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小兒腦癱發病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中國估計有700萬以上的腦癱患兒,而這當中絕大部分都錯失了最佳治療時機。腦癱是一個讓人談之色變的疾病,而且腦癱形成時期廣泛,影響形成的因素眾多。很多家長過於擔心,一旦發現寶寶一丁點的「異常」表現,家長都會擔心不已。
最近不少患者家長有這樣的疑問:帶寶寶去醫院評估肌張力的發育情況,檢查結果是肌張力異常,聽說偏高就是腦癱,是真的嗎?肌張力異常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跟腦癱是否有聯繫?
肌張力異常就是腦癱嗎?
肌張力其實就是肌肉的緊張度,只有肌肉維持一定的緊張度,人們才能維持正常的姿勢,以及進行運動,如坐、站、行走等。說的直白點,就是人的肌肉就像彈簧一樣,而肌張力就相當於是彈簧的鬆緊程度,肌張力高就代表彈簧很緊,不容易拉開。
寶寶肌張力有一個發展、發育的過程,尤其正常的嬰兒期的寶寶,一般都會經歷兩個屈曲期和兩個伸展期,然後肌張力到1歲左右逐漸平衡、協調。因此不同月份的嬰兒,孩子的肌張力也不同,不能用同一個標準來判定孩子的肌張力高低。比如,一般剛出生的寶寶肌張力偏高是很正常的,這個階段孩子拇指內收、握拳都是很正常的,不能因為這一個表現,就斷定孩子肌張力高。但如果5個月之後,孩子這種情況還沒有改善,家長就應該警惕了。
此外,肌張力異常只是腦癱的判斷症狀之一,不可以定位它就是腦癱。肌張力高還有其他原因,如檢查時寶寶情緒緊張不能放鬆等也會導致寶寶肌張力異常的情況。因此一定要正確對待肌張力高的問題,正常的肌張力變化,是生理性肌張力增高,而且絕大多數孩子都是生理性的肌張力增高。
如何早期診斷小兒腦癱?
要注意的是判斷寶寶腦癱的前提是大腦要有損傷,頭顱磁共振片有腦損傷的病變。若寶寶因小兒腦組織缺血、缺氧、受傷或中毒等各種原因而造成的腦損傷,並出現以下怪異症狀,就要警惕腦癱。
1、運動發育明顯落後
跟同齡孩子相比,寶寶大運動發展滯後。比如,5個月後,手還呈握拳狀,不主動去抓東西;10個月後,站立時腳還呈交叉狀、腳尖站立;會走路時,用腳尖走等。
2、姿勢出現異常
腦癱患兒在3~4個月趴在床上時不能正常抬頭,上肢不能更好的支撐軀幹而且肩膀著床。也有一部分兒童會出現一側正常。平躺在床上時頭部會不停的往後仰而且下肢伸直,四肢肌張力明顯降低,平躺在床上時手腕肩膀腳踝及膝蓋等關節部位會和床面相平行,就如同青蛙一般。孩子4~5個月的時候家長可以握住兒童的雙手,慢慢的從平躺拉成坐著的姿態,期間要觀察牽拉過程中兒童姿態的變化,若是發現孩子頭部後垂或者一側下肢伸直就要警惕腦癱。
3、肌張力出現異常
排除暫時性肌張力增高或反射性肌張力增高后,感覺孩子身體有不同尋常的僵硬。比如孩子兩隻胳膊總是向後背伸,或者是屈曲不伸展,如果強制牽拉舉過頭頂,他就會感到疼痛而大哭不止。當抱他起來的時候,他的雙腿直直的不踢蹬,並且會交叉起來。這個時候,家長就要注意了。
4、精神上的異常
腦癱的患兒過度的肌肉而且持續性的哭鬧、入睡困難,餵養比較困難而且吮吸和吞咽不協調,可能會出現吐奶的情況。另外腦癱兒也會頻繁的吐泡沫,總是半張著嘴巴,舌頭不停地伸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