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開學季,小時候每次開學都會很期待發新書的那個環節,這麼多年過去後,教科書卻不再被人期待,反而因為糟糕的設計總上熱搜,不知道今年關於教科書的設計是否會再引起討論。
2018 年我們曾分享過臺灣的美感教科書計劃,三個非設計專業的男生一舉改變了臺灣小學教科書的審美。如今這個計劃進行到了第三季,最近又誕生了美感報紙,是時候再度向好的美感教育取取經了。
▲ 歐洲城市街景與臺灣城市街景的對比
美感教科書計劃始於臺灣交通大學的三個男生陳慕天、張柏韋和林宗諺,他們組成了美感細胞團隊。在這所盛產理工男的大學就讀過的他們並非設計專業學生,赴歐洲留學的經歷讓他們接觸了異國他鄉對都市美學的盡情想像,從而敏銳地發現了臺灣街景的違和感。
▲ 教科書改造前與改造後的對比
由都市美學,聯想到美感培育的起點。據他們統計,在小初高的 12 年教育裡,每個人一生跟教科書會相處 12760 個小時,相當於 6000 部電影、3000 趟美術館。而與人朝夕相處的教科書卻是審美災區,他們決定將「美術館」搬進臺灣的教科書裡。
從插畫師朋友的義務幫忙,到邀請來紅點獎等國際大獎獲獎設計師的創作,從眾籌到臺灣教育部主導成果展示展覽,3 個男生衝破了桎梏,真正地推動了美感教育。
被問到如何定義「美」時,計劃發起人之一的陳慕天是這樣回答的:「我們並不是覺得現在的課本醜,而是美感視野過度狹隘,教科書應該要能在任何可能的時候燃起孩子對美的想像,因此有一天他會學會尊重每一種美的可能性,學會尊重別人,到最後學會自信,會勇敢選擇他所喜歡的。」
「美感教科書」第三季
在今年的計劃裡,值得一提的是「美感智能閱讀計畫」,讓與眾不同的報紙,成為小學、中學,乃至高中生們的課外學習夥伴。
這些報紙被稱為《安妮新聞》(The ANNE Times),名稱源自於「美感報紙參與教育」(Aesthetic Newspaper in Education,簡稱 ANIE)。
為了讓報紙更加親近,如同孩子的夥伴,美角團隊把 Anie 調整為流傳度更高的常用名 Anne。她可以是文學名著《清秀佳人》裡那位勇敢且富有想像力的紅髮安妮,也可以是《安妮日記》裡那位在苦難中成長、奮鬥的小安妮。
Anne 是一個溫柔的期許,美角團隊希望這份報紙可以帶給小朋友們更多的勇氣與想像力,這些特質幫助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去感受世界的真實與美好。
每一份報紙長約五十五公分,寬約六十公分,每月發行一刊,主題包括太空探索、生物演化、地景觀察、中西洋名畫等,與學生們的課程關係緊密,今年發行了約 10000 份。
美角團隊力圖讓《安妮新聞》的閱讀變得有趣,《安妮新聞》在設計上大膽嘗試,極力實現美感的傳達,色彩、比例、質感和構成的精細調整都讓報紙閱讀不僅停留在資訊的獲取,或知識的填塞。報紙閱讀可探索的層面更多,充滿各種想像力與可能性。
從幾年前開始嘗試,無論是美感細胞還是其他團隊都還只挖動了美感教育這塊冰山的一角。我想再過幾年,我們可能還會再度分享新作品,也許到了那時,臺灣小學、國中的教材都已經全部煥然一新。
美感教育是值得我們花上數百年去開展的事業,它帶來的結果或許會閃耀數千、數萬年都不止,希望在我們身邊,這開始改變的一天能儘早到來。
本文授權轉載自:一夜美學(ID:yiyemei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