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7歲的小聆已經能夠在不藉助矯正鞋的情況下放平雙腳走路了,雖然走的並不快,但是步伐穩健而有力,孩子臉上滿臉洋溢著正常行走後的幸福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父母也站在旁邊喜極而泣、兩手不停地抹淚……昨日(6日)是第九個世界腦癱日,廣州日報全媒體巡城記者在某骨科醫院兒童骨科門診看到了上面的一幕。據悉,現代社會腦癱的發病率大概在千分之二到三,雖然腦癱發病率仍有增加趨勢,但隨著我國醫學發展和技術的提升,不少腦癱患者在進行了骨科手術後,肢體的運功功能障礙得到了很大改善甚至清除,從而恢復獨立生活。
腦癱兒重新正常行走
腦癱的「癱」指的是肢體的運功功能障礙,所以腦癱雖有大腦運動功能區的受損,卻並不一定會有智力或其他腦功能區的障礙。「不少腦癱患者智力並沒有問題,腦癱所導致的四肢運動功能障礙卻是可以被治療和改善的。」 南方兒童腦癱暨發育性肢體畸形治療中心主任、中國骨科醫師協會小兒骨科學組副主任委員李旭教授說。
昨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就在醫院看到了小聆。出生在廣東的小聆,臉龐清秀,說話一樣地伶牙俐齒,格外開朗。但是小聆是早產兒,出生時體重僅有1.25kg,當1歲3個月大時其他小孩都已經可以獨立行走,小聆連坐都還沒學會。雖然爸爸媽媽心中也很疑惑,但想著可能有些孩子發育就是會晚一點的,所以就一直沒太在意。小聆2歲半多的時候開始蹣跚學步,有人扶的時候可以走得順暢些;可一旦沒人扶,她最多只能走上三四米,並且雙腳呈剪刀狀,腳後跟無法著地。
小聆很快在當地醫院被確診為腦癱,開始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了,其他小朋友每天都背著書包興高採烈地上學,但由於行動不便而且家庭經濟困難,小聆大部分時間只能待在家裡。父母也曾帶她到處尋醫,在康復治療了3個月後效果不佳,隨即又回家了。生活,又回到了原點。
今年7月,小聆已經滿7歲了,爸爸偶然認識了一位朋友,推薦他來到廣州的醫院找到了李旭教授求醫。經過專家組會診,給小聆制定了手術計劃。8月,小聆做完手術後已經開始下地行走和康復訓練;9月,原來走路踮腳尖的小聆,現在已經能夠放平雙腳走路了,剪刀步態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並且自己可以獨立行走較遠的距離,平衡力也越來越好。「很激動,很開心!」小聆沒有用太多的詞語形容自己的心情,但激動的表情已經溢於言表。
小聆爸爸目睹了孩子的整個治療和恢復過程,十分感慨:「我現在只盼望女兒可以像其他小朋友一樣可以獨立生活,我們計劃明年暑假就讓她去上學;十分感恩廣州醫生團隊,讓我們全家看到了希望,如果今後遇到同樣的問題的孩子,我一定會跟他們說,腦癱是可以治療的!」
腦癱可以治嗎?
腦癱的「癱」並不在腦、而在四肢,這是可以治療改善的
「腦癱」這個全社會都幾乎並不陌生的詞彙,卻是一類幾乎所有人都非常陌生的疾病。腦癱是由於在圍產期和出生早期、因為各種原因出現腦損傷,而導致患兒運動功能受損的一類疾病;其可以伴有或不伴有情感、認知、語言、智力和精神行為異常等,是導致兒童機體運動功能障礙的主要疾病之一。
腦癱可以治嗎?李旭表示,腦癱的「癱」並不在腦、而在四肢,但這卻是一個幾乎全社會都普遍存在的誤區。不但普通公眾對此類疾病有很多誤解,有的家屬會問「我的孩子不傻會是腦癱嗎?」很多人甚至有的骨科醫生都會認為,腦癱的根源在「腦」、就應該去治療腦袋。殊不知腦癱的腦損害是不可逆的,也是幾乎不可治療的,但卻將終生維持在最初損害水平,不會隨生長發育加重;而腦癱所導致的四肢運動功能障礙卻是可以被治療和改善的。換而言之,腦癱治療的應該是四肢,而不是腦袋。
現代社會腦癱的發病率大概在千分之二到三。據統計全球有超過1700萬腦癱病人,而在中國這個數字超過700萬,其中300萬以上是孩子;而這個數字在以每年4-5萬的數量在遞增。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療水平的進步,腦癱的發病率不但沒有下降,甚至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這是由於很多早產、低體重、圍生期缺氧或出生早期嚴重疾病的患兒,經過現代醫療手段的救治存活了下來,但這個過程中可能發生了腦損傷,導致負責運動的大腦功能區受損,從而形成了腦癱。
李旭說,腦癱的「癱」指的是肢體的運功功能障礙,所以腦癱雖有大腦運動功能區的受損,卻並不一定會有智力或其他腦功能區的障礙,事實上很多腦癱的患者是很聰明的。「近期我們接診的一個23歲的腦癱孩子,雖然並不能獨立行走,但孩子並沒有因為自身的殘疾影響學業,他已經通過了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現在已經是一名研究國際政治經濟學研一的學生了。」李旭說。
李旭表示,由於腦癱發病於圍產期,患者初次就診時絕大多數為兒童;而繼發於腦癱的肢體畸形均為矯形難度更高的神經肌肉型畸形,包括繼發於腦損害的選擇性控制障礙、肌張力異常、肌肉攣縮、骨骼畸形、髖關節脫位、脊柱側彎等等,而這恰恰屬於小兒骨科專業的診療範疇。因此,腦癱患者(包括成年腦癱患者)的治療和護理,國際通行的體系是由小兒骨科主導,由康復科、神經科、兒科、護理等提供專業協助的全方位、多學科診療體系。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全傑 通訊員:陶春傑、楊冬玲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全傑 通訊員:陶春傑、楊冬玲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吳一釩
【來源:廣州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