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2021-02-19 博遠傳播

談到老子,最令人著迷的是他的道論。以道論為基礎,老子對如何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有著獨特的看法。

《道德經》第二十四章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如果能夠深刻的理解這「四不」,在工作生活中實踐「四不」,一定能夠在人間社會遊刃有餘。

遊刃有餘(資料圖)

「自見者不明」,意思是說,自以為有見識的人,反而不能明辯事物。

有一個盲人摸象的故事。四個盲人用手摸大象。胖盲人摸到了大象的牙齒,說大象像一個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蘿蔔。高個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說大象像一把大蒲扇。矮個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說大象像根大柱子。年老的盲人摸到大象的尾巴,說你們都不對,大象像一根草繩呀。四個盲人爭論不休,沒有誰能說服誰。

深入思考的話,這個笑話很符合道家的觀念。大象是一個整體,但盲人們分別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然後就以為這一部分就是大象的全部,於是鬧出了笑話。

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就會得出不同的看法。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再聰明的人,也難以看到事物的全部,千思萬算,難免有失誤的地方;再笨的人,他所看到的,也許恰恰是所有人沒有看到的,思考一千次,總會有正確之處。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很有見解,能集中眾人的意見才可能最接近事物的真相。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資料圖)

「自是者不彰」,意思是說,自以為是的人,反而失去了智慧。

其實,大部分人都是自以為是的,如果人人有自知之明,也用不著老子循循告誡了。莊子說的好,從是的方面來看,萬物無不是,從非的方面來看,萬物無不非。人的毛病在於,以己是為是,以他人的是為非;以己非為非,以他人的非為是。如此,天下囂囂,莫衷一是。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萬物莫不是陰陽和合的產物,哪裡有絕對的陽,絕對的陰呢,又哪有絕對的是,絕對的非呢。抱持著絕對的是或絕對的非的觀念,那是人為的製造或者擴大矛盾。所以,不要自以為是,不要爭論,不如放到實踐中去檢驗,自然是非彰顯。

而且,實踐證明自己是對的,也不能得意,因為事物始終是在發展變化的,今天是對的,明天可能是錯的,今天是錯的,明天可能是對的。陰陽消長的變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怎麼能自鳴得意呢?

道生萬物(資料圖)

「自伐者無功」,是說自己誇耀自己,是不會有功勞的。

以老子的道論來說,道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作育萬物而不仗恃己力,成就萬物而不自以為功勞。所以,不自我誇耀的作風,才符合道。

但功勞往往與榮譽、名利相連,在榮譽、名利的驅使之下,別說有功了,就是沒功也要表明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看到別人有功勞當然也要想方設法蹭一蹭。

功勞不是搶來的,而是腳踏實地做出來的。做出了成績也不能自我誇耀,因為一旦自誇,功勞也就沒有了。不過運氣好、機會好,值得誇耀嗎?這是對自我誇耀者的普遍看法。相反,把功勞讓出來,讓的越多,得到的支持越多,功勞反而越大。

從深層次而言,真正的大功勞反而是沒有功勞。俗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又說,為大將者無赫赫之功。能夠把矛盾解決在萌芽之中,不知不覺,春風化雨,誰知道你做了什麼呢?等到問題發展到難以收拾的地步了,有人出來解決問題,已經是功勞之末了。

道,是萬物的本根(資料圖)

「自矜者不長」,意思是說,自以為了不得的人物反而不能長久。

自以為了不起,以為老子天下第一,還會有進步嗎?就像一個杯子,裝滿了水的話,再怎麼添水,水都會溢出來。所以,不定不能自以為了不起,一定要把心放空,心虛了才能容物。滿心都是盛氣的話,只能拒人與千裡之外,又怎麼能長久呢?

項羽與劉邦爭天下,自負勇力,聽不進別人意見,把唯一的一個謀士範增都氣跑了,能不敗嗎?自刎之前,還仰天長嘆:「天亡我也,非用兵之罪也。」司馬遷都忍不住說,到死了仍然不能醒悟自責,不是太過分了嗎?

以道論來看,為什麼不能自高自大呢?道家談道德,此道德不同於今日所講的倫理道德的意思,而是有道和德兩個概念。道,是萬物的本根,德,是得自於道者。萬物皆有德,也就意味著萬物都從道獲得了某種稟賦,因此,它就有著自身獨特的質能,使它成為自己。

從外在表現出的能力而言,就像李白詩云:「天生我材必有用。」你在你優勢的領域很強,但並不意味著你在任何方面都碾壓別人。也許你是一個能力舉千鈞的大力士,但繡起花來你不如一個小姑娘。只有一群人各自發揮所能,形成的合力才是最強大的。一個人因為自己的某一項才能超過別人而沾沾自喜,看不起別人,實際上自己堵塞了自己與人合作的道路,能長久嗎?

《論語》記載,孔子沒有四種毛病,就是「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孔子不憑空猜測,不堅持己見,不頑固拘泥,不自我膨脹。

孔子的「四勿」與老子的「四不」道理是相通的,細細品味其中的妙處,對提升自我的修養絕對有重要的價值。

相關焦點

  • 老子為什麼跟我們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
    何須問 自得琴社 老子為什麼跟我們講:「自見者不明  答:老子就跟我們講:「自見者不明!」你逞強、喜歡自我表現的,老子說這一種人是因為你處在無明的情況。你不了解大自然的運轉法則,不了解「道」、不了解生命實相、不了解真理實相,你是處在無明的世界裡面。為什麼呢?如果你真的了解真理實相的話,你不會去跟別人爭。「不會跟別人爭」難道是消極悲觀嗎?絕對不是。
  •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四章,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修正自己的言行,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自見者不明:固執己見的,反而不會明白。自,是鼻的初文。鼻子重要,代表呼吸,一斷氣就死了;也可能人有個習慣,指著自己的鼻子說這就是我。所以,自,代表我;鼻,就重新造字。
  • 老子為什麼強調「自是不彰」?
    《道德經》中有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這一章的意思是踮起腳尖站著,反而站不住;跨步前進,反而走不快、走不遠;局限於自己所親眼所見的人,反而看不分明;自以為是的人,反而判斷不清是非;誇耀自己的人,反而沒有功勞;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領導別人。以上那些,從「道」的原則來衡量,只能把它們叫做剩飯、毒瘤。誰都厭惡他們,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以此自居的。那麼,老子為什麼強調「自是不彰」呢?我們在生活中又該怎麼做呢?
  • 道德經:一個人,想要明心見性,悟到天機,就要去掉自我之見
    老子說:「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老子說的這個經驗,我們可以親自體會。當你踮起腳的時候,就無法站立。當你做跨越的動作時,就無法行走。二者不可能同時存在。就像一個硬幣拋起,落在地面,要么正面朝上,要麼背面朝上,只能有一面。不可能正面和背面同時朝上。這是不可能的。
  • 道德經:「自見」與「自是」的危害是什麼嗎?又有哪些解決辦法?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 上一講我們學習了本章的經文釋意,老子告誡我們有四種行為對我們自身危害極大,像剩飯和身上的贅疣一樣多餘和醜陋。那今天我們就先來看一下前兩種,自見和自是。
  • 老子告訴你:成敗在我不在天
    文/赫LILING人們常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話不靠譜。這無非是不成事者的託詞和自我原諒。謀在人而成在天,別忘了謀在前而成在後。老子說前後相隨,所以謀小很難成大,謀左也難成右,謀失不可能有得……因此成不在天而在謀。所以老子指出: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 老祖宗溝通術:性格內向,不擅長和人打交道?熟記這點,好運自來
    我們現在講究「情商比智商重要」,古人沒有這麼說,但是古人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還講「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生活有很多性格內向的人,他們雖然不擅長與人打交道,在外人看來,內向之人和成功有著很遠的距離,內向的人同樣也是情商低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