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求求你別再罵我了!」:父母的語言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2020-08-27 紫語汐



1

前幾天在遊樂場我看到了令人揪心的一幕。

在休息區,一位約莫五六歲的小男孩撲在他奶奶懷裡哭得撕心裂肺,他的媽媽在一旁喋喋不休地謾罵。

從媽媽激烈的言語中得知孩子想玩付費的遊樂項目,媽媽不同意,孩子執意要去,被媽媽強行拖拽後哭鬧引起責罵。

奶奶為了安撫孩子拿出手機給他看動畫片,哭聲剛止,媽媽突然起身一把奪過手機再次尖聲辱罵:

「一天到晚就知道花錢、看手機,你怎麼不去死,你種人就算死了也沒人理你。」

孩子驚恐萬分地縮在奶奶懷裡再次嚎啕大哭,拿著手裡的礦泉水瓶憤恨地不停叫嚷道:

「奶奶,你快點幫我打媽媽!」

奶奶重重地嘆了口氣,男孩持續哭鬧了十幾分鐘,這位媽媽至始至終都是冷漠地看著他,沒有任何言語或動作的安撫。

幾米說: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媽媽的恣意謾罵和孩子驚恐憤恨的眼神都令人不寒而慄。她永遠不知道自己誅心的辱罵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傷痛,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會如何終其一生地治癒童年。


2

超過九成的孩子

幼年遭遇過語言暴力


著名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曾經有一項「針對語言暴力問題」的網絡調查,高達九成的受訪者幼時遭遇過語言暴力。

其中47.4%的人因為淘氣、不聽話、成績不好等受到語言暴力;28.87%的人經常遭受家人的抱怨,甚至說難聽的話;還有15.46%的人小時候被爸媽罵是常事。

僅有8.25%的人表示從沒有遭受親人過激的語言行為。

美國愛荷華大學一項研究顯示,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積極和充滿鼓勵的。

父母總會想當然地以為打擊教育能激勵孩子不斷地進步,而從不考慮孩子自身的承受能力。

殊不知,過度的壓力不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還會造成長期的心理陰影,而且這種負面影響終生不可逆,讓他們在青春期時狀況百出。


3

父母的語言暴力

成為下一代的延續

國際著名親子溝通專家阿黛爾·法伯說:語言暴力不僅給孩子帶來許多負面情緒,還產生兩個主要反應:

一是他們在受懲罰時仇恨家長,一心想著如何報復;二是他們覺得自己做得很差勁,充滿罪惡感和自憐,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你老說孩子笨,孩子就真的笨,你老說孩子調皮,孩子就會一直調皮給你看。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不僅影響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而且他們會把這些做出來。

永遠不要低估你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語言的殺傷力超乎你的想像。

孩子如果長期遭到語言暴力,會形成對自我、對世界的扭曲感受。

這種隱藏的心靈創傷在成年後會不自覺地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代際創傷」,指上一代的創傷會被傳遞到他們後代的身上

父母的這些行為方式也是從他們的原生家庭裡獲得的,所以,他們也有自己的創傷。

當我們自己曾經是孩子時通過觀察父母來了解這個世界,如果父母經常性吼叫,我們也可能會自然地朝自己的孩子發脾氣。

都挺好》中蘇明玉在派出所裡指著蘇大強大罵「你就是個窩囊廢」時,蘇大強驚恐地指著她喊道「趙美蘭,你就是趙美蘭。」

那一刻蘇明玉像極了蘇母,她不自覺地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當你被激怒,大吼大叫時,你的聲音裡有父母的聲音,身體裡有父母的影子。

我們的童年都有困境,但如今作為成年人,我們已經有能力面對童年的經歷,儘管我們未能完全遺忘過往,但可以原諒父母們的錯誤。

樊登說:當你洞察到自己的吼叫與父母的聯繫時,這種洞察就是一束陽光,它會幫你選擇為人父母的方式,而不是變成父母作風的遺傳。


4

非暴力溝通

創造和諧親子教育方式

  • 確定孩子的需要,感知孩子的感受

想一想孩子的個性和年齡,你對他是否抱有合理的期待?

有些父母過多的焦慮已經超出了孩子的承受範圍,當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期許就惡言相向。

孩子的感受和他們的行為有直接的關係,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

當孩子的感受被不斷地否定時,會感到困惑和憤怒,他的言行與父母的期望就會背道而馳。

《自尊心理學》提到:「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將直接影響到他的核心價值觀以及是否有積極的心態,自我評價還會影響他的思維方式、情緒、希望以及人生目標。」

父母要幫助孩子把自己看做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對他們的感受表示尊重,給他們機會做選擇,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

孩子的思維方式和大人是有很大差別的,如果家長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會很容易地判定孩子的做法、說法、想法是「錯誤」的。


  • .批評時態度要溫和堅定

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習慣性大聲呵斥,以求鎮住孩子,往往適得其反,孩子要麼大聲哭鬧,要麼高聲反抗,矛盾不斷被激化放大。

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來說孩子更容易接受,心理學家發現用不同的聲調說話會收到不同的效果,降低聲調孩子更集中注意力聽。

在孩子做錯一件事時父母要就事論事,不要將事情升級到人生攻擊上。批評時教孩子把犯錯誤看作學習的好時機。

語氣溫和態度堅定的批評是最有效的方法。


  • 有效地運用鼓勵

父母在幫助孩子時,應該學會的最重要技能是鼓勵。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德雷克斯多次強調:

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

《正面管教》指出:鼓勵,是給孩子提供機會,讓他們培養「我有能力,我能貢獻,我能影響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該怎麼回應」的感知力。

鼓勵孩子的進步,不要苛求完美。否則,孩子寧願不做任何改變,也不願意因為達不到大人的期待而感到受挫。

著眼於孩子的優點而不是缺點,將孩子不良的行為轉為積極的方面。比如孩子愛搗亂就發揮他的創意,引導培養他領袖的特質。

當大人不再針對孩子的不良行為,而是處理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時,他們就能幫助孩子改變行為。

沒有熊孩子,只有熊大人,我們往往對孩子有著過多的評判、期望、指責和憤怒,而我們管教孩子時可以讓他感受到愛和快樂而不是驚恐和憤恨。


作者:紫語汐,85後寶媽。從文字中汲取力量,讓自己成為一個柔而不弱,暖而不粘的女子。

相關焦點

  • 知愈心理:「媽媽,求求你不要再罵我了!」語言暴力有多可怕?
    很多父母都有罵孩子的經歷,而我們似乎對這種語言暴力並不重視。總是認為,不就罵了兩句嗎?誰小時候沒有被父母和老師罵過,誰長大了沒有被老闆罵過,不是照樣好好活著嗎?01一位網友在回憶起自己小時候,說:上小學時,有一次老師布置的作業多,有一項我忘記寫了。
  • 「求求你別再教孩子識字了!」這位媽媽的回懟,值得家長深思
    很多寶媽都表示這孩子可真聰明,結果蹦出一個寶媽張口來了一句: 「求求你別再教孩子識字了!除了能顯擺以外,對娃一點兒好處都沒有,將來你家孩子肯定是一個缺乏想像力的人兒」!
  • 贏在起跑線?父母的教養,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有人說,父母對孩子的幼教、早教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線;也有人認為,孩子人生的起跑線其實應該是父母的經濟情況。想贏在起跑線?實際上,父母的教養,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就讓我們來看看網友們的經歷:網友善解:有一次我坐地鐵,遇到的一對母子可以說是非常有教養了。
  • 「求求你,不要再罵我了,」因為摔破了一個碗,她被媽媽罵了一夜
    現在,在親戚口中也經常能聽到她每天神經病一樣的罵孩子的事情。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女兒不小心打破了一個碗,她立刻陰沉著一張臉把孩子拎去罰站。孩子恐慌的站在那裡,而她還在一邊喋喋不休、沒完沒了的罵。「你是不是故意要害我的?還是你生來就跟我討債的?
  • 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讓他真正明白:這個世界比他認為的要精彩和美好得多。這位父親接受採訪時回答說:「父母都是望子成龍,可這個『望』不是幹望,你要有所行動。否則,就是不負責任。」有些家長因為自己一事無成,就把希望全部拋給孩子,置身事外當「甩手掌柜」。自己做不到的,不想做的,就要求孩子去替你他們完成。
  • 《父母的語言》:父母運用3T+T原則,讓孩子真正贏在「起跑線」上
    家長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孩子高考時能夠考上清華北大,或者其他名校。學區房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也是很多家長的共識。 很多人都認為,孩子人生的起跑線是學區房、上培訓班、好老師,甚至是名校。卻很少有人知道父母的語言才是最寶貴的教育資源,對孩子大腦生長具有塑造作用,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是「父母的語言」。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而你真的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在中國家長群體中很盛行的說法,由此也引發了街頭巷尾各種學前班、興趣班、神童課、小天才培訓等等的大行其道。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什麼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我們父母可以想想看,這個口號是誰提出來的?難道是真正的教育學家提倡嗎?我想聽到這個口號更多的時候,是我們家長去給孩子報課外輔導班的時候,聽到教育機構這樣說的吧。 我們來看一下,當孩子考試不理想告訴媽媽時,兩位媽媽不同的回答體現了,何謂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第一位媽媽 孩子:媽媽,我這次考試考80分。 媽媽:你咋考的,怎麼這次還沒有小軍考得好?
  • 父母的教育觀念,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別讓你的觀念耽誤了孩子
    孩子的言行最容易受到家長的影響,同樣都是孩子,父母的教育觀念不一樣,就會造成孩子們不一樣的結局。而父母的教育觀念,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父母怎樣的教育觀念,才能讓孩子真正贏在起跑線上。
  • 什麼才是孩子的起跑線?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沒有一場馬拉松,是在起點贏的中國家長常說: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是到底孩子的起跑線是什麼嗎?大家好像又說不清楚。家長的眼界和格局 才是孩子的起跑線做了教育之後,我發現中國父母式的焦慮真的很普遍。A:「馬上暑假了,你孩子怎麼安排的?」B:「語數外暑假班都報了,現在7,8月都排滿了已經。他本來成績就中等,再不補,開學就要落下一大截。你兒子還小,可以再玩2年。我兒子就不行了。「A:「怎麼能玩呀?
  • 家庭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每一個成人,富二代、官二代除外,都要為生計奔波,讓自己、孩子、父母能夠生活的好一點,再好一點。夫妻之間的關係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性格,以及對家庭的認知。有人說,陪伴是對孩子最長情的告白。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陪伴需要時間,有多少父母有時間陪伴孩子?更多的父母為了生計疲於奔命。陪伴也不僅僅是在孩子身邊,陪伴更多的是陪著孩子一起玩耍,又有多少父母能夠做到?全職媽媽們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已經佔用了很多時間,哪還有更多的時間陪孩子玩?
  • 如何做孩子才不會「輸在起跑線」?父母必須懂得這三點
    一「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折磨著家長更折磨孩子豆豆九月份就要上一年級了,她媽媽特別緊張,假期不僅給她報了幼小銜接班,還報了寫字、畫畫、語言表演班,這還覺得不踏實,打電話問我是不是應該再報個英語班。我很好奇,孩子不過才一年級而已,學習生涯剛剛開始,她為什麼那麼緊張焦慮呢?
  • 那些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父母,要知道,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然而,擁有這樣心態的家長們,你是否想過,這是孩子的人生,你是沒有權利左右的。當你開始用自己的孩子和其他人比較的那一刻,你就背離了「父母」這個稱呼最初的意義。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養孩子是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並不是都像《摔跤吧,爸爸》裡的爸爸一樣因為缺個冠軍才要生孩子。這是兩代人,你可以用你的人生閱歷教會孩子人生道理但卻不能決定他的生活和人生。
  • 何孩子人生起點?父母們說話的方式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探索她們的成長經歷,發現以上兩類人父母的說話方式存在非常大的差異,很大程度都是受到父母說話方式的影響。父母們說話的方式,不知不覺中,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媽媽,我不想刷牙!專制型父母:不行,必須刷牙,不刷牙會長蛀牙的,你不想牙疼吧?趕緊去,別囉嗦。忽視型父母:(啥都沒說,沒反應,跟沒聽見一樣)溺愛型父母:不想刷就不刷了寶貝。民主型父母:寶貝,你不想刷牙,看來刷牙目前對你來說有難度啊。
  • 「媽媽,他又罵我」,孩子受語言攻擊,家長正確處理讓孩子更強大
    導讀:「媽媽,他又罵我」,孩子受語言攻擊,家長正確處理讓孩子更強大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他又罵我」,孩子受語言攻擊,家長正確處理讓孩子更強大!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真正的起跑線,其實是這樣子的......
    看羔小羊新書《孩子最好的起跑線,是父母的遠見》有感。 我還抱怨,門不當戶不對,語言不同,諸多矛盾,其實,這麼多年以來,我才發現抱怨是沒有用的,唯有改變自己,才能真正去改變自己的內心,影響其他人,一切渾然天成。 我發現當一切慢下來以後,我的內心,反而不那麼焦躁了。今年夏天的時候,我有輕微抑鬱症,後來醫生建議我做心理治療,但只有我自己知道,什麼才能真正的治癒我自己的良藥。
  •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孩子的起跑線是家長思想的深度和寬度。為什麼?首先你得明白,什麼是「成人」的標準?孔子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醫院兒科門診隊伍總是很長,年輕的媽媽晃動大哭的孩子焦急地等待著,長時間地等待消耗了巨大的能量,再加上一群孩子們集體哭鬧,把那些年輕的父母們折騰得精疲力竭、心煩意亂。突然,一位媽媽拿出手機,打開一個兒童視頻或遊戲,塞到孩子手裡,只見那孩子立刻停止哭鬧,全神地投入到遊戲裡。這個有效的方法瞬間在年輕媽媽中推廣開來,於是,醫院裡所有孩子都沉醉在每個人的遊戲中。
  • 「媽媽學姐」周亞松,用行動告訴你,你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
    年輕媽媽說:「別的小孩都在學,我們的孩子怎麼能落後?絕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現在不學,到時候孩子會怪我們的。」奶奶也還年輕,聲音洪亮:「為了送孩子上特長班,你定了有十個鬧鐘,你整天忙得像陀螺,沒時間休息,孩子也沒時間出去走動走動。你有多久沒陪孩子玩了?孩子這麼小,眼睛就有點近視了。」誰都說服不了誰。
  • 99%父母要明白,其實你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我們中國式的父母都羞於表達。如果父母能夠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愛,那麼對於孩子的自信心是很有好處的。對孩子會有非常大的成長空間。當我們跟孩子一起做這樣一份表達的時候,我們的孩子他的內在的動力會有多麼強大,大家永遠要記住一句話,關於學習這件事情,是我們父母的需求,是社會的需求。而對於很多的孩子來講,他的需求是什麼?就是開心快樂的成長。
  • 「求求你,別逼我了!」高考生哀求父母,網友:壓死駱駝的稻草
    「求求你,別逼我了。」亮亮是家裡的獨生子,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父母文化不高,工作也很辛苦,爸媽只是希望亮亮可以考個好的大學,以後工作可以輕鬆一點。為了亮亮高考,媽媽把房子租出去,然後一家三口在學校旁邊租房住,為的就是節省些時間,能夠都讓孩子學習一會,少折騰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