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有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這一章的意思是踮起腳尖站著,反而站不住;跨步前進,反而走不快、走不遠;局限於自己所親眼所見的人,反而看不分明;自以為是的人,反而判斷不清是非;誇耀自己的人,反而沒有功勞;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領導別人。以上那些,從「道」的原則來衡量,只能把它們叫做剩飯、毒瘤。誰都厭惡他們,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以此自居的。那麼,老子為什麼強調「自是不彰」呢?我們在生活中又該怎麼做呢?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即踮起腳尖來站立,雖然可以站的高一些,但是卻站不穩。跨很大的步子來走路雖然一步可以邁得多一些,但是卻走不長遠。老子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兩種行為中都帶有勉強的成分,而勉強之事總是難為的,效果也往往不盡人意,甚至是南轅北轍。
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人的主觀願望與行為的實際結果經常會發生背離,也就是有心之事反而不得,為什麼會不得呢?就是因為它是有心而為的,其中參與了太多勉強的成分。而這種勉強的成分所佔的比例很大的話,那麼一旦制約的力量變得薄弱,事物也就難免走向崩潰和失敗了。
在世界歷史上,出現了很多龐大的帝國,例如亞歷山大帝國,蒙古帝國等,但這些國家的存在時間都很短,可以說是曇花一現。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就是因為這些帝國的形成不是依靠自然融合,而是武力徵服,一旦武力廢弛,帝國就會土崩瓦解。大秦帝國亦是如此,秦帝國在統一之後僅十五年就滅亡了,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秦朝在統一的過程中有很多事情都是著力過多,依靠強權來推行的,而天下一旦有變,則會禍亂四起。陳勝武廣起義之所以能一呼百應,就是因為天下人不堪秦之暴政。秦朝的瞬間滅亡恰恰應了「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這句話。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到這一點,「自是不彰」,即順其自然,不要勉強。就是若能安於現實,諸事皆順其自然,不但事情容易成功,而且到處都會產生悠然自得的樂趣。當然,老子主張的順其自然並不是要我們不思進取、消極懈怠,而是強調萬事不可強求,在當前行不通的情況下,要耐心等待時機,不要心浮氣躁。要求我們遵循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自然而然地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就是老子所強調的「自是不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