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腦癱寶寶怎麼辦?怎麼幫助小兒腦癱患者成長?蔣貴明主任:科學認識

2021-01-08 騰訊網

一、科學認識「腦癱」

腦癱不可怕,態度很重要。臨床上經常可以看到,當小兒「腦癱」降臨到不幸的家庭時,很多父母會採取一些不冷靜不科學方式。其一是不信。盲目認為孩子只是發育較晚,或者僅是餵養問題,過一個階段會自動追趕上來,尤其是一些早產兒家長會重視不夠。其二是恐慌。好像天塌了一樣,整日憂慮,看不到希望,失去信心,不接受必要的合理的治療幹預,有的還要放棄孩子;其三是過度。會帶著出生不久的幼嬰兒奔波往返各大醫院之間,反覆多次進行各種檢查,包括頭顱核磁檢查;夫妻間也會由於對此疾病的敏感度不同,而產生矛盾。到處打聽靈丹妙藥,嘗試各種幹預方法等。這些不良的態度和採取的錯誤方法對腦癱小兒的治療康復是十分有害的。家長不要被「腦癱」二字嚇壞,而是要儘早開始並堅持正確的幹預。這時需要全家人在短暫的時間之內,迅速地能夠恢復理智和心態,調整情緒,接受事實,積極面對。如果家長能在第一時間讀到此書,對正確認識小兒腦癱及選擇科學方法幹預,肯定會有幫助。

腦癱和感冒等其他疾病一樣,可以較輕,也可很重,不是都要癱。我們知道「腦癱」孩子的大腦還處於發育期,如能早期診斷,早期幹預,發育中的大腦可以通過代償、重建、旁路建設等方式,修復大腦神經功能,大多的「腦癱」孩子可以不「癱」。所以,「腦癱」這個名稱隨著當今科學進步顯得不甚恰當。事實上,一些較小嬰兒被診斷「腦癱」後,的確給家長帶來了較大的精神負擔。能否換個叫法呢?比如,一段時間比較流行的「腦癱傾向」、「發育落後」、「腦損傷」等,雖然在表面上迎合了部分家長的心理,但實際上也引起相當一部分家長的重視不夠,沒能全時段,全身心地投入治療,預後效果不理想。有的家長就埋怨說,要是當初就告訴是「腦癱」,我們就全力以赴了。對當時診斷了「腦癱」的孩子,雖一段時間內給家長帶來了刺激和壓力,但經過專業諮詢,科學認識,正視現實,調整心態,絕大多數家長能完全按照科學的幹預康複方案進行,效果都非常好。所以,作為醫生會如實的告訴家長孩子的病情,認真進行溝通和交流,任何對家長刺激過大或未引起家長足夠重視的情形,都會影響後續的康復治療。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我們的前輩應用這個名稱已多年,用這個關鍵詞來查閱,可以找到大量珍貴的資料,用這個詞來進行國際交流,也可以知道其他學者的最新研究進展。因此前輩留給我們的這個名稱不能變,只是我們醫務人員和家長要正確認識它。作為醫生和家長,都要正視現實,要正確的與疾病抗爭,不要怕「腦癱」這個名稱,要怕的是「腦癱」認出晚了,要怕的是在治療的最佳時間窗沒有應用科學的幹預方法。

二、正確理解「腦癱傾向」

由於腦癱的早期表現不明顯,尤其是出生後三個月以內,由於家庭父母對新生命到來的喜悅及面對高危兒的準備不足,對嬰幼兒腦損傷、腦癱診斷的接受程度存在很大差異,臨床上出現了「腦癱傾向」的診斷。作為普通家長如何理解?

雖然目前仍有人主張腦癱1歲後診斷,根據臨床實踐及近年國內外文獻,多數學者建議腦癱應該早期診斷,即使不能早期診斷,對異常的姿勢、運動、肌張力和反射也應當早期認出,儘早進行幹預。一般情況下生後3個月內專業醫師可以認出異常,6個月時可以進行專業診斷。往往在6個月左右,細心的家長已經發現異常的存在。

大量臨床資料證明,小兒腦癱早期進行正確幹預,是獲得最佳療效的關鍵措施,而早期認出就是實施此措施的前題。過去對一些已有腦癱徵象的幼嬰,曾稱之為腦損傷症候群、中樞性協調障礙等。由於臨床觀察到有腦損傷病史,又有臨床異常的腦損傷症候群,不一定最後均是腦癱,亦可能是其他疾病,早期幹預治療方法不盡相同。所以目前業界確定中樞性協調障礙不能應用於小兒腦癱的早期診斷。關於腦損傷或腦損傷綜合症,應該是包括腦癱在內的,智力障礙,聽視覺障礙,心理行為障礙等一組症候群,腦癱也稱為,以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腦損傷綜合症。所以臨床上應用「腦損傷症候群」來替代「腦癱」診斷也不準確。

「腦癱傾向」的診斷標註,一般應用於出生3個月左右的首診孩子,存在不典型的腦癱四種異常,排除其它原因,尚未達到腦癱診斷標準的。診斷醫生加以「腦癱傾向」標註,目的是實施負責任的治療性診斷過程。希望按「腦癱」進行康復治療,一個月複查。如果腦癱徵象仍存,又找不到其它原因,符合腦癱診斷條件及標準,即診為腦癱,繼續治療。一個月複查時腦癱徵象已無的孩子有兩種可能,一是幹預治療有效,極早實施的幹預中止了不太嚴重的神經細胞的凋亡,恢復了中樞功能及上、下神經元的通路。另一可能不是腦癱。雖然診斷性治療有過渡治療的「嫌疑」,但幹預方法主要是手法功能訓練為主,傳授家長在家庭中進行。對後種情況是有助無礙,既促進了嬰兒的生長發育,也不增加家長經濟負擔。而對前者的益處遠不止事半功倍,常常是完全不同的結局。

作者對200例標註「腦癱傾向」的嬰兒隨診,絕大多數均為腦癱。按蕾波推點運動療法幹預一個月複診時,多數腦癱徵象已明顯減輕,但仍可檢查出異常,如扶持邁步尖足已不顯,但足背屈角仍異常等。實踐證明「腦癱傾向」作為主要診斷的一個標註,不僅可提醒臨床要實施診斷性幹預治療,對家長也有一個接受診斷的過渡和樹立康覆信心的過程。

三、積極面對「發育落後」

許多腦癱的孩子都存在「發育落後」,或者在診斷「腦癱」前,大多都有「發育落後」的診斷。有的家長很重視,個別的家長存在「過度焦慮」;也有很多家長重視程度不夠,認為發育有早有晚,屬於正常。甚至媽媽的重視,被爸爸視為過度敏感。

發育落後是指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速度放慢或是順序異常等現象。嚴格意義上講,小嬰兒發育指標/裡程碑延遲1~3個月以上仍未出現的,或落後於同種族同性別同年齡生長發育曲線2個標準差的均可被認為是發育落後,也有稱之為發育遲緩。發病率在6%~8%之間。

發育落後的評估有許多量表,也有許多家庭自測的方法和量表,有些專業網站上也可以進行家庭自測諮詢。需要提醒家長的是,當自測沒有達到發育指標和裡程碑標誌,出現相關的風險信號時,就要尋求專業機構和專業醫生的幫助,進行專業的發育評估,尤其是要進行小兒腦癱的排查和發育監控管理。小兒腦癱存在發育落後,但發育落後不一定是腦癱引起。所以臨床上不用「發育落後」來定義小兒腦癱。

在正常的內外環境下兒童能夠正常發育,一切不利於兒童生長發育的因素均可不同程度地影響其發育,從而造成兒童的生長發育落後。發育落後可以是單純的運動發育落後,語言發育落後,認知發育落後,智力發育落後,也可以是全面發育落後。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區分。人的生長發育是指從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過程。生長和發育是兒童不同於成人的重要特點。生長是指兒童身體各器官、系統的長大,可有相應的測量值來表示其的量的變化;發育是指細胞、組織、器官的分化與功能成熟。生長和發育兩者緊密相關,生長是發育的物質基礎,生長的量的變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體器官、系統的成熟狀況。

繼發性的發育落後大多是其它疾病影響造成,如宮內營養不良、小於胎齡兒、早產、感染、營養代謝障礙等,某些致病因素排除後,可以實現追趕性生長發育。原發性的病因複雜不清,大多同基因改變有關。

對「發育落後」正確的選擇是積極面對,嚴密監控,持續管理,有效促進。

相關焦點

  • 小兒腦癱早期症狀有哪些?如何讓寶寶避免患上腦癱?蔣貴明主任給出...
    寶寶的出生,對於每個家庭來說都是幸福的開始。每位準媽準爸都渴望生一個健康的寶寶,但不幸的是,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不健康的寶寶出生,如小兒腦癱。 小兒腦癱早期症狀 1.太鬧人:易怒、持續哭泣、睡眠不安等。
  • 為什麼說腦癱治療越早療效越好?小兒腦癱患者家長都來看看
    究表明,新生兒腦重340-400g之間,出生後6個月達800g;小兒生後3歲以內是大腦發育最快和可塑性最好的時期,此期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達60%,如果此期能夠早期發現和診斷腦癱,並注重加強患兒在神經精神方面的積極訓練,對於腦癱兒日後神經精神功能的開發和康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6歲前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達90%。
  • 新生兒腦癱表現都有哪些呢?蔣貴明主任:寶寶這些症狀要小心
    近幾年,小兒腦癱患病率一直在攀升,它的出現總是讓很多家庭陷入困境,不僅是孩子要遭受無盡的傷害,家長也要承受長久的痛苦和生活壓力。 而且腦癱形成時期廣泛,影響形成的因素眾多,這也是為什麼腦癱患兒越來越多的原因。腦癱對孩子的危害巨大,給患兒造成諸多不便,使活動受到限制,需長期、終身康復治療。社會上對腦癱患者的歧視和偏見,使患兒緊張、焦慮、恐懼,擔心被人譏笑,感到處處低人一等。
  • 什麼原因易誘發小兒腦癱呢?準媽媽需注意什麼?蔣貴明主任告訴你答案
    每個媽媽都想生一個健康聰明的寶寶,而小兒腦癱卻可以輕鬆毀滅一個家庭的希望。現如今,小兒腦癱患者越來越多,這讓很多準媽媽都非常擔憂。因此,想要降低腦癱患兒發病率,每位準媽媽都需要了解小兒腦癱的誘發因素,從而做好預防措施。
  • 怎樣判斷寶寶腦癱?孕媽如何努力避免小兒腦癱?
    對於孩子的健康問題,是每個做父母最操心的事情,從孕期到出生再到成長,家長在寶寶健康問題操碎了心,但是有些時候也不能避免孩子還是會出現各種問題,比如小兒腦癱的問題。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孩子來說,是能夠最大程度減少寶寶傷害的的方式。如何判斷寶寶是否出現腦損傷的問題呢?
  • 腦癱寶寶就是「傻子」?準媽媽科學預防可降低發生概率
    準媽媽科學預防可降低發生概率 作者:馬強)   至6月6日,時報記者發稿時,濟南「棄嬰島」已陸續接收了41個孩子,這些孩子大部分都是腦部發育有問題,多為腦癱患者。為什麼這些父母要將腦癱寶寶放到這裡?
  • 北京專業治療小兒腦癱
    核心提示:腦癱這種病的早期症狀表現的並不適合明顯,如果不仔細注意是無法發現的,腦癱發現早治療,孩子患上小兒腦癱疾病,病因是多發性的,很多因素都會造成孩子患上小兒腦癱疾病,小兒腦癱會給一個家庭帶來沉重的打擊,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一個孩子的健康與否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影響。那麼,寶寶輕微腦癱能治療嗎?下面請北京天使兒童醫院的專家來介紹一下。
  • 引起小兒腦癱的原因是什麼?小兒腦癱會遺傳嗎?聽聽小兒腦癱專家...
    近年來,隨著小兒腦癱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小兒腦癱也漸漸引起了不少父母的重視。可是關於小兒腦癱的原因,許多父母都知之甚少。 對此,廣州小兒腦癱腦病醫學研究院專家翟向京主任給大家做出了專業解答。
  • 肌張力異常就是腦癱嗎?如何早期診斷小兒腦癱?小兒腦癱專家翟向京...
    近年來小兒腦癱發病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中國估計有700萬以上的腦癱患兒,而這當中絕大部分都錯失了最佳治療時機。腦癱是一個讓人談之色變的疾病,而且腦癱形成時期廣泛,影響形成的因素眾多。很多家長過於擔心,一旦發現寶寶一丁點的「異常」表現,家長都會擔心不已。
  • 小兒腦癱跟缺鈣有關嗎?怎樣判斷我家寶寶是否是腦癱呢?
    其實,約有70%的腦癱患兒會被家長誤認為「缺鈣」,這極大的延誤了患兒治療的最佳時機,很多患兒因此而遺憾終生。所以,早期識別缺鈣和腦癱是很有必要的,這兩者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小兒腦癱跟缺鈣有關嗎?腦癱又稱大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是指患兒在出生前或出生後一個月內,受到各種損傷因素的刺激引起的腦細胞受損,從而出現上運動神經元損傷。而小兒缺鈣是由於維生素D缺乏導致鈣磷代謝異常的一種慢性營養性疾病,與腦癱有本質的不同。
  • 寶寶不會翻身是腦癱嗎?什麼是小兒腦癱?
    小東東3個月了,還不會翻身,急壞媽媽了,上網查了很多資料,有的說孩子不會翻身當心是腦癱!有的說晚點翻身也不一定是腦癱!真是眾說紛紜,到底寶寶不會翻身是腦癱嗎?正解:寶寶不會翻身是不是腦癱需判斷寶寶的年齡段,寶寶正常的翻身時間是三個月,若寶寶翻身在三四個月,只是稍有遲緩,不一定是腦癱;若寶寶一歲後不會翻身,或持續引發坐立、抬頭、爬等行動遲緩或障礙,則患有腦癱的可能性較大。
  • 北京腦癱醫院在哪_北京治小兒腦癱
    北京腦癱醫院在哪_北京治小兒腦癱 時間:2020-12-10 11:13 北京天使兒童醫院 以腦癱兒童的臨床特點,分為痙攣型腦癱、動運障礙型腦癱及共濟失調型腦癱,運動發育落後,北京治療腦癱好醫院,北京天使兒童醫院採取科學、系統的,更大程度幫助患兒恢復健康,逐漸形成了
  • 小兒腦癱早知道:常見特徵有哪些?
    腦癱是孩子出生前或出生時、出生後因感染發生的一種非進行性運動功能障礙,重者伴有智力低下、驚厥、聽覺與視覺障礙,行為異常。早發現、早治療對腦癱患者今後的生活自理有極大幫助。在新生兒腦癱患者中,有近一半的患者是足月或近足月兒。儘管引起腦癱的危險因素迄今都不甚明了,但近期研究表明,這可能與絨毛膜羊膜炎(包裹胎兒的薄膜發生的一種炎症)有關。對於足月兒來說,預防絨毛膜羊膜炎成了預防腦癱的關鍵。出生後第一個月:若嬰兒仰臥時雙下肢僵直,被動屈曲和外展困難,頭頸伸直,肩臂回縮,雙臂外展,這些都提示家長注意腦癱。
  • 小兒腦癱的併發症和症狀表現有什麼?蔣貴明主任告訴你答案
    孩子小兒腦癱後家長們會很難受,但是小兒腦癱的症狀有什麼呢,家長們可能對這些方面的知識不是很了解,今天就來介紹一下關於小兒腦癱的併發症和症狀有什麼
  • 別將腦癱當缺鈣
    □何世楨     很多家長一聽說孩子「腦癱」,就會擔心失望,錯誤地認為孩子完了,將來不是傻子也是低能兒。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小兒腦病診療中心主任醫師馬丙祥介紹,缺氧、早產、窒息等原因都可誘發小兒腦癱。其實,通過系統科學的治療,大部分孩子可恢復正常。
  • 兒科醫生分享:寶寶為什麼會得腦癱?家長怎麼有效避免寶寶腦癱?
    寶寶生下來,一呼一吸都在牽動著父母的心。當寶寶出現和別的寶寶不同的狀況時,家長就會很擔心孩子是不是生病了?或是缺什麼東西了?等等。現今腦癱寶寶的數量越來越多,那麼,寶寶為什麼會得腦癱呢?家長可以怎麼做有效避免寶寶出生腦癱?兒科醫生為您解答!
  • 小兒腦癱常見的症狀表現
    核心提示:小兒腦癱康復訓練腦癱能造成的功能障礙有很多,小兒腦癱患者是由於某種原因損傷了腦癱腦癱的病因患兒大腦的運動支配區,造成姿勢異常、運動障礙為主症的腦癱。腦癱患兒可伴有原發的聽、視覺障礙及癲癇、智力低下、行為異常等合併症。
  • 寶寶怎麼逗都不笑 一查才知是腦癱徵兆
    專家提醒,寶寶出生後,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觀察寶寶是否有異常。 摘要:   正常寶寶40天以後可以逗笑,而腦癱的寶寶40天以後也逗不笑。專家提醒,寶寶出生後,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觀察寶寶是否有異常。一旦出現異常,要儘早到醫院就診。寶寶兩個月了,但卻怎麼逗也逗不笑,這讓張女士焦慮不已。
  • 小兒腦癱有哪些症狀表現?翟向京主任提醒:這5大異常表現症狀,要留意!
    腦癱,是一種以小兒為多發人群的一種疾病。腦癱本身屬於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一種障礙症候群。腦癱患者一般都會有什麼臨床表現?腦癱患兒在新生兒時期表現為動作異常,吸吮反射及覓食反射均差。健康的3個月小兒仰臥位時常有踢腿、蹬踏樣動作,而且為交替踢蹬。腦癱小兒踢蹬動作明顯減少,而且很少出現交替動作。有的腦癱小兒則表現為經常只利用一隻手持物或觸物,另一側手的活動減少,而且手常呈握拳狀。 小兒腦癱孩子通常是在三至六個月時,就可以從動作上看出異常表現。
  • 「築巢-慢天使成長計劃」腦癱康復營養訓練營北京站圓滿落幕
    北京2018年4月23日電 /美通社/ -- 4月22日世界兒童日這一天,由雀巢健康科學、長和大蘊兒科診所、北京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發育行為學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共同舉辦的「築巢·慢天使成長計劃」 腦癱康復營養訓練營活動於北大人民醫院暖心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