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24章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
曰餘食贅形
物或惡之
故有道者不處
企者不立:踮起腳跟,站不久。
企:下面是個止,腳趾;上面是個人,意思是:踮起腳後跟。踮起腳跟,伸長脖子,試圖看得更遠點。企,有所企盼、企望。但是這種姿勢站不了很長時間,所以是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跨步向前,行不遠。
跨,大跨步往前走。但這也是超出常規的節奏,也走不遠。一般人以散步的節奏,就可以走很久很遠,所以相比之下,跨者不行。
對行還可以解讀更深些。行,是行於大道的意思。所以理解為行於大道不能求快,欲速則不達,按照正常的節奏即可。
這兩句生活中經常見到,帶有企盼,想要快些,結果適得其反。內涵為:為人處事要按照正常的節奏就很好了,心態失衡反而更慢。
老子立言,先舉現象為例,再引出更普適的內涵。生活之中還有哪些參見的錯誤心態呢?老子列舉更多。
自見者不明:固執己見的,反而不會明白。
自,是鼻的初文。鼻子重要,代表呼吸,一斷氣就死了;也可能人有個習慣,指著自己的鼻子說這就是我。所以,自,代表我;鼻,就重新造字。
見,讀[jiàn],不讀現[xiàn]。自見:只能看到自己的見解。自見者不明,指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看,不能換個角度,換位思考,所以無法到達明的境界。也包含著,只能聽進去身邊的人、熟悉的人的看法;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所以,不能明,沒有一種內明。
一個事情,如果某個人來講,是一個故事;換個人講,就又是另外一個故事。孰是孰非?人性的弱點是,只聽跟自己親近的,先入為主;所以就很難明這件事情。不懂人的本能,就達不到內明。媒體也是如此,帶有比較強的傾向和有選擇地講故事。
自是者不彰:自以為是的,反而不得彰顯。
總是覺得自己正確,不能兼聽他人的見解,沒有足夠的明,結果事情沒做好,自己的能力也得不到彰顯。這是對有才能的人的一種警示,不要一意孤行,要照顧到方方面面的想法,要思索別人的想法是否也有道理。
即使對方沒有道理,也可以相互交流。形成好的氣氛,讓別人心悅誠服接受,自然形成合力、領導力,把事情做成了,也就彰顯了自己的正確。
自伐者無功:自己誇耀的,反而沒有功勞。
伐,由戈和人組成,甲骨文字形,用戈砍人的頭,自然有軍功。現在漢語還有北伐等遺留。有了軍功自然要誇耀,故引申為誇耀。《論語·公冶長》:願無伐善,無施勞。
做出點成績,不知道有參與者的一份,不懂歸功於大家,總是誇耀為自己的功勞,說多了人們內心反而生出厭惡,結果反而無功。
自矜者不長:自我矜持的,反而不成官長。
假如做成事情,成功了,結果開始矜持,端著架子放不下來,不接人氣,結果也不能長久,不能成為大家的官長,如一鄉之長等等。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這些行為與道比較,就像是剩飯、瘤子。
道者應該有:謙下、柔弱、不爭、無執的特點。上面說的四自,都不合道。在有道之士看來,就是餿了的剩飯和多餘累贅的瘤子,讓人噁心。
物或惡之:誰都討厭這樣的人。
物是廣義的,不僅僅是人物,還包括了一切生命,哪個生命願意有個贅形呢?
故有道者不處:所以有道之士是不會這樣做的。
有道之士即使偶爾失態,但是因為他有內明,內心很快得到無形的反饋,知道做得不對,迅速糾正心態和言行,始終謙下柔弱,虛心聽取,始終都能成功,自然百姓擁護,成為官長。
這一章還是很有益的、很好用的。做事多聽聽他人的想法,不獨斷專行,採納合理化建議,在細節上、在戰略上都能把握住,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成功之後把功勞歸結於大家的努力,沒有架子,能接人氣,那麼就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