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燒餅,應該是全國各地最親民和毫無距離感的一種美食,它品種繁多,花樣各異。這裡我們想說的吊爐燒餅,是活躍在北方民間的一種傳統麵食,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傳承,至今已有百年多歷史,雖不是山珍海味,卻凝結著許多人的情思與鄉愁。
傳統手藝的美味
張雲山做燒餅已經有32年了,他老家是山東菏澤,來寧夏多年,一直堅持做著他的老本行。雖然張雲山看上去像位「粗人」,但他的吊爐燒餅卻十分講究,外形狀圓如月,上部弧狀隆起,通體橙黃油光,口感外酥裡軟,餅蓋灑滿芝麻,看上去宛如一件做工精巧的藝術品。
「吊爐燒餅趁熱吃!」每個客人接過他的燒餅,他都會同時附上一句叮囑,因為剛出爐的燒餅焦香酥嫩,咬一口滿口留香,涼了就失去了一些好口感。
好口感,源自於傳統的手藝。張雲山每天凌晨五點多就起床,一天的忙碌工作便開始了,點爐、和面、擀圓餅、刷漿料、粘芝麻……儘管現在的科技發達,電器完全可以替代炭火,但是味道卻要大打折扣。傳統手藝做出來的燒餅,用炭火烤制,既保留了原來的味道,口感也很酥脆。
張雲山回憶,老家集市上賣燒餅的多,兒時也有走街串巷專門打燒餅的。在村裡把攤位支好,一吆喝,告訴街坊四鄰打燒餅的來了,有想吃燒餅的,便自己端上一盆和好的發麵過來,打燒餅的師傅收取手工費和燃料費。一家都打一籮筐,放在家中慢慢吃
一爐出21個不多不少
生意好的時候,張雲山每天能賣上千個燒餅。吊爐燒餅的生產工藝嚴格遵循祖制,食材和輔料保證質量,且絕不偷工減料。
做吊爐燒餅的前期工序有三:一是要用溫水把麵粉和成硬面,然後攤平開片,擀成半指厚的麵餅。二是把芝麻醬、五香粉等佐料合成醬狀,均勻塗抹在麵餅上。三是將麵餅團成捲兒,揪劑子、擀圓餅、刷漿料、粘芝麻,然後上鍋。一爐能出燒餅21個,不多不少。
每當人們問及燒餅的配料,張雲山從來都是全盤託出。「就是最簡單的白面、水、食鹽、花椒麵、白芝麻。」他說,燒餅的口味一向樸實,最多有兩種,一種是五香燒餅,這種最常見。還有一種是糖燒餅,有加白糖的,也有加紅糖的,風味獨特。
吃法多樣搭羊湯是絕配
啃個吊爐燒餅,再喝碗羊湯,這是張雲山老家的吃法。他說,在老家特色小吃中,吊爐燒餅和羊湯可謂是絕配。但在當地人嘴裡,一個小小的燒餅,也可以演變出千變萬化的吃法,不把這些花樣吃個遍,都不能說自己吃過燒餅。
張雲山說,最普通的吃法,趁熱直接吃,外殼焦香、芝麻香味濃鬱,讓人回味無窮。燒餅夾牛肉,是傳統的「高檔吃法」,「在老家,不少燒餅攤選擇和燒牛肉攤檔挨著,就是這個原因,除此之外,夾油條也是傳統絕配,另外,燒餅夾生菜、荷包雞蛋,再夾上一兩片上好的裡脊肉,也非常美味。」
正宗味道少不了一口好爐子
吊爐燒餅,最特別的就是爐子,張雲山的兩口爐子,陪伴了他二十多年,現在爐子上已經有了裂痕,「我家有兩口爐子,傳統的那口火在下、燒餅在上,另一口爐子,火在上,燒餅在下,是真正的吊爐。」
傳統的爐子下面是炭盆,用來放置木炭,炭盆上方是倒扣的一口八斤的大鐵鍋,在炭盆和鐵鍋之間留出個口子用來烤餅。「鐵鍋上有一層厚厚的泥巴,用來保持火的溫度,這些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方法,非常實用。」張雲山說,另一口鍋現在已經不常用,但每次拉出去,依舊會引來不少人圍觀。爐子的上半部分是用鐵鍋做的火罩,用槓桿可以吊起,頂端開一個圓孔,用來觀察火候和添放果木柴。中間是烤制燒餅的鐵板,下面是放烤爐的鐵架子。
張雲山說,不論是哪一種烤爐,都能做出正宗的味道。(記者 閆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