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重慶方言,我們耳熟能詳,卻不見得能寫出來。比如,公雞打鳴的聲音怎麼寫?開門的聲音怎麼寫?雞害瘟病死了要埋在土裡,重慶方言不叫埋,叫go,你或許聽到過,但是就是不知道怎麼寫。
不要著急。昨天,渝北區洛磧鎮70歲老翁閻烈彬將這些我們熟悉但不會寫的重慶方言一一給出了寫法。
七旬老翁自創方言字
閻烈彬家住渝北區洛磧鎮花園路,今年已70歲。
2月8日,重慶晚報第3版報導了西南大學毛遠明教授獲得1580萬元科研經費,專項研究石刻碑文,填補中華字庫,他就致電本報24小時新聞熱線966988,稱自己雖然只有小學文化,但能寫出很多土生土長的重慶人都寫不出來的方言字。
昨天,他把自己自創的一些重慶方言字和註解交到了重慶晚報記者手中。
閻烈彬說,嶽父是鄉裡的私塾老師,自己也算是半個文化人,上世紀60年代,他是鄉裡的活躍分子,成了巴南區天池鄉的掃盲員,特別喜歡鑽研本地人說的方言,但當時,很多字有發音寫不出來,自己就想著造字。
一場雞瘟發明了「go」
1968年,一場無情的雞瘟襲來,鄉裡養的很多雞都死了,閻烈彬就將死掉的雞帶到後山的橘子樹下,挖了很大的一個坑,把它們埋了。
「病死的牲畜不能吃,只能埋,但重慶方言不說『埋』,說『go』,但這個字怎樣寫,沒人知道。」閻烈彬說,當時自己就開始想著給「go」造字。
還未從雞瘟傷痛中走出來,喜歡鑽研的閻烈彬就琢磨起來。「填埋先要有坑,上面要有土。」閻烈彬說,經過幾天思考,他認為「go」字應該是上面一個「土」,下面一個「穴」。
造完「 」字,閻烈彬興奮地跑去找嶽父請教,得到肯定。
公雞打鳴是叫「 」
由於在鄉下經常看到和聽到公雞打鳴,有一次,閻烈彬突然來了靈感,要把公雞的打鳴聲用字寫出來。
閻烈彬說,公雞打鳴有三部曲,第一步,仰天長叫;第二步,平著身子尖叫;第三步,低頭鳴叫。他造字時就想到用「口」代表雞嘴,「九」代表雞身,根據位置變動組合成三個字代表叫聲。
第一個字仰天長叫「gi」,「口」在身子「九」上;第二個字平身尖叫「géi」,「口」與身子「九」相平;第三個字低頭鳴叫「gi」,「口」在身子「九」下面,預示著嘴離地很近。
想是這麼想的,但是不是真的就這麼寫呢?閻烈彬還是跑去向權威的嶽父大人求證,嶽父看完女婿造的字,點了點頭,稱是造準了。
語言專家稱造字很形象 閻烈彬自創的方言字是不是真的造準了?昨天,重慶晚報記者向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毛遠明教授求證,看過閻烈彬的造字後,他認為這些方言字很形象,並不是瞎編造。
毛遠明說,在宋代以前,重慶人對jg的發音不分,比如解(j i)開,重慶人會念解(gi)開,所以閻烈彬發明的「 」字很形象,與「窖」字很有可能相通。
另外,公雞鳴叫聲是屬於象聲詞,來源詩經,是「唧唧」或者「喈喈」,閻烈彬的字屬於地方百姓自創方言字,並不是瞎編造。(重慶晚報記者 周小平攝影報導)
看看這些方言字 造字達人有寫法
(qìn),從地下冒出的水。造句:這個地方好潮溼,主要是地上在(qìn)水。
(su),無腳動物的行走,因為沒有腳,蟲字少一點。造句:他走在草叢裡,看見一條菜花蛇(su)過來了。
(k),兩邊是堅硬的固定物體,中間有細縫,東西塞進去了。造句:他的腳k在石縫裡了。
(géi g),農家木門,先關一扇,再關一扇,先後發出的聲音。
(ni),發嗲的意思。造句:你看,這個娃兒又在跟爸爸撒嗲了。
生僻字讀法大搜索
三個土念垚(yao)三個牛念犇(ben)
三個手念掱(pa)三個田念畾(lei)
三個馬念驫(biao)三個羊念羴(shan)
三個犬念猋(biao)三個鹿念麤(cu)
三個魚念鱻(xian)三個貝念贔(bi)
三個毛念毳(cui)三個車念轟(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