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自己的言行,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2020-12-15 大李員外

《道德經》第24章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

曰餘食贅形

物或惡之

故有道者不處

企者不立:踮起腳跟,站不久。

企:下面是個止,腳趾;上面是個人,意思是:踮起腳後跟。踮起腳跟,伸長脖子,試圖看得更遠點。企,有所企盼、企望。但是這種姿勢站不了很長時間,所以是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跨步向前,行不遠。

跨,大跨步往前走。但這也是超出常規的節奏,也走不遠。一般人以散步的節奏,就可以走很久很遠,所以相比之下,跨者不行。

對行還可以解讀更深些。行,是行於大道的意思。所以理解為行於大道不能求快,欲速則不達,按照正常的節奏即可。

這兩句生活中經常見到,帶有企盼,想要快些,結果適得其反。內涵為:為人處事要按照正常的節奏就很好了,心態失衡反而更慢。

老子立言,先舉現象為例,再引出更普適的內涵。生活之中還有哪些參見的錯誤心態呢?老子列舉更多。

自見者不明:固執己見的,反而不會明白。

自,是鼻的初文。鼻子重要,代表呼吸,一斷氣就死了;也可能人有個習慣,指著自己的鼻子說這就是我。所以,自,代表我;鼻,就重新造字。

見,讀[jiàn],不讀現[xiàn]。自見:只能看到自己的見解。自見者不明,指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看,不能換個角度,換位思考,所以無法到達明的境界。也包含著,只能聽進去身邊的人、熟悉的人的看法;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所以,不能明,沒有一種內明。

一個事情,如果某個人來講,是一個故事;換個人講,就又是另外一個故事。孰是孰非?人性的弱點是,只聽跟自己親近的,先入為主;所以就很難明這件事情。不懂人的本能,就達不到內明。媒體也是如此,帶有比較強的傾向和有選擇地講故事。

自是者不彰:自以為是的,反而不得彰顯。

總是覺得自己正確,不能兼聽他人的見解,沒有足夠的明,結果事情沒做好,自己的能力也得不到彰顯。這是對有才能的人的一種警示,不要一意孤行,要照顧到方方面面的想法,要思索別人的想法是否也有道理。

即使對方沒有道理,也可以相互交流。形成好的氣氛,讓別人心悅誠服接受,自然形成合力、領導力,把事情做成了,也就彰顯了自己的正確。

自伐者無功:自己誇耀的,反而沒有功勞。

伐,由戈和人組成,甲骨文字形,用戈砍人的頭,自然有軍功。現在漢語還有北伐等遺留。有了軍功自然要誇耀,故引申為誇耀。《論語·公冶長》:願無伐善,無施勞。

做出點成績,不知道有參與者的一份,不懂歸功於大家,總是誇耀為自己的功勞,說多了人們內心反而生出厭惡,結果反而無功。

自矜者不長:自我矜持的,反而不成官長。

假如做成事情,成功了,結果開始矜持,端著架子放不下來,不接人氣,結果也不能長久,不能成為大家的官長,如一鄉之長等等。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這些行為與道比較,就像是剩飯、瘤子。

道者應該有:謙下、柔弱、不爭、無執的特點。上面說的四自,都不合道。在有道之士看來,就是餿了的剩飯和多餘累贅的瘤子,讓人噁心。

物或惡之:誰都討厭這樣的人。

物是廣義的,不僅僅是人物,還包括了一切生命,哪個生命願意有個贅形呢?

故有道者不處:所以有道之士是不會這樣做的。

有道之士即使偶爾失態,但是因為他有內明,內心很快得到無形的反饋,知道做得不對,迅速糾正心態和言行,始終謙下柔弱,虛心聽取,始終都能成功,自然百姓擁護,成為官長。

這一章還是很有益的、很好用的。做事多聽聽他人的想法,不獨斷專行,採納合理化建議,在細節上、在戰略上都能把握住,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成功之後把功勞歸結於大家的努力,沒有架子,能接人氣,那麼就能長久。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一個人,想要明心見性,悟到天機,就要去掉自我之見
    明白這個規律,就能理解老子接下說的話:「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一個人自見,就不明;自是,就不彰;自伐,就無功;自矜,就不長。這些都是規律。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自我的外在表現。「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道德經》第二十四章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如果能夠深刻的理解這「四不」,在工作生活中實踐「四不」,一定能夠在人間社會遊刃有餘。遊刃有餘(資料圖)「自見者不明」,意思是說,自以為有見識的人,反而不能明辯事物。有一個盲人摸象的故事。四個盲人用手摸大象。
  • 老子為什麼跟我們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
    答:老子就跟我們講:「自見者不明!」你逞強、喜歡自我表現的,老子說這一種人是因為你處在無明的情況。你不了解大自然的運轉法則,不了解「道」、不了解生命實相、不了解真理實相,你是處在無明的世界裡面。為什麼呢?如果你真的了解真理實相的話,你不會去跟別人爭。「不會跟別人爭」難道是消極悲觀嗎?絕對不是。
  • 《道德經》中的「不爭」是什麼意思?
    「無為」不是不做事,所以要「為無為」。奇怪的是,那些把「無為」理解為不做事的朋友,總是看不見這句話,或者可能是故意視而不見。「為」和「爭」有什麼區別?本質上沒有區別,「為」是做事,「爭」也是做事,為者必定爭,爭者必定有為。所以,為就是爭,爭就是為。人們常說的「爭一口氣」,就是這意思。怎麼爭氣?不外乎努力做事,奮發有為。
  • 《道德經》修行就是時刻把自己歸零,不爭,與自然事物和諧相處!
    心若複雜,時時事事處處樁樁件件點點滴滴,似乎都在與自己過不去一般,凡事想得太多,清靜就所剩無幾。看淡,隨緣,歸零,不與隨身所應自然事物較真時,也就是隨緣放下的,不持盈,不揣銳。樵夫解經,說是分享,實為學習,能在評論區得到各種不一樣的見解,發現自己理解的不足之處,才是最樂趣的事情……人生,無所事事或無聊至極之時,總要找點感興趣的事情,來度過自己……以下所解都是未做功課一時即興言語(餘閒有限),若有偏差或不合,歡迎指出批評,這樣更有利於大家一起共同學習進步!
  • 老子說「四不」,佛陀說「四相」,孔子說「四毋」!道法自然而已
    《老子》書中講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道理,其實「企者」就是好高,「跨者」就是騖遠。好高騖遠容易看不到腳下和基礎、根本。老子說過四不——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要認為只有自己的見解對,不要自以為是,不要自我誇獎,不要驕傲。在體而言,四不同於佛說的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用而言,又同於孔子所說的戒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山不言自高,海不語自深!
    你的言行舉止就是你的福報,惡行有惡果,善行有善報。為人莫猖狂,福禍無門在自取。 你可能很有錢,但不一定打不過路邊大哥。你可能很有名,但不一定贏過敬業的打工者。你位高權重,但不一定架不住家裡保姆的禍害。所以,人千萬別高估自己,要知道成為人物的人,到最後都死的很慘。要想一生平順,最好是謹言慎行謙卑隨和。
  • 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
    第五章  黑匣子內外相分問題 三、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       外相分包括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是共業眾生的阿賴耶識共同變現出來的。同理,見色時,如果色到眼根處,而能有見,其他人就不能見,因為色就不能再到其他人那裡去了。如果眼根到色處,就不能到其它色處,眼睛也就看不見其它色了。因此說眾生所接觸到的六塵境界是虛妄的,分別六塵這件事就是虛妄法。當我們被打昏迷時,見聞知覺性沒有了,我們就看不見、聽不見、嗅不見、嘗不著、觸不到、分別不了,那就不能了知一切法。
  • 清者不自清,濁者不自濁
    中國有句古話「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我只不過是小小的一個農民,在經歷了討要地薪,接觸農村基層以後,讓我覺得在利益,團體面前所謂的正義是多麼的渺小。上學時,最好的朋友問我,你有什麼夢想,我隨口而出:我想生活在農村,以後為村裡做點貢獻。
  • 領導幹部,當始終保持「不自是」的理性與清醒
    還有些「世人皆醉,惟我獨醒」的「憤青」,全然沒有「君子三畏」,似乎上級和領導都是「犯糊塗」,惟有自己「最高明」,對組織上的要求嘴上講服從、心裡不服氣,當面說堅決照辦不走樣,轉過身原先咋辦還咋辦。我們說做事多動腦、勤思考,要有自信、有主見,但主見不是主觀、自信不能自負。有道是「自信是英雄的本質,自負是愚人的特徵」。
  • 老子為什麼強調「自是不彰」?
    《道德經》中有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這一章的意思是踮起腳尖站著,反而站不住;跨步前進,反而走不快、走不遠;局限於自己所親眼所見的人,反而看不分明;自以為是的人,反而判斷不清是非;誇耀自己的人,反而沒有功勞;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領導別人。以上那些,從「道」的原則來衡量,只能把它們叫做剩飯、毒瘤。誰都厭惡他們,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以此自居的。那麼,老子為什麼強調「自是不彰」呢?我們在生活中又該怎麼做呢?
  • 自64班:不孤單,不落單,不簡單
    2008~2009年學校本科生先進班集體系列報導之(二)——自64班:不孤單,不落單,不簡單  自動化系自64班由22位來自祖國各地的同學組成,在四年的學習生活中,同學們親如一家,共同進步,使自64成為一個團結向上、和諧溫馨的集體。
  • 劉芮麟:和玉自寒不一樣
    「如果是我,我就不會像玉自寒一樣不要求回報的付出。」劉芮麟坦言。生活中的劉芮麟和玉自寒是完全相反的類型。劉芮麟開朗外向,在採訪過程中經常「自嗨」忘記鏡頭,以至於經紀人時刻在旁邊提醒,「不要放飛你自己!」出道7 年,劉芮麟始終處於「半紅」的狀態,遲遲未能迎接一部屬於自己的代表作。
  • 阿蘇:不在場的共情
    這樣我們在介入的時候就可以選擇多種方式,在適當的時候選擇合適的方式介入,對於心理事實進行澄清時就會有足夠的支撐點,能全面的掌握事實的全部,而不是按照來訪者所說的「事實」去理解整個事件。三、能量的關係很多時候我們在意識裡會更多的認為自己是「受害者」,是無辜的,是被別人傷害的孩子,我們是純潔的,是不會和不忍心傷害他人的,都是別人把我害成這樣,痛訴那些人對自己所犯的罪惡,認為自己的心受傷最重,所以在諮詢室中,很多時候我們這個時候的共情會傾向於理解來訪者的感受,殊不知已經遠離了心理事實,如果我們能夠理解「不在場的人
  • 自刑經驗匯總,八字不傳之秘.
    土具有沉埋之氣,兇的方面多是具有厭世感 ,懷才不遇,忍辱負重,屈服於外界壓力,受到不公正待遇,又無力抗爭,自感「低人一等」,失去學習或生活樂趣,把自己看成「多餘的人」,導致悲觀抑鬱,自閉感嚴重。辰辰自刑戊土旺見戊顯性,辰為墓庫,不吉則主沉埋厭世之象,吉利則豁達大度之象。
  • 「身處脂膏不自潤」的孫奮
    《資治通鑑·漢紀》和《後漢書·孫奮傳》中都有一位「身處脂膏不自潤」的歷史人物孫奮的記載。
  • 陳堯諮「自矜」之外
    陳堯諮「自矜」之外今之讀者知道北宋陳堯諮其人,多數因為歐陽修《歸田錄》中的一段文字,即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賣油翁》,知陳堯諮因「善射」而「自矜」。知河南府,因豪侈不循法度,遭彈劾削職。後又以工部侍郎知開封府,卻「日嗜酒惰事」,被彈奏。最可恥之事,《三朝北盟會編》記載,陳堯諮作為朝中大臣,契丹犯境,他主張趕快南逃,逃到金陵去,遭忠臣寇準憤然阻止,使朝廷得出兵迎敵,一戰而勝之。觀此數端,知陳堯諮不能慎於王事、忠於國家。陳堯諮不但「以豪貴自驕」、「好以氣陵人」,而且性情急躁暴虐,用刑殘酷,常致死人命,顯非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