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的作業我布置學生去調查外國的基礎教育中的公立學校的教育質量。不止一個同學提到一部美國人拍的關於美國基礎教育中的公立學校的紀錄片《等待超人》,確實很值得一看,推薦大家到以下地址觀看: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891614/。另外我還建議同時觀看一部由BBC在2007-08年間拍攝的關於中國基礎教育的五集紀錄片《中國學校》(名字也是是「ChineseSchool」,但不是今年播出的那部三集的「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後者翻譯為「中式學校」),觀看地址在:http://www.acfun.tv/v/ac1927632。對照這兩部紀錄片所反映的中美基礎教育的狀況,結合學生在作業中的調查,我要特別地提醒大家注意作業裡普遍存在的兩個錯誤觀點:
其一,學生在作業裡對比外國的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時,往往指出公立學校由於經費有限而教學條件比私立學校差得多,如公立採用大班教學而私立採用小班教學,因此公立的老師遠遠不如私立的那樣細緻地照顧每個學生。但大家完全忘記了跟中國的情況進行對比!BBC的紀錄片《中國學校》裡分別跟蹤拍攝了一個比較貧窮的地方上的一家小學、一家初中、一家高中,教學環境跟大城市的學校比都很差,尤其是那家小學是私人慈善捐助的,都是收特別窮、甚至是特別不幸的家庭的學生,可是他們的教育質量遠遠高於同學們所調查的外國的公立學校——光是看《等待超人》中哪怕是最差的公立學校的環境、設施都遠遠勝過《中國學校》中哪怕是最好的那家高中(因為它是收學費的,不屬於義務教育階段);而中國的學校一個班的人數之多,也是絕對地超過所謂大班教育的外國公立學校。但教育的效果卻完全是顛倒過來。尤其是《等待超人》所描述的美國的黑人區(貧民區)中的學校與《中國學校》所描述的中國的那家私人慈善捐助的小學是鮮明的對比:前者讓觀眾感到的是窒息般的絕望,後者讓觀眾感到的卻是頑強地對抗貧困的生機勃勃的希望——這才是中國真正的希望小學!
這說明什麼?「邊際分析法」說:教學經費、教學條件、大班還是小班教育……這些統統都不是關鍵的局限條件!那什麼才是關鍵的局限條件?答案很簡單:由於不使用市場,導致缺乏競爭壓力!——外國的基礎教育裡,從學生到老師,都缺乏競爭壓力。
《等待超人》把美國基礎教育中的公立學校的問題集中於教師工會,這雖然是重要的因素,但並不是根本的因素。我在《經濟學講義》第六講分析大蕭條的成因時已經一筆帶過地指出最低工資法、工會是導致失業長期存在的原因,最低工資法的問題在後面的第九講作了詳細分析;而工會的本質是行政壟斷,這要到下學期講授關於壟斷的市場結構時再作解釋,但這裡可以直接了當地給出結論:無論是最低工資法還是工會,全都是侵犯私有產權的惡法或惡政。教師工會使得質量低劣的老師根本無法被解僱,等於是廢除了市場通過競爭來優勝劣汰的功能,必然導致他們蠶食那些質量優異的老師的租值。那些質量優異的老師在自私本性支配下為了保護自己的租值,當然是轉投直接承受市場競爭壓力、因此必須給予高質量的老師以高收入的私立學校而去。於是這些低質量的老師最終蠶食的還是學生的租值——表面上他們免費上學,其實是生生地浪費了接受教育的最佳時光,從潛在的人才變成事實上的廢柴。這還沒算納稅人交了大量的稅金用於支付薪金給這些低質量的老師。
《等待超人》的最後以煽情的方式(確實我也看得流了眼淚)呼籲人們為改革美國的公立教育而作出努力,認為這是改變美國糟糕透頂的基礎教育的現狀的出路。然而學過真正的經濟學的人就能冷靜地下此結論:這樣單純地寄望於人的慈善之心是沒用的!斯密早在近三百年前的《國富論》裡就睿智地指出,麵包師並不是出於慈善之心而製作麵包餵飽了我們,而是出於他的自私之心,但效果卻比慈善之心要好得多。而化無數人的自私之心為客觀效果的利他之舉的,是市場!引入市場,從而引入競爭壓力,優勝劣汰,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慈善可以協助市場,但不可能替代市場。「等待超人」這個題目還真是一語成讖——寄望於慈善帶來徹底的改革那是虛構出來的超人,根本是等不來的!
至於學生缺乏競爭壓力的問題,《等待超人》的紀錄片完全沒有提及,倒是BBC今年那部三集的、也叫做《中式教育》的紀錄片裡由中國老師一針見血地戳穿了。這部紀錄片也有不少同學在作業中提及。我在那紀錄片一播放出來就已經寫了文章評論,大家可以到以下地址閱讀——從BBC的《中式學校》紀錄片看西式教育的失敗(http://tieba.baidu.com/p/4005217321)。其中這一段是直指這個問題的:
==========
那些中國老師說對了一個關鍵的局限條件:英國的福利制度是造成英國學生如此差勁的根本原因!如果社會上確實存在著競爭壓力,學校又怎麼能假裝沒有競爭壓力?但英國社會的競爭壓力小,是英國政府的福利制度給「偽造」出來的假像。當中國那樣的發展中國家崛起,直追英國這些老牌發達國家的時候,國際競爭變得激烈起來,英國政府的福利制度就守不住了。我仿佛能看到一個象徵性的景象:英國的學校用所謂的「素質教育」的理念給學生加了個溫室蓋子,讓他們不用直接感受到外面社會的大風大雨的嚴酷。英國的政府用福利制度再給整個英國社會加一個溫室蓋子,讓學生即使從學校來到社會也不會承受大風大雨的嚴酷。但是,隨著中國的崛起,習慣了大風大雨的嚴酷的中國人攪動了整個世界的氣候,英國政府的那個福利制度整出來的那個溫室蓋子也抵擋不住外面的大風大雨要刮進來了。
==========
是的,正如我在《經濟學講義》第四講裡指出的那樣, 只要有自私與稀缺的存在,競爭就會出現,政府的惡政或惡法可以一時壓制競爭,但這是以「租值消散」及「租值蠶食」為代價的。而所謂「坐食山空」,總有一天租值會被蠶食殆盡、消散清光,競爭還是會無可避免地撲面而來!鴕鳥式的逃避不是正途,奮發勇起,增加個人租值,直面競爭,才是王道。
其二,同樣是關於作業裡指出的公立學校的教育經費比私立學校少的問題,這本身就是錯的!因為政府投放到公立學校的每個學生身上的錢,其實比私立學校更多!但為什麼「看起來」——而不是事實上真的——公立的教育經費比私立少?還是由於前述的公立學校的體制下缺乏競爭壓力而導致效率低下,同樣的錢——甚至是更多的錢——呈現出來的效果卻比私立更差,因為大量的錢財是白白地耗費在租值消散之上了。張五常教授就曾經明確地指出從美國到香港,數據都顯示其實公立學校花在學生身上的錢比私立學校的學生自己交的學費更高——「我不懷疑以每個學生的成本算,公立高於私立。四十年前,當我考慮兒女選校之際,美國的私立小學的教育質量遠比公立的為佳是同事之間的一般見解,但數據資料說,以每個學生的成本算,私立的只約公立的一半。……香港回歸前,今天記不起是哪位財政司對我說,香港大學每年由政府提供的經費可以把所有學生送到哈佛等名校就讀,包食宿,言下之意是質疑政府應否這樣花錢。」也就是說,貌似私立學校的學費很貴,但其實公立學校更貴!——只是那是納稅人間接地付費,於是不僅是對於質量奇劣無從淘汰,還不知不覺付了高價也不自知,其租值消散之嚴重、交易費用之高昂,可謂觸目驚心。
然而不管怎麼分析外國,對我們來說,最重要最關心的還是中國的未來發展。中國也在被忽悠著走向義務教育那所謂「減負」、自由快樂的「素質教育」的邪路,但中國的局限條件決定了不可能步英美等西方國家的後塵。中國特有的局限條件是「人口眾多,資源匱乏」,因此競爭一定是非常激烈的,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政府搞社會福利想人為減輕競爭壓力,也會因為龐大的人口導致租值消散的速度很快,迅速面臨財政不堪重負的問題而無法維持下去。事實上,困難程度較高(指與其它國家相比)的高考制度是最能適者生存於中國這種局限條件之下的,因為它能最有效地在眾多人口之中選拔精英、淘汰平庸,一廂情願的情緒化批判並不能消滅它的存在。而只要高考這把利劍繼續懸在學生的頭上,即使中國的公立學校被政府強行改造成「真•公立」而導致教育質量大跌,家長也絕不敢讓自己的孩子就此放羊。因此,可以預見,除了優質高價的私立學校崛起(作業中不止一個學生提到了東莞的東華中學的成功,顯然它將是這類學校的代表)、學區房的爭奪戰越演越烈之外,補習班也將大量湧現,用來替代本應在正規學校之內進行的教育。也就是說,中國將會走上的是日本的「補習大國」之路,而不會是英美的「綴學工廠」之路。
然而,用補習班來替代正規學校,除了父母的學費負擔、學生的學業負擔實際上是增加的——因為原來在一個學校裡就完成的教育,現在要在一個學校加N個補習班裡完成——之外,補習班比正規學校是更目標明確地純粹為考試而設的「應試教育」的產物,因此它只傳授與考試有關的知識,餘者一概不管——包括德育!這解釋了為什麼日本的公立學校內有著非常嚴重的「欺凌」現象——其實西方國家也有,就是所謂的「兄弟會」,都暗示著德育的缺失——,因為課堂知識的欠缺可以用補習班來替代補上,德育卻是補習班不予理會的。由此可見,所謂的「素質教育」即使在高考的壓力下有補習班的「應試教育」來填補學業方面的缺失,卻也頂多只能培養出有知識、無德育的素質畸形的學生,完全走向了與它的字面意思截然相反的反面!而家長,除非或者是富裕之家出得起錢送孩子去私立學校接受真正是名符其實的素質教育,或者是書香門第用家庭教育來彌補德育方面的缺失,否則……後果堪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