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是「關於臺灣教科書的『改革』的美感教育」,這麼好的設計,段公子今天才發現一定要分享給你,希望你也可以分享給你的朋友!
思想更自由
空間更開放
你的小學課本是什麼樣的,還記得嗎?
這些被我們「吐槽」過的教科書,
雖沒有華麗的外表,卻陪伴我們成長,
是最早引領我們了解世界的讀物。
那過了那麼多年有沒有改變了呢?
▲
這是2017最新版的教材,
那你再看看下面這些呢?
這也是小學的教科書,臺灣的小學語文課本,
目前已在臺灣小範圍使用。
這些「好看」的課本
來自臺灣的一個設計團隊「美感細胞」
在 2013 年發起的教科書改造計劃
目前臺灣地區有 200 多所學校的
國小一年級、三年級和五年級
國語、數學、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英語五個科目
都在使用「新的」教科書了
裂變到課本裡美感細胞
能讓小學生拿到書的那一刻能說出:
「思想更自由,空間更開放」
的牛人是誰呢?
▲
由三個理工男陳慕天、林宗諺和張柏韋等
組成的一個團隊「美感細胞」
他們因有海外留學學習的經歷,
對於美感教育感受尤深,
回到臺灣發起美感教育計劃,
全面改造國小教科書,
請設計師重新編排版面、繪製插畫,
讓孩子在上課時,就能直接擁有美感教育的啟蒙。
是什麼樣的課本,讓小朋友愛不釋手?
原來,課本依照課文的主題設計主視覺,
插圖也豐富多變,有素描、水墨或是七彩圖樣,
每翻到新的一課,就產生新的感受。
「美感細胞」認為
教科書雖然是以教學為主,以內容取勝,
但仍然陳舊刻板,缺乏美感,
便提出「美感細胞——教科書再造計劃」,
希望用豐富的美學元素
改造一成不變的臺灣教科書插圖風格,
培養小孩子的審美,刺激他們的想像力。
「好的美感教育有兩個重點,第一點,一定要平易近人,不能太高深、太乏味;第二點,要長時間的薰陶」,他曾在採訪中說。
三個男生扮演的基本是溝通者的角色。
和出版社溝通內容和編輯、
和老師與學生溝通使用反饋和改進建議、
和設計師溝通得來的調查、反饋以及設計方向,
除此之外,要讓美感教科書走到體制內,
他們還需要民眾和政府的支持。
第一本書的設計是
用「30 分鐘的咖啡」說服朋友義務幫忙,
13 個設計師分別負責一個章節。
「那個時候什麼都不懂,只有滿腔熱情。因此問題也比較多」。
問題之一,
是設計師天馬行空的發揮讓教科書失去了部分功能性。
色彩過於鮮豔,小朋友不知道看哪裡,容易分心;
字體不是標楷體;
課本最工具性的生字位置很難找到;
沒有地方做筆記.
老師和學生給出了很多反饋。
他們這才明白,美是不能喧兵奪主的。
「設計是在一個框架裡解決問題,首先應該考慮功能性的東西—這個課本如何讓老師更好教,然後再把美的東西加進去。」
/
互動感和想像力是教科書改造計劃的大方向。
林宗彥認為,
學習是自己的事情,
要讓學生主動學習,
一定要有激發他們的興趣的設計。
第一本教科書上的寫了一筆的田字格,
每個小朋友都可以創造自己獨一無二的課本;
封面的格子裡只有一個小小的點,
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感覺寫下合適的字,
可以是「書」、「我」……
當然也可以畫畫啦
如果孩子們現在在旁邊,不妨拿給他看看,他們常常會給你意料之外的答案。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不曾給予孩子們這樣釋放想像的機會,我們是不是在浪費每一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廣闊思維空間呢?
▲
國小五下改造版國語課本第4課
還設計迷宮讓學生可以挑戰看看
「要以孩子的使用舒適度為出發點,
而不是一味用大人的想法強灌給他們。」
該團隊一名設計師說。
▲
互動式教育
▲
小五國語課本改造版第八課
「動物的尾巴」很受孩子喜愛,
尤其是猜猜看的頁面,學生特別喜歡。
辨認這些插畫中的尾巴都有什麼特點、
來自什麼動物,來培養孩子們的觀察和總結能力。
設計師用積木遊戲的概念設計封面,
「解數學題就像是玩遊戲」,
「內容涉及上,會使用找線索等引導方式,
也會增加空白區域讓孩子練習」。
除此之外,
美感教科書在細節處加入了很多細心的小設計。
封面增加折頁,方便老師學生標註學習進度;
避免用純紅色和藍色等一些色盲或色弱無法辨別的顏色
畫圓規的小手;
重點標註等等。
兩名學生拿著新課本聊天:
「你有沒有想過,
為何生字要用不同於之前的排列方式?」
「他可能是要讓思想更自由、空間更開放,
我真的覺得這個比較好,
以前的課本太死了。」
小孩子其實比大家想像得
還聰明、成熟,他們能感受到,」
張柏韋觀察,
小朋友不僅欣賞,也思考設計過程,
甚至是領略設計師的想法,
「過程中有潛移默化的效果,
他們已經開始有美的感受力!」
▲
美感細胞團隊嘗試高中國文課本改造,
插畫家無疑亭負責高一第4課,
嘗試透過畫面的隱喻與超現實的構圖,
傳遞詩作的氛圍。
「常有人跟我們說『為什麼你們的就是美的』。我們從來沒有說這是唯一的標準。美是很主觀的。不同時代不同背景對美有不同的定義。我們告訴孩子有很多種呈現的方式,也許有些你很喜歡有些你不喜歡,但是我們有義務讓你看到」,
▲
我們不是要定義什麼是美、什麼是醜,
我們只是想讓孩子知道,
我們對美有很多種不同的可能與方式。
《美感教科書設計思維補帖》內容如同計劃的標語:
「給我們一本課本,我們給孩子一座美術館。」
這群年輕人靠著一股傻勁,
實際展開行動,
讓美感教育有了新方法,
指出改變的可能。
▲
美感細胞團隊成員林宗諺、賴政宇和張柏韋,與設計師聶永真合照。
曾經我覺得我們沒機會,一群傻子,只有滿腔熱血,當第一本書做出來後,看著小朋友開心的表情,老師也投以讚賞的眼光,才發現自己就這麼做到了,剛開始苦幹時會遇到很多困難,勇敢去做才有得來不易的機會,在未來充滿未知的道路上,不知道還有多少的挫折在等著我,但我仍會充滿著勇氣,來面對每個挑戰,只有付諸行動,才能讓自己離夢想更近一步。
美感細胞 x 大抓周計劃 - 聊聊教育吧
臺灣的設計和做事方式都值得內地學習,可在臺灣的有志之士都覺得自己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那我們是不是應該力所能及的「轉載」、分享給你身邊的人,總有那麼20%的人會看到和感動,在這20%裡的人又有20%的人在行動!- END -
在自由的當下
走心的分享國內外和藝術、設計相關的現場
傳承藝術與文化
藝術源於生活
生活超越平凡
在平凡中的生活裡看看世界
▲
關注『段公子藝術設技美旅』做一個藝設家
好久沒用過這功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