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什麼跟我們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

2021-02-19 上海道德經讀書會

點擊上方藍色「上海道德經讀書會」關注我們


何須問 自得琴社

老子為什麼跟我們講:「自見者不明」?

  答:老子就跟我們講:「自見者不明!」你逞強、喜歡自我表現的,老子說這一種人是因為你處在無明的情況。你不了解大自然的運轉法則,不了解「道」、不了解生命實相、不了解真理實相,你是處在無明的世界裡面。為什麼呢?如果你真的了解真理實相的話,你不會去跟別人爭。「不會跟別人爭」難道是消極悲觀嗎?絕對不是。

  因為你處在錯誤的認知、錯誤的幻覺上面,你的那個思想架構是處在人我二元對立的觀念裡面,你就會想:「我要贏別人!」但是要知道,這一種以二元對立的觀念為基礎而表現自我,你會樹立更多的敵人!你會跟眾生結更多的惡緣。

 

  

 你表面上看起來的成功,後面有幾種情況。一種是你樹立了更多敵人。另一種情況是:你的良心會逐漸地淪喪!「我要贏別人」,你是希望透過踩在別人的頭上才展現出高人一等!但這會結下很多的惡緣。這一種只贏到表面的成功,你不會真正的成功。所以老子就講:「自見者不明」。

  老子又為什麼跟我們講:「自是者不彰」?

  郭永進老師答:「自是者不彰」。你認為:「我是什麼、我很行、我很厲害!我很有才華、我是大學問家、我是大富豪、我是什麼什麼大官。」那一種「我是」、「自我」形象很強的話,你要知道那種排他性就很強!這一種排他性是自己把自己跟眾生隔離開來!在一體的世界裡面,自己去把自己的生命劃分得四分五裂。

  所以老子說:這種「自是者」的生命沒辦法真的彰顯出來,因為你把自己跟眾生區隔開來。就像在大海裡面,你把自己的這個波浪框起來,認為:「我這個波浪才是最重要,我很行、我很厲害。我跟你們無關,我比你們高、我比你們行。」那你的生命力就自我封閉。你沒辦法讓各方面很多的能量、善因善緣來幫助你成長,來幫助你真正成功。

  老子就講「自是者不彰」,因為你那種太標榜自我、要突出自我、有這一種我慢之心,很多人會瞧不起你、會離開你! 所以你的生命就沒辦法真正彰顯出來。像《大學》第一章裡面講「在明明德」。你不了解真理實相,你就會用自我那種強勢要去贏別人。當你了解真理實相,你就自然的不會這樣!所以第一句,老子就講「自見者不明」,你不了解真理實相、不了解生命實相!「自是者不彰」。

  為什麼會「自伐者無功」?

  郭永進老師答:「自伐者無功。」確實你很努力,你也很認真做了很多成績、成果出來,確實你有功勞。如果你能夠「不居功」,你能夠不炫耀、不居功,眾生自然受益、自然感恩!你不強調、不居功,你反而會有功。如果你確實做了很多、也立了很多功,但是你卻自我炫耀——邀功、居功、搶功,這樣的話「無功」!你所做的那些就被自己錯誤的心態抵消掉。你要自我標榜、自我誇讚、居功邀功,你所做的就「無功」。

《道德經智慧與應用》問答節選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相關焦點

  •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談到老子,最令人著迷的是他的道論。以道論為基礎,老子對如何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有著獨特的看法。《道德經》第二十四章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遊刃有餘(資料圖)「自見者不明」,意思是說,自以為有見識的人,反而不能明辯事物。
  • 老子為什麼強調「自是不彰」?
    《道德經》中有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這一章的意思是踮起腳尖站著,反而站不住;跨步前進,反而走不快、走不遠;局限於自己所親眼所見的人,反而看不分明;自以為是的人,反而判斷不清是非;誇耀自己的人,反而沒有功勞;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領導別人。以上那些,從「道」的原則來衡量,只能把它們叫做剩飯、毒瘤。誰都厭惡他們,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以此自居的。那麼,老子為什麼強調「自是不彰」呢?我們在生活中又該怎麼做呢?
  • 修正自己的言行,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老子列舉更多。自見者不明:固執己見的,反而不會明白。自,是鼻的初文。鼻子重要,代表呼吸,一斷氣就死了;也可能人有個習慣,指著自己的鼻子說這就是我。所以,自,代表我;鼻,就重新造字。
  • 道德經:一個人,想要明心見性,悟到天機,就要去掉自我之見
    老子說:「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老子說的這個經驗,我們可以親自體會。當你踮起腳的時候,就無法站立。當你做跨越的動作時,就無法行走。二者不可能同時存在。就像一個硬幣拋起,落在地面,要么正面朝上,要麼背面朝上,只能有一面。不可能正面和背面同時朝上。這是不可能的。
  •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四章,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老子告訴你:成敗在我不在天
    文/赫LILING人們常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話不靠譜。這無非是不成事者的託詞和自我原諒。謀在人而成在天,別忘了謀在前而成在後。老子說前後相隨,所以謀小很難成大,謀左也難成右,謀失不可能有得……因此成不在天而在謀。所以老子指出: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 道德經:「自見」與「自是」的危害是什麼嗎?又有哪些解決辦法?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二十四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二十四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
  • 老祖宗溝通術:性格內向,不擅長和人打交道?熟記這點,好運自來
    我們現在講究「情商比智商重要」,古人沒有這麼說,但是古人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還講「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生活有很多性格內向的人,他們雖然不擅長與人打交道,在外人看來,內向之人和成功有著很遠的距離,內向的人同樣也是情商低的代表。
  • 做人千萬不要鋒芒畢露,要藏鋒斂銳,居功也不自傲,低調才是王道
    由於當時孔子的學生冉有也參加了這次戰鬥,所以孔子很快也知道了這件事情,他非常推崇孟之反這種居功不自傲的行為,於是便說了這句話。其實,孟之反不居功自傲的原因不單單是因為謙虛,還因為他不願意因此而引起其他將領和同僚的嫉妒。
  • 尼採與老子為什麼可以相提並論
    郭沫若曾經說過:「德國的青年如於老子的鏡子之中照出尼採的面孔,猶如我們在尼採的鏡子之中照出老子的面孔一樣,那是我們可以互相欣幸的。」(轉引自烏鎮木心美術館尼採展廳牆面文字)藝術家木心則說:「常言道,尼採哲學存在於尼採之前,老子莊子,便是尼採之前的尼採。」
  • 微言大義,老子之道!
    07.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翻譯講解】:靜下心來,守住寧靜,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發現規律的存在。只有合乎自然,才能合乎主宰萬物的道,只有合乎道,才能久遠。08.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翻譯講解】:保持淳樸無華,減少私心貪慾。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說到老子,許多人都說「無為」、「不爭」,然老子的無為不爭不是不作為、與世無爭的意思。老子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37章)】,又雲【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22章)】,老子反對亂作為、瞎折騰,要求人們遵循客觀自然規律,故在第二十五章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