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掘"黃金"——全國特色農業快速發展為農民增收闖出新路

2020-12-24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十月金秋,稻香蟹肥,豐收的大地,絢麗多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鼓勵和扶持農民群眾立足本地資源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遊、庭院經濟」「要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把現代特色農業這篇文章做好」。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特色農業如火如荼。記者近期採訪了解到,廣大農民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並輔以新型經營理念和生產方式,鄉村振興之路正越走越寬。

既好吃又好玩 農業也能很「休閒」

一畦畦嫩綠鮮美的樹仔菜長勢喜人,一壟壟肥碩繁茂的四角豆成熟待摘……國慶假期,海口市郊的馮塘綠園共享農莊迎來不少「都市白領」光顧。

馮塘村過去經濟較為落後。幾年前,鎮裡以400多年的馮塘古村為基礎,引來社會資金投資休閒農莊和共享民宿,把這裡建設成了一個集生態農業、創意農業、旅遊觀光、休閒體驗、果蔬採摘、農產品生產加工等為一體的鄉村生態旅遊區。

「我們緊鄰大城市,農業生產就得加入休閒、旅遊元素,做都市人的後花園。」園區副總經理王小龍介紹,今年上半年,園區接待遊客18萬人次,營業收入500萬元。

藝術觀光、農事體驗、田園度假……休閒農業正成為各地農業與旅遊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據農業農村部統計,我國已湧現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鄉土產業,去年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收入超過8000億元。

「牌兒」亮「範兒」足 「稀罕物」闖出大市場

10月6日凌晨5點不到,遼寧省鞍山市中環路上就熱鬧起來。貨車、農用車、電動三輪車……養殖戶們從四面八方湧來,打開泡沫箱,一條條錦鯉、金魚、鸚鵡魚、燕魚五彩斑斕,活蹦亂跳。

這是鞍山三臺子觀賞魚交易中心每周日一次的大集。來自東北三省以及河北、內蒙古、天津的客商驅車前來,在這裡挑魚、裝箱、發運。不用幾天,鞍山產的觀賞魚就會遊進千家萬戶的水族箱,成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小小觀賞魚,如今在鞍山已成為年產值6億元,擁有養殖戶、交易戶超2000家的產業。

循著擦亮品牌的路子,出自東北深山的「稀罕物」——人參,如今也「變著花樣兒」走入尋常百姓家。在吉林省集安市,大型人參企業與參農緊密合作,去年行業總產值達到66.2億元,過去靠山吃山的參農,現在有了穩定的收入。品牌農業的崛起,是推動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重要標誌。

「地頭貨」漲身價 精耕細作「返璞歸真」

站在乾爽的田埂上,看著一堆堆金黃的稻穗垛,黑龍江省五常市振興村村民代守權心情舒暢。「儘管前不久颱風『玲玲』過境,部分稻田倒伏,但合作社的稻米銷路不愁,今年價格依然看好。」

人工除草、施有機肥,噴灑用辣椒、花椒、大蒜混合熬製的防蟲藥水……下「笨」功夫種出的稻米品質優、口感好,在五常市脫穎而出。2014年,振興村種植的「益鼎升」牌優質大米順利通過了有機檢測和專家品鑑,被經紀公司引入全國86家五星級酒店銷售。「每斤零售價平均達50元,是普通大米的好幾倍。」經紀公司負責人王穎介紹,今年公司還發動合作社試種了一批原種大米和抗氧化大米的新品種,嘗試開發五常稻米的健康、養生新功能。

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向更綠色、更可持續方向轉變,耕地利用強度明顯下降,化肥、農藥使用量雙雙實現「零增長」。返璞歸真的有機種植、綠色養殖,正在給農民打開一扇增收的新大門。

新華社記者 王炳坤 嚴鈺景

張博宇 靳赫 梁書斌 王君璐  

(據新華社北京10月9日電)

相關焦點

  • 總書記關心的百姓身邊事|因地制宜掘「黃金」——全國特色農業快速...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總書記關心的百姓身邊事)因地制宜掘「黃金」——全國特色農業快速發展為農民增收闖出新路        新華社北京10月9日電 題:因地制宜掘「黃金」——全國特色農業快速發展為農民增收闖出新路
  • 寶清縣:發展特色產業 農民增收致富
    東北網7月21日訊 近年來,寶清縣夾信子鎮以提高供給質量、發揮特色優勢、帶動農民增收為目的,進一步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和品種品質結構,打造了一條特色種植扶貧致富之路。夾信子鎮有著多年的毛蔥種植歷史,該鎮種植的毛蔥品質好、味道好,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具有「毛蔥之鄉」的美譽。近年來,夾信子鎮憑藉富硒資源的發展優勢,在科學規劃、科學種植、科學培育下,毛蔥已經成為了明星農產品。寶清縣夾信子鎮富硒產業協會果蔬分會會長隋寶柱說:「今年毛蔥和大蒜種植面積大約1000畝左右。
  • 農業農村部推介第二批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
    2020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考察調研時指出,要積極扶持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專業合作社模式,把合作社辦得更加紅火。為進一步總結推廣農民合作社因地制宜探索發展的實踐經驗,農業農村部在各地推薦的基礎上,遴選確定了第二批47家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
  • 永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入手 特色農業經濟促農增收
    ,積極探索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有效途徑,按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發展思路,緊緊圍繞特色產業辦基地、圍繞基地舞龍頭、圍繞龍頭闖市場,結合傳統優勢和地域特點,著力打造羅漢果、優質米、西紅柿、柑橘、桑蠶特色板塊和種蛋鴨、溫氏雞等特色養殖,實現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 攸縣扶貧故事:鸞山鎮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 為脫貧攻堅賦能增效
    近年來,攸縣鸞山鎮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突出培育產業經營主體,帶動了貧困戶脫貧增收。在鸞山鎮新漕社區聖仙水果合作社黃桃園,一棵棵桃樹被黃燦燦的桃子壓彎了枝頭,幾個工人正忙著將剛剛採摘下來的黃桃分揀、裝盒。
  • 威海文登發展特色旅遊農業 促進農民脫貧增收
    2017/3/10 13:19:47   來源:中國山東網       中國山東網威海3月10日訊 威海文登因地制宜
  • 每日工作參考|市場為導向、特色做文章,各地家庭農場因地制宜謀發展
    每日工作參考|市場為導向、特色做文章,各地家庭農場因地制宜謀發展 2020-08-25 08: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新疆擴大特色糧經作物種植區域 促進農民增收
    2020年新疆將擴大特色糧經作物種植區域,把小品種發展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大產業,破解農產品同質競爭和增收困境。這是近日記者從自治區農業農村工作會議上獲悉的消息。   記者了解到,目前,新疆特色糧經作物種植面積近1000萬畝,2020年新疆將繼續積極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堅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圍繞主導特色作物品種,在全疆範圍內分別布局特色油料主產區、中草藥主產區及建設特色糧經作物優勢區,因地制宜發展西甜瓜、加工番茄、加工辣椒、籽用瓜、紅花、中藥材、芳香作物、雜糧雜豆等特色產業。
  • 甘肅臨夏:發展設施農業園區 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引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蔬菜、花卉等產業,通過政策扶持和科技創新,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因地制宜發展蔬菜、花卉、果品等特色種植,打造集農業科技研發、休閒觀光、農業生產於一體的示範園區,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2020-12-25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科技創新保障食品安全農民增收和農業綠色發展
    5月17日,受山東省淄博臨淄青田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邀請,國家農工委、中國高新農業發展投資聯盟組織我國高效農業技術專家團代表,走進合作社田間地頭召開專家技術研討會,為涉農企業家、農莊主解決好土地修復、種子育苗、增產增質、市場營銷等突出問題進行解讀。
  • 擘畫高原特色生態農牧業發展新藍圖
    「十三五」以來,我省積極構建「三區一帶」農牧業發展格局,堅持集約化、有機化、品牌化方向,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走農業與牧業循環、規模經營與品牌效益兼得、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特色之路,推進生態農牧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大力培育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因地制宜建設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和產業帶,打造綠色有機品牌,提高綜合效益,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
  • 雲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這5年:農業強、雲品香、農民富!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時指出,要立足多樣性資源這個獨特基礎,打好高原特色農業這張牌,著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2020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考察雲南,充分肯定雲南省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所作出的貢獻,要求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強高原特色農業。
  • 新疆阿克蘇:產業扶貧拓寬農民增收路
    阿克蘇地區的特色扶貧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農牧民就業熱情越來越高,就業門路越走越寬。  作為棉花主產區,阿克蘇近年來大力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建立了自治區級開發區——阿克蘇紡織工業城(開發區)。目前,該園區吸引了百餘家紡織服裝企業入駐,形成了320餘萬錠紡紗、3200餘臺織機的產業規模,帶動就業約3.7萬人。  林果是南疆的另一大特色產品。
  • 香河:特色農業助農增收(圖)
    近年來,香河縣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區等農業項目,培育特色農業品牌,依託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拓寬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記者田明攝影報導近年來,香河縣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區等農業項目,培育特色農業品牌,依託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拓寬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記者田明攝影報導
  • 打造現代特色農業「升級版」——武鳴區積極推進創建現代特色農業...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西時就紮實推進現代特色農業建設作出重要指示,為現代農業發展精準把脈定向,為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建設提檔升級指明了方向。近年來,武鳴區堅持創新驅動,按照經營組織化、裝備設施化、生產標準化、要素集成化、特色產業化的「五化」要求,以推動一批示範區建設、打響一個農業品牌、走出一條增收新路子的「三個一」為主要抓手,創建了以伊嶺溪谷休閒農業(核心)示範區為代表的19個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提檔升級,實現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農業現代化步伐不斷加快,獲評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 雲南彌勒虹溪:「一花一葉」點靚群眾增收致富路
    圖一為當地農戶在花卉園基地「上班」 當地幹部告訴記者,這是近年來虹溪鎮以調整產業結構和脫貧攻堅為突破口,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花卉產業,點亮群眾增收致富路一個縮影
  • 江蘇濱海:做大做強特色農業助力鄉村旅遊發展
    紅勝火草莓園負責人陳乃久說,草莓園的興盛發展,也讓鄉村旅遊變得火熱,帶來不錯的經濟效益。近年來,濱海縣依託豐富的農業資源,優越的生態環境,鮮明的特色產業和濃鬱的鄉村風情,不斷加快「農業+旅遊業」融合步伐,推動鄉村旅遊發展,讓遊客深入田間地頭享受田園樂趣,感受清新淳樸的美麗鄉村。
  • 布爾津:特色種植做引領,拓寬增收致富路
    布爾津縣統籌推進產業扶貧與鄉村振興,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抓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打開新空間,為鄉村振興開拓新路徑。5月26日,記者在窩依莫克鎮託庫木特村農戶的採摘園裡看到,鮮紅欲滴的草莓,吸引著過往遊客及當地居民前來採摘品嘗。
  • 發展「一村一品」 特色種植與「農家樂」助村民增收(圖)
    說這話的是共青城甘露鎮雙橋村嶺背熊家自然村村民張淑萍,她對記者說,省環保廳幫建他們村大力發展花卉苗木業以來,收入增加了許多,很多農戶都走上了致富路。  建設鄱陽湖生態文明示範村,發展生態經濟是前提,農民增收是關鍵。要因地制宜,重點增強當地農民的活血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