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學院(中國)翻譯資助項目十周年成果展示 | 北京國際書展

2021-02-20 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
好奇心和探索其他觀點的願望是任何嚴肅對話的基礎。對話的前提是,我們擁有理解其他觀點的可能性。社會話語結構複雜,相互理解並非易事,更不必說從外部去理解對方。它需要翻譯與支持。

基於這一原因,歌德學院在中國開展翻譯資助計劃。今年,我們迎來這一計劃的十周年慶典。十年前,我們注意到德國文化與社會中討論的系列重要問題和觀點,並未被譯介到中國。在與中國專家學者進行深入探討後,經過十年的共同努力,迄今,我們已將120餘本書籍推薦給中國出版社,並獲得他們的認可。這些書至少填補了理論空白。在挑選書目的過程中,我們並非首選新書,有時也有意回顧經典作品。我們的焦點主要集中於哲學、社會學和歷史學領域,再以精挑細選的文學作品加以補充,為一些重要的命題提供額外空間。與此同時,我們還促成兩國作家和知識分子,就選定的主題展開對話——在北京或在中國其他城市。

即日起至8月25日,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參展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展示歌德學院十年翻譯資助項目的成果。歡迎讀者參觀閱覽!
 
地點: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BIBF展場,東一區海外展區德國展臺,D20
地址:北京市順義區玉天竺地區裕翔路88號
需憑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門票入場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您還可以下載《歌德學院翻譯資助項目》書目手冊。


我們在展會現場等你

↓↓↓



- 部分資助書目 -

(只是冰山一角哦)

馬丁·瓦爾澤:《童真女之子》
漢堡:霍沃特出版社,2011年
南京:譯林出版社
譯者:黃燎宇
出版時間:2016年

安東·帕西瓦爾·施盧根,人稱珀西。從小母親就告訴他,他的出生沒有任何男人的參與。冥冥之中一股力量指引他成為一家精神病院的護理員,他在這裡的醫生與病人之間尋找生命的意義和父愛的歸屬,他也在醫院裡扮演起救世主的角色,將語言化作了信仰與愛之間的橋梁。珀西學了拉丁語,對所有人都只稱「你」,不會說「您」,他的演講從來無需準備,都是即興演說,他是這個小世界裡的耶穌基督,得到所有人的喜愛,最終他的死也有一層宗教意味,被他「精神上的父親」埃瓦爾德的十二門徒之一「處決」。

除了主角珀西之外,小說還跳換到了埃瓦爾德和奧古斯丁的視角。埃瓦爾德年輕時親近民主德國,參加過工人運動,珀西的母親在他的一次演說中幫他端過話筒,因此將他視為心靈寄託,給他寫了無數封信,但他本人對此一無所知。他因左翼活動丟掉教師工作後成了一名摩託車教練,有自己的十二個摩託門徒。因治療口吃,他結識了語言矯正師埃爾莎並一見鍾情與其結婚,後來又因參加摩託比賽出軌心理醫生西爾維婭。在矛盾的愛情中,他精神分裂,住進了珀西所在的精神病院,從珀西口中聽說了他母親的故事。最終他在醫院自殺。

奧古斯丁•法因萊因是這家精神病院的院長,這間醫院之前是修道院改建的,奧古斯丁的祖先曾是這裡的修道院長。因此他除了醫術之外,潛心研究修道院珍藏的耶穌聖血聖髑的歷史,他還時刻感覺被副院長布魯德霍費博士迫害,他遭遇了初戀女友的兩次背叛,第二次的出軌對象正是布魯德霍費。最終奧古斯丁出手偷竊了聖髑,他被診斷患上了精神病,終日扮成雕塑站在前女友的居所下方,後被一群醉酒的混混打死。

小說通過敘事者的轉換,跨越了七十多年的時間距離,表現了從20世紀30年代到21世紀初的德國社會心理的發展。

馬丁·瓦爾澤(左)做客歌德學院(中國),北京,2016年,圖片版權:歌德學院(中國)

----------------

揚•阿斯曼:《文化記憶》
慕尼黑:C. H. Beck出版社,2007年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譯者:金壽福
出版時間:2015年

記憶在形成文化的自我身份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究竟有哪些記憶形式,這些記憶形式怎樣運作,它們又經歷了什麼樣的變化?海德堡大學埃及學教授揚·阿斯曼通過比較地中海區域的三種文化來探討這些問題,這三種文化分別是埃及、以色列和希臘。尤其讓人耳目一新的是,文字的發明和使用在早期國家的形成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阿萊達·阿斯曼(左)和揚·阿斯曼(右),北京,2015年,圖片版權:歌德學院(中國)

----------------


福爾克馬·西古希:《性慾與性行為:一種批判理論的99條斷想》

美茵河畔法蘭克福:坎普斯出版社,2013年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譯者:王旭
出版時間:2018年

福柯瑪·西古什自1973年至2006年擔任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大學醫學部性學系主任。他被公認為德國性醫學先鋒人物和批判性性學的創始人。另外他還是一位頗有經驗的經驗主義者和性愛與伴侶關係治療師。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創建的性愛理論已經有100多年歷史了。期間很多東西都發生了改變。不僅我們現在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已經完全不同,我們仰慕或者愛戀的方式也不一樣了。性愛經過媒體和商業的推波助瀾變得越來越平庸乏味。福柯瑪·西古什在本書中提出了自己的性愛理論,涵蓋了我們這個時代性愛方面的一些新現象,如網際網路性愛、性愛網站和無性生活,新的性別如變性人、雙性人或無性人,以及新的同盟如多重伴侶關係和戀物癖。本書當然也講解了傳統形式如異性戀、同性戀和雙性戀,還有性愛的黑暗面如色情、性虐待和性暴力。西古什理論的核心內容是:每個人的性愛都與眾不同。因為性愛完全沒有系統可言,所以關於性愛的理論也只能是斷章殘篇。而且因為性愛理論只能通過實踐來講解,西古什會提到他所遇到的兒童性愛、青年人性愛、伴侶之間的性愛還有很多其他人的經驗,既有批判性又很具體。


金星(左),王歌(中),李銀河(右)做客歌德學院(中國)成立30周年慶祝活動,2018年圖片版權:歌德學院(中國)



----------------


漢斯·約阿斯:《人之神聖性》
柏林:蘇爾坎普出版社,2011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
譯者:高華
出版時間:2017年

今天的人們對於那些身處困境中的不幸人士常常投以深深的同情,那張伏屍土耳其海灘的3歲男孩的照片擁有激蕩人心的力量!支撐這種強烈情緒的正是彰顯於法國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愛等人權觀念。那麼,近乎神聖化的人權觀念究竟起源於何方?有人說它是基督教-猶太教的遺產,有人說它是啟蒙運 動的一項發明。

本書認為,這兩種回答都不準確。在漢斯·約阿斯看來,這種對普遍人類尊嚴的信仰是神聖化過程的結果。而這種神聖化的過程則往往與暴力相連,用鮮血澆灌。正是法國大革命期間爆發的血腥專政、因廢除奴隸制而爆發的慘烈的美國內戰、兩次世界大戰造成的難以計數的傷亡、幾百萬猶太人的無辜犧牲等人類歷史上的悲慘事件引發了人們對於人類尊嚴的極度尊重和長久反思。正如作者所說,人權不是關於一項普遍主義原則的單純共識的結果,它是由眾多部人類歷史共同塑造的。

漢斯·約阿斯(Hans Joas),1948年11月出生於德國慕尼黑,德國社會學家與社會哲學家。他是德國弗萊堡高等研究所(FRIAS)歷史學院的終身研究員,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與社會思想委員會成員。2010年,他被授予比勒菲爾德科學獎。約阿斯教授已出版的著作還有:《 行動的創造性》(Die Kreativität des Handelns,1992);《價值的產生》(Die Entstehung der Werte,1997);《戰爭與價值:關於20世紀暴力史的研究》(Kriege und Werte. Studien zur Gewaltgeschichte des 20. Jahrhunderts,2000);《社會理論二十講》(Sozialtheorie. Zwanzig einführende Vorlesungen,2010)等。

漢斯·約阿斯做客北京歌德學院,北京,2017年,圖片版權:歌德學院(中國)


----------------

託馬斯·梅勒:《背向世界》
柏林:羅沃爾特出版社,2016年

上海:上海九久讀書人文化實業有限公司 / 人民文學出版社
譯者:沈錫良
出版時間:2018年


如果一個人患上躁鬱症,那麼他的生命將不再完整。支離破碎的過往不堪回首,面對未來則更是如臨深淵。每一次發病都會讓他的生活墜入谷底。他自以為了解的那個「自我」已變得面目模糊,搖搖欲墜,他無法確證自身的存在,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正常狀態下一閃而過的念頭,在躁狂來襲的「短路」狀態下卻被不假思索地付諸行動。每個人的內心或許都藏著一座萬劫不復的深淵,正常人只會偶爾站在懸崖邊投以一瞥,而躁狂症卻如同一場深淵中的無盡跋涉。多年來他所熟諳的那個自己在剎那間宣告失效,他並非從零開始,而是朝著負方向急速下墜,再沒有什麼和他牢牢連在一起……託馬斯·邁勒多年來一直飽受躁鬱症,即所謂「雙相情感障礙」的折磨。作品講述了戲劇化的人格分裂和漫長而艱難的恢復過程,使讀者得以窺見一位病患者的真實內心。一部扣人心弦的殘破人生編年史,一部極富自傳色彩和文學感染力的作品。

梁文道(左)和託馬斯·梅勒(右)做客歌德學院(中國)成立30周年慶祝活動,2018年,圖片版權:歌德學院(中國)




- 譯者的話 -




- 資助書目一覽 -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歌德學院翻譯資助項目」宣傳手冊(約10MB)。

相關焦點

  • 北京書展開幕,「新中國成立70周年出版成果展」唱主角
    第二十六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與第十七屆北京國際圖書節(簡稱北京書展)的舉辦正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在本屆書展現場,反映新中國七十年來發展變遷、展現新中國七十年來發展成就的主題出版物都被擺放在了醒目的位置,格外引人注目。
  • 從歌德學院的翻譯贊助項目談中國圖書的對外譯介
    講好中國故事¬——從歌德學院的翻譯贊助項目談中國圖書的對外譯介中國海洋大學 滕梅 趙瑞芳【摘要】在多元化的全球格局中,伴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我國也開始著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傳播力,注重「講好中國故事」。圖書肩負著傳承人類文明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歷史使命,因而中國圖書「走出去」成為我國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的必然選擇。本文以德國歌德學院啟動的「德國圖書翻譯」贊助項目為例,從四個方面具體分析該項目對德國文學的成功推廣:翻譯書目的選擇,對出版社的基金資助,對譯者參與相關活動的支持,圖書推廣,從而為中國相關對外機構推動中國文學對外譯介提供借鑑。
  • 外國語學院學生參加北京歌德學院成立二十周年慶典
    11月1日,北京歌德學院在798藝術區舉行了成立二十周年慶典。外國語學院組織德語專業同學前往參加慶祝活動,符曉丹、馮雪珺、郝漢、段庭輝4名同學作為志願者為慶典提供了服務,獲得好評。 慶祝活動從下午2點持續到凌晨2點。德國駐華大使施明賢、北京歌德學院院長阿克瑟以及眾多中德兩國文化藝術屆知名人士到場祝賀。
  • 歌德學院的發展及啟示
    1929年,為闖出一條新路,德意志學院轉型從事在國外推廣德語語言,並因此於1930年獲得德國外交部資助。1932年,學院成立第三個部門專門用於培訓外國德語教師。因同年是德國偉大文學家、思想家歌德逝世100周年,該部門被命名為「歌德學院」。二戰前,德意志學院的工作如火如荼,海外分院幾乎遍及整個歐洲。這引起了納粹政權的注意,並開始不斷為學院增加活動經費。
  • 國際一流書展如何打造
    走過31年的傳奇歷程,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躋身於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四大書展之一。尤其是在全球書展業皆風聲鶴唳、萎縮下滑之際,法蘭克福書展8號館都已取消,唯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各項指標一路上揚,堪稱奇蹟。
  • 歌德學院(中國)院長呼籲通過交流反映真實中國
    歌德學院(中國)院長呼籲通過交流反映真實中國 (中國)院長阿克曼13日在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中國主賓國首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希望通過文化的交流與溝通,真實地反映一個充滿活力的中國。
  • 「歌德學院成立於德國形象谷底期,為讓德國在全球重建信任」
    如果作比較,我們當然也希望像孔子學院在德國一樣,在中國建立很多歌德學院。這兩個機構是不能真正比較的,他們的背景不同。       另外,孔子學院更多的是一個語言學院。儘管名字都叫學院,但背後的背景是不一樣的。       最重要的區別是兩者對文化概念的理解不同,歌德學院並不是展示德國的櫥窗。
  • 「中俄互譯出版項目」新書發布會暨《普京:權力的邏輯》中文版首發...
    「中俄互譯出版項目」新書發布會暨《普京:權力的邏輯》中文版首發式在莫斯科書展首日舉行久加諾夫、傑尼索夫、格裡高利耶夫出席法制網莫斯科9月5日電 記者張春友 4日,第32屆莫斯科國際書展的第一天,由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署和俄羅斯出版與大眾傳媒署支持,由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和俄羅斯翻譯學院主辦的
  • 中國外文局參加第二十七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雲書展
    (中國網記者 趙娜攝)  中國網訊 2020年9月26日至30日,第二十七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簡稱BIBF)「雲書展」正式開展,這是創辦34年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首次移師線上。中國外文局(中國國際出版集團)精心布展,開設了三個實體展廳,同時在BIBF線上平臺上傳了450種版權圖書,並精心策劃了九場精彩的線上活動亮相書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黃坤明在開幕式上通過實時連線的方式聽取了中國外文局局長杜佔元的參展情況匯報,並在線巡視了三個展廳。
  • 吳尚之出席美國書展中國主賓國活動總結會暨下半年重點書展協調會
    他們表示,將繼續用好國際書展和中國主賓國這一品牌活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大力提升出版走出去水平、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此次美國書展中國主賓國活動,是繼2009年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書展、2012年英國倫敦國際書展之後,中國出版業在西方主要發達國家舉辦的又一次大型對外出版、文化交流活動,是中美建交36年來中國在美國舉辦的規模最大的出版文化交流活動。
  • 法蘭克福書展勁吹中國風 中國首次擔任主賓國
    明天,第61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將拉開序幕,中國將首次以主賓國的身份亮相。據統計,作為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書展,每年10月,為期五天的法蘭克福國際書展,實現世界出版業75%的版權貿易。  法蘭克福國際書展已有600年的歷史,而具有現代意義的法蘭克福國際書展於1949年舉辦了第1屆,今年是第61屆。
  • 歌德學院與中國農業大學附屬中學交流合作項目啟動
    PASCH項目與中國農業大學籤約掛牌儀式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高夢宇):15日,德國歌德學院「學校:塑造未來的夥伴」(PASCH)項目與中國農業大學附屬中學籤約授牌儀式暨與德國瓦爾特  中國農業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軍與德國歌德學院(北京)副院長德史凱籤約  中國農業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軍在致辭中表示:「中國農業大學附屬中學通過歌德學院的PASCH項目,不斷加強與德國友好學校的交流,就環保、體育
  • 2019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暨北京國際圖書節時間及活動亮點
    來自95個國家和地區的2600多家展商將參加書展,現場將展出30多萬種全球最新出版的圖書,將舉辦1000多場豐富的出版文化活動。本屆書展首次實現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八個展館全面覆蓋。  2.建國70周年出版成果主題展區:由北京市委宣傳部推出,在東3館集中展示首都特色出版成果。
  • 歌德學院(中國)——中德文化交融站
    德國電影導演與中國導演姜文會面。(圖/中國日報)歌德學院(中國)半個世紀以來一直致力於架接兩國文化,促進音樂、舞蹈、喜劇和其他藝術領域的交流。中國日報記者陳楠將帶我們探尋他們下一步的舉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來的德國之訪突顯了兩國關係源遠流長,文化交流碩果纍纍。這些項目是以歌德學院的名義,為紀念德國文化標誌性人物,著名作家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逝世200周年而發起的。歌德學院自1951年成立以來就一直致力於促進世界範圍內的文化交流。去年,學院為慶祝其在中國成立25周年,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吸引了超過30萬的參與者。
  • 第二十五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將於8月22日開幕
    8月22日至26日,第二十五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暨第十六屆北京國際圖書節(BIBF)將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順義)舉辦。主要展覽展示海外出版物,並在展期開展貿易洽談;東2館為中外童書與數字融合發展館,是國內外童書出版企業以及童書衍生產業鏈相關企業的集中參展區,首屆「北京國際童書展」就設在該館;東3館為北京國際圖書節主展館,重點展示首都出版業的改革創新和融合發展成果,北京發行集團及圖書發行機構還將在此展銷各類主題出版物;東4館為圖書館配館,是為國內外圖書館、科研機構等單位提供圖書現場採購和訂貨的專區。
  • 2019年委內瑞拉國際書展迎來中國主賓國
    當地時間11月7日,「2019年委內瑞拉國際書展」在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開幕,中國以主賓國身份亮相。這是委內瑞拉國際書展自1992年創辦以來,中國首次以主賓國身份受邀參展。本屆主賓國活動由中國國際圖書貿易集團有限公司承辦,以「閱讀中國」為主題,以經典的「中國印」漢字形象作為活動標識。「中國印」既承載著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也通過靈動多變的字體,展示著當代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全新面貌。
  • 浙師大外語學院汪琳博士獲「傅雷」青年翻譯人才發展計劃項目資助
    近日,2020年「傅雷」青年翻譯人才發展計劃項目公布中標結果,浙師大外語學院法語系主任汪琳博士的《模稜兩可的冒險》翻譯出版計劃成為十個中標項目之一。為更好地促進中法人文交流,上海市浦東新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與中國翻譯協會共同以「凝聚力量傳承傅雷精神,拓展載體留住傅雷記憶」為主題,於2020年8月啟動第二期「傅雷青年翻譯人才發展計劃。本次項目申報在聚焦中法翻譯實踐、中法文化創意傳播、中法翻譯研究等三大領域的基礎上,新增抗擊疫情等相關內容,重點突出項目成果及展示。十個中標項目將被分別資助5-7萬元。
  • 第二十七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雲書展開幕
    來這裡,與全球圖書相遇  ——第二十七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雲書展開幕  9月26日上午,第二十七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BIBF)雲書展正式開幕,承諾「365天永不落幕」的圖博會如約而至。北京出版高峰會議舉辦三期線上活動。中國出版集團將就海外出版界感興趣的扶貧類圖書進行專場推介。往年受到好評的「BIBF10+10圓桌會議」移師線上後,將在中國與亞洲、中國與歐洲、中國與美洲的出版社之間舉行。  「多年辦展,讓我們在世界文化出版領域擁有廣泛的『朋友圈』。我們與國內外上千家出版社建立了聯繫,與世界各地200多名漢學家、翻譯家進行深度合作。
  • 歌德學院管窺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趙漣報導  孔子與歌德分執東、西文化巨匠之牛耳,想必以孔子為海外推廣漢語語言文化機構的名稱,與當年歌德學院有異曲同工之妙。歌德學院已經在德語文化推廣中走出一條成功之路,對於我們實現孔子學院的抱負不無借鑑意義:  總部位於德國慕尼黑的歌德學院是一個在世界範圍內從事文化活動的機構,其資金大部分由德國外交部和聯邦新聞局提供。該學院的口號是「學習德語,感受文化」。  歌德學院在全世界範圍開設的各種級別的德語課程班以其優良的品質不僅促進了德語的推廣,也成為外國留學生進入德國大學的重要途徑之一。
  • 2010中國十大品牌小語種培訓機構候選名單:歌德學院
    》》》進入「2010致青年 TO YOUTH 中國教育年度總評榜暨搜狐教育年度盛典」專題  歌德學院(德國)     我們的工作是促進國外的德語語言教學並從事國際文化合作。  歌德學院  (GOETHE INSTiTUTE PEKING)與中國和德國的合作夥伴及機構密切合作,共同組織並支持國際文化活動。範圍涉及到現代藝術,文化,當代事件以及社會政治的哲學問題。 項目是和中國合作夥伴共同構思,組織和資助的。目的是通過對話合作建立長期的互相信任理解,以便有助於促進國際文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