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幾天在遊樂場我看到了令人揪心的一幕。
在休息區,一位約莫五六歲的小男孩撲在他奶奶懷裡哭得撕心裂肺,他的媽媽在一旁喋喋不休地謾罵。
從媽媽激烈的言語中得知孩子想玩付費的遊樂項目,媽媽不同意,孩子執意要去,被媽媽強行拖拽後哭鬧引起責罵。
奶奶為了安撫孩子拿出手機給他看動畫片,哭聲剛止,媽媽突然起身一把奪過手機再次尖聲辱罵:
「一天到晚就知道花錢、看手機,你怎麼不去死,你種人就算死了也沒人理你。」
孩子驚恐萬分地縮在奶奶懷裡再次嚎啕大哭,拿著手裡的礦泉水瓶憤恨地不停叫嚷道:
「奶奶,你快點幫我打媽媽!」
奶奶重重地嘆了口氣,男孩持續哭鬧了十幾分鐘,這位媽媽至始至終都是冷漠地看著他,沒有任何言語或動作的安撫。
幾米說: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媽媽的恣意謾罵和孩子驚恐憤恨的眼神都令人不寒而慄。她永遠不知道自己誅心的辱罵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傷痛,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會如何終其一生地治癒童年。
2
超過九成的孩子
幼年遭遇過語言暴力
著名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曾經有一項「針對語言暴力問題」的網絡調查,高達九成的受訪者幼時遭遇過語言暴力。
其中47.4%的人因為淘氣、不聽話、成績不好等受到語言暴力;28.87%的人經常遭受家人的抱怨,甚至說難聽的話;還有15.46%的人小時候被爸媽罵是常事。
僅有8.25%的人表示從沒有遭受親人過激的語言行為。
美國愛荷華大學一項研究顯示,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積極和充滿鼓勵的。
父母總會想當然地以為打擊教育能激勵孩子不斷地進步,而從不考慮孩子自身的承受能力。
殊不知,過度的壓力不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還會造成長期的心理陰影,而且這種負面影響終生不可逆,讓他們在青春期時狀況百出。
3
父母的語言暴力
成為下一代的延續
國際著名親子溝通專家阿黛爾·法伯說:語言暴力不僅給孩子帶來許多負面情緒,還產生兩個主要反應:
一是他們在受懲罰時仇恨家長,一心想著如何報復;二是他們覺得自己做得很差勁,充滿罪惡感和自憐,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你老說孩子笨,孩子就真的笨,你老說孩子調皮,孩子就會一直調皮給你看。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不僅影響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而且他們會把這些做出來。
永遠不要低估你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語言的殺傷力超乎你的想像。
孩子如果長期遭到語言暴力,會形成對自我、對世界的扭曲感受。
這種隱藏的心靈創傷在成年後會不自覺地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代際創傷」,指上一代的創傷會被傳遞到他們後代的身上。
父母的這些行為方式也是從他們的原生家庭裡獲得的,所以,他們也有自己的創傷。
當我們自己曾經是孩子時通過觀察父母來了解這個世界,如果父母經常性吼叫,我們也可能會自然地朝自己的孩子發脾氣。
《都挺好》中蘇明玉在派出所裡指著蘇大強大罵「你就是個窩囊廢」時,蘇大強驚恐地指著她喊道「趙美蘭,你就是趙美蘭。」
那一刻蘇明玉像極了蘇母,她不自覺地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當你被激怒,大吼大叫時,你的聲音裡有父母的聲音,身體裡有父母的影子。
我們的童年都有困境,但如今作為成年人,我們已經有能力面對童年的經歷,儘管我們未能完全遺忘過往,但可以原諒父母們的錯誤。
樊登說:當你洞察到自己的吼叫與父母的聯繫時,這種洞察就是一束陽光,它會幫你選擇為人父母的方式,而不是變成父母作風的遺傳。
4
非暴力溝通
創造和諧親子教育方式
想一想孩子的個性和年齡,你對他是否抱有合理的期待?
有些父母過多的焦慮已經超出了孩子的承受範圍,當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期許就惡言相向。
孩子的感受和他們的行為有直接的關係,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
當孩子的感受被不斷地否定時,會感到困惑和憤怒,他的言行與父母的期望就會背道而馳。
《自尊心理學》提到:「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將直接影響到他的核心價值觀以及是否有積極的心態,自我評價還會影響他的思維方式、情緒、希望以及人生目標。」
父母要幫助孩子把自己看做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對他們的感受表示尊重,給他們機會做選擇,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
孩子的思維方式和大人是有很大差別的,如果家長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會很容易地判定孩子的做法、說法、想法是「錯誤」的。
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習慣性大聲呵斥,以求鎮住孩子,往往適得其反,孩子要麼大聲哭鬧,要麼高聲反抗,矛盾不斷被激化放大。
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來說孩子更容易接受,心理學家發現用不同的聲調說話會收到不同的效果,降低聲調孩子更集中注意力聽。
在孩子做錯一件事時父母要就事論事,不要將事情升級到人生攻擊上。批評時教孩子把犯錯誤看作學習的好時機。
語氣溫和態度堅定的批評是最有效的方法。
父母在幫助孩子時,應該學會的最重要技能是鼓勵。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德雷克斯多次強調:
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
《正面管教》指出:鼓勵,是給孩子提供機會,讓他們培養「我有能力,我能貢獻,我能影響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該怎麼回應」的感知力。
鼓勵孩子的進步,不要苛求完美。否則,孩子寧願不做任何改變,也不願意因為達不到大人的期待而感到受挫。
著眼於孩子的優點而不是缺點,將孩子不良的行為轉為積極的方面。比如孩子愛搗亂就發揮他的創意,引導培養他領袖的特質。
當大人不再針對孩子的不良行為,而是處理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時,他們就能幫助孩子改變行為。
沒有熊孩子,只有熊大人,我們往往對孩子有著過多的評判、期望、指責和憤怒,而我們管教孩子時可以讓他感受到愛和快樂而不是驚恐和憤恨。
作者:紫語汐,85後寶媽。從文字中汲取力量,讓自己成為一個柔而不弱,暖而不粘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