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什麼強調「自是不彰」?

2021-01-17 沐離君

《道德經》中有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這一章的意思是踮起腳尖站著,反而站不住;跨步前進,反而走不快、走不遠;局限於自己所親眼所見的人,反而看不分明;自以為是的人,反而判斷不清是非;誇耀自己的人,反而沒有功勞;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領導別人。以上那些,從「道」的原則來衡量,只能把它們叫做剩飯、毒瘤。誰都厭惡他們,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以此自居的。那麼,老子為什麼強調「自是不彰」呢?我們在生活中又該怎麼做呢?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即踮起腳尖來站立,雖然可以站的高一些,但是卻站不穩。跨很大的步子來走路雖然一步可以邁得多一些,但是卻走不長遠。老子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兩種行為中都帶有勉強的成分,而勉強之事總是難為的,效果也往往不盡人意,甚至是南轅北轍。

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人的主觀願望與行為的實際結果經常會發生背離,也就是有心之事反而不得,為什麼會不得呢?就是因為它是有心而為的,其中參與了太多勉強的成分。而這種勉強的成分所佔的比例很大的話,那麼一旦制約的力量變得薄弱,事物也就難免走向崩潰和失敗了。

在世界歷史上,出現了很多龐大的帝國,例如亞歷山大帝國,蒙古帝國等,但這些國家的存在時間都很短,可以說是曇花一現。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就是因為這些帝國的形成不是依靠自然融合,而是武力徵服,一旦武力廢弛,帝國就會土崩瓦解。大秦帝國亦是如此,秦帝國在統一之後僅十五年就滅亡了,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秦朝在統一的過程中有很多事情都是著力過多,依靠強權來推行的,而天下一旦有變,則會禍亂四起。陳勝武廣起義之所以能一呼百應,就是因為天下人不堪秦之暴政。秦朝的瞬間滅亡恰恰應了「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這句話。

順其自然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到這一點,「自是不彰」,即順其自然,不要勉強。就是若能安於現實,諸事皆順其自然,不但事情容易成功,而且到處都會產生悠然自得的樂趣。當然,老子主張的順其自然並不是要我們不思進取、消極懈怠,而是強調萬事不可強求,在當前行不通的情況下,要耐心等待時機,不要心浮氣躁。要求我們遵循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自然而然地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就是老子所強調的「自是不彰」。

相關焦點

  • 老子為什麼跟我們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
    答:老子就跟我們講:「自見者不明!」你逞強、喜歡自我表現的,老子說這一種人是因為你處在無明的情況。你不了解大自然的運轉法則,不了解「道」、不了解生命實相、不了解真理實相,你是處在無明的世界裡面。為什麼呢?如果你真的了解真理實相的話,你不會去跟別人爭。「不會跟別人爭」難道是消極悲觀嗎?絕對不是。
  •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談到老子,最令人著迷的是他的道論。以道論為基礎,老子對如何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有著獨特的看法。《道德經》第二十四章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資料圖)「自是者不彰」,意思是說,自以為是的人,反而失去了智慧。
  • 館陶成語故事-好醜自彰
    館陶成語故事-好醜自彰
  • 《易經》和《老子》為什麼都強調「變」?為什麼要「和光同塵」?
    想要引導人一心向善,除了讓人學向善的『禮』來約束向惡的心之外我也不知道還有啥了!」老子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其意和孔子所講的道理,並無矛盾衝突之處,只是文學的手法不一樣而已。千古以來,註解老子的學者專家,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困於老子的語言文字,沒有聽出弦外之音,把老子誤解得太厲害、太離譜了。
  • 尼採與老子為什麼可以相提並論
    郭沫若曾經說過:「德國的青年如於老子的鏡子之中照出尼採的面孔,猶如我們在尼採的鏡子之中照出老子的面孔一樣,那是我們可以互相欣幸的。」(轉引自烏鎮木心美術館尼採展廳牆面文字)藝術家木心則說:「常言道,尼採哲學存在於尼採之前,老子莊子,便是尼採之前的尼採。」
  • 老子告訴你:成敗在我不在天
    文/赫LILING人們常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話不靠譜。這無非是不成事者的託詞和自我原諒。謀在人而成在天,別忘了謀在前而成在後。老子說前後相隨,所以謀小很難成大,謀左也難成右,謀失不可能有得……因此成不在天而在謀。所以老子指出: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 修正自己的言行,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所以理解為行於大道不能求快,欲速則不達,按照正常的節奏即可。這兩句生活中經常見到,帶有企盼,想要快些,結果適得其反。內涵為:為人處事要按照正常的節奏就很好了,心態失衡反而更慢。老子立言,先舉現象為例,再引出更普適的內涵。
  • 100句老子名言名句,老子《道德經》語錄集錦
    29、老子名言: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30、老子名言: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 道德經:「自見」與「自是」的危害是什麼嗎?又有哪些解決辦法?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 上一講我們學習了本章的經文釋意,老子告誡我們有四種行為對我們自身危害極大,像剩飯和身上的贅疣一樣多餘和醜陋。那今天我們就先來看一下前兩種,自見和自是。
  • 老子種花譜
    老子種花譜題序:南渝兩載,種花植樹以修養心性,甚歡愉,因借諸生名姓以成篇,為禮以為眾弟子賀歲
  • 老子智慧-不言之教
    我認識一位研究老子很多年的顧老師,他一直在倡導誦讀《老子》。誦讀一遍《老子》,也就是30來分鐘。如果你喜歡《老子》,建議你每天誦一遍,版本就選通行本王弼版。堅持三個月,一定會很有收穫。咱們先簡單講講「無為之事」。有人說「無為」,就是什麼都別做。這麼理解不對,因為什麼都不做,也是一種做!
  • 微言大義,老子之道!
    02.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翻譯講解】:天地無所偏私,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無所偏愛,任憑百姓自作自息。聖人無偏愛,還百姓以自然。03.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 名,以不彰為譽
    可孟之反鞭打著馬,自謙地說:「非敢後也,馬不進也。」就是這樣一件事,深深印在大思想家孔子的腦海中,並親自講給自己的弟子聽,讚揚他這種有功不自誇、遇贊自謙的品行。這件事,也讓人由衷地感到:名,還是以不彰為譽。 名,的確是個好東西。但為名而名的人,從來就難以受到眾人的「點讚」,更難以得到眾多的「粉絲」。畢竟,名,從來不是在外「秀」出來的,而是從內「流」出來的。心中無湧泉,自然難湧流。
  • 自知之明,老子和蘇格拉底共同推崇的哲理
    蘇格拉底中國古代的哲學家老子,也提出要認清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做事情才能成功。老子老子《道德經》講:」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就是說,能承認自己有很多事情不明白的,是明白人。不知道的事情,硬裝作知道,是毛病。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關於無和有的關係,老子在第十一章有詳述。【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11章)】。說到老子,許多人都說「無為」、「不爭」,然老子的無為不爭不是不作為、與世無爭的意思。老子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37章)】,又雲【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探究導學案
    老子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學而聞名,孔子曾入周向他問禮。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到靈寶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他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無論什麼事都要遵循本源,並且要遵循發展的規律,不能強加幹涉,要尊重自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
  • 鹿邑——老子故裡
    春秋時常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鹿邑,河南省省直管縣,周口市代管。其實說起老子故裡是鹿邑一直是有爭議的。不過我們在此不多作贅述。不管怎麼說,爭議一直存在,但是官方現在說法就是鹿邑。老君臺原名升仙臺或拜仙臺。相傳老子修道成仙於此處飛升,因而得名。
  • 如何讀《老子》?不自是故彰
    乍聽很有氣魄似的,其實,拿破崙就太「自是」,所以變成拿破了輪,結果還是要失敗。只引用拿破崙的話,沒有看到拿破崙的一生,拿破崙有他偉大之處,但在戰功上他是像項羽一樣的人物,並沒有真正的成功。他的字典裡面沒有難字,那就是老子說的「自是」,「自是」的人身居高位則容易剛愎自用聽不進有益的意見。
  • 管理學 | 教育成效不彰 自然民科橫行
    原中歐商學院管理學副教授肖知興多次撰文或發表講話,批評咱們其實並沒有那麼多管理論壇上各路意見領袖所說的「管理創新」,管理者們缺乏對管理學理論常識和基本原理的尊重,諷刺OKR、「自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