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金秋,稻香蟹肥,豐收的大地,絢麗多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鼓勵和扶持農民群眾立足本地資源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遊、庭院經濟」「要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把現代特色農業這篇文章做好」。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特色農業如火如荼。記者近期採訪了解到,廣大農民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並輔以新型經營理念和生產方式,鄉村振興之路正越走越寬。
既好吃又好玩 農業也能很「休閒」
一畦畦嫩綠鮮美的樹仔菜長勢喜人,一壟壟肥碩繁茂的四角豆成熟待摘……國慶假期,海口市郊的馮塘綠園共享農莊迎來不少「都市白領」光顧。
馮塘村過去經濟較為落後。幾年前,鎮裡以400多年的馮塘古村為基礎,引來社會資金投資休閒農莊和共享民宿,把這裡建設成了一個集生態農業、創意農業、旅遊觀光、休閒體驗、果蔬採摘、農產品生產加工等為一體的鄉村生態旅遊區。
「我們緊鄰大城市,農業生產就得加入休閒、旅遊元素,做都市人的後花園。」園區副總經理王小龍介紹,今年上半年,園區接待遊客18萬人次,營業收入500萬元。
藝術觀光、農事體驗、田園度假……休閒農業正成為各地農業與旅遊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據農業農村部統計,我國已湧現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鄉土產業,去年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收入超過8000億元。
「牌兒」亮「範兒」足 「稀罕物」闖出大市場
10月6日凌晨5點不到,遼寧省鞍山市中環路上就熱鬧起來。貨車、農用車、電動三輪車……養殖戶們從四面八方湧來,打開泡沫箱,一條條錦鯉、金魚、鸚鵡魚、燕魚五彩斑斕,活蹦亂跳。
這是鞍山三臺子觀賞魚交易中心每周日一次的大集。來自東北三省以及河北、內蒙古、天津的客商驅車前來,在這裡挑魚、裝箱、發運。不用幾天,鞍山產的觀賞魚就會遊進千家萬戶的水族箱,成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小小觀賞魚,如今在鞍山已成為年產值6億元,擁有養殖戶、交易戶超2000家的產業。
循著擦亮品牌的路子,出自東北深山的「稀罕物」——人參,如今也「變著花樣兒」走入尋常百姓家。在吉林省集安市,大型人參企業與參農緊密合作,去年行業總產值達到66.2億元,過去靠山吃山的參農,現在有了穩定的收入。品牌農業的崛起,是推動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重要標誌。
「地頭貨」漲身價 精耕細作「返璞歸真」
站在乾爽的田埂上,看著一堆堆金黃的稻穗垛,黑龍江省五常市振興村村民代守權心情舒暢。「儘管前不久颱風『玲玲』過境,部分稻田倒伏,但合作社的稻米銷路不愁,今年價格依然看好。」
人工除草、施有機肥,噴灑用辣椒、花椒、大蒜混合熬製的防蟲藥水……下「笨」功夫種出的稻米品質優、口感好,在五常市脫穎而出。2014年,振興村種植的「益鼎升」牌優質大米順利通過了有機檢測和專家品鑑,被經紀公司引入全國86家五星級酒店銷售。「每斤零售價平均達50元,是普通大米的好幾倍。」經紀公司負責人王穎介紹,今年公司還發動合作社試種了一批原種大米和抗氧化大米的新品種,嘗試開發五常稻米的健康、養生新功能。
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向更綠色、更可持續方向轉變,耕地利用強度明顯下降,化肥、農藥使用量雙雙實現「零增長」。返璞歸真的有機種植、綠色養殖,正在給農民打開一扇增收的新大門。
新華社記者 王炳坤 嚴鈺景
張博宇 靳赫 梁書斌 王君璐
(據新華社北京10月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