給你以它的溫暖故事,令人油然起敬,永遠緬懷。

老建築永遠留存著別樣的委婉的故事,等待著我們靜下心來,輕輕地摩挲,慢慢地品味,直到我們也慢慢變老。

仲甫、曼殊、適之、志摩、秋白、適夷……你們的身影一輪一輪地在五馬路上轉動,轉動過我們的身體,也轉動著我們的魂靈。這裡還留存過你們青春的氣息和體溫,我們在這裡,尚能與你們共同呼、共同吸,雖然時隔有年,但卻是真實的,並且是如此真實啊!

摘自《五馬路:從外灘到跑馬廳》,上海大學出版社2018年4月版

相關焦點

  • 民國大師蘇曼殊嗔痴無度,放浪形骸,卻成了眾人眼中最純淨的靈魂
    世俗上講,柳永出身官宦,詩情賦意也多在煙花柳巷,活脫脫是一個多情俏公子的模樣,並無多詬病。但蘇曼殊不一樣,曼殊是同民國高僧李叔同一起被稱為南社二僧的僧人。僧人講究六根清淨,無欲無求,稍顯特別一點的,也就活佛濟公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蘇曼殊入佛門,淫,妄,酒,貪,嗔,痴,皆有所涉獵。且愛琦語,時愚痴,常妄語,也殺生,佛門十善已洋洋灑灑地棄去四善。
  • 上海四馬路上的「茶花女」故事
    四馬路上的青蓮閣上海四馬路上的「茶花女」故事作者:李冬君原文載於載2007年《國家歷史》因為第二跑馬廳的興起,將英租界拓展至西藏中路,工部局給新的四馬路命名時,作為該局五董事之一的名叫馬太提的英國人,建議改為福州路。
  • 上海襄陽南路上的朋友,儂坐在馬路邊上做啥?
    也許是因為以前居住空間狹小,上海人習慣搬一把椅子坐到弄堂口、馬路邊,一邊孵太陽,一邊「茄山河」(聊天)。  從春天到夏天,我們把連接著淮海中路和肇嘉浜路的襄陽南路走了個幾遍。這條小馬路位於時尚摩登的市中心,卻透出一股煙火氣。低矮的老房子、小商鋪門口向來不乏椅子,甚至支起了不止一張牌桌、麻將桌!  他們坐在這裡做什麼?  「這個包是真的」  老溫在襄陽南路上是一個普通的存在。雖然他穿著顯眼的螢光綠工作背心,坐在一張紅色的轉椅上,但匆匆而過的行人還是容易把他忽略。
  • 【廷璧專欄】劉廷璧|一代情僧蘇曼殊
    而這樣的生活,仿佛對蘇曼殊來說如魚得水。逐漸長大的日子裡,他孤雲野鶴,任情適意。同時四處求學,才學不斷地在長進。這個時期,他結識了柳亞子、章炳麟等詩人,並多次與他們交遊,吟詩作畫。「江南花草盡愁根,惹的吳娃笑語頻。」「輕車肥犢金鈴響,深院何人弄碧簫。」「易水蕭蕭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莫怪東風無籟甚,春來吹發滿庭花。」這些美麗的詩句詩中有畫、情景交融、清新秀麗。
  • 首屆上海逛馬路節啟動 小紅書推出馬路探店活動助力城市深度「種草」
    這是小紅書博主PeterPan在Vlog中介紹上海的一家咖啡館,視頻中他還特別向女生推薦了2款單品和品嘗方式。這是小紅書博主們在深度參與「首屆上海逛馬路節」,15位博主在10月17日至30日活動期間,將在小紅書上發布一系列的逛馬路、探店打卡相關Volg,通過視頻鏡頭記錄下金秋之季上海街頭散步、觀光、休閒、購物的慢時光。
  • 漫步上海 || 廣東路,超嗲的百年老馬路
    「五馬路」上的光陰故事不長的馬路上,古董店、美容美髮用品店、教輔書店、戲院扎堆……百業興旺。 上海著名美發一條街即將謝幕廣東路是上海家喻戶曉的美容美髮產品一條街,商品琳琅滿目,一次性能買齊所有。曾是京劇戲院密集地帶已消失▲昔日滬上茶園廣東路也曾見證上海灘戲曲舞臺的變遷。▲靖遠路今貌據有關記載,寶善街(廣東路)、四馬路(福州路)一帶,先後開設的京班戲園不下50個。
  • 汪峰帶章子怡逛街,牽手過馬路秀恩愛,扶妻子先上車獲好評
    從商城出來後,章子怡肩膀微聳和汪峰手牽手快速過馬路。值得一提的是,汪峰在老婆上車時輕扶了她一下,然後自己才上車。 多次陪伴妻女逛街,汪峰也是個顧家的男人!真正做到了生日時,章子怡所贈生日蛋糕上說的那樣:愛我疼娃。 至於賺錢,吸金能力自然比不上章子怡。
  • 逛街看書喝茶春意濃
    /喝茶/看書/賞花 …… 盡情享受著春日周末的快樂時光 陳林攝 逛運動品牌店的顧客,相對平時較多,一些店鋪,針對疫情期間居家鍛鍊安排了線上綜合性訓練課程。 在lululemon店裡,有三四個人戴著口罩正在逛,「前段時間宅家,體重看漲,現在正是鍛鍊好時機,準備在家又動起來。」家住毛線溝的黃迪餘專程挑選瑜伽服,店員推薦了一套觸感柔滑的練功服,「排汗,帶有四面彈力,透氣、輕盈」。
  • 在上海「壓馬路」 體味萬種風情
    在上海,你會在不經意之中驚喜的發現身邊某條馬路、弄堂乃至老式建築、店鋪,以大隱隱於市的從容之態隱匿在鋼筋森林間,才是這座城市的真正精粹,才是上海最迷人最有特色的地方。我想要找尋的,正是能夠讓時間慢下來,隱匿在鬧市中歷史和文化的沉澱。  老馬路承載的是一座城市的過去和未來,通過馬路才感覺到整座城市的脈搏在跳動。
  • 駱文蓮戲裡戲外全情投入
    她,就是駱文蓮,上海著名情景劇演員。她原是位評彈演員,與父親合作演出長篇評彈書目,紅極一時。轉行進入上海滑稽界後,曾參與《燈紅酒綠》《開心、放心、稱心》《80周年滑稽演出》《噱佔上海灘》《老娘舅》等劇的演出,她塑造的一個個人物形象,十分成功,而今己深深紮根於滬上百姓的心目中。
  • 喝著茶,聽著戲,聊聊「三慶園」的前世今生
    北京人頂愛喝茉莉花茶,有時買高碎,一次沏一大罐子,等溫度適口了,端起來就恨不得一飲而盡。然而,在初春的晌午,吃完了飯,這飯最好是炸醬麵配著新下的大蒜;沏得了茶,這茶最好是蓋上蓋兒把茶色悶深。再放上愛聽的京劇,往朝陽的躺椅上一趟,半眯著眼睛,興許睡,也興許不睡,舒坦又自在。
  • ...老上海|馬路|上海灘|老裁縫|弄堂|剪刀|老盧灣|上海|順昌路|上...
    在上海人的記憶裡順昌路總是與煙火氣連在一起的這條長1.3公裡的馬路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順昌路位於原盧灣區,過去以自忠路為界,北段叫桂林山路,南段叫菜市路,因路上建有1100平方米菜場而得名。現在買衣服的人多了,做衣服的人就越來越少了,但老王憑著他的手藝養大了4個兒子。
  • 上海哪裡最好玩?10條逛吃逛吃的上海網紅馬路在等你!
    店裡常常座無虛席,買麵包也要排長隊呢,這種人氣足以讓安福路變身網紅馬路!  地址:安福路308號104室  人均:61元  BOOM BOOM BAGELS據說這裡有上海最好吃的貝果  你知道嗎?在百年來的歷史中,也有不少名人在這條路上留下印記,錢學森、劉長勝、汪精衛等不少名人的故居都在這裡,不愧是一條有故事的馬路。  現在的愚園路已經新生蛻變成你一定會愛上的模樣,潮流概念店,專業買手店,文藝書店,品牌集合店,精品餐飲……一切都在漸成氣候,成為了融合藝術、設計、人文、娛樂的跨界生活美學街區,難怪時髦的人們都開始聚集在這逛街吃飯喝咖啡,當之無愧的網紅馬路,服!
  • 天鵝一家逛街累了,直接蹲在馬路中間休息,但是交警的做法超暖心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人和動物應該和諧相處的,當然我們在平常的時候一定要愛護自己的寵物,還有一些野生的小貓小狗,不要虐待它們,因為它們一直是人類的好朋友,而且如果我們對他真心相待的話,他們也會聽懂我們的話,知道我們的善意。
  • 你用一毛錢買過哪些零食?1分錢拉絲糖是經典,網友:那年的辣條
    1分錢拉絲糖是經典,網友:那年的辣條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逐漸提高,消費水平也跟10年、20年前大不相同,小時候最經典的歌就是「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現如今,別說一分錢了,就連路邊的一毛錢,就有很多人不願彎下自己的腰去撿一撿,當然如果放在過去,情況會大不相同。
  • 臺灣夫妻定居上海20年,買一套房專門喝茶:中國文化的根在這裡
    隨後與曾留學美國的大學同學朱彤雲,共同創辦了設計公司,定居在上海,沒想到這一定居,就是近20年。 住在這裡,就像是住在紐約中央公園 2005年,周光明和朱彤雲買下了第一套房。
  • 蘇曼殊遺稿——與海上諸友人書(四)1918
    蘇曼殊遺稿——與海上諸友人書 蘇曼殊 | 《先施樂園報》 19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