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帶過兵,當過官,所以練就了一身高超的識人用人本領。
曾國藩用人有他的原則,那就是唯才是用,不任人唯親。他更看中的是一個人的能力和水平。
這一原則在他用人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01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曾國藩自鹹豐三年開始組建地方軍隊,徵戰沙場,開始他並不希望家中的弟弟們也卷進戰事中。但當弟弟下定決心要投筆從戎之後,曾國藩還是持歡迎態度的。
所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弟弟們的加入有利於壯大曾國藩軍隊的勢力,並培植自己的力量。
九弟曾國荃於鹹豐六年開始獨自統領一軍,九月初為了救吉安府而募集了兩千名湖南兵勇,因此這支部隊被稱為吉字營。
曾國荃統率的這支吉字營後來戰鬥力越來越強,在湘軍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曾國荃本人也從一個書生成長為了著名的軍事將領。
在曾國荃的成長過程,離不開曾國藩的諄諄教導和耐心細緻的指點,也正是因為有了曾國藩不厭其煩的幫助,曾國荃才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
02不問出身,只認能力
《致九弟·催周鳳山速來》是曾國荃帶兵以來曾國藩寫給他的第一封信。在信中,曾國藩提到了一個重要的人物「黃南兄」。
「黃南兄」名叫黃冕,字服周,號南坡,是湖南長沙人,早年在江蘇做過中低級的官員,由於辦事能力強而受到了林則徐的賞識。但由於他為官不太清廉,後來被罷官發配新疆,之後回到湖南成為了當地富商。
作為商人,黃冕是很有政治敏銳性的,在曾國藩籌辦湘軍時,他帶頭捐贈巨款,並為曾國荃募集軍餉。
在信中,曾國藩說:「沅弟能隨南翁以出,料理戎事,亦足增長識力。南翁能以赤手空拳幹大事而不甚著聲色,弟當留心收而效之。」
曾國藩告訴弟弟,在家讀書時要以做文章為主,而在外辦事時則要以實際辦事的能力為主。黃冕的辦事能力很強,希望弟弟能夠向他學習。可見他對南翁能力是十分認可的。
「惟與南兄共辦一枝,則眾擎易舉;若另籌一路,則獨力難成。沅弟若見憩翁,或先將鄙意道及,餘續有信奉達也。」
曾國藩希望與南翁一起做事,並表達了自己的強烈願望和急切心情。
「周鳳山現在省城,餘飛札調之來江。蓋欲令渠統一軍,峙衡統一軍,一紮老營,一作遊兵,不知渠已接扎否?望沅弟催之速來。」
曾國藩讓曾國荃儘快催南翁速來,顯示了他得才心切、愛才之心。
由此可以看出,曾國藩很有識人能力,他並不在意一個人的出身如何,只要這個人的身上有值得推崇的地方,那麼便可以虛心地向他學習。
03 不遺餘力保舉賢才
在《致九弟·擬保舉李次青》中,曾國藩對李次青(即李元度)大加讚賞,並極力保舉他。
李次青就是李元度,字次青,湖南省平江縣人。他年少時生活艱苦,四歲喪父,依靠母親紡織勉強過活。
李元度是當地的才子,十八歲時考中秀才,二十二歲中了舉人,但之後多次考試都未能中第。
鹹豐三年,李元度決定投筆從戎,加入了曾國藩的湘軍做幕僚。
在這段時間裡,曾國藩很賞識他。李元度也沒有辜負曾國藩的期望,先後跟隨軍隊克復了武昌、田家鎮、東鄉、撫州等地。鹹豐七年,還取得了鷹潭大捷。
湘軍成立初期,曾國藩手下沒有太多的人才,因此十分重視李元度這樣能文能武的儒將。
這一年,李元度率領了一支由七百人組成的隊伍,在江西廣信府死守,為湘軍在江西的取勝做出了很大貢獻。
「次青以一軍分守兩縣。各力戰五六日夜,逆賊大創,解圍以去。現在廣信一帶,次青勳名大著,民望亦孚。」
曾國藩說李次青在民眾中的名望很高,並且在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李元度曾經在湖南靖港和江西湖口的戰役中救過曾國藩,因此曾國藩不遺餘力地保舉李元度。
「浙撫晏公於全浙肅清案內保舉次青以道員記名,遇有江西道員缺出,請旨簡放。將來玉山守城案內,餘亦當優保之。苦境甘回,次青今日得蔗境矣。」
曾國藩誇讚李元度「今日得蔗境矣」,並且打算保舉他為「道元記名」。
隨後,李元度被授予「道元記名」,加按察使銜,還獲得了賜號。
在這一時期,李元度在曾國藩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可見,曾國藩對人才是十分重視和愛護的。
他的識人用人之術,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