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國首任駐外公使是湘陰人 與曾國藩、劉蓉等成為摯友

2020-12-16 華夏經緯網

    郭嵩燾(1818—1891),湖南湘陰人,字伯琮,號筠仙,學名先杞,後改名嵩燾,是清末洋務運動的倡導者和外交家。郭嵩燾1847年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曾任蘇松糧道、兩淮鹽運使、廣東巡撫。1876年,郭嵩燾任駐英公使(中國第一位駐外公使),1878年兼出使法國欽差大臣。

    郭嵩燾是近代洋務思想家,是晚清時期中國首任駐外公使,曾出任駐英公使併兼任駐法使臣,是中國十九世紀末維新派的先聲,郭嵩燾痛恨閉關鎖國,力主開眼看世界,早已被證實是明智之見和明智之舉。他曾先後擔任蘇松糧道、兩淮鹽運使、廣東巡撫,均是有豐厚「油水」的官職,但他除了份內的薪俸和養廉銀之外,分文不取。

    與曾國藩、劉蓉等成為摯友

    在湖南湘陰縣城西正街上,有一座四棟相連的宅院,是晚清時期中國首任駐外公使郭嵩燾的故居。因院內種有兩株石榴樹對著書齋,故名「面榴軒」。在這個灰瓦白牆的斑駁宅院中,有一副楹聯懸掛於祠堂兩側的大門上,「文章千古事,忠孝一生心」。這副楹聯是郭嵩燾據其家訓「世家先立本,道德與文章」而作。

    郭嵩燾年少時曾就讀於湘陰仰高書院,道光十五年(1835年),18歲的郭嵩燾考中秀才,第二年進入著名的嶽麓書院讀書。強調經世致用、堅韌不拔、不尚玄虛、摒棄浮詞是湘學傳統,歷史悠久的嶽麓書院一直是湘學重鎮。作為「湖湘子弟」,郭氏本就受湘學影響不淺,而嶽麓書院的學習使他受影響更深。但更重要的是,正是在嶽麓書院,他與曾國藩、劉蓉等相識,互相切磋學問、砥礪氣節,成為志同道合的摯友。

    郭嵩燾出生於一個儒商家庭。其曾祖父郭熊經營放貸、善於積累,是湘陰數得著的富商。由於郭熊讀過書,曾為貢生,受儒家文化影響比較深,因此他雖善經商但並不唯利是圖,而是樂善好施,使郭家獲得了良好的聲譽。其祖父郭銓世傳承祖業,在經營田地、鹽業和錢莊的同時,常常仗義疏財、接濟鄉鄰,使郭家成為了湘陰的望族。

    曾考取秀才的郭銓世認為,家族要保持長久繁榮就必須要立規矩,並有所堅守。因此,他精心主持修建了本家祠堂「耕心堂」,定下了「世家先立本,道德與文章」的家訓,並把這10個字寫入族譜作為郭氏家族輩分的排行,時刻提醒後輩牢記先輩的期許和警訓。

    郭銓世的良苦用心,產生了良好的效果。郭嵩燾的父母,在自覺傳承家風家訓的同時,十分注重培養子女。其父郭家彪精通醫術,矜貧恤獨,經常施藥鄉裡,深受鄉鄰尊重。郭嵩燾的母親極講究品端行正,家中雖數世經營商貸,卻從不許子弟沾染一絲銅臭氣。她畢生的精力,都傾注在兒子的讀書仕進上。1847年,郭嵩燾進士及第,躋身士林。1849年夏,湘陰大水,郭嵩燾協助知府夏廷樾辦理賑務,終日辛勞,疲於奔命。當時,其母親重病,郭嵩燾於百忙之中回家探視,母親反而大聲斥責他:「不顧災民,回家探視,這是徒增我的煩惱!」 

郭嵩燾雕塑

    除薪俸和養廉銀外,分文不取

    郭嵩燾出生於商賈之家,但堅決反對為官有商賈之氣。為官期間,郭嵩燾從不花心思為自家產業謀事。依常人眼光,郭嵩燾所擔任的職務,不論是蘇松糧道、兩淮鹽運使,還是廣東巡撫,均是有豐厚「油水」的位置,尤其是任蘇松糧道和兩淮鹽運使時,經手的錢動輒上萬,但他除了分內的薪俸和養廉銀之外,分文不取。「出客公服,間有添補,居常衣服一襲。家居之舊,未嘗更制。日食上下一例,玩好什物,除置買書籍外,未嘗浪費一文。」清末著名學者、湘紳領袖王先謙曾評價他,「廉介不苟得」。

    洋務派認為只要通過國家組織造船制器和經濟活動,增強了封建政權的軍事、經濟實力,就算達到了「富強」的目的。郭嵩燾對此則表示了不同的看法。郭嵩燾的「富強觀」包含了這樣幾層意思:中國「富強」的「本源之計」在於循習「西洋政教」,釐正治國之本,這就是振肅綱紀、刷新吏治;而在「其本未遑」的情況下,不妨「姑務其末」,即學習西方技藝,發展近代工商業,「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改革傳統教育制度,開辦西學,造就「通變之才」為謀求富強的「要務」。郭嵩燾的「富強觀」、「重商」主張,主要反映在他光緒元年上總理衙門的《條議海防事宜》一折中。「它衝破了『中體西用』的理論體系,為資產階級維新思潮的出現,另闢了一個源頭。」 

總理衙門將郭嵩燾的出使日記以《使西紀程》為名刊印出來

    光緒二年(1876年)冬,郭嵩燾率副使劉錫鴻等隨員30餘人啟程赴英,在倫敦設立了使館。光緒四年(1878年)兼任駐法公使。作為洋務派的重要一員,郭嵩燾任駐英公使期間,將實地考察心得詳細記入日記《使西紀程》,把西方富強之道介紹給國人,盛讚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張中國應研究、學習。後該書寄到總理衙門,不料遭到頑固派的攻擊、漫罵。郭嵩燾到達英國後,非常留意英國的政治體制、教育和科學狀況,訪問了學校、博物館、圖書館、報社等,結識了眾多專家學者,並以六十高齡潛心學習外語。還將考察心得不斷寄回國內,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議。

    1879年,從歐洲黯然回國後,他去職還鄉,雖賦閒在家,但不墜青雲之志。他創辦思賢講舍,弘揚天地正氣;探尋洋務新途,追逐強國夢想。他於書房題聯:「無補清時,終老書齋原夙志;偶談瀛海,重攤詩卷記前遊。」這表明他退去官場,依然關注國事、不甘寂寞的心態。

郭氏宗祠

    守志明禮,注重培育後人氣節

    守志明禮的郭嵩燾,對家族成員的要求十分嚴格。目睹賭博、吸鴉片之害,他賦閒在家時立下嚴規,凡賭博、吸鴉片者必須改姓。這一規矩得到了嚴格的執行。郭嵩燾去世後,其子郭立煇發現其妻染上了賭博惡習,雖非常痛心,但依然堅決執行家規,將其送回湘陰老家。郭嵩燾還非常注重培育後人的氣節、督促後人讀書。在日記中,他曾寫道:「吾人行事,必具有天下一家、萬物一體之心,乃能於事有濟。文章氣節不納之道義,皆是浮動之氣。」去世前,他留下的絕筆《枕上作七首》,其一曰:「三人同瘦命偏長,共道吾家兄弟強。兒輩尚能規進取,莫忘先世有書香。」

    在郭嵩燾的教誨下,郭氏子孫不忘祖訓,勤修道德,專攻文章,在多個領域皆有所成。

    郭嵩燾長子郭立篪,即曾國藩之女婿,在郭嵩燾擔任廣東巡撫期間,前往廣州謹守父親教導。郭嵩燾在撫署左側,專為他闢一書室,並取名曰「食筍齋」。郭立篪在父親督促下,學業精進,除科舉考試一帆風順外,還深受其父影響,遊歷山水,關注民生疾苦。郭嵩燾次子郭立煇繼承了其父親的養知書屋,從學於湖南士紳領袖、嶽麓書院山長王先謙,才識兼備,是小有成就的楚辭專家。

    「君子之學首重治心。」受此家訓影響,郭氏家族始終堅守道德良心和堅貞氣節。1938年,日寇犯湘,長沙城遭到空襲,文夕大火把郭嵩燾在長沙營建的房屋全部燒毀,郭家舉族避難湘陰老家。1939年農曆五月初七,日寇突然空襲湘陰,縣城被毀,郭氏族人不顧敵機轟炸,冒死營救。郭嵩燾的侄子郭金玉聯合一些進步鄉紳,在鄉下設立了私塾,在敵騎縱橫中採取敵來我散、敵去我聚的方式授業,傳授民族傳統文化和西方先進知識,著力培養救國圖存的有識之士。(湘陰縣紀委)

來源:三湘風紀網

 

相關焦點

  • 「紀念劉蓉誕辰200周年暨晚清湘淮人物」全國學術研討會在湖南人文...
    60餘名專家、學者圍繞「劉蓉事功及評述、劉蓉與湘軍人物關係、劉蓉思想、晚清湘淮人物」四個主題進行了探討,多樣化視角、新史料和新發現是本次研討會的主要特點。中國社科院中國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鄒小站,湖南省社科院副院長劉雲波,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黨委副書記劉鐵銘、副校長石瀟純,婁星區副區長曾海軍及劉蓉後裔等出席會議。 劉蓉(1816年-1873年)字孟容,號霞仙,婁星區萬寶鎮儒階衝村人。
  • 晚清時期,英國外交官被殺,英國要求道歉,我國派郭嵩燾到英道歉
    晚清時期,清政府在外交方面可謂是受盡了凌辱,特別是在與英國籤訂了《善後章程》之後,清政府在外交方面一直處於弱勢地位。根據條約規定:「英國商民……與內地居民發生交涉獄訟之事,英商歸英國自理。」這就是外交上所謂的領事裁判權。
  • 首任駐英公使郭嵩燾: 「憂國夙心殫」
    ——《豐樂鎮書壁》六首選一郭嵩燾,湖南湘陰人,是近代「開眼看世界」的先驅之一。1847年中進士,歷官數省,最高做到兵部侍郎,後被派往國外,成為首任駐英公使兼駐法公使。他為官不附權貴,建言獻策以國事為重,因而屢忤上司,並因此多次去職。在公使任內,他深入各國考察,主張學習西方以立「富強之基」。在辦理外交事務中,他溫文儒雅、剛柔相濟,受到談判對手的尊敬和刮目相看。
  • 李文杰:使館有本難念的經——晚清駐外公使的經濟帳
    駐外使館的開銷用度,還是三十年前即1876年定下的章程。當時,清政府開始向海外派出常駐使節,將駐外人員分為出使大臣(公使)、領事官、參贊官、翻譯官、隨員、醫官幾類。除了後兩種,其他各分為三等。頭等出使大臣月薪最高,為一千四百兩,最低的醫官則可拿到二百兩。公使是駐外使團的負責人,地位最高,有權決定使團的人事。
  • 郭雙林:駐外公使與清末立憲運動
    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專門研究駐外公使與立憲運動關係的專題論文,據筆者所知,只有伊傑的《<出使各國大臣奏請宣布立憲折>非載澤等所上》[1]和祖金玉的《清末駐外使節的憲政主張》[2]兩篇文章。前文主要考證《出使各國大臣奏請宣布立憲折》為各駐外公使所上,而非載澤等人所上;後文則從憲政方案和憲政態度兩方面考察了清末駐外使節的憲政主張。
  • 晚清時期,為捍衛祖國領土完整的兩位湖南人都是誰呢?
    晚清政府,割地,賠款,籤訂不平定條約,成了他們的標配。與明朝的「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形成鮮明對比。晚清政府一共丟掉了一百六十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包括外東北,外西北,臺灣,香港。但是,萬幸的是帝國還有最後的鷹派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和那個時期傑出的外交家,曾國藩文正公的兒子曾紀澤。兩位湖南老鄉為祖國收復了新疆的大部分領土。
  • 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藩,這3位晚清名臣,誰的官職最高
    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藩,是晚清的3位名臣,他們在晚清的舞臺上,都扮演了重要作用,他們3人在一生中,皆擔任過很多重要的官職,那麼他們3人,誰擔任過的官職最高?
  • 劉蓉的譜學探索
    此時,劉蓉在湘鄉,且沒有資料顯示他與曾國藩在通信中談過譜學,曾國藩如何知道劉蓉盡心於譜學? 鹹豐五年十月,湘軍攻打被太平軍佔據的湖北蒲圻,劉蓉之弟劉蕃歿於此役。劉蓉負弟骸返鄉,不復出。明年,主持纂修櫧山劉氏族譜劉蓉系櫧山劉氏第二十七代。再明年,曾國藩以丁父憂回籍。八年正月,過訪劉蓉,長談兩日。春,劉蓉與郭崑燾訪曾國藩。六月,曾國藩奉旨出山。
  • 皇甫崢崢:駐英使館與晚清外交轉型
    最快也需一個月從英國寄回中國。而曾紀澤以後最主要的信息載體已是電報,僅需兩三天可送達中國,有一定機密性。這時駐外公使與國內能夠有及時的信息傳遞渠道,這是很大的轉變之一。另一大轉變是到了薛福成任下,他在回國前後很快將其出使公牘、日記與筆記出版,且出版物發行量大。一定程度上,晚清出版業對信息秩序也有顛覆性影響。因此可言信息秩序的變化與晚清外交轉型有很大關係。
  • 此人是曾國藩之子,因為他,中國從俄國手中收回屬於中國的領土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的一生,在為官、為人處世上都獲得巨大成功,而且他非常重視對家人的教育,幾個弟妹、子女都深受他的影響,因此曾家一直人才輩出,現在要介紹的這位人物,他被稱為「晚清第一外交官」,曾經在俄國手中強勢收回被其侵佔的中國領土,他就是曾國藩次子曾紀澤(曾國藩長子早夭)。
  • 北大首任校長是誰?為什麼官方從來沒提過?
    而如果事實千真萬確,那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堂堂最高學府,竟然迴避自己的首任校長,這種作法無異於堂而皇之背叛自己的歷史。 為了使丁氏與北京大學首任校長一事有一更合理的說明和分析(後半段作說明),有必要先對丁韙良在華62年的經歷作一大概的背景介紹。
  • 中國歷史上收復國土最多的將軍,晚清四大忠臣之一
    在晚清後期,中華大地內憂外患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當中,各國都對華夏大地展現出了巨大的野心、除了來自島國的海上爭端以為,邊疆也處於極度的危險當中,被當時的阿古柏在1865-1877年趁機入侵中國新疆,佔領12餘年之久。
  • 北大首任校長是誰?官方從來沒提過!居然是美國傳教士
    而如果事實千真萬確,那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堂堂最高學府,竟然迴避自己的首任校長,這種作法無異於堂而皇之背叛自己的歷史。 為了使丁氏與北京大學首任校長一事有一更合理的說明和分析(後半段作說明),有必要先對丁韙良在華62年的經歷作一大概的背景介紹。
  •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誰的實力更厲害?四大名臣簡介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一、曾國藩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
  • 清朝人咋學英語的?曾國藩兒子發明一「土方法」,網友:太前衛了
    自新航線開闢後,英國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並且瘋狂擴張殖民地,曾是世界頭號殖民帝國,殖民地的面積等於英國本土面積的111倍,使得英語成為了世界使用面積最廣的語言。英國人打開清朝的國門後,英語隨之來到了中國,清末的年輕人接觸到新思想,也需要學會英語,而他們往往不怕寫英語、不怕看英語,但口語方面卻是個障礙,那清朝人怎麼學英語?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就發明了一種「土辦法」:使用漢字來學習英語口語,讓網友覺得太前衛了。
  • 北.大首任校長是誰?官方從來沒提過!居然是美國傳教士
    1851年1月開始丁氏便與人合作開始用拉丁字母編纂一種用於書寫「寧波話」的拼音系統,儘管該方案的推廣在基督教內部存在不同爭議,但丁氏對中文拼音的構思卻為日後中文拼音方案的推廣起了鋪墊的作用,事實上其拉丁化拼音體系也的確成為民國時期乃至解放後諸多拼音方案的先河。
  • 聚焦|湘陰旅遊亮點多,中秋國慶假將至,快邀親朋好友走起!
    感受湘陰的美好Feel the nature俗話說:美不美,家鄉水;那麼,在你的眼中,湘陰是何模樣?這些年,變化大麼?美麼?素來懂得享受生活的湘陰人,尤其熱愛旅遊。特別是身為70、80、90後的我們,都有過外出工作或旅遊的經歷;曾經,在我們眼裡,詩和遠方,那是北上廣、是蘇杭、是西藏......可是,這些年,越來越多的湘陰人開始返鄉。回到故鄉後,你是否願意邀請或介紹外地朋友來咱們左公故裡旅遊呢?
  • 清朝人怎麼學英語?曾國藩兒子獨創一種「土辦法」,現在也很受用
    時間要回到19世紀60年代的洋務運動時期,那時候晚清的統治其實已經腐朽不堪了,但他們還是決定努力努力,於是開展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的自救運動,那麼想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知識,學會「英語」絕對是第一步,於是當年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學英語潮。
  • 左宗棠與恩師曾國藩翻臉後,斷絕了任何來往,誰都不鳥誰了
    左宗棠, 1812年11月10日生於湖南湘陰,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等人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名副其實的政治家、軍事家、民族英雄。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出生於今湖南婁底雙峰縣荷葉鎮大坪村,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