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終於結束,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終於可以告別顛沛流離的生活。此時的杜甫心情也就暫得愉悅。當生機盎然的春天來到的時候,草堂周圍的一切也都變得美不勝收。在此情此景中,杜甫又會怎樣表達他的喜悅之情呢?
【誦讀】
誦讀專家:雅坤(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指導)
【書寫】
書寫專家:龍開勝(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講解】
講解專家:李山(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絕句》講解
專家 | 李山(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甫的名篇《絕句》。
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怎樣的?
杜甫大家很熟悉,在古典詩歌創作上,在各種體式上應該說都達到了很高的境地,那麼其中就包括《絕句》。這首詩寫作於杜甫整個漂泊在西南天地之間的一個作品。杜甫的詩又叫詩史,就是他趕上了一個大時代,遭遇了唐朝由勝轉衰、爆發安史之亂的時期。爆發安史之亂以後,杜甫有一段時間流落在戰亂中,其間寫了三立三別,然後到了四川做人家幕僚,投奔了一個叫嚴武的人、一個節度使,如此他生活相對平靜,故而在這個時期他寫了很多詩。
實際上老杜的詩到了四川以後格律上越來越精彩,所以他的《秋興八首》是精彩絕倫的作品,當然我們不是講《秋興八首》,我們要講的是另外一首短詩,這就是「兩個黃鸝鳴翠柳」。這首詩一般學者都認為作於公元746年,此時杜甫在草堂生活。杜甫草堂今天在成都,我們去都能看到。這段時期相對來說生活是比較安定的,所以杜甫寫了不少的詩。其中就有這麼一首寫春光的詩,這就是「兩個黃鸝鳴翠柳」。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這是一首七言,「兩個黃鸝」,黃黃的鳥,在中國黃鸝較多的有黑枕黃鸝,有白、黑色的,而主要是黃色的,它們很會鳴叫,聲音很悅耳,黃鸝是候鳥,它來了便代表春天來了,這也是黃鸝之所以能跟翠柳相結合的原因,「兩個黃鸝鳴翠柳」。
在他寫詩的時候,他未必是對著一棵柳樹看上邊有沒有黃鳥,這只是一個印象。他在印象中綜合了這種美好的東西,把它們抓在一起,「兩個黃鸝鳴」,滴溜溜地叫,「翠柳」,這個「翠」字好,「翠」,我們今天說有翡翠,一般是綠色的,所以翠是形容綠色的,形容綠得仿佛顏色要滴下來。而黃鸝、翠柳,即是將嫩黃色與翠綠色加在了一起。這就是「兩個黃鸝鳴翠柳」,柳樹上有黃鸝。
「一行白鷺上青天」,究竟那個「行」是一個跟著一個走,還是來了一排往高處飛呢?我們可以做不同的想像。總而言之,這裡用了「一行」,不是一群、不是一幫,詩人是要故意勾勒出這線條,使整個畫面具有整潔的美感,不致畫面之間衝突,用「兩個黃鸝」搭了「一行白鷺」。杜甫的四川生活相對平靜,看到的是黃鸝、白鷺,他將這些組織起來傳達給大家,從而把詩人自己的喜悅表現出來了。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窗含西嶺千秋雪」,草堂往西看就是山峰。四川盆地的西部,我們很熟悉,有汶川、映秀等地。而實際上它的西邊就是緊貼青藏高原的東面,儘是崇山峻岭,像岷山,那裡的雪千年不化,在成都平原上,在春天這個空氣透明度極好的時候往西看,千裡的岷山上頂著的是千秋雪,多少年都不化的雪。這個景象至此發生了變化,把「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近景春光跟遠處的高山、千年的積雪聯繫起來了,它使這個光景更加地清爽。
另外這裡展現的心胸頗大,「窗含西嶺千秋雪」,若是坐北朝南,即他的右手方向看到的是這樣的光景,蕩開去,意象非常生動。其中的「窗含」,寫到了他的家,詩人回到了草堂,而屋內的西窗是長期與他相伴的,像老天爺專門賣給他們的一張畫,一看便可看到岷山,看到岷山千年的雪。這是西面,「窗含西嶺千秋雪」。
其後,則又回到了門,窗對門,西對東,「門泊東吳萬裡船」,東吳就是今天的江蘇,實際上也可以泛指長江下遊。岷江在都江堰,而都江堰那兒劃成內江、外江,然後向下流淌,遂造就了成都平原的繁榮和富饒,且這兩個江將來還要匯合到一起,然後注入長江再往東流。
所以「窗含西嶺千秋雪」,首先,高大的山峰、千年的積雪,這映現了一種時間的同時也表現了空間,而後一句「門泊東吳萬裡船」,走向東方的萬裡之船,與「千秋雪」寫時相對,「萬裡船」寫的是空間,表現一種好大的心胸。「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就把他在小院裡看到的這種光景轉回到他的住處,也可以說轉回到了他自己。「窗含」的「含」字是表達主動的意思,仿佛這個小窗子就把西嶺的千秋雪含了進來。所以一個「含」字便用得很是講究。「門泊東吳萬裡船」,「泊」字便不像「含」字那麼具有主動性,但我們也可以理解成是在門前,一出門就有,十分方便。
所以這兩句他收回到自我,雖然他住在一個草堂裡面,看到眼前的美景,這大自然賜予的豐厚的賞賜,但是他的內心世界實際上不在此情此景,或者說這種景感動了他,描述了它,但是詩人畢竟是一個「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人,所以他想的是千年的事情,想的是萬裡的事情。所以這首詩中並不是無我。一種美好的光景感動了他之後使他興奮,使想得更多的是千秋萬代的事情、千裡之外的事情,所以他把主體性無形中悄悄地推到了你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