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助力拓展中國故事敘事空間

2021-01-08 環球網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近30年前,當電子遊戲最初進入中國城市時,其功能描述與場景刻畫多以負面形象出現。關於遊戲行業的社會正當性問題,一直受到傳統觀念和社會輿論的挑戰。但如今,隨著遊戲行業發展的不斷規範化、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和社會觀念的更新迭代,遊戲早已「出圈」,成為覆蓋全年齡段受眾人群的新型媒體。遊戲設計深刻地與真實的社會文本、歷史敘事、情感記憶相互嵌入,成為高度互動的敘事媒介,也讓我們對遊戲的社會功能拓展充滿了全新的想像。

事實上,從電子遊戲行業誕生開始,其獨特的人機互動和跨媒體敘事能力,使其成為了獨具魅力的國際傳播媒介,也蘊含著設計者的世界觀設計和價值觀輸出。早期歐美設計的戰爭類遊戲往往是冷戰時期國際關係的產物,一些暢銷全球的二戰題材遊戲往往成為歷史價值觀的再現,成為對青少年二戰歷史觀塑造的重要媒介。即便是休閒類遊戲也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國家文化符號,如超級馬裡奧這個由日本人設計、留著墨西哥人鬍子、說著義大利口音英語的水管工,也借著日本遊戲行業在北美市場的拓展,成為全球共同的文化符號,並在裡約奧運會閉幕式上成為塑造和傳播國家形象的超級案例。

在中國,頂級電子競技比賽落戶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國家體育場「鳥巢」進行,無疑具有裡程碑的象徵意義;中國電子競技戰隊在全球賽事中奪冠引發年輕人歡慶,成了新一代年輕人的「女排時刻」;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也正在嘗試依託遊戲文化的流行,結合現代科技手段,以創新的方式促進網絡文化符號與文化傳承、實體經濟、國際傳播結合,以線上線下結合、多形態交互敘事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

遊戲可能成為承載「中國故事」的全球傳播媒介,是因為其獨特的技術和文化屬性。首先,傳統意義上包括電影、電視劇在內的文化產品「出海」常常面臨「文化折扣」的挑戰,即他國受眾很難認同特定國家文化產品的風格、價值觀、信仰、歷史、神話和行為模式等文化差異,以至於對內容的理解和接納「打了折扣」。而遊戲由於其高度的主觀代入感和沉浸式敘事能力,更可能在其設計中既充分利用本土文化符號,同時汲取多元文化價值,打薄原本堅硬的東西方文化折扣,成為新型的跨文化傳播平臺。

其次,遊戲可以成為多方共同參與共創的互動性敘事文本。傳統觀念認為,遊戲是高度個人化的、宅的、與世隔絕的,阻止了玩家自主建構真實社會生活的意義。事實上,玩家是在具體的社會情景和個人境遇中建構遊戲的社會意義,因此遊戲行為應該是「親社會」的。更重要的是由於社交基因的融入,使遊戲成為了打通虛擬和現實社會文本意義空間的橋梁。無論是親朋好友、職場同事等熟人社交,還是弱連結關係,都可以通過遊戲內的社交和合作關係得以強化,這些都說明,遊戲敘事內的個人經驗和真實社會互動不但不是零和博弈,反而更有可能成為相互滋養的正向關係。

第三,從國家層面來看,亟須將遊戲、動漫等青年文化中的視覺符號納入國家形象建構體系,作為重要的傳播抓手。超級馬裡奧的誕生和傳播與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國家發展戰略緊密相關。此後,日本政府開始將包括卡拉OK、動漫、文學、飲食、建築、服裝、劍道、插花等文化形式的傳播作為塑造其國家形象的重要渠道。而從說義大利口音英語的水管工到東京奧運會的文化符號,馬裡奧在40年的時間中,成功地書寫了電子遊戲形象融入國家乃至人類文化敘事的一個典範,也為我們探索遊戲設計和國家敘事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案例。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

相關焦點

  • 幕後故事|結合電影敘事經驗,為遊戲打造引人入勝的故事
    Unheard遊戲機制:多空間非線性,線索跟著每一個角色走。如何用非線性的方式,講一個完整的故事? 、分離的時間軸設計,up主們拿到「鬼魂物品」被上身的先後安排等等…… 最終通過場景線索卡片的調整、排布和迭代,拓展,我們得到了整個故事。
  • 【學術前沿】智能化背景下「中國故事」敘事模式創新研究
    媒介技術消除了傳播的物理藩籬,「中國故事」藉由技術帶來的新路徑、新手段、新方式得到了更大範圍的延伸。作為現代性標誌的「大敘事」開始受到質疑的同時,網絡空間中出現了一個價值坐標游離、接受空間有限的用戶群體。以個人為基本單位的傳播力量被激活(喻國明,2015),敘事主體日漸多元,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在碎片化故事流中表達、展演自我,建構個人化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 《上學謠》:拓展兒童文學敘事的邊界
    在那次寫作實踐中,胡永紅打破了時間、空間和心靈之間的壁壘,刻寫出一個患有阿斯伯格症候群孩子的心理空間和精神世界,描繪出一個自閉症孩子成長的精神成圖。在這部《上學謠》裡,我又看到了勇於打破邊界的胡永紅,她再次挑戰寫作難度,由果溯因,豐滿了兜兜仔茁壯成長的內在邏輯和外在因素;以管窺豹,以兜兜仔這個獨特個體的成長揭示兒童健康成長的必然之路。這種寫作實踐,再一次拓展了兒童文學的敘事邊界。
  • AR新聞互動敘事的表達形式與故事建構
    這一功能增強了AR的環境適應性,拓展了其應用空間,使得AR技術被廣泛用於營銷、遊戲②、紀錄片等領域。 由於AR作品耗費時間和人力較多,新聞業對AR技術的應用才剛剛起步。增強現實媒介作為一種表達質料,其敘事結構如下表所示。 內容形式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傳統媒介的內容形式都是抽象的或平面的,增強現實技術則使內容形式擴展到三維空間,可以對內容質料進行立體化呈現,從而拓展了用戶視角,為交互提供了更多可能。 增強現實媒介敘事表達形式的變化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故事時間和敘事時間具有一致性。
  • 天美遊戲人如何「講故事」?這套世界觀敘事工具箱pick一下
    在體驗目標設計階段,遊戲的時空屬性和美術風格已經基本明確下來了。無論場景是設置在群雄並起的春秋,多種文明衝撞的太空歌劇還是獸人遊蕩的異世界,都需要規劃歷史人文和空間版圖來推動設計落地。為後面的故事寫作留足塗抹的空間?一條時間軸可以串起大事件,寫真正對敘事空間發生影響的事,不要事無巨細往上添劃,後面寫故事的時候,這條時間軸上會添加大量的分節點。不要等世界裡自然長出一個故事,和故事一起完善你的世界。一個明確的體驗目標是種子,世界設定是種子破土長出的主幹,它不需要一開始就長得枝繁葉茂。
  • 關於敘事與故事:我眼中的《畫中世界》
    本文主要內容無非兩點,一是在個人遊戲經驗的基礎上對《畫中世界》中的圖像敘事進行不成熟研究,說點我注意到的敘事形式,總結圖像中的空間過渡方式;二是無視一些我個人沒搞懂說不通的圖像細節,將我在《畫中世界》世界所獲取的故事講出來。
  • 中國故事短視頻對外傳播敘事策略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東 廣州,510420)摘 要:本文選取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作為分析對象,運用敘事學相關指標分析其在Facebook平臺上「一帶一路」主題短視頻,發現其在講述中國故事過程中存在敘事主題比例失衡、敘事符號運用不夠成熟、敘事主體數量和身份較為單一和缺乏複合視角等不足
  • 敘事理念之支配故事
    在於新生的故事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就是呀,我頭腦不清晰了,他們不就更容易進入我的思維嗎?我每天都很小心,不給他們機會。我的父母不理解。他們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只知道亂求醫。我哪裡有病啊?他們才有病!」「看來『同學復仇』這件事給你帶來不少麻煩。」(我趕緊把他拉回到同學復仇這件事上。此處我用外化的語言——第三人稱,創造他和生活故事之間的空間。)
  • 拾遺補闕:中國古典敘事對熱奈特敘事時間理論的補充和完善
    (博爾赫斯,41)如何在線性的敘事時間中揉入多個共存性的事件也是中國文學家所關注的焦點。事實上,這個讓西方學者至今頭疼的問題早在17世紀就已被中國學者解決。中國古典小說場面宏大,人物眾多,關係交錯複雜,被清代評點家張竹坡稱為「趁窩和泥」的手法調和了多個事件在空間意義上同存、在敘述中卻有時間上的依存性這一組矛盾,解決了如何敘述同一時間、不同空間、不同人物身上發生的不同事件的問題。
  • 深化空間敘事設計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報上海12月18日電(記者段丹潔 通訊員陳月瑩)由上海交通大學主辦的第六屆城鎮空間文化與科學論壇近日在線舉行。與會學者圍繞會議主題「跨視野下的空間敘事設計」,從工業設計、建築學、語言學等不同學科視角出發,探討空間敘事設計的「中國方案」。
  • 敘事形態的中國教育研究——簡介「中國教育敘事研究叢書」
    《聲音與經驗:教育敘事探究》似乎正是圍繞這一理想展開理論探討的,而作者為了以理論的方式將其敘事理想揭示清楚,幾乎將當前所能看到的各個領域最優秀的敘事理論家都請到了書裡,讓他們表達各自的「敘事」認識,直到這些認識足夠呈現作者本人的敘事理想。  如果對敘事理論不感興趣,讀者可以將視線轉向叢書的其餘四本敘事實驗作品,看看它們敘述的「中國教育」故事是不是真的充滿了讓人百感交集的意義。
  • 聊齋志怪古風敘事遊戲《鐵山奇譚》,學生團隊的強創作力
    文/一元《鐵山奇譚》是一個受古代志怪小說啟發的的輕度策略敘事遊戲,其開發團隊「拇指鸚鵡」由清華大學和臺灣大學的同學組成。作品從騰訊遊戲學院NEXT IDEA高校遊戲創意製作大賽中產出,而後參賽2020 indiePlay中國獨立遊戲大賽,獲得了最佳敘事獎、最佳學生作品第一名。
  • 範志忠教授談「影遊融合與互動敘事」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通訊員孟德育)2020年12月9日晚,「審美與向善:戲劇與影視學名師大講堂」系列講座第二季第三講如期而至,在騰訊會議和B站同步直播、順利開講。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院長、國際影視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高校戲劇與影視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範志忠教授發表了主題為「影遊融合與互動敘事」的講座,再燃後疫情與智能時代下戲劇影視的學術熱潮。
  • 寧稼雨:學術史視域下中國敘事文化學研究的得與失
    具體來說,先唐時期是中國敘事文學的起步和淵藪時代,產生過數量眾多的個案故事類型。這些故事類型流傳演變的下限,往往遠遠超過先唐時段,一直延伸到明清近代,甚至現當代。但由於唐代以後相關文獻信息斷檔,造成這些故事類型文獻通覽的困難。在入選故事類型方面,還有斟酌乃至補充的空間。
  • 精選全球十大新聞遊戲,中傳教授告訴你如何跨媒介敘事
    隨著交互方式與手段的完善,傳統的新聞報導也從單向的故事消費與信息傳播發展為用戶參與和控制的互動建構,新聞與遊戲的結合成為新聞報導產品創新的重要方向。如何理解新聞遊戲,如何把新聞信息以交互沉浸式的體驗呈現出來,如何把傳統的靠語義、文本建構的故事敘事邏輯轉型為互動式的用戶控制與選擇的交互敘事邏輯,這是新聞遊戲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 遊戲敘事的野心者,聊聊來自芬蘭的Remedy
    說起講故事,人類在這方面很是擅長,借用各種媒介來講述各種類型的故事,講述故事的人通過種種靈感來為觀眾展現了精彩絕倫的劇情,觀眾在享受的過程中也從中感悟到了許多,並且講故事的媒介也在不斷的發展著,從最初的文字、聲音以及圖像,再到現在將三者所結合的電影和遊戲。
  • 《Detroit:Become Human》玩家情感故事背後的敘事魔法和體驗設計
    當然,底特律遊戲故事這次並沒有採用更多的群像角色(eg:街,428)來描繪仿生人群體,而是使用了三條角色線,這是一個極聰明的選擇,多線敘事最容易出現的難題是難於維持故事整體的有機(Organic)性。3個主角的多類型組合的多線敘事而導演兼編劇David Cage這次很好的根據故事的主題選擇了最適合表達的多線敘事形式-三個故事類型的多線敘事組合:三條線分別結合了刑偵,神話和逃亡三種故事類型,並通過救世主馬庫斯為中心把所有角色都連結在一起,讓故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 陽光下的陰影:《陽光普照》空間敘事研究
    電影敘事作為一種以電影語言為表達工具的敘事活動,影像產生過程本身就天然包含了一定的容納行動的空間環境。在電影的敘事構成中,空間敘事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影片中大量的表意功能都需要藉助空間手段來實現。因此,也有很多人將電影畫面稱為「完美的空間能指」。
  • 尚繼武:《〈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研究》
    第一章「緒論」,主要宏觀概括《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的創新所在,對《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研究歷程進行回顧和總結。 第二章「時空敘事:變幻中的奇正相生」,主要辨析敘事時空與時空敘事,論述《聊齋志異》追敘、預敘、非對稱性錯時的敘事功能和藝術效果,分析《聊齋志異》的敘事空間類型和空間敘事運用,揭示其第三敘事空間的文化意蘊。
  • 王齊洲:「中國敘事文化學」的破土與茁長
    《先唐敘事文學故事主題類型索引》這些論著主要有:《主題學與中國敘事文化學的建構》(《天中學刊》2007年第1期),《故事主題類型研究與學術視角換代——關於構建中國敘事文化學的學術設想而在中國學術界接受這一理論,將它運用於中國敘事文學尤其是中國民間故事和通俗小說的研究後,的確取得了不俗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