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
《絕句四首其三》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這首詩,我們讀著感覺啊就很像是一首很平靜的家常詩,或者說是一首有一點點田園⻛味的詩。
你看,「兩個⻩鸝鳴翠柳」,這早上一起來,或者是中午睡覺一起來,總之是抬頭一望,看⻅窗外有翠柳。這一⻩一綠,這種色彩的搭配就能看出詩人的心情是很不錯的!那詩人心情要是不好的話,那可能就不是⻩鸝,也許就是烏鴉,翠柳呢那可能也不是翠柳,就是殘柳。兩個⻩鸝在翠柳上鳴叫,是他著意捕捉的。
我們要明白啊,詩人寫詩首先是基於基本的事實在寫,但是詩人的主要任務不是紀實,不是像我們寫速寫、畫素描,把這棵樹畫下來,把這兩隻⻦畫下來。詩人寫詩主要是為了抒發自己的主觀情感,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一切情語皆景語」。說白了,這句詩看上去寫的是景,其實呢是他所要想說的情,所以「兩個⻩鸝鳴翠柳」這是杜甫寫的,他想寫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他現在寫了兩隻⻩色的小⻦在翠柳枝上鳴叫,這就是說它的色調是暖的,是鮮明的,是歡快的,他的心情是不錯的。
杜甫為什麼心情不錯?那是因為他在成都草堂裡頭住得舒心。之前我們讀杜甫的詩都很沉重,叫自己老杜、叫妻子老妻瘦妻。因為他現在在成都,生活比較舒適,有劍南⻄川節度使兼成都尹、御史大夫裴冕照顧他。裴冕走了之後,後來又來了他的好朋友高適,任劍南⻄川節度使。高適走後呢,又來了個朋友嚴武,這個朋友當然比他小了十四歲,嚴武的父親嚴挺之在玄宗時做過尚書左丞。這麼說吧,杜甫來到成都,雖然也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雖然也回憶諸葛亮「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使英雄淚滿襟」,他寫英雄,但畢竟在成都這兒生活是比較安逸了。這麼多朋友幫襯著,而且成都遠離戰亂,也遠離了政治中心⻓安,可以舒舒服服地、安安靜靜地看點書,吟點詩,喝點酒,逛逛他的菜園子園子。所以在成都時期啊,他寫了大量的田園題材,這是有原因的。
杜甫說「兩個⻩鸝鳴翠柳」之後,接著有顏色,「一行白鷺上⻘天」。你沒感覺到這是一個特別祥和的慢生活節奏嗎?詩人看這兩隻小⻩鸝,在翠綠的柳葉柳枝上鳴叫,又看到一行白鷺緩緩地⻜上了⻘天。藍天有藍色,還是瓦藍瓦藍的,還有白色,有⻩色,有綠色,你看這不就是一副⻘綠山水畫嗎?心情是相當的好。
在心情之外,還有什麼呢?還有雪景,「窗含⻄嶺千秋雪」。你想這是春天的事啊,春天怎麼會出現雪景呢?向⻄看遠處的雪山,皚皚在望,真是心情好得不得了!為什麼呢?這說明詩人在尋覓美景,他不但看到了眼前美景,其實眼前的也不叫什麼美景,都是平常景象,但詩人心情是好的,因此,所⻅之處無一不是美景。近處看了還不夠,還要向遠處找。「窗含⻄嶺千秋雪」這是一個⻛景畫,為什麼叫「窗含⻄嶺」?這個窗就像是宋元的小山水畫似的,畫在團扇上那種感覺,對不對?大家知道蘇州園林的特點,有一個小格子,格子上開一小窗,從那小窗裡望出去有一樹梅花開。「窗含⻄嶺千秋雪」,誰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只是王維的專屬,杜甫也能寫。要麼說杜甫是詩聖!這「聖」,一方面說的是道德,另外一方面說的是什麼樣的詩都寫得來。
你也許會說,唉喲!那老杜這麼高興都能叫小杜了。這麼高興,這麼歡快,就不會再天天關注家國情懷、治國平天下,不會將百姓疾苦記心間了吧!就像他自己說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我告訴你,他不是王維,也不是柳永,杜甫就是杜甫。眼前有美景,遠方有美景,但也忘不了國家。這就是什麼呢?生活中的每一點、每一滴都有家國情懷在心中。大家會說,上哪找家國情懷呀?有啊,最後一句就出來了,「⻔泊東吳萬裡船」。
這句詩要先解釋一下知識點,根據範成大《吳船錄》記載:「蜀人入吳者,皆從合江亭登舟,其⻄則萬裡橋。杜詩『⻔泊東吳萬裡船』,此橋正為吳人設。」他的意思是說,意思是說,四川人要去東吳也就是現在江浙一帶出差,如果走水路。那就要從合江亭登船,現在是很有名的經典,當年是著名的碼頭。在合江亭以⻄,就是萬裡橋,萬裡橋以⻄就是杜甫草堂。這三點就是這樣的地理位置。之所以叫做萬裡橋是因為,三國的時候諸葛亮在此地設宴,送大臣費禕出使東吳。費禕感慨,「萬裡之行始於此橋」,所以這座橋叫萬裡橋。所以杜甫所說的⻔泊東吳萬裡船,說的就是停在合江亭和萬裡橋附近的船。
杜甫之所以說「⻔泊東吳萬裡船」,而不是「⻔泊成都好多船」那就是要強調,人們從成都運貨到江浙,說明什麼問題呢,說明當時水上的商道重新開通了。戰亂雖然還在,但是老百姓生活正在恢復,國家經濟正在恢復,用這樣一個景象從側面烘託這個意思,點出了詩的主旨。
詩人一看,雖然我現在已經離開了⻓安,雖然我現在已經不在洛陽,雖然我現在遠離了政治中心,雖然我現在還在操心,我看到⻔口停泊的即將奔赴東南各地的船,船上全是貨,我想我們這個國家正在復甦,我們的國運正在復甦,我的心裡非常地欣慰。因為這種欣慰和欣喜,看到眼前無處不是美景,我們得這麼來理解這首詩。
所以你看,詩人有很多種,有的詩人就是單純地寫景,王維「獨坐幽篁裡,彈琴復⻓嘯」是吧?「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對不對?這就是很純粹的個人世界。
還有像李白啊,「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兒寫自個很孤獨,對不對?但你發現了沒有?杜甫無論是自己處在痛苦孤獨當中,還是獨自在欣賞美景當中,他最後結束的地方總是經意或者不經意,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會點出自己這個個體和國家、老百姓的關係。這是什麼呀?這就是家人、國家時時常繫心間,這就是那歌唱的「祖國常在我心中」。
常聽人說,所以今天我們讀這首《絕句》,看似小,實則大,看似淺,實則深,看似好像只是紅⻩藍綠,但實際上其中的深意卻不絕如縷。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時期,成都尹嚴武入朝,當時由於「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嚴武還鎮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