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欲免三災苦,觀音不離心。漢傳大乘佛教當中有四大菩薩,他們分別是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其中觀音菩薩象徵著「慈悲」,在民間信仰中有著崇高的地位。毫不誇張地說,對於許多人來說,他可能不知道佛陀 ,但多半知道觀世音菩薩。
佛門廣大,慈悲為懷,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於無量國土中循聲救苦,也被視為佛門的代表。每當世人遇到困境,自己又無能為力時,心中常有一個救苦救難的形象,故而念「觀音菩薩」名號,也就成為我們心靈的寄託。當我們念觀音名號時,牢記下面兩點,功德更為圓滿,也更易與諸佛感應道交, 轉愁為喜。
觀音菩薩名號由來
「觀音」的由來,大約有兩種說法。一種來源於《楞嚴經》,其中說到「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無量劫前,觀音最初修行時,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反觀內聞,去觀照耳根中的聞性,這便是「耳根圓通法門」。不向外分別音聲,所以也就沒有分別、毀贊的境界,就不會起貪嗔痴惡念,沒有惡念,也就遠離惡業,自然不會得報受苦。
另一種說法,源自《法華經》,「觀音」即為觀察世間一切眾生的音聲,其中有請求給予安樂者,也有請求救拔苦難者。觀音循聲救苦,不肯稍歇,不論哪種請求,皆得滿願。兩種說法或內觀,或外聞,看似矛盾,實則一體兩面,因為自利利他,乃一切菩薩道之根本,這才是真正的「觀自在」。
菩薩,在梵文中稱作「菩提薩埵」,意譯為「覺有情」。菩薩既是覺悟的有情眾生,又以斯道覺斯民,以自己修行時所修所證,去教化一切眾生,令其皆得覺悟。菩薩位次總體來說有兩種,一是因地菩薩,即從初發心開始,修六度萬行,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直至圓滿佛果。一種是果地菩薩,即已經圓滿了成佛所需的一切福慧,但因慈悲心而倒駕慈航,示現菩薩身,普度眾生。眾所周知,觀音菩薩便是一位果地菩薩,因為他早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
真正念觀世音菩薩
其實,念觀音菩薩也好,念阿彌陀佛也好,乃至誦念一切經咒、佛號,功德從哪裡來,是經咒佛號本身嗎?當然不是,假如張口念就有功德,那念佛機的功德肯定是最高的。也就是說,念觀音菩薩名號,功德從我們自性中變現而來。那麼,何為自性呢?自性非物質,能現物質;自性非精神,能現精神。
心、佛及眾生,三者無差別,但這並不是說現在的我們,就等同與佛,而是講在自性層面,我們與諸佛菩薩無差無別。正如六祖慧能大師所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同樣的道理,佛經所講的,觀音菩薩有無量神通,無量百千億化身,都是自性的性德。換言之,諸佛諸菩薩的一切福德、智慧,在我們每個人的自性中也是本自具足、本不生滅。只不過,我們凡夫愚痴,自性被無明障礙,難以顯發,更難以現前受用。所以,真正念觀音菩薩,不是祈求菩薩「保佑」我們,而是念自性菩薩,去挖掘自性中的慈悲、圓融、柔和、威儀。
何為觀音,慈悲就是觀音。他人心懷慈悲,他人即為觀;自己心懷慈悲,自己就是觀音。念「觀音菩薩」名號時,牢記文中兩點,以觀音之心為己心,以觀音之願為己願,行菩薩道,利樂一切有情眾生,則功圓果滿,成佛可期!感恩閱讀分享,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