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紀錄片,對比中美基礎教育——《等待超人》VS《中國學校》

2021-02-25 李俊慧

這一周的作業我布置學生去調查外國的基礎教育中的公立學校的教育質量。不止一個同學提到一部美國人拍的關於美國基礎教育中的公立學校的紀錄片《等待超人》,確實很值得一看,推薦大家到以下地址觀看: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891614/。另外我還建議同時觀看一部由BBC在2007-08年間拍攝的關於中國基礎教育的五集紀錄片《中國學校》(名字也是是「ChineseSchool」,但不是今年播出的那部三集的「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後者翻譯為「中式學校」),觀看地址在:http://www.acfun.tv/v/ac1927632。對照這兩部紀錄片所反映的中美基礎教育的狀況,結合學生在作業中的調查,我要特別地提醒大家注意作業裡普遍存在的兩個錯誤觀點:

其一,學生在作業裡對比外國的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時,往往指出公立學校由於經費有限而教學條件比私立學校差得多,如公立採用大班教學而私立採用小班教學,因此公立的老師遠遠不如私立的那樣細緻地照顧每個學生。但大家完全忘記了跟中國的情況進行對比!BBC的紀錄片《中國學校》裡分別跟蹤拍攝了一個比較貧窮的地方上的一家小學、一家初中、一家高中,教學環境跟大城市的學校比都很差,尤其是那家小學是私人慈善捐助的,都是收特別窮、甚至是特別不幸的家庭的學生,可是他們的教育質量遠遠高於同學們所調查的外國的公立學校——光是看《等待超人》中哪怕是最差的公立學校的環境、設施都遠遠勝過《中國學校》中哪怕是最好的那家高中(因為它是收學費的,不屬於義務教育階段);而中國的學校一個班的人數之多,也是絕對地超過所謂大班教育的外國公立學校。但教育的效果卻完全是顛倒過來。尤其是《等待超人》所描述的美國的黑人區(貧民區)中的學校與《中國學校》所描述的中國的那家私人慈善捐助的小學是鮮明的對比:前者讓觀眾感到的是窒息般的絕望,後者讓觀眾感到的卻是頑強地對抗貧困的生機勃勃的希望——這才是中國真正的希望小學!

這說明什麼?「邊際分析法」說:教學經費、教學條件、大班還是小班教育……這些統統都不是關鍵的局限條件!那什麼才是關鍵的局限條件?答案很簡單:由於不使用市場,導致缺乏競爭壓力!——外國的基礎教育裡,從學生到老師,都缺乏競爭壓力。

《等待超人》把美國基礎教育中的公立學校的問題集中於教師工會,這雖然是重要的因素,但並不是根本的因素。我在《經濟學講義》第六講分析大蕭條的成因時已經一筆帶過地指出最低工資法、工會是導致失業長期存在的原因,最低工資法的問題在後面的第九講作了詳細分析;而工會的本質是行政壟斷,這要到下學期講授關於壟斷的市場結構時再作解釋,但這裡可以直接了當地給出結論:無論是最低工資法還是工會,全都是侵犯私有產權的惡法或惡政。教師工會使得質量低劣的老師根本無法被解僱,等於是廢除了市場通過競爭來優勝劣汰的功能,必然導致他們蠶食那些質量優異的老師的租值。那些質量優異的老師在自私本性支配下為了保護自己的租值,當然是轉投直接承受市場競爭壓力、因此必須給予高質量的老師以高收入的私立學校而去。於是這些低質量的老師最終蠶食的還是學生的租值——表面上他們免費上學,其實是生生地浪費了接受教育的最佳時光,從潛在的人才變成事實上的廢柴。這還沒算納稅人交了大量的稅金用於支付薪金給這些低質量的老師。

《等待超人》的最後以煽情的方式(確實我也看得流了眼淚)呼籲人們為改革美國的公立教育而作出努力,認為這是改變美國糟糕透頂的基礎教育的現狀的出路。然而學過真正的經濟學的人就能冷靜地下此結論:這樣單純地寄望於人的慈善之心是沒用的!斯密早在近三百年前的《國富論》裡就睿智地指出,麵包師並不是出於慈善之心而製作麵包餵飽了我們,而是出於他的自私之心,但效果卻比慈善之心要好得多。而化無數人的自私之心為客觀效果的利他之舉的,是市場!引入市場,從而引入競爭壓力,優勝劣汰,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慈善可以協助市場,但不可能替代市場。「等待超人」這個題目還真是一語成讖——寄望於慈善帶來徹底的改革那是虛構出來的超人,根本是等不來的!

至於學生缺乏競爭壓力的問題,《等待超人》的紀錄片完全沒有提及,倒是BBC今年那部三集的、也叫做《中式教育》的紀錄片裡由中國老師一針見血地戳穿了。這部紀錄片也有不少同學在作業中提及。我在那紀錄片一播放出來就已經寫了文章評論,大家可以到以下地址閱讀——從BBC的《中式學校》紀錄片看西式教育的失敗(http://tieba.baidu.com/p/4005217321)。其中這一段是直指這個問題的:

==========

那些中國老師說對了一個關鍵的局限條件:英國的福利制度是造成英國學生如此差勁的根本原因!如果社會上確實存在著競爭壓力,學校又怎麼能假裝沒有競爭壓力?但英國社會的競爭壓力小,是英國政府的福利制度給「偽造」出來的假像。當中國那樣的發展中國家崛起,直追英國這些老牌發達國家的時候,國際競爭變得激烈起來,英國政府的福利制度就守不住了。我仿佛能看到一個象徵性的景象:英國的學校用所謂的「素質教育」的理念給學生加了個溫室蓋子,讓他們不用直接感受到外面社會的大風大雨的嚴酷。英國的政府用福利制度再給整個英國社會加一個溫室蓋子,讓學生即使從學校來到社會也不會承受大風大雨的嚴酷。但是,隨著中國的崛起,習慣了大風大雨的嚴酷的中國人攪動了整個世界的氣候,英國政府的那個福利制度整出來的那個溫室蓋子也抵擋不住外面的大風大雨要刮進來了。

==========

是的,正如我在《經濟學講義》第四講裡指出的那樣, 只要有自私與稀缺的存在,競爭就會出現,政府的惡政或惡法可以一時壓制競爭,但這是以「租值消散」及「租值蠶食」為代價的。而所謂「坐食山空」,總有一天租值會被蠶食殆盡、消散清光,競爭還是會無可避免地撲面而來!鴕鳥式的逃避不是正途,奮發勇起,增加個人租值,直面競爭,才是王道。

其二,同樣是關於作業裡指出的公立學校的教育經費比私立學校少的問題,這本身就是錯的!因為政府投放到公立學校的每個學生身上的錢,其實比私立學校更多!但為什麼「看起來」——而不是事實上真的——公立的教育經費比私立少?還是由於前述的公立學校的體制下缺乏競爭壓力而導致效率低下,同樣的錢——甚至是更多的錢——呈現出來的效果卻比私立更差,因為大量的錢財是白白地耗費在租值消散之上了。張五常教授就曾經明確地指出從美國到香港,數據都顯示其實公立學校花在學生身上的錢比私立學校的學生自己交的學費更高——「我不懷疑以每個學生的成本算,公立高於私立。四十年前,當我考慮兒女選校之際,美國的私立小學的教育質量遠比公立的為佳是同事之間的一般見解,但數據資料說,以每個學生的成本算,私立的只約公立的一半。……香港回歸前,今天記不起是哪位財政司對我說,香港大學每年由政府提供的經費可以把所有學生送到哈佛等名校就讀,包食宿,言下之意是質疑政府應否這樣花錢。」也就是說,貌似私立學校的學費很貴,但其實公立學校更貴!——只是那是納稅人間接地付費,於是不僅是對於質量奇劣無從淘汰,還不知不覺付了高價也不自知,其租值消散之嚴重、交易費用之高昂,可謂觸目驚心。

然而不管怎麼分析外國,對我們來說,最重要最關心的還是中國的未來發展。中國也在被忽悠著走向義務教育那所謂「減負」、自由快樂的「素質教育」的邪路,但中國的局限條件決定了不可能步英美等西方國家的後塵。中國特有的局限條件是「人口眾多,資源匱乏」,因此競爭一定是非常激烈的,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政府搞社會福利想人為減輕競爭壓力,也會因為龐大的人口導致租值消散的速度很快,迅速面臨財政不堪重負的問題而無法維持下去。事實上,困難程度較高(指與其它國家相比)的高考制度是最能適者生存於中國這種局限條件之下的,因為它能最有效地在眾多人口之中選拔精英、淘汰平庸,一廂情願的情緒化批判並不能消滅它的存在。而只要高考這把利劍繼續懸在學生的頭上,即使中國的公立學校被政府強行改造成「真•公立」而導致教育質量大跌,家長也絕不敢讓自己的孩子就此放羊。因此,可以預見,除了優質高價的私立學校崛起(作業中不止一個學生提到了東莞的東華中學的成功,顯然它將是這類學校的代表)、學區房的爭奪戰越演越烈之外,補習班也將大量湧現,用來替代本應在正規學校之內進行的教育。也就是說,中國將會走上的是日本的「補習大國」之路,而不會是英美的「綴學工廠」之路。

然而,用補習班來替代正規學校,除了父母的學費負擔、學生的學業負擔實際上是增加的——因為原來在一個學校裡就完成的教育,現在要在一個學校加N個補習班裡完成——之外,補習班比正規學校是更目標明確地純粹為考試而設的「應試教育」的產物,因此它只傳授與考試有關的知識,餘者一概不管——包括德育!這解釋了為什麼日本的公立學校內有著非常嚴重的「欺凌」現象——其實西方國家也有,就是所謂的「兄弟會」,都暗示著德育的缺失——,因為課堂知識的欠缺可以用補習班來替代補上,德育卻是補習班不予理會的。由此可見,所謂的「素質教育」即使在高考的壓力下有補習班的「應試教育」來填補學業方面的缺失,卻也頂多只能培養出有知識、無德育的素質畸形的學生,完全走向了與它的字面意思截然相反的反面!而家長,除非或者是富裕之家出得起錢送孩子去私立學校接受真正是名符其實的素質教育,或者是書香門第用家庭教育來彌補德育方面的缺失,否則……後果堪虞啊!

相關焦點

  • 紀錄片《等待超人》給你答案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紀錄片名為《等待超人》,拍攝於2010年,記錄片中出現的美國社會的教育問題,直到今天仍然還沒得到完美的解決。在我們一心想要學習國外教育時,我們僅僅看到了國外優秀的教育模式,而忽視了他們也沒有解決的一些問題,而《等待超人》正是將這些問題向公眾撕開的一部紀錄片。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裡,中國人相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 《等待超人》:不可錯過的美國公立教育反思紀錄片
    點擊綠色按鈕,聽聽看……2010年9月24日,《等待超人》(Waiting for 「Superman
  • 英國為何向中國基礎教育「取經」? 看中英基礎教育比較[1]- 中國...
    (新華社記者 劉穎攝)中國日報網10月23日電 近年中英兩國的基礎教育交流開始更為頻繁:2014年2月,英國教育和兒童事務部副部長莉茲·特魯斯率領英國教育代表團到達上海,訪問上海的3所公辦中小學校,「取經」數學教育。2014年11月和今年3月,上海兩批數學教師受邀分別抵英,在小學裡傳授數學教學經驗。而近期播出的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強嗎?》更是引發激烈爭論。
  • 英國為何向中國基礎教育「取經」? 看中英基礎教育比較
    (新華社記者 劉穎攝)  近年中英兩國的基礎教育交流開始更為頻繁:2014年2月,英國教育和兒童事務部副部長莉茲·特魯斯率領英國教育代表團到達上海,訪問上海的3所公辦中小學校,「取經」數學教育。2014年11月和今年3月,上海兩批數學教師受邀分別抵英,在小學裡傳授數學教學經驗。而近期播出的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強嗎?》更是引發激烈爭論。
  • 等待超人的背後-美國公立學校的真相
    事實上對這個問題挖掘最深的是紀錄片《等待超人》,最早實踐東亞式教育是美國的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 (知識就是力量計劃)。我們絕大多數人對美國的教育體系充滿了想像與誤解:一方面大家都聽說過美國的公立教育不咋地,聽說有的學校亂的一塌糊塗,校園槍擊案,校園販毒等等;另一方面,美國的高等教育體系非常發達,培育了一堆高科技人才,引領著世界潮流。
  • 中國高考比美國教育更公平?|《等待超人》
    看完本片,相信你會有不同的答案在「讀書無用論」愈演愈烈、「讀書改變命運」已成過時口號的今天,明後兩天仍然是中國近千萬高三學子的命運轉折點。是「魚躍龍門」還是「馬失前蹄」,只有最終顯示的那幾個數字才能告訴我們答案。這也造成了絕大多數人對中國教育「唯分數論」的固有印象。
  • 力邁中美(國際)學校首度發布《中美國際教育白皮書》
    據介紹,近幾年,國際教育特別是中美國際教育,越來越引起國人的關注。國內國際教育發展現狀如何?中國要不要發展國際基礎教育?中美國際教育與中國傳統基礎教育有何差別?國內中美教育機構總體情況怎樣?提供哪些不一樣的教育?
  • 中國基礎教育省略了什麼
    要討論「中美基礎教育孰強孰弱」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採取更客觀的視角來觀察中美基礎教育的差異,並重新審視我國的基礎教育和我們以往的基礎教育觀,從中認真思考發展個體的創造力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    中美教育比什麼,以及怎麼比,所得出的結論將是大不相同的。
  •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出席中美基礎教育信息技術應用...
    10月28日,2020中國國際教育研討會—中美基礎教育信息技術應用研討會以 「線上+線下」雙線融合的形式成功舉辦。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出席會議並致辭。我國多年來重視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為疫情期間提供大規模在線教育奠定了堅實基礎,希望中美兩國教育界以此次疫情防控「大考」為契機,提高利用信息化技術開展教育教學的能力,實現教育公平,最終以信息化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培養更多具有全球視野的國際人才。希望協會與美國學區教育長協會繼續加強兩國基礎教育交流,定期舉辦活動,為促進全世界基礎教育發展、提升信息化應用獻計獻策,共創美好未來。
  • 教什麼育什麼,關於中美育兒教育的一些思考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小魚芭芘對於中美教育問題的一些思考。前幾天看到有人在網絡上轉了一篇文判批教育部給小學生減負的文章,用的論據是美國的K-12(幼兒園到高中)基礎教育如何失敗,不可效仿。小魚芭芘覺得這種思維很有中國育兒教育的烙印,而這種烙印是我們每一個應試體制、順民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很難避免的。不可否認美國基礎教育有很大的問題,許多公立學校基本沒有任何質量可言,看過關於最差的一些學區如華盛頓特區公立學校課堂的紀錄片,真心覺得不敢把自己孩子放這種地方送,都理解為何有人會選擇在家辦家庭學校了。
  • 中美建交40年系列短紀錄片舊金山首發
    1月18日,人民網在舊金山舉行「海外看中國·中美關係40年短紀錄片」首映式現場 人民網舊金山1月19日電(記者 鄧圩)1月18日下午1時,人民網美西公司在舊金山市立圖書館舉行中美建交四十周年系列短紀錄片首映式及「多城一書,共讀中國」啟動儀式,中國駐舊金山總領事、著名僑領方李邦琴女士、舊金山市立圖書總館及27間圖書館館長Michael Lambert等嘉賓,和舊金山各界人士、中資機構人員、矽谷科技企業人員出席當天活動。
  • 英國瘋搶狀元筆記 中國基礎教育獲留學生認可
    中國孩子紮實的基礎知識常常令外國同胞驚訝,近日有英國瘋搶狀元筆記,想看看從千軍萬馬中殺出的中國狀元平時是怎樣學習的。英國瘋搶狀元筆記,有網友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能走出國門,證明了其有獨到的地方。英國瘋搶狀元筆記引發圍觀的同時,不由讓人想到了之前BBC紀錄片對中英不同教育方式的討論,有輿論認為中國教育過於死板和高壓,不適合更尊重學生天性、教學更加靈活的歐美;也有人認為英國學生過於自由散漫。
  • BBC紀錄片熱播後續:中國老師勝出就代表中國教育贏了嗎?
    記者專訪杭州老師鄒海連——  中國老師贏了,中國教育贏了嗎  5名中國老師赴英國「支教」一個月,用傳統的中式教學給50位英國中學生上課。今年夏天,英國廣播公司(BBC)憑藉這部名為《中國學校》的紀錄片,佔據了暑期檔,風頭蓋過不少時下熱播劇。  在三集播完以後,昨天錢江晚報記者再訪任教的中國老師、來自杭州外國語學校的鄒海連。
  • 【看紀錄片學單詞】教育類 --《等待超人》之退學工廠
    美國公立中學並不是每一所都那麼好,有很多學校,一半以上的人不能畢業與升學。recreation  n.娛樂★ security  n.安全措施★ medicalcare  n.醫療註:一星詞彙為四級難度,二星詞彙為六級難度,三星詞彙為雅思託福及以上難度,大家根據自己的考試要求選擇性學習
  • 近距離看美國基礎教育
    2009年和2012年兩屆測試,在參評的65個國家和地區中,代表中國大陸的上海學生連續獲得數學、科學和閱讀三個單項的第一和總分第一。而這兩年美國的各項排名都在17至30位之間,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基礎教育階段的人均教育投入在發達國家中名列前茅。近些年,針對基礎教育階段的一些薄弱環節,美國教育界積極努力。
  • 中美教育差異有多大?楊振寧的話說出了本質,讓很多人陷入了沉思
    楊振寧教授在談及中美教育的差異時,曾經說過兩句話來蓋棺定論: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比中國好,特別是在小學和中學階段,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1、 美國精英教育vs中國基礎教育美國是一個高度依賴精英人才的國家,在經費支持方面,精英教育遠遠超過了基礎教育。反觀我國,教育的重點一直是在基礎教育方面,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幾個精英服務,而是為了培養大多數中國人,提高大多數人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
  • 看葉問VS泰森,終於明白中美課堂根本區別
    是否還記得去年轟動中英兩國教育界的英國BBC 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幾位中國老師以開天劈地式的魄力在英國學校任教四周,在聚光燈下「驗證」了中國教學方式的高效性,頓時在英國和中國兩地引起一片譁然:有人忙著自我檢討,有人幸災樂禍,也有人覺得為中國人出了口氣。
  • 中美Costco對比報告:Costco在中國勝算幾何?
    原文標題:【招商零售|深度報告】Costco在中國勝算幾何?——中美Costco對比報告(Costco系列報告二) 核心摘要 美國倉儲超市Costco於8月27日在上海開出第一家中國大陸門店。為分析其未來發展趨勢,我們從人口密度、家庭結構、飲食習慣等角度分析中美主要零售業態和商品結構的差異,對比中美兩國零售業流通體系與競爭格局,並結合上海Costco門店的實地調研情況和Costco在亞洲其他地區的發展情況,對Costco在中國內地市場的發展作出展望。 報告摘要 中美人口分布與飲食習慣的區別導致兩國主流零售業態不同。
  • 比爾·蓋茨現身說法的紀錄片,揭露美國教育之痛!
    8年前,一部名為《等待超人》的紀錄片上映,在美國教育界掀起了軒然大波。它揭露了弊端叢生的公立教育系統,片中展現的公立學校景象讓人震驚——早早放學的學校,課上打牌嬉戲的學生,喝茶看報紙的老師……其中某些中學堪稱「輟學工廠」,學不下去的學生不再好好上課學習,而是混跡街頭,成為未來最有可能搶劫、強姦甚至殺人的那一群人。
  • 紀錄片《熊貓》上映:中美科學家追蹤大熊貓回野外
    紀錄片《熊貓》上映:中美科學家追蹤大熊貓回野外     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