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說整理 | 容許構成要件錯誤的解決方案

2022-01-02 刑事疑案與刑法解釋

①鄭澤善:《論正當化事由錯誤》

1. 事實錯誤說在行為人輕率地實施了假想防衛的情形下,也一律視為阻卻故意就明顯不夠妥當。

2. 由於行為者已經認識到作為違法類型的符合構成要件之事實,因此,行為者所面臨的是規範問題。將假想防衛的情形誤以為是在實施正當防衛,無非是將法律上所不允許的事項誤以為是被允許,因此,理應將這種情況歸類於法律錯誤的範疇。

3. 在正當化事由的情形下,以一般人的判斷作為基準,如果這種錯誤不可避免就不應追究行為者的刑事責任,但如果以一般人的判斷為基準,如果認為這種錯誤完全可以避免,那麼,就應成立故意而並不存在成立過失犯的餘地。

4. 故意屬於主觀違法要素而非責任要素,在本質上違法應當分為故意的違法與過失的違法。故意的認識對象應限於構成要件的符合之事實上。

②[臺]鄭善印:《司法實務對誤想防衛處理方式之研究》

1. 應採「不阻卻故意說」,且須於責任評價階段,依一般人之標準去判斷誤想防衛之行為人對於錯誤是否可得避免,若可,則處以故意罪,若不可,則無罪。

2. 故意應該定位在構成要件上,而其內容僅止於構成要件事實的認識,至於違法性意識等與規範相關的態度,則應屬責任的要素,因為其與規範責任論相合。

3. 目的行為論主張人的行為必有目的,即使過失行為亦有「非故意」的目的,若非有目的的行為,即不受刑法評價,本文採之。

①[德]克勞斯·羅克辛:《德國刑法學總論》

正確的僅僅是限制性罪責理論。

1. 這個理論以很簡單的刑事政策思想為基礎,不應當被複雜的結構所掩蓋。

2. 那些完全認識了使這個構成行為得以正當化的情節的人,是在一種與法的規範完全一致的目標設定的基礎上行為的。

3. 當人們譴責這樣一個行為人的一種故意犯罪行為時,或者甚至還將他(像嚴格罪責理論一樣)置於為故意破壞法的人所創設的量刑幅度之下時,人們就模糊了在故意和過失之間的基本區別。

4. 當一個人由在客觀判斷時也指向了法律上的某種許可的一種想像所引導時,在這裡由於缺乏注意和關心而引起一種不受歡迎的結果,那麼,這種結果就應當受到過失的譴責。

②[德]烏爾斯·金德霍伊澤爾:《刑法總論教科書》

在容許構成要件錯誤上,只有主流學說所堅持的限制罪責說和整體不法構成要件這兩個學說可以分別得出阻卻故意的合理結論。

1. 限制罪責說能夠繼續維持禁止規範和容許規範的區分(這點是有優勢的),因而,具體某一舉止的客觀、主觀的構成要件符合性和違法性都可以分別在特定的階層加以討論。

2. 對第16條第1款第1句進行類比(這種類比是有利於行為人的,故沒有問題)適用不需要對該條款進行令人生疑的擴張的解釋。

3. 需要注意的是,在容許構成要件錯誤的場合,必須避免做出自相矛盾的論述。不得在犯罪的主觀構成要件的範圍內確認成立故意之後,又在主觀的正當化的框架內阻卻故意。

4. 從學理上看,法律後果援用之罪責說並不協調,因為肯定了故意,卻又要否定故意之罪責,是很困難的。只有由於容許構成要件錯誤已導致欠缺行為不法的時候,才可以否定故意的罪責。

一般認為,指示法律效果的罪責理論(限縮法律效果的罪責理論)的核心觀點是承認行為人的故意不法,在責任階層處理容許構成要件錯誤。有學者細緻地指出「責任故意」與「故意責任」的區別,進而在「責任(非難)故意阻卻說」與「法律效果援用之罪責說」之間進行區分。在此姑且根據一般的做法,將二者都歸於這一理論之下。

①[德]漢斯·海因裡希·耶塞克、託馬斯·魏根特:《德國刑法教科書》

前沿理論(指示法律效果的罪責理論)的主張是正確的。

1. 允許構成要件錯誤特權化的根據,相對於間接的禁止錯誤,首先在於行為非價的減弱(行為人相信,他是根據客觀上存在的法律而合法行為的)。

2. 導致形成行為故意的動機,不是以欠缺法律心理為基礎,而是以對有關情況的不認真審查為基礎的。

3. 允許構成要件錯誤與構成要件錯誤存在實質性的不同:行為人認識到構成要件,因此構成要件故意的警示功能能夠充分發揮作用,以至於更加嚴格的標準可能被合法化。對於行為人的非難,只涉及他對行為情節欠缺注意,這在責任內容上是與過失非難相一致的。

4. 在假想緊急避險情況下,判例放棄限制責任理論;在違反對包括事實狀態以及法狀態的審查義務情況下,適用嚴格責任理論,行為人可基於故意構成要件受處罰。

②[德]約翰內斯·韋賽爾斯:《德國刑法總論》

可以支持限制性責任說的轉移法律後果之變種。

1. 允許性構成要件錯誤的行為人能感受到法定構成要件的警告功能,誰知道他的舉止是在實現某個不法構成要件,特別是在傷害第三者的,誰就有責任審查是否具有特別的許可規則在正當化他的行為。在這裡發生可以避免的認識錯誤,是自己對自己造成了注意力不足和對待法律要求的謹慎義務的有過失態度的譴責。

2. 行為人的構成要件故意不是對法制秩序的價值決定的反對的表達,而是作為最嚴重的責任形式的故意責任這個責任類型的前提條件。

3. 基於正當化意識,行為的舉止無價值已經是顯著地降低。

③林鈺雄:《新刑法總則》

1. 構成要件層次的故意,指涉的是實現客觀構成要件的認知與意欲,而在容許構成要件錯誤的情形,行為人的主觀認知與意欲未發生錯誤,並不屬於構成要件錯誤。

2. 故意之不法行為表徵了故意罪責形態,過失之不法行為表徵了過失罪責形態,惟在容許構成要件錯誤情形則是例外,行為人雖仍有構成要件故意,但排除了罪責形態的故意,因此不成立故意犯。至於過失罪責形態的罪責則不受影響,行為人仍可能視其疏於注意情形而成立過失犯。

④林山田:《刑法通論》

限縮法律效果的罪責理論,在立論上較為嚴謹而屬可採。

1. 容許構成要件錯誤系在阻卻違法性的層次發生的錯誤,不應產生排除構成要件故意的效果。

2. 在罪責判斷上,容許構成要件錯誤屬事實上的錯誤,不同於禁止錯誤的規範錯誤,不應視為等同性質。

⑤[日]大塚仁:《刑法概說(總論)》*

(大塚仁教授雖沒有直接支持限縮法律效果的罪責理論,但其認為容許構成要件錯誤不阻卻構成要件故意,只是作為特種錯誤阻卻責任故意,整體上與本說是一致的。)

1. 違法阻卻事由的事實的錯誤,可以直率地理解為關於違法性事實的錯誤,既不是構成要件的錯誤也不是違法性的錯誤,而是所謂第三類錯誤。

2. 在與缺乏犯罪事實的表象時就由構成要件性錯誤阻卻構成要件性故意同樣的意義上,它也阻卻責任故意。

3. 表象關於違法性的事實,在所謂消極的意義上,是責任故意的要件。

⑥周光權:《刑法總論》

1. 在容許構成要件錯誤的場合,行為人對構成要件事實有認識,存在構成要件故意。但是,因為其對防衛前提有錯誤認識而影響故意責任,在責任層次排除故意犯的成立,可視情形成立過失犯。

2. 構成要件故意和責任故意並不是絕對對應的關係,故意具有雙重功能。一般來說,對客觀構成要件有認知和意欲的,其責任形態也是故意。唯一的例外是,在假想防衛的情形下,行為人有構成要件故意,其認知與意欲沒有發生錯誤,但其責任故意被排除,其至多可能成立過失犯。

⑦袁國何:《論容許構成要件的罪責效果》

1. 在規範責任論視野下,故意勢必要分割為存在論意義的故意和規範論意義的故意兩個層面。前者以客觀構成要件要素為認識對象,後者以其他客觀不法要素為認識對象。只有當行為人同時具備這兩種故意時,才能最終肯認故意的成立。

2. 凡是關於客觀不法要素的存在錯誤都可能阻卻故意。

3. 事實錯誤應當被替代為不法存在錯誤,而法律錯誤替代為規範評價錯誤。

4. 在結論上,與限制的責任論、限制法效果的責任論以及故意理論是一致的,由於中國刑法欠缺類似《德國刑法典》第16、17條之規定,限制責任理論和限制法效果的責任理論都可以與故意理論進行融匯,最終合為一種理論。

⑧蔡桂生:《刑法中假想正當化的責任效果:法律效果轉用之責任說的辨析、質疑與回應》

1. 責任(非難)故意阻卻說將對正當化事由的前提事實的認識等同於缺乏非難性的評價,混淆了評價的對象和對對象的評價。

2. 如責任(非難)故意阻卻說論者那般,在責任階層使用責任故意、責任過失這樣的詞彙,既不準確,也無法直接體現出非難或可譴責性的核心意思,但是,以欠缺法敵對(或冷漠)意思為內容的欠缺故意責任和欠缺法疏忽(或草率)意思為內容的欠缺過失責任,是有充分理由作為責任排除事由得以承認的。

①楊旭峰:《假想防衛的體系性反思》

1. 承認構成要件故意只是承認作為一般性判斷的故意,這一判斷僅屬於構成要件該當性層面的結論。違法性的判斷是具體、實質的判斷,既然正當化事由的事實前提錯誤屬於事實錯誤,理應阻卻「不法的故意」。按照故意論的處理思路,故意的認識對象包括構成要件該當事實和違法性的基礎事實,行為人沒有認識到正當化事由的前提事實,所以不成立「不法的故意」。

2. 阻卻不法的故意,不會否定之前構成要件故意的結論,因為相應規範的一般性判斷始終成立。

3. 不法的故意之判斷是與整體法規範所確立的法秩序進行比對,進而確認規範的主觀意思是否存在,彰顯的是一種實質化判斷。因此,不法的故意反映的是整體法秩序下規範所反對的、能夠解釋法益侵害性的主觀意思。

4. 在假想防衛的場合,由於存在防衛意思這一主觀的正當化要素,進而消除主觀構成要件要素所推定的主觀違法性,也就談不上不法的故意了。

5. 構成要件故意與不法的過失完全可以並存,不法的過失不是指行為人對於「客觀上會發生構成要件該當事實」的預見可能性,而是指行為人對於「客觀上沒有阻卻違法基礎事實」的預見可能性。

②柏浪濤:《違法性認識的屬性之爭:前提、邏輯與法律依據》

1. 違法這種評價活動需要兩步走,第一步是構成要件該當性的判斷,這是初步評價;第二步是違法性階層的判斷,這是終局評價。經過第一步判斷,甲具有構成要件故意;經過第二步判斷,甲的構成要件故意被阻卻了,因為經過違法評價,甲的主觀不具有實質的主觀違法性。

2. 構成要件既包括客觀構成要件,也包括主觀構成要件,相應地,違法性階層的阻卻對象既包括客觀違法性,也包括主觀違法性。

3. 從實質角度判斷,容許構成要件錯誤可以阻卻不法故意。

①[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總論》* 

(西田典之教授雖然將故意定位在責任構成要件該當性中,但由於其認為判斷犯罪成立只是「觀念性」的東西,在具體的判斷中仍然在「違法構成要件該當」、「違法阻卻」之後始認定故意,在容許構成要件錯誤問題上與將故意定位為責任要素的做法差異不大。)

不存在違法性阻卻事由也是故意的認識對象,不存在違法阻卻事由屬於消極的構成要件要素。行為人在認識到存在違法阻卻事由之時,既然對構成自己行為的違法性的基礎事實缺少認識,便無法期待行為人能形成反對動機,因而作為事實的錯誤而故意。   

   

②[日]山口厚:《刑法總論》

1. 要想說存在故意,必須要認識到為行為的違法性奠定基礎的事實。認識、預見到了為行為的違法性奠定基礎的事實的人,也就據此達至了實施相應行為屬於違法這一認識,這就形成了反對動機,就必須打消實施相應行為的念頭。

2. 為行為的違法性奠定基礎的事實,可以區分為構成要件該當事實和違法性阻卻事由該當事實。可以說,要想認定故意責任,還必須是不存在對於違法性阻卻事由該當事實的認識、預見。

3. 在與違法評價的關係上,構成要件該當事實和違法性阻卻事由該當事實,雖然存在著是積極地奠定違法性的基礎還是消極地阻卻違法性這樣的不同,但卻是同質的東西。         

③張明楷:《刑法學(上)》

1. 關於正當化事由的錯誤是一種事實錯誤,因而阻卻故意。

2. 成立故意犯罪的前提是行為人沒有認識到違法阻卻事由的存在,這是因為,故意實際上是對違法性提供根據(奠定基礎)的事實的認識與容認。

④張健一:《階層體系下正當化情狀錯誤問題的困境與破解》

1. 較之於行為無價值論,結果無價值將故意、過失作為責任要素對待的立場更有利於正當化情狀錯誤之下惡意共犯等問題的妥當解決。

2. 以結果無價值為基本立場,將為違法性奠定基礎的事實都作為故意的認識內容並以構成要件規制之,是合理的選擇。

李運才、黃相海:《容許構成要件錯誤研究》

從認識和意志因素兩個方面來說,正當防衛的主觀方面構造與犯罪故意的內容截然對立。容許構成要件錯誤的行為人的意志因素並未偏離正當性,仍然與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互相對立。行為人對危害結果所持的排斥的態度,在這一點上與犯罪故意是截然對立的,因此想要把容許構成要件錯誤作為犯罪故意來處理,恐怕並不合適。

[臺]許恆達:《論誤想防衛》

1.罪責非難必須同時從行為人的主觀意思以及行為人對待法規範的態度綜合觀察。亦即,構成罪責非難的客體,不僅包括行為人決定/不迴避侵害法益的主觀意思,還包括表現於行為的意志形成動機及內在態度。

2.由於構成要件故意與防衛意識是被提前審查的罪責非難對象,即使個別的欠缺在不法階段無法發揮實質的功能,我們仍然可以遞延到其原來安置的罪責階層具體發揮免責的刑法效果。

3.假想防衛的行為人,雖有故意,但亦有防衛意識,既然行為人主觀上有防衛意識,這將使得故意罪責欠缺其中部分用以形成非難的事實前提,當罪責判斷對象有所欠缺,就無法產生處罰故意犯的罪責非難,換言之,行為人雖實現了故意罪的不法,但欠缺故意罪責而不成立故意犯罪。

相關焦點

  • 刑法論叢 | 張健一:容許構成要件錯誤的教義學困境及其破解
    一、問題的提出二、故意說的缺陷與責任說的提倡三、責任說內部容許構成要件錯誤解決方案四、站在消極構成要件理論的延長線上五、結 語內容提要容許構成要件錯誤通過關聯故意與不法意識的離合,影響著犯罪論體系的選擇與妥當解釋防衛過當等行為的罪過形式。
  • 構成要件的個別化機能研究
    在社會機能內部,首先,就個別化機能和故意規制機能的關係而言,為了達到犯罪個別化的目的,必然要將犯罪成立所必須的故意、過失等主觀要素納入構成要件之中,但由於故意不可能包括對於主觀要素的認識,因此便喪失了故意規制機能;如果堅持構成要件的故意規制機能,就要將故意、過失等主觀要素排除在構成要件之外,但是這樣一來個別化機能的作用就無法得以完全發揮。
  • 刑法基礎入門:犯罪構成與構成要件
    三階層的優點:解決正當防衛問題:精神病人攻擊你是在實施故意傷害行為,具有違法性。因此你可以正當防衛解決了四要件(平面論)的共犯問題:違法是連帶的,而責任是個別的。換言之,只要在構成要件和違法性中(也就是二階層的不法論上)成立共犯,那就是共犯了。
  • 行政處分之構成要件效力
    行政處分之構成要件效力──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一○九年度訴字第六○○號判決 概念索引:行政法/構成要件效力
  • 四要件:沒有構成要件的犯罪構成(陳興良)
    Tatbestand在學說中被廣義地解釋為一定數量的必要的客觀要件與主觀要件,不能增加,亦不能減少。對於十月革命前沙俄時期對構成要件的研究狀況,特拉伊寧明確指出:革命前俄國的著作,對犯罪構成問題也很少關注。在俄國革命前的刑法著作中,沒有關於犯罪構成的專門書籍或專題研究。
  • 修正的構成要件概念
    但事實上,與他同時代的學者幾乎沒有人使用類似的概念,例如同為構成要件學說代表人物的邁爾(Max Ernst Mayer), 他最為接近的表述也不過是,「正如只有致死手段才能歸入『通過任何手段殺害的……』這一法規則,落入由第43條所修正的規定,即『通過任何手段引起殺害著手的……』中的,也只能是那些當人們將其與未遂結果相聯繫的、不缺乏適當性的手段。」
  • 柏浪濤:規範性構成要件要素的錯誤類型分析
    就真正的構成要件要素而言,「外行人的平行評價」公式降低了故意的認識要求,有類推評價之嫌;相反,藉助中間概念,因循涵攝過程可以鑑別真正的構成要件錯誤與不重要的涵攝錯誤。就空白要素而言,若其功能是補充構成要件要素,則其錯誤是構成要件錯誤;若其功能是補充說明違法性,則其錯誤是涵攝錯誤或違法性錯誤。
  • 陳興良:構成要件的理論考察
    構成要件與違法性到底能不能區分,這是在對大陸法系犯罪論體系理解時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顯然,貝林認為構成要件與違法性是可以區分的。正如殺人是構成要件該當的行為,但它並非是不法類型,只有非法殺人才是不法類型。因此,是否殺人這是在構成要件中所要解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地解決是否非法殺人的問題。儘管在構成要件中存在規範要素,但它和違法性這一規範評價要件是有所不同的。
  • 犯罪構成三要件說與四要件說之比較
    其一是前蘇聯等國採用的犯罪構成理論體系,將犯罪構成要件分為主體要件、客體要件、主觀要件、客觀要件四部分,即通常所說的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其二是英美等普通法系國家採用的犯罪論體系,將犯罪成立條件分為犯意和犯行;其三是以德國和日本為代表的「三要件說」,三要件說認為犯罪構成要件應當是由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組成的三階層遞進式。
  • 犯罪構成要件理論的論爭及其長遠影響
    無論犯罪論體系如何建構,都必須將違法和責任清晰分開,確保對客觀面的判斷在前,並一體地解決共犯論等其他關聯問題,至於是否採用階層論的術語則並非關鍵。目前國內有影響的幾種主要改造方案基本上都能夠滿足上述要求。認識到這一點,我國刑法學者今後就不再需要有「擇邊站隊」的潛意識,從而減少關於犯罪論體系的抽象爭論,轉向思考具體問題的解釋妥當性。
  • 構成要件要素知多少
    三、積極的構成要件要素與消極的構成要件要素1、積極的構成要件要素,即積極地、正面地表明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要素。2、消極的構成要件要素,即否定犯罪性的構成要件要素。四、共同的構成要件要素與非共同的構成要件要素1、共同的構成要件要素,指犯罪構成共同要件中為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的要素。如犯罪主體、犯罪行為、罪過,就是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的共同的構成要件要素。
  • 名家刑法講座147期 | 「錯誤理論:新發展與實務」講座成功舉辦
    從錯誤的標的來看,在臺灣刑法上,行為人沒有認識到構成要件/事實的屬於構成要件錯誤,行為人沒有認識到行為為法規範所禁止的屬於禁止錯誤。構成要件錯誤又可分為正面的構成要件錯誤和反面的構成要件錯誤,其中前者沒有故意,缺乏構成要件該當性;後者屬於未遂犯。構成要件錯誤的標的即行為人需要認識到所有客觀構成要件要素,包括法定的構成要件要素,並不局限於明文表述出來的。
  • 犯罪構成要件之間是互斥還是競合(重合)
    ;承認構成要件之間具有互斥性,必然否定法條競合概念,這種否定,旨在通過直接解釋法條本身來解決規範適用問題,消除法條競合概念帶來的諸多無謂的理論紛爭。固然法條競合概念帶來理論上諸多無謂的理論紛爭,但企圖以「互斥論」解決法條競合概念所要解決的問題,卻是「開錯了藥方」。任何理論概念都可能因為學者們的「胡攪蠻纏」而變得異常複雜,但不能簡單粗暴地取消了事。而是應該正視問題本身,尋找「低碳、節能」的解決之道。也就是說,犯罪構成要件之間廣泛存在重合部分,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全世界刑法中的普遍現象。
  • 《客觀處罰條件研究——構成要件抑或處罰條件》序言
    吳情樹博士的學位論文《客觀處罰條件研究:構成要件抑或處罰條件》即將付梓,他囑我作序,我欣然從命。 和吳情樹相識於1996年9月。當時我在西北政法大學讀刑法學研究生,由於已經做好畢業後留校任教的打算,我的導師張瑞幸教授讓我提前參加教研室的活動並開始承擔教學任務。
  • 公務員考試法律常識:債權人撤銷權的構成要件
    廣東人事考試網(http://gd.huatu.com/)整理:「公務員考試法律常識:債權人撤銷權的構成要件」債權人甲之撤銷權成立的構成要件有二(或者三):   ①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合法、有效(注意:無須到期)。   ②債務人負擔債務之後,實施的財產行為損害債權人的債權。   ③若債務人的行為系有償行為,需要債務人、受益人或受讓人具有惡意。
  • 洛塔爾·庫倫 | 刑法學中雙重錯誤理論的真相和選擇
    在有關構成要件的雙重錯誤中,同時發生的是單純的構成要件錯誤和反面的禁止錯誤,或者是反面的構成要件錯誤和單純的禁止錯誤;在有關違法阻卻的雙重錯誤中,同時發生的是單純的容許構成要件錯誤和反面的構成要件錯誤,或者是反面的容許構成要件錯誤和單純的禁止錯誤,或者是兩種相反的評價錯誤,或者是有關違法阻卻事實的兩種反面錯誤。虛假的雙重錯誤中,同時發生的是容許構成要件錯誤和容許錯誤,這種情形不應被稱為雙重錯誤。
  • 鄭逸哲教授東南開講:構成要件「適用範圍認識」——「構成要件解釋」和「構成要件適用」之間
    前述的例子是跨構成要件,而對臺灣地區刑法第271條第1項的殺人構成要件的適用範圍加以認識的;然而,對有些甚至對絕大多數構成要件的適用範圍的認識,立法者就該單一構成要件的文字使用就非自明 ,而有待進一步解釋 ,否則即已無從確定構成要件適用範圍 ,遑論展開構成要件適用——在此必須提醒,不要把構成要件適用範圍認識和構成要件適用混為一談。
  • 重大誤解有哪些構成要件
    因此接下來將由小編為您介紹關於重大誤解有哪些構成要件的相關方面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解決相應的問題。一、重大誤解有哪些構成要件因重大誤解而做出的民事行為一般具有以下構成要件:(1)誤解一般是因受害方當事人自己的過錯造成的,而不是因為受到他人的欺騙或不正當影響造成的。
  • 柏浪濤:構成要件錯誤的本質:故意行為危險的偏離|《法學研究》2018年第3期第136頁-154頁
    在錯誤論領域,我國刑法學界的主流分析路徑是法定符合說和具體符合說。這兩種學說的判斷視角是行為人預想的結果與實際結果的主客觀一致性。例如,甲向乙開槍,卻打偏擊中了附近的丙,丙死亡。具體符合說認為,就行為對象及結果而言,主觀預想結果(乙死亡)與客觀實際結果(丙死亡)不一致,甲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
  • 江溯| 故意既遂的作為犯:構成要件符合性 |《刑法總論入門》(第四講)
    一個完整的犯罪論體系,通常包含行為、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與其他排除犯罪的要件五個要素。其中,行為要素主要發揮篩選功能,將不具有刑法意義的人的行為或自然事件排除在刑法評價外。作為通行理論的三階層體系,即犯罪由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和罪責三個階層構成;其中,符合構成要件並具有違法性的行為即為不法。而成立犯罪一方面需要行為人可歸責地實現不法構成要件,另一方面需要行為人對不法的實現具有可譴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