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燾(1818—1891),湖南湘陰人,字伯琮,號筠仙,學名先杞,後改名嵩燾,是清末洋務運動的倡導者和外交家。郭嵩燾1847年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曾任蘇松糧道、兩淮鹽運使、廣東巡撫。1876年,郭嵩燾任駐英公使(中國第一位駐外公使),1878年兼出使法國欽差大臣。
郭嵩燾是近代洋務思想家,是晚清時期中國首任駐外公使,曾出任駐英公使併兼任駐法使臣,是中國十九世紀末維新派的先聲,郭嵩燾痛恨閉關鎖國,力主開眼看世界,早已被證實是明智之見和明智之舉。他曾先後擔任蘇松糧道、兩淮鹽運使、廣東巡撫,均是有豐厚「油水」的官職,但他除了份內的薪俸和養廉銀之外,分文不取。
與曾國藩、劉蓉等成為摯友
在湖南湘陰縣城西正街上,有一座四棟相連的宅院,是晚清時期中國首任駐外公使郭嵩燾的故居。因院內種有兩株石榴樹對著書齋,故名「面榴軒」。在這個灰瓦白牆的斑駁宅院中,有一副楹聯懸掛於祠堂兩側的大門上,「文章千古事,忠孝一生心」。這副楹聯是郭嵩燾據其家訓「世家先立本,道德與文章」而作。
郭嵩燾年少時曾就讀於湘陰仰高書院,道光十五年(1835年),18歲的郭嵩燾考中秀才,第二年進入著名的嶽麓書院讀書。強調經世致用、堅韌不拔、不尚玄虛、摒棄浮詞是湘學傳統,歷史悠久的嶽麓書院一直是湘學重鎮。作為「湖湘子弟」,郭氏本就受湘學影響不淺,而嶽麓書院的學習使他受影響更深。但更重要的是,正是在嶽麓書院,他與曾國藩、劉蓉等相識,互相切磋學問、砥礪氣節,成為志同道合的摯友。
郭嵩燾出生於一個儒商家庭。其曾祖父郭熊經營放貸、善於積累,是湘陰數得著的富商。由於郭熊讀過書,曾為貢生,受儒家文化影響比較深,因此他雖善經商但並不唯利是圖,而是樂善好施,使郭家獲得了良好的聲譽。其祖父郭銓世傳承祖業,在經營田地、鹽業和錢莊的同時,常常仗義疏財、接濟鄉鄰,使郭家成為了湘陰的望族。
曾考取秀才的郭銓世認為,家族要保持長久繁榮就必須要立規矩,並有所堅守。因此,他精心主持修建了本家祠堂「耕心堂」,定下了「世家先立本,道德與文章」的家訓,並把這10個字寫入族譜作為郭氏家族輩分的排行,時刻提醒後輩牢記先輩的期許和警訓。
郭銓世的良苦用心,產生了良好的效果。郭嵩燾的父母,在自覺傳承家風家訓的同時,十分注重培養子女。其父郭家彪精通醫術,矜貧恤獨,經常施藥鄉裡,深受鄉鄰尊重。郭嵩燾的母親極講究品端行正,家中雖數世經營商貸,卻從不許子弟沾染一絲銅臭氣。她畢生的精力,都傾注在兒子的讀書仕進上。1847年,郭嵩燾進士及第,躋身士林。1849年夏,湘陰大水,郭嵩燾協助知府夏廷樾辦理賑務,終日辛勞,疲於奔命。當時,其母親重病,郭嵩燾於百忙之中回家探視,母親反而大聲斥責他:「不顧災民,回家探視,這是徒增我的煩惱!」
郭嵩燾雕塑
除薪俸和養廉銀外,分文不取
郭嵩燾出生於商賈之家,但堅決反對為官有商賈之氣。為官期間,郭嵩燾從不花心思為自家產業謀事。依常人眼光,郭嵩燾所擔任的職務,不論是蘇松糧道、兩淮鹽運使,還是廣東巡撫,均是有豐厚「油水」的位置,尤其是任蘇松糧道和兩淮鹽運使時,經手的錢動輒上萬,但他除了分內的薪俸和養廉銀之外,分文不取。「出客公服,間有添補,居常衣服一襲。家居之舊,未嘗更制。日食上下一例,玩好什物,除置買書籍外,未嘗浪費一文。」清末著名學者、湘紳領袖王先謙曾評價他,「廉介不苟得」。
洋務派認為只要通過國家組織造船制器和經濟活動,增強了封建政權的軍事、經濟實力,就算達到了「富強」的目的。郭嵩燾對此則表示了不同的看法。郭嵩燾的「富強觀」包含了這樣幾層意思:中國「富強」的「本源之計」在於循習「西洋政教」,釐正治國之本,這就是振肅綱紀、刷新吏治;而在「其本未遑」的情況下,不妨「姑務其末」,即學習西方技藝,發展近代工商業,「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改革傳統教育制度,開辦西學,造就「通變之才」為謀求富強的「要務」。郭嵩燾的「富強觀」、「重商」主張,主要反映在他光緒元年上總理衙門的《條議海防事宜》一折中。「它衝破了『中體西用』的理論體系,為資產階級維新思潮的出現,另闢了一個源頭。」
總理衙門將郭嵩燾的出使日記以《使西紀程》為名刊印出來
光緒二年(1876年)冬,郭嵩燾率副使劉錫鴻等隨員30餘人啟程赴英,在倫敦設立了使館。光緒四年(1878年)兼任駐法公使。作為洋務派的重要一員,郭嵩燾任駐英公使期間,將實地考察心得詳細記入日記《使西紀程》,把西方富強之道介紹給國人,盛讚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張中國應研究、學習。後該書寄到總理衙門,不料遭到頑固派的攻擊、漫罵。郭嵩燾到達英國後,非常留意英國的政治體制、教育和科學狀況,訪問了學校、博物館、圖書館、報社等,結識了眾多專家學者,並以六十高齡潛心學習外語。還將考察心得不斷寄回國內,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議。
1879年,從歐洲黯然回國後,他去職還鄉,雖賦閒在家,但不墜青雲之志。他創辦思賢講舍,弘揚天地正氣;探尋洋務新途,追逐強國夢想。他於書房題聯:「無補清時,終老書齋原夙志;偶談瀛海,重攤詩卷記前遊。」這表明他退去官場,依然關注國事、不甘寂寞的心態。
郭氏宗祠
守志明禮,注重培育後人氣節
守志明禮的郭嵩燾,對家族成員的要求十分嚴格。目睹賭博、吸鴉片之害,他賦閒在家時立下嚴規,凡賭博、吸鴉片者必須改姓。這一規矩得到了嚴格的執行。郭嵩燾去世後,其子郭立煇發現其妻染上了賭博惡習,雖非常痛心,但依然堅決執行家規,將其送回湘陰老家。郭嵩燾還非常注重培育後人的氣節、督促後人讀書。在日記中,他曾寫道:「吾人行事,必具有天下一家、萬物一體之心,乃能於事有濟。文章氣節不納之道義,皆是浮動之氣。」去世前,他留下的絕筆《枕上作七首》,其一曰:「三人同瘦命偏長,共道吾家兄弟強。兒輩尚能規進取,莫忘先世有書香。」
在郭嵩燾的教誨下,郭氏子孫不忘祖訓,勤修道德,專攻文章,在多個領域皆有所成。
郭嵩燾長子郭立篪,即曾國藩之女婿,在郭嵩燾擔任廣東巡撫期間,前往廣州謹守父親教導。郭嵩燾在撫署左側,專為他闢一書室,並取名曰「食筍齋」。郭立篪在父親督促下,學業精進,除科舉考試一帆風順外,還深受其父影響,遊歷山水,關注民生疾苦。郭嵩燾次子郭立煇繼承了其父親的養知書屋,從學於湖南士紳領袖、嶽麓書院山長王先謙,才識兼備,是小有成就的楚辭專家。
「君子之學首重治心。」受此家訓影響,郭氏家族始終堅守道德良心和堅貞氣節。1938年,日寇犯湘,長沙城遭到空襲,文夕大火把郭嵩燾在長沙營建的房屋全部燒毀,郭家舉族避難湘陰老家。1939年農曆五月初七,日寇突然空襲湘陰,縣城被毀,郭氏族人不顧敵機轟炸,冒死營救。郭嵩燾的侄子郭金玉聯合一些進步鄉紳,在鄉下設立了私塾,在敵騎縱橫中採取敵來我散、敵去我聚的方式授業,傳授民族傳統文化和西方先進知識,著力培養救國圖存的有識之士。(湘陰縣紀委)
來源:三湘風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