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至8月25日,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參展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展示歌德學院十年翻譯資助項目的成果。歡迎讀者參觀閱覽!
地點: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BIBF展場,東一區海外展區德國展臺,D20
地址:北京市順義區玉天竺地區裕翔路88號
需憑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門票入場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您還可以下載《歌德學院翻譯資助項目》書目手冊。
我們在展會現場等你
↓↓↓
- 部分資助書目 -
(只是冰山一角哦)
馬丁·瓦爾澤:《童真女之子》
漢堡:霍沃特出版社,2011年
南京:譯林出版社
譯者:黃燎宇
出版時間:2016年
安東·帕西瓦爾·施盧根,人稱珀西。從小母親就告訴他,他的出生沒有任何男人的參與。冥冥之中一股力量指引他成為一家精神病院的護理員,他在這裡的醫生與病人之間尋找生命的意義和父愛的歸屬,他也在醫院裡扮演起救世主的角色,將語言化作了信仰與愛之間的橋梁。珀西學了拉丁語,對所有人都只稱「你」,不會說「您」,他的演講從來無需準備,都是即興演說,他是這個小世界裡的耶穌基督,得到所有人的喜愛,最終他的死也有一層宗教意味,被他「精神上的父親」埃瓦爾德的十二門徒之一「處決」。
除了主角珀西之外,小說還跳換到了埃瓦爾德和奧古斯丁的視角。埃瓦爾德年輕時親近民主德國,參加過工人運動,珀西的母親在他的一次演說中幫他端過話筒,因此將他視為心靈寄託,給他寫了無數封信,但他本人對此一無所知。他因左翼活動丟掉教師工作後成了一名摩託車教練,有自己的十二個摩託門徒。因治療口吃,他結識了語言矯正師埃爾莎並一見鍾情與其結婚,後來又因參加摩託比賽出軌心理醫生西爾維婭。在矛盾的愛情中,他精神分裂,住進了珀西所在的精神病院,從珀西口中聽說了他母親的故事。最終他在醫院自殺。
奧古斯丁•法因萊因是這家精神病院的院長,這間醫院之前是修道院改建的,奧古斯丁的祖先曾是這裡的修道院長。因此他除了醫術之外,潛心研究修道院珍藏的耶穌聖血聖髑的歷史,他還時刻感覺被副院長布魯德霍費博士迫害,他遭遇了初戀女友的兩次背叛,第二次的出軌對象正是布魯德霍費。最終奧古斯丁出手偷竊了聖髑,他被診斷患上了精神病,終日扮成雕塑站在前女友的居所下方,後被一群醉酒的混混打死。
小說通過敘事者的轉換,跨越了七十多年的時間距離,表現了從20世紀30年代到21世紀初的德國社會心理的發展。
馬丁·瓦爾澤(左)做客歌德學院(中國),北京,2016年,圖片版權:歌德學院(中國)
----------------
揚•阿斯曼:《文化記憶》
慕尼黑:C. H. Beck出版社,2007年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譯者:金壽福
出版時間:2015年
記憶在形成文化的自我身份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究竟有哪些記憶形式,這些記憶形式怎樣運作,它們又經歷了什麼樣的變化?海德堡大學埃及學教授揚·阿斯曼通過比較地中海區域的三種文化來探討這些問題,這三種文化分別是埃及、以色列和希臘。尤其讓人耳目一新的是,文字的發明和使用在早期國家的形成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阿萊達·阿斯曼(左)和揚·阿斯曼(右),北京,2015年,圖片版權:歌德學院(中國)
----------------
福爾克馬·西古希:《性慾與性行為:一種批判理論的99條斷想》
美茵河畔法蘭克福:坎普斯出版社,2013年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譯者:王旭
出版時間:2018年
福柯瑪·西古什自1973年至2006年擔任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大學醫學部性學系主任。他被公認為德國性醫學先鋒人物和批判性性學的創始人。另外他還是一位頗有經驗的經驗主義者和性愛與伴侶關係治療師。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創建的性愛理論已經有100多年歷史了。期間很多東西都發生了改變。不僅我們現在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已經完全不同,我們仰慕或者愛戀的方式也不一樣了。性愛經過媒體和商業的推波助瀾變得越來越平庸乏味。福柯瑪·西古什在本書中提出了自己的性愛理論,涵蓋了我們這個時代性愛方面的一些新現象,如網際網路性愛、性愛網站和無性生活,新的性別如變性人、雙性人或無性人,以及新的同盟如多重伴侶關係和戀物癖。本書當然也講解了傳統形式如異性戀、同性戀和雙性戀,還有性愛的黑暗面如色情、性虐待和性暴力。西古什理論的核心內容是:每個人的性愛都與眾不同。因為性愛完全沒有系統可言,所以關於性愛的理論也只能是斷章殘篇。而且因為性愛理論只能通過實踐來講解,西古什會提到他所遇到的兒童性愛、青年人性愛、伴侶之間的性愛還有很多其他人的經驗,既有批判性又很具體。
金星(左),王歌(中),李銀河(右)做客歌德學院(中國)成立30周年慶祝活動,2018年圖片版權:歌德學院(中國)
----------------
漢斯·約阿斯:《人之神聖性》
柏林:蘇爾坎普出版社,2011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
譯者:高華
出版時間:2017年
今天的人們對於那些身處困境中的不幸人士常常投以深深的同情,那張伏屍土耳其海灘的3歲男孩的照片擁有激蕩人心的力量!支撐這種強烈情緒的正是彰顯於法國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愛等人權觀念。那麼,近乎神聖化的人權觀念究竟起源於何方?有人說它是基督教-猶太教的遺產,有人說它是啟蒙運 動的一項發明。
本書認為,這兩種回答都不準確。在漢斯·約阿斯看來,這種對普遍人類尊嚴的信仰是神聖化過程的結果。而這種神聖化的過程則往往與暴力相連,用鮮血澆灌。正是法國大革命期間爆發的血腥專政、因廢除奴隸制而爆發的慘烈的美國內戰、兩次世界大戰造成的難以計數的傷亡、幾百萬猶太人的無辜犧牲等人類歷史上的悲慘事件引發了人們對於人類尊嚴的極度尊重和長久反思。正如作者所說,人權不是關於一項普遍主義原則的單純共識的結果,它是由眾多部人類歷史共同塑造的。
漢斯·約阿斯(Hans Joas),1948年11月出生於德國慕尼黑,德國社會學家與社會哲學家。他是德國弗萊堡高等研究所(FRIAS)歷史學院的終身研究員,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與社會思想委員會成員。2010年,他被授予比勒菲爾德科學獎。約阿斯教授已出版的著作還有:《 行動的創造性》(Die Kreativität des Handelns,1992);《價值的產生》(Die Entstehung der Werte,1997);《戰爭與價值:關於20世紀暴力史的研究》(Kriege und Werte. Studien zur Gewaltgeschichte des 20. Jahrhunderts,2000);《社會理論二十講》(Sozialtheorie. Zwanzig einführende Vorlesungen,2010)等。
漢斯·約阿斯做客北京歌德學院,北京,2017年,圖片版權:歌德學院(中國)
----------------
託馬斯·梅勒:《背向世界》
柏林:羅沃爾特出版社,2016年
上海:上海九久讀書人文化實業有限公司 / 人民文學出版社
譯者:沈錫良
出版時間:2018年
如果一個人患上躁鬱症,那麼他的生命將不再完整。支離破碎的過往不堪回首,面對未來則更是如臨深淵。每一次發病都會讓他的生活墜入谷底。他自以為了解的那個「自我」已變得面目模糊,搖搖欲墜,他無法確證自身的存在,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正常狀態下一閃而過的念頭,在躁狂來襲的「短路」狀態下卻被不假思索地付諸行動。每個人的內心或許都藏著一座萬劫不復的深淵,正常人只會偶爾站在懸崖邊投以一瞥,而躁狂症卻如同一場深淵中的無盡跋涉。多年來他所熟諳的那個自己在剎那間宣告失效,他並非從零開始,而是朝著負方向急速下墜,再沒有什麼和他牢牢連在一起……託馬斯·邁勒多年來一直飽受躁鬱症,即所謂「雙相情感障礙」的折磨。作品講述了戲劇化的人格分裂和漫長而艱難的恢復過程,使讀者得以窺見一位病患者的真實內心。一部扣人心弦的殘破人生編年史,一部極富自傳色彩和文學感染力的作品。
梁文道(左)和託馬斯·梅勒(右)做客歌德學院(中國)成立30周年慶祝活動,2018年,圖片版權:歌德學院(中國)
- 譯者的話 -
- 資助書目一覽 -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歌德學院翻譯資助項目」宣傳手冊(約1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