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洲財經見聞
共1812字|預計閱讀時長2分鐘
1972年的聯邦大選,中左翼工黨贏得多數席次成為執政黨,彼時的工黨黨首(即總理)惠特蘭(Gough Whitlam)由於推行一系列新的政策(包含建立共和國體制願想等)而深受當時的民眾喜愛。
但是隨著執政的深入,其與當時的「保皇黨」(時任澳洲總督柯爾(John Kerr))之間的矛盾日益激烈,柯爾在寫給英國女王的信中曾表示「如果不換掉惠特蘭,惠特蘭就會換掉我。」
1975年爆發了澳洲歷史上唯一一次憲政危機,時任澳洲總督柯爾以總理惠特蘭無法在參議院通過預算案為由,罷免了惠特蘭的總理職務。
柯爾當時表示做決定前未向女王徵求過相關意見。而女王也表示由於《威斯敏斯特法令(Statute of Westminster)》,她不會在澳洲憲法架構下介入政府人事任免。
左為時任總督柯爾,右為時任總理惠特蘭 (圖片來自網絡)
但是,7月14日澳洲檔案館公布的女王與時任總督柯爾的秘密信件卻把當事人推上了風口浪尖。
就公布的信件顯示,女王通過其當時的私人秘書查特裡斯男爵(Martin Charteris)、以及查爾斯王子 (Charles, Prince of Wales)一直與柯爾保持信件聯繫,就惠特蘭總理的罷免問題有著深入討論。
很明顯,女王自始至終都知道此事件。許多時候,她更是給柯爾提出相關建議。
女王此舉已坐實其違背《威斯敏斯特法令》,幹涉澳洲聯邦政府運作。
《威斯敏斯特法令》的主要精神即總督僅作為君主代表,不實際幹涉政府運作。其實,澳洲和英國的關係源遠流長,英國1786年開始對澳大利亞進行殖民統治,後來英國議會又通過《澳大利亞聯邦憲法》和《不列顛自治領條例》,將澳大利亞各殖民區改為州,組成澳大利亞聯邦,成為英國自治領袖。1986年,英國女王在澳大利亞籤署了《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此後,雖然英國法律對澳大利亞不再有效,但英國女王仍為澳大利亞國家元首。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過半澳洲總理都是偏向共和制 (Republicanism),而非現行的君主立憲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
澳洲在1999年11月16日,曾就政治體制進行過全民公投。當時公投內容主要有兩個議題,一個的議題:澳洲是否應成為一個總統由議會選出的共和國,第二個問題則是《憲法》中是否應插入一段導言。
澳洲《憲法》規定,修憲草案必須得到全國大多數選民贊成,並同時在大多數州份得到大多數選民贊成,才可通過。而當時兩項提案都均未獲得通過。第一個提案(45%的投票者贊成),第二個提案(39%的投票者贊成)。
時任澳洲共和制運動主席的譚寶 (圖片來自網絡)
然而,許多政治觀察人士指,當時共和制的未獲通過的主要原因在於總統選舉的形式。當時霍華德政府主持的憲政大會就總統選舉曾有四種方案。
兩種方案為直選產生總統,一個方案為總理任命總統(類似法國模式),最後一個則由國會三分之二選出總統。當時的共和制人士對於此項議題分歧較大。
近10年之後,在2018年一項由澳大利亞共和運動(Australian Republic Movement)委託ResearchNow 對1000名澳人所作的民調顯示,52.4%的人希望建立澳大利亞成為一個共和國,25.2%的人不確定是否需要改變,22.4%的人反對或強烈反對澳大利亞未來成為共和國。
而當時,正值哈裡王子和梅根大婚不久,並即將訪問澳洲之前。同年News Poll所做的民調顯示,45%的人希望澳大利亞走向共和制,36%的人希望維持現有的聯邦君主制。
其實,關於澳洲政治體制也引發了一系列的趣聞。
1992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訪問澳大利亞,時任總理基廷因為手扶女王腰部而被英國媒體報導為「非禮、鹹豬手」,一時引發兩國人民的一次大論戰。
時任總理基廷用手女王腰部 (圖片來自網絡)
許多人也認為,正是此次事件。使得基廷重申要徹底擺脫與英國的殖民關係,更把成立共和國作為競選。
2015年2月,堅定的「保皇黨」阿博特總理更是被澳洲民眾一頓戲虐。他當時為女王的丈夫菲利普親王授予騎士頭銜,更是恢復了英國的「爵士與夫人」制度。
阿博特為菲利普親王授騎士頭銜時報紙的諷刺漫畫 (圖片來自網絡)
這直接導致之後沒多久自由黨在昆州選舉的大敗。其更是被黨內發起了不信任案投票。
去年英國《每日郵報》專欄作家羅伯特·哈德曼的新書《世界的女王》,直接寫道女王對於澳洲脫離大英國協的看法,「澳大利亞政府不必等到她死了再考慮是否廢除君主製成立共和國,要做就趕緊做」。
這一次的秘密信件公布,肯定將會掀起澳洲新的一波共和浪潮。
其實 「保皇派」與「共和派」之爭,也映射出了澳大利亞在地緣政治、獨立與依附的矛盾中難以自我定位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