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校慶名家論壇暨洪範學術論壇第83期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律文化研究院沈家本堂成功舉辦。本次講座的主題是「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主講人為臺灣輔仁大學法律學系黃源盛教授。講座由本校法律文化研究院院長陳景良教授擔任主持人,來自本校法學院的蔣楠楠老師及眾多法科學子參加了此次講座。
講座伊始,陳景良教授對黃源盛教授的到來表示歡迎,並向與會者宣布黃源盛教授已正式受聘為我校「文瀾學者」講座教授,隨後黃源盛教授便正式開講。
黃源盛教授指出,學院體制內的研究生,做學院內的論文,需要一定的方法,因此寫出一篇優質的學位論文就成為研究生最重要的關卡。
黃源盛教授認為,論文寫作需要技巧、需要閱讀文獻、需要內涵,而掌握這些技巧、文獻、使文章有內涵,離不開不斷的練習。
針對論文寫作技巧,黃源盛教授認為擬定作文方向是最重要的一步,這決定著文章的優劣。研究方向之確定,可以由思維碰撞而引起、可以受老師啟發所致,亦可以是平時的靈光乍現。
黃教授建議,碩博士學位論文選題,宜選擇小主題,小題大做,運用顯微鏡式方法,深挖細查,一往而深。
黃源盛教授形象地以烹飪描述論文寫作和文獻材料之間的關係,強調「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方向擬定之後,應按照相關的檔案史料、期刊專論、專書專論、碩博論文以及網絡資訊的順序建立論文的核心參考目錄,這是思路從模糊走向清晰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論文題目自然而然便會產生。
之後需要做的便是擬定大綱,對核心參考目錄的內容進行篩選,將其分門別類地歸入大綱之中,為自己論文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黃源盛教授指出:
在緒論——本論——結論的論文結構中,緒論部分應突出問題意識,提出問題及研究對象,採用理論與案例並重、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兼容、「脈絡化」與「去脈絡化」遞進的研究方法,從某一角度切入研究法史;
本論部分,章節不宜過多,三到五章即可,各章可作小論文寫,有導言和小結;
結論部分,要闡明研究特色與貢獻、研究局限與展望。一些論文還需要寫建議,從實務層面和學術層面兩方面提出建議。這種寫法及一般用於部門法的論文,法史論文不常用。
黃源盛教授認為,論文的寫作過程中,不可能全都是自己思想,必然會旁徵博引,不論是直接引用還是間接引用,都應隨手下注。
針對何時該引、如何引,黃源盛教授做了細緻的講解,並總結道「選擇得當即是創作,一切創作無非來自選擇」。
黃源盛教授還介紹了中國法史界研究方法的幾個典範,重點介紹了宏觀法史研究的代表人物仁井田陞與微觀法史代表人物滋賀秀三,再次強調碩博論文宜從微觀角度切入,多年後或可選擇宏觀選題。
黃源盛教授強調歷史文獻的引用,應該「有史有論、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黃源盛教授以自己當年的碩士論文《漢代春秋決獄之研究》、博士論文《沈家本法律思想與晚清刑律變遷》為例指出,論文寫作的技術方法之外,還應注重論文的意境,學人為文,當有神韻,論文之美,貴乎平衡。
在黃源盛教授發言結束之後,講座進入了互動環節。
本校法律史專業博士研究生王天一同學認為,現在解釋文獻材料是站在法學的立場去研究、發現問題,我們習慣於採用西方的範式去思考問題,在解讀歷史史實和文獻材料的時候,很多語言需要轉換、翻譯,即便我們能認識、轉化其為白話文,其意思是否符合它原本完整的意思,是值得商榷的。他進而提問,該如何解決法律語言轉換的問題?本校法律史專業博士研究生喻平同學提問,律令體制之外,故事、禮典等是否能成為傳統社會法體系?
陳景良教授進行總結
最後,陳景良教授對本次講座進行了總結:
第一,黃源盛教授在治學、教書過程中總結出的方法、心得非常重要,它是一種可供學生攀援的捷徑,學生寫論文的時候應具有縝密的思維和一定的寫作技巧。
第二,碩博士入學之後應學會做索引,廣泛搜集、閱讀與自己論文相關的著作,帶著問題意識提煉核心論點,此外,要圍繞一個問題,探尋其在學術史上的線索,進行學術史的回顧。
第三,碩博士在閱讀文獻材料的過程中,要學會思考自己的論文方向,並從中提煉主題,要讓論文主題體現出理論的張力、歷史的進展和對法史學的提問,使人覺得新穎、醒目但不怪誕,既富有理論,又具有法史的韻味和現實的關照。
第四,研究法史,不用現在的理論去分析不太可能,但應警惕,若解釋過度、偏離歷史實際,便失去它本應含有的意義。以現實的理論、概念,解釋已有的文獻材料,怎麼掌握一個恰到好處的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第五,一個法史學者唯有既具備對社會現實的關懷,又深入把握部門法的知識,方能做出優秀的成果。此外,紮實的文獻學功底更是法史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礎。
陳景良教授發言結束之後,本次講座在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