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宗薩仁波切心中「最好的女性入世修行者」,她說,愛是一種能力,需要學習

2021-02-08 Now 歸心之旅

丁乃竺出生於香港。她出生的時候,本來叫丁乃蕾,結果她的爺爺從雲南寫了一封信到香港,信裡說,此孫女與佛有緣,請改名為乃竺。


可爺爺從沒有見過她。大概她的佛緣從兒時就有了。



回憶與佛法的初次相遇,丁乃竺說,大學時她一聽佛法就深深地被吸引。


那是1970年代,信眾很少,一開始她覺得佛法籠罩著神秘的氣息,直到隨著深入學習她卻覺得:「有什麼神秘的?沒有一樣比生命來得更神秘,只是很多人都忽視了生命的神秘性。」



01 奇妙的佛緣


她說,生命就是一連串不斷覺受的經驗,一種不斷經驗的狀態,包括生還有死。而每個剎那,既是生也是死。


當走過至親的死亡後,她深刻地感受到如果心中真的了解死亡,當死亡來臨時就能不懼。


她說:死亡不是天人永隔,構成身體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風沒有一瞬間不在改變,但整體生命的能量卻是不斷流動。如同眼前的這座山看似真實存在,但每一秒它都在變化。『山腳』是它嗎?『山頂』是它嗎?而「『山中的山』也是它嗎?還是『我腦海中的山』是它呢?



讀懂了生死的丁乃竺對佛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她和佛法有著很奇妙的緣分,生活中總是能碰到和佛法有關的事情。


剛到美國時,她就讀於伯克利,那裡也有個佛法中心。後來搬了家後,總聽到一個奇怪的聲音,發現那是孔雀的聲音,打開窗戶看出去,對面就住著一個喇嘛。


後來她和丈夫從美國回到臺灣,就陸續請一些活佛到家傳佛法,一傳就是一兩個月。


宗薩欽哲仁波切


1980年代,丁乃竺認識了宗薩仁波切。那時仁波切才二十出頭,第一次到臺灣來,丁乃竺的身份是翻譯。


別人將藏文翻譯成英文,她再從英文翻譯成中文。


多年以後,丁乃竺的大女兒長大成人,嫁給了宗薩仁波切的外甥,緣分總是這樣奇妙。


賴聲川丁乃竺女兒女婿時結婚合照


02 停不下來的利他心


在丈夫賴聲川的眼中,丁乃竺是個極其有利他心的人。


賴聲川回憶:


「她開始時在電腦公司上班,還要搞劇團,還要為佛法的活動籌款,還要翻譯。有一次,大概是1990年,她為宗薩仁波切一個很大的活動籌到很多款,我心想,可以了吧,你這麼累,他們有基礎可以蓋廟了。


「可是我發現,不斷有新的人有新的要求找她,她就會去繼續做。太多人碰到事情就找她,她就是萬靈丹,傳說中的如意寶。誰有任何問題找她,她一定放下一切細心又耐心地解決你的問題。」


1980年,在美國讀書的賴聲川與丁乃竺


生活中常見的一個場景是:


賴聲川回到家中,看到又有人在客廳,他們很小聲地和丁乃竺在談話——

又有一個朋友因人生中碰到問題找到她談話。


賴聲川說丁乃竺為太多人做事情。對一無所有的人、大財團的人,她都沒有分別心,不論他是什麼人。


丁乃竺與林青霞


03 愛是一種能力,需要學習


丁乃竺和賴聲川的相遇、相識、相愛、相伴多年,也充滿了幾分命中注定的味道。


他們相識在咖啡館,丁乃竺回憶「我走進去的時候,他抱著吉他坐在地上,陽光很燦爛地照在他臉上,像個小孩。



我第一感覺,哇,好純啊,這個人!


他見到我,回頭嗨一聲,好像和我很熟。」


兩人第一次聊天,一聊就是四個小時,情投意合。


大二時相識,大四時相愛,工作兩年後舉辦佛教儀式婚禮,然後一起去美國深造。


他們的人生很奇妙,戲劇、佛法和家庭是完全連在一起的。



雖然從外在看來,賴聲川與丁乃竺兩個人在生活上很多地方是很不合的,比如兩人吃的不一樣,一個愛吃辣,一個不吃辣;一個喜歡累積東西,一個喜歡丟東西;玩的也不一樣,愛好也不同。


但這些生活中的不協調一點都不影響到兩個人的關係。



究其原因,他們給出了答案:


「我們有一種更深的東西是在一起的,一種追尋。那種東西在一起,就什麼都搞定了。那種更深的追求就是一切。那種東西是什麼呢?就是追尋生命的本質,追尋人活在世上到底是在幹什麼。


所以,如果夫妻之間沒有更深的追尋,很容易散掉,很容易瓦解。如果彼此關係是建立在金錢或者簡單的吸引力上,那個東西很快、幾年內就可能散了。」



曾經有人向丁乃竺請教,如何才能更好地去愛?如何才是有愛的能力?丁乃竺給出了她的愛的密碼:



第一,主動給予的能力(giving)。很多人說,我都在給啊,但是有沒有注意到,很多人在給的時候,都有一個隱藏著的鉤子,都在要,想得到。主動給予就像母親愛孩子一樣,就是給出去;


第二個,能不能給真心地關懷和關心(caring)。好多人說喜歡貓和狗,但我很少看到他主動去照顧貓和狗,當你真正愛一個東西的時候,你會想去照顧Ta,你會希望Ta好,你會付出勞力。


第三個,在愛當中必然要有尊敬(respect)。一般人講尊敬就是下對上,可是尊敬這個詞在拉丁文中叫「我能如實地注視對方」,你是怎麼樣,我就接受你。


而我們很多人所謂的愛,是想像中的一個對象,於是你在愛這個人的時候,你恨不得他能變成你所想要的那個人。這個不是真正的尊敬。


在我生活中早期的時候,包括對我的孩子,我有時會想,如果他能怎樣就好了,但是我會馬上回來看自己,我發現那是我自己的問題,而不是這個孩子或者對方的問題。


第四個,在愛當中,必然有一種知識。一無所知的人是一無所愛的。尤其在兩性相處當中,大家會說我太了解Ta了,Ta就是那樣的,當一個人在講這個話的時候,其實是很危險的。


因為人是個有機體,Ta隨時都在變化,在這種改變當中,我們其實對自己的改變都不是很了解,我又怎麼能了解另外一個人的變化呢?所以,我如果真的愛對方,我需要每天都有一種新鮮的眼光看Ta,就像看著我自己一樣。


第五,在愛當中,有責任。責任不是義務性的,而是因著愛,我願意去承擔。


因此,當我們問自己能不能愛的時候,當我們真正去檢查自己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發覺,某一方面我具備,但另一方面是不具足的。在不具足的部分,我們就把它加強,因為愛的能力也是需要學習和練習的。



在最後,她說:「如果我們具備愛的能力的話,我們會像一朵花一般綻放。」



問:大家總說最難的修行是在親密關係裡面,關係是很難的功課。而您和賴導是戲劇圈公認的模範夫妻,在這個部分您有什麼建議?丁:我覺得傾聽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就是你有沒有能力去聽他,而且是聽到他的內心的需求。因為我發現很多人講溝通,他就是要表達自己,他並沒有在聽。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大部分人都認為別人想法跟他是一樣的,覺得我們應該看法一致,你怎麼沒有明白我呢?你這個不明白就是表示你不關心我。但其實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同一個家庭,相同的父母,生下來的小孩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性格。釋迦摩尼佛曾經講過,沒有兩個人看顏色是相同的,我看到的紅色跟你看到的紅色是否是同一個紅色?所以其實無法比較。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話的時候簡直把我打了一棒!原來我們連看顏色都無法確定是不是一樣,我們只是共稱它為紅色。我們如果開始了解這一點,我們才可以開始知道原來我們是有著不一樣,但是又有著一些共通性,所以我們要溝通,所以我們要來傾聽。這個時候才有溝通的可能性丁:我覺得賴老師對我而言,他就是個很純的人,很純粹的一個人。我從一開始認識他就覺得他是個很敏銳的人,他的感官非常敏銳,比如耳朵,鼻子都很敏銳,比如他聽到好的音樂,他的那種感動我就會想,哇,真的(太特別了)。他有一顆很美的心,有點像小孩。對我的影響當然就是我很希望他能保持那顆真心。一顆很純粹的心是很重要的,我們當然要保護它。問:您覺得存在完美的婚姻嗎?如何能夠讓婚姻儘量美滿?
丁:我個人相信一切都是無常的,所有的生命形態都是無常的,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東西,無常的意思是,一件事情,它有可能變好,也有可能變壞。我不認為只有男人會變心,我覺得:凡是人都會變化。那麼,如果我們渴望一個幸福的婚姻,我們就需要去了解,怎樣種下一個「幸福婚姻」的「因」,才能帶來一個「幸福」的「果」。因為所有東西我覺得都有它的因果關係,這因果關係一點都不是迷信,它是很簡單的、自然的事,比如你種下了蘋果樹的種子,那麼這棵樹不會結出橘子來。通常我們說我們想得到一個很好的婚姻,我們是在渴望一個結果,但我們不去想那個因,就是我們怎麼樣做,怎麼樣去思維,才能得到這個果。這個是最重要的。在兩性相處當中,如果我們希望有一段很好的關係,我們首先應該要反求諸己。想要得到一個美好的婚姻,首先我們要談的是,我具不具備能夠帶來一個美好婚姻的「因」。而這個因不在別的地方,就在自己:在於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對於生命的認識,對自己的了知,以及對對方的了解;我具不具備愛的能力……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如果我都不具備愛的能力,我怎麼能夠要求別人來愛我呢?我們可以檢視,在我所認識的人裡面,有愛的能力的人是非常少的。很多人天天在講「愛」,但並不具備愛的能力。問:女性似乎更容易情緒化,不自信、沮喪、憤怒、嫉妒或者什麼的,您是怎麼和自己的情緒共處的?丁:確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各式各樣的情緒,有時候情緒很好,有時候情緒不好。我個人的話,我會經常培養一種對自己情緒的覺察力。我覺得情緒是一種能量,所以當你真正去察覺自己的情緒的時候,你慢慢會開始認識它,在認識它的過程中,你會慢慢找到一種和它相處的方式。丁:我很奇怪我從很年輕時就覺得自己是一個支持別人的人,一個supporter,我就是覺得自己擅長做這個。我不是很喜歡站在人前面。問:現在我們常說女性要去實現自我,實現女性的價值,這個跟學習奉獻和給予,您覺得有衝突嗎?丁:我覺得沒有衝突,因為我剛剛講說我自己覺得我屬於可以支持別人的人,一個supporter,所以我的工作已經是圓滿了。如果有一個人覺得她有一個夢想,她當然應該去儘量走向她的夢想。我的夢想就是支持別人(笑)。

相關焦點

  • 宗薩仁波切 | 文化沙文主義
    對他們而言,虔敬心不是一種義務。某個從俄亥俄州來的人,在法會中可能不知道腳要擺在哪裡才對,因為他不是不丹人,不是在法會、佛塔、祈願幡的環境中長大的。然而,他會從舒適的工作中離開,旅行遠離家鄉,學習奇怪的語言,適應奇怪的習俗及食物,而且全心全意追隨上師與佛法。這些西方人並不笨,他們受過教育,而且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沒有任何文化上的理由去擁有虔敬心,但他們卻具足了虔敬心。
  •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現代教育的核心問題就是不夠現代
    ▲ 點擊圖片即可觀看《生命·覺者》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紀錄片現代教育的核心問題就是不夠現代,因為我們被傳統的價值觀卡住了,現代教育過於關注物質,你擁有什麼,貌似比你是什麼更重要。歡迎留言分享「 你最想傳達給下一代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將有機會獲得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著作《正見》一本。
  • 揭秘"活佛"仁波切:戀多女 曾戴假髮胸罩現街頭
    宗薩欽哲仁波切(資料圖)網易娛樂3月27日報導 以《難得有情人》走紅歌壇的47歲香港女歌手關淑怡,2005年承認是單親媽媽後,一度外傳曾志偉是她兒子關浚賢的爹,2012年底她公開闢謠後才平息傳聞她說:「你都知道我很保護兒子,但他慢慢長大,就算我不說,他到學校都會有人問,他沒問過我,我會等他21歲跟他交代一切的事。」仁波切是什麼?根據百度百科定義,仁波切是對藏族地區的一些轉世修行者的稱謂,漢族人習稱「活佛」,其實是不大準確的,應譯稱「轉世尊者」。
  • 宗薩仁波切 | 壞上師的檢視清單
    □沒有寬恕的能力。□羞恥心薄弱。□教導不具對治作用的教法。□關心自身的利益。□對你謹守紀律修持佛法感到不悅。現今,有許多喇嘛花費大量的時間,安排自己每周、每月、每年的開示日程,設計網頁,印製傳單及海報,並且製作紀念性的隨身碟及購物袋送人。
  • 宗薩仁波切
    例如《中觀》,也許我們還可以通過學習、分析、辯論,來對它產生一點點理論上的了解。可是對於像大手印,你是知道的,我們幾乎不能通過理論來學習,因為那是超越語言的實相。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天當帝諾巴和那洛巴走在路上,一個國王和王后迎面而來,那位王后非常漂亮。帝諾巴要求那洛巴上前去捏那位皇后的屁股,而那洛巴真的這麼做了,結果遭來一頓爆打。
  • 宗薩仁波切互動(禪修類)問題的回覆
    問題6,在禪修中,賊入空室是一種什麼樣的程度? 答:哦,是相當高的境界。問題7,禪修是證悟的唯一入口嗎? 答:不,不是唯一的。 學生問:那是最重要的?問題12,什麼都不管,只管打坐會不會變成一種發呆? 答:不要擔心結果。問題13、禪修就是坐在那裡什麼都不做。當念頭來的時候,就讓它來。當念頭走的時候,就讓它走。那麼,禪修和我們平時的想有什麼不同呢?
  • 關於措尼仁波切
    但不只這樣,在藏傳轉世上師群中,措尼仁波切走了一條不一樣的路,他成家、成為丈夫、成為父親,他開車、他工作、他深入世俗生活,所以他不只了解如何開啟自心本性那個偉大的寶藏,他也了解在家生活的困境,他說「人話」,分享他的挫敗和從挫敗中醒來的故事,他的方法放鬆、輕盈而善巧,所以他幫得到我們,幫我們從虛幻的夢中醒來,到達那個傳說中的聖地:我們的心。
  • 竇文濤:每一個明星後頭都有一個仁波切
    一般我眼睛見到的,每一個富人後頭都有一個仁波切。(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許子東:是因為仁波切這個稱號會帶來很多好處,所以這麼多人冒充,是不是這個道理?我是不是能這麼理解? 竇文濤:這個主要是一個什麼需要呢?有人還做社會學的講,就說這是中國現在越來越增加的中產階級,他們的這種需要,但是一般我眼睛見到的都是每一個富人的後頭都有一個仁波切,每一個明星的後頭都有一個仁波切,當然我說得也許誇張。後來有一次我跟一個女明星,一個女明星就是要抽菸,她說我戒了三個月了,她說我現在要不要抽菸?我說抽吧,你想抽都抽,因為大家都在抽,我說你抽吧。
  • 網絡流行語科普 向女人賣仁波切什麼意思什麼梗?
    網絡流行語科普 向女人賣仁波切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20-01-11 16:58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向女人賣仁波切什麼意思什麼梗? 意思是當前女性一般很希望提升自己的精神信仰。
  • 文青和仁波切
    如同仁波切是必須要來到朝陽區才可以得到足額加三的供養,文青們一定要淚流滿面的站在大昭寺門口,真誠的膜拜信仰,才顯得真的有那麼點與眾不同。其實仁波切和文青是同一種生物,前者精神匱乏,所以加倍渴望物質享用,於是胡亂在網絡上找了點心靈雞湯,高價出售給信徒。
  • 頂果欽哲仁波切:我曾連續三年沒有說一句話
    不丹國師講述閉關七年、三年不說話的真實體驗文:頂果欽哲仁波切修行者常常會聽說「閉關」一詞,那麼到底什麼是閉關呢?在山洞中閉關是怎樣的一種體驗?我從黎明之前幾個小時修行到中午,然後再從下午修行到深夜。中午的時候,我會讀書,將經文裡的文字念出聲,好把經文背下來。我在懸崖閉關處的一個山洞中一待就是七年,在白森林待了三年,在其它山洞和茅屋中待了幾個月,周圍都是濃密的森林和雪山。
  • 海濤法師 專訪 詠給明就多傑仁波切
    雖然是短短的幾天,卻好像過了好幾世。當然我自己這樣講,好像有點驕傲──但是,就好像智慧開了,我回來也不太會發脾氣了。因此各位如果可以的話,一定要去參加。這一次很殊勝,有法王、明就仁波切授課,然後大家一起祈願,為世界祈福。我想就像我們漢傳佛教教人念佛,希望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是因為阿彌佛陀所講的和你在經上所看到的是一樣的。
  • 《聽見她說》:郝蕾再次用作品證明,她就是中國內地最好的女演員
    國內首檔女性獨白短劇《聽見她說》即將要結束了。作為一部能夠保持在8.4分的短劇,《聽見她說》的成功絕不是偶然。 經歷過軍旅熱、諜戰熱、懸疑熱後,女性題材終於迎來了它的春天。
  • 夏壩仁波切降魔的故事!
    仁波切當時笑著說:還好,我騎馬騎得還算行,雖然馬跪倒了,可我並沒有摔到馬下邊去,仍然騎在馬上。當時仁波切又馬上要修金剛手三尊合一的修法,突然一轉念:不對啊,這不對啊,為什麼她們被稱作惡鬼,被稱作羅剎?不就是因為她們害人麼??我現在是個人,卻要傷害她,而且,還不是個一般的人,是個活佛,卻還要做傷害她的事情,這不對啊,這不是比惡鬼還惡了麼??
  • 「仁波切」們為何在娛樂圈裡風生水起
    小Y並沒有信仰,但是在別人都在討論佛理的時候也會裝「略懂」:「我認識的那些信佛的朋友的目的都挺單純的,就是社交的一種手段,大家都信,你說你不信,也不太好。」信仰不僅是居家旅行好伴侶,走到哪都能聊得哪,「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找不到朋友了」,找工作的時候也一樣能發揮作用,同是教友,總會給人一種心理的親近感,在力所能及的地方會行個方便。
  • 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愛,最好的愛是陪伴
    她不喜歡他做什麼,他就偏做什麼,他只想和她作對,每次看到她被氣哭,他就會有一種勝利的感覺。她說:「我真的很絕望,現在,我老公因為這些事都不想回家,天天在外面打牌。」「我覺得自己已經受不了啦,人人都指責我,現在連我的兒子,都那麼恨我嫌棄我,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說實話,她說的那個孩子,在我們面前,從來沒有看見他有什麼壞習慣,只是成績平平,不愛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