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老子,最令人著迷的是他的道論。以道論為基礎,老子對如何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有著獨特的看法。
《道德經》第二十四章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如果能夠深刻的理解這「四不」,在工作生活中實踐「四不」,一定能夠在人間社會遊刃有餘。
遊刃有餘(資料圖)
「自見者不明」,意思是說,自以為有見識的人,反而不能明辯事物。
有一個盲人摸象的故事。四個盲人用手摸大象。胖盲人摸到了大象的牙齒,說大象像一個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蘿蔔。高個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說大象像一把大蒲扇。矮個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說大象像根大柱子。年老的盲人摸到大象的尾巴,說你們都不對,大象像一根草繩呀。四個盲人爭論不休,沒有誰能說服誰。
深入思考的話,這個笑話很符合道家的觀念。大象是一個整體,但盲人們分別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然後就以為這一部分就是大象的全部,於是鬧出了笑話。
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就會得出不同的看法。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再聰明的人,也難以看到事物的全部,千思萬算,難免有失誤的地方;再笨的人,他所看到的,也許恰恰是所有人沒有看到的,思考一千次,總會有正確之處。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很有見解,能集中眾人的意見才可能最接近事物的真相。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資料圖)
「自是者不彰」,意思是說,自以為是的人,反而失去了智慧。
其實,大部分人都是自以為是的,如果人人有自知之明,也用不著老子循循告誡了。莊子說的好,從是的方面來看,萬物無不是,從非的方面來看,萬物無不非。人的毛病在於,以己是為是,以他人的是為非;以己非為非,以他人的非為是。如此,天下囂囂,莫衷一是。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萬物莫不是陰陽和合的產物,哪裡有絕對的陽,絕對的陰呢,又哪有絕對的是,絕對的非呢。抱持著絕對的是或絕對的非的觀念,那是人為的製造或者擴大矛盾。所以,不要自以為是,不要爭論,不如放到實踐中去檢驗,自然是非彰顯。
而且,實踐證明自己是對的,也不能得意,因為事物始終是在發展變化的,今天是對的,明天可能是錯的,今天是錯的,明天可能是對的。陰陽消長的變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怎麼能自鳴得意呢?
道生萬物(資料圖)
「自伐者無功」,是說自己誇耀自己,是不會有功勞的。
以老子的道論來說,道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作育萬物而不仗恃己力,成就萬物而不自以為功勞。所以,不自我誇耀的作風,才符合道。
但功勞往往與榮譽、名利相連,在榮譽、名利的驅使之下,別說有功了,就是沒功也要表明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看到別人有功勞當然也要想方設法蹭一蹭。
功勞不是搶來的,而是腳踏實地做出來的。做出了成績也不能自我誇耀,因為一旦自誇,功勞也就沒有了。不過運氣好、機會好,值得誇耀嗎?這是對自我誇耀者的普遍看法。相反,把功勞讓出來,讓的越多,得到的支持越多,功勞反而越大。
從深層次而言,真正的大功勞反而是沒有功勞。俗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又說,為大將者無赫赫之功。能夠把矛盾解決在萌芽之中,不知不覺,春風化雨,誰知道你做了什麼呢?等到問題發展到難以收拾的地步了,有人出來解決問題,已經是功勞之末了。
道,是萬物的本根(資料圖)
「自矜者不長」,意思是說,自以為了不得的人物反而不能長久。
自以為了不起,以為老子天下第一,還會有進步嗎?就像一個杯子,裝滿了水的話,再怎麼添水,水都會溢出來。所以,不定不能自以為了不起,一定要把心放空,心虛了才能容物。滿心都是盛氣的話,只能拒人與千裡之外,又怎麼能長久呢?
項羽與劉邦爭天下,自負勇力,聽不進別人意見,把唯一的一個謀士範增都氣跑了,能不敗嗎?自刎之前,還仰天長嘆:「天亡我也,非用兵之罪也。」司馬遷都忍不住說,到死了仍然不能醒悟自責,不是太過分了嗎?
以道論來看,為什麼不能自高自大呢?道家談道德,此道德不同於今日所講的倫理道德的意思,而是有道和德兩個概念。道,是萬物的本根,德,是得自於道者。萬物皆有德,也就意味著萬物都從道獲得了某種稟賦,因此,它就有著自身獨特的質能,使它成為自己。
從外在表現出的能力而言,就像李白詩云:「天生我材必有用。」你在你優勢的領域很強,但並不意味著你在任何方面都碾壓別人。也許你是一個能力舉千鈞的大力士,但繡起花來你不如一個小姑娘。只有一群人各自發揮所能,形成的合力才是最強大的。一個人因為自己的某一項才能超過別人而沾沾自喜,看不起別人,實際上自己堵塞了自己與人合作的道路,能長久嗎?
《論語》記載,孔子沒有四種毛病,就是「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孔子不憑空猜測,不堅持己見,不頑固拘泥,不自我膨脹。
孔子的「四勿」與老子的「四不」道理是相通的,細細品味其中的妙處,對提升自我的修養絕對有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