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古老的絕句,一句一絕,句句不相聯屬,沒有起承轉合的關係,完全靠內在精神統籌全篇,非常難以把握。它最早出自陶淵明的詩集,但據說原詩是顧愷之所寫,陶淵明摘其精華,遂成絕句。杜甫對其繼承發揚,寫出了一首絕唱,著實驚豔了世人一把。隨後,蘇軾又嘗試著寫了一首,沒成功,歸入平庸了。蘇軾以後,這種絕句就滅絕了。
陶淵明時代,詩的體裁還少,他詩集裡這首《四時》,可以說具有裡程碑意義:
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寒松。
這首詩的四句,分別寫春夏秋冬一景,春水汪洋滿溢,夏雲變幻奇麗,秋月明耀萬裡,冬嶺寒松傲立。這四個景物之間沒有聯繫,但是它們都表現得精神飽滿,氣概不凡。這種精神象徵便是內在的聯繫。盛唐時代,五絕以李白、王維為代表,七絕以李白、王昌齡為代表,絕句發展到巔峰,基本都是起承轉合的布局,並沒有像《四時》這麼寫的。
杜甫被稱為眾體兼備的詩人,唯有絕句是他的弱項,為了開拓創新,他進行了很多嘗試,其中就包括《四時》這種寫法。在成都草堂定居以後,杜甫創作了《絕句四首》,其中的第三首,採用了這種寫法。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這四句不但各說一景,互不相屬,而且還兩兩對仗,遂成為千古奇作。這首詩通過描寫成都草堂的環境,表達自己喜悅、舒適的心情。翠柳依依,黃鸝婉轉,白鷺展翅,晴空萬裡,可以說賞心悅目。開窗遠望,遠處的崇山峻岭上積雪皚皚,千年不化;門前的浣花溪裡,停泊著萬裡之外的商船。後兩句,可以說意境開闊,精氣神很充足。
對杜甫的這首絕句,後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雖非正格,自是絕唱」,是說絕句不該這麼寫,但是杜甫寫成了絕唱。「極盡寫物之工」,是說它前兩句顏色搭配得好。「七言律壯語,而為絕句」,是說它後兩句氣象開闊。可以說,這種古老的絕句,被杜甫寫出了驚豔的感覺,一下就達到了巔峰。此後,蘇軾仿又寫了一首,「蓋用杜老詩意也」,但沒成功。
蘇軾是大文豪,詩詞文章,書法繪畫,無所不精。他喜歡挑戰各種體裁,比如集句、迴環詩、拗口詩,等等,怎麼高難度怎麼玩。在七言絕句《溪陰堂》中,他模仿了杜甫。
白水滿時雙鷺下,綠槐高處一蟬吟。酒醒門外三桿日,臥看溪南十畝陰。
蘇軾這首詩和杜甫的完全一樣,四句四個景,互不相關,兩兩對仗。但是功力和意境遠遠比不上杜甫,很平庸,就沒引起任何重視。這種寫法,也隨著蘇軾這首詩的失敗,滅絕了。蘇軾這首詩如果能成功,又會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後人羨慕他,還會有人繼續嘗試。蘇軾寫失敗,自然給別人以藉口:蘇軾都寫不好,我還出什麼醜,還是老老實實寫議論體吧。
這種古老的絕句,在陶淵明的詩集裡亮相,在杜甫筆下,驚豔了我們,隨後又在蘇軾筆下歸於平庸,並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根本原因,還是這種布局不好寫,既沒有起承轉合的絕句寫起來自然,更沒有議論體絕句寫起來酣暢。精深如杜甫,只寫出一首絕唱;才大如蘇軾,都寫成了平庸;其他的詩人,自然就不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