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資源庫:杜甫《絕句》

2020-12-13 騰訊網

安史之亂終於結束,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終於可以告別顛沛流離的生活。此時的杜甫心情也就暫得愉悅。當生機盎然的春天來到的時候,草堂周圍的一切也都變得美不勝收。在此情此景中,杜甫又會怎樣表達他的喜悅之情呢?

【誦讀】

誦讀專家:雅坤(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指導)

【書寫】

書寫專家:龍開勝(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講解】

講解專家:李山(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絕句》講解

專家 | 李山(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甫的名篇《絕句》。

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怎樣的?

杜甫大家很熟悉,在古典詩歌創作上,在各種體式上應該說都達到了很高的境地,那麼其中就包括《絕句》。這首詩寫作於杜甫整個漂泊在西南天地之間的一個作品。杜甫的詩又叫詩史,就是他趕上了一個大時代,遭遇了唐朝由勝轉衰、爆發安史之亂的時期。爆發安史之亂以後,杜甫有一段時間流落在戰亂中,其間寫了三立三別,然後到了四川做人家幕僚,投奔了一個叫嚴武的人、一個節度使,如此他生活相對平靜,故而在這個時期他寫了很多詩。

實際上老杜的詩到了四川以後格律上越來越精彩,所以他的《秋興八首》是精彩絕倫的作品,當然我們不是講《秋興八首》,我們要講的是另外一首短詩,這就是「兩個黃鸝鳴翠柳」。這首詩一般學者都認為作於公元746年,此時杜甫在草堂生活。杜甫草堂今天在成都,我們去都能看到。這段時期相對來說生活是比較安定的,所以杜甫寫了不少的詩。其中就有這麼一首寫春光的詩,這就是「兩個黃鸝鳴翠柳」。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這是一首七言,「兩個黃鸝」,黃黃的鳥,在中國黃鸝較多的有黑枕黃鸝,有白、黑色的,而主要是黃色的,它們很會鳴叫,聲音很悅耳,黃鸝是候鳥,它來了便代表春天來了,這也是黃鸝之所以能跟翠柳相結合的原因,「兩個黃鸝鳴翠柳」。

在他寫詩的時候,他未必是對著一棵柳樹看上邊有沒有黃鳥,這只是一個印象。他在印象中綜合了這種美好的東西,把它們抓在一起,「兩個黃鸝鳴」,滴溜溜地叫,「翠柳」,這個「翠」字好,「翠」,我們今天說有翡翠,一般是綠色的,所以翠是形容綠色的,形容綠得仿佛顏色要滴下來。而黃鸝、翠柳,即是將嫩黃色與翠綠色加在了一起。這就是「兩個黃鸝鳴翠柳」,柳樹上有黃鸝。

「一行白鷺上青天」,究竟那個「行」是一個跟著一個走,還是來了一排往高處飛呢?我們可以做不同的想像。總而言之,這裡用了「一行」,不是一群、不是一幫,詩人是要故意勾勒出這線條,使整個畫面具有整潔的美感,不致畫面之間衝突,用「兩個黃鸝」搭了「一行白鷺」。杜甫的四川生活相對平靜,看到的是黃鸝、白鷺,他將這些組織起來傳達給大家,從而把詩人自己的喜悅表現出來了。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窗含西嶺千秋雪」,草堂往西看就是山峰。四川盆地的西部,我們很熟悉,有汶川、映秀等地。而實際上它的西邊就是緊貼青藏高原的東面,儘是崇山峻岭,像岷山,那裡的雪千年不化,在成都平原上,在春天這個空氣透明度極好的時候往西看,千裡的岷山上頂著的是千秋雪,多少年都不化的雪。這個景象至此發生了變化,把「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近景春光跟遠處的高山、千年的積雪聯繫起來了,它使這個光景更加地清爽。

另外這裡展現的心胸頗大,「窗含西嶺千秋雪」,若是坐北朝南,即他的右手方向看到的是這樣的光景,蕩開去,意象非常生動。其中的「窗含」,寫到了他的家,詩人回到了草堂,而屋內的西窗是長期與他相伴的,像老天爺專門賣給他們的一張畫,一看便可看到岷山,看到岷山千年的雪。這是西面,「窗含西嶺千秋雪」。

其後,則又回到了門,窗對門,西對東,「門泊東吳萬裡船」,東吳就是今天的江蘇,實際上也可以泛指長江下遊。岷江在都江堰,而都江堰那兒劃成內江、外江,然後向下流淌,遂造就了成都平原的繁榮和富饒,且這兩個江將來還要匯合到一起,然後注入長江再往東流。

所以「窗含西嶺千秋雪」,首先,高大的山峰、千年的積雪,這映現了一種時間的同時也表現了空間,而後一句「門泊東吳萬裡船」,走向東方的萬裡之船,與「千秋雪」寫時相對,「萬裡船」寫的是空間,表現一種好大的心胸。「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就把他在小院裡看到的這種光景轉回到他的住處,也可以說轉回到了他自己。「窗含」的「含」字是表達主動的意思,仿佛這個小窗子就把西嶺的千秋雪含了進來。所以一個「含」字便用得很是講究。「門泊東吳萬裡船」,「泊」字便不像「含」字那麼具有主動性,但我們也可以理解成是在門前,一出門就有,十分方便。

所以這兩句他收回到自我,雖然他住在一個草堂裡面,看到眼前的美景,這大自然賜予的豐厚的賞賜,但是他的內心世界實際上不在此情此景,或者說這種景感動了他,描述了它,但是詩人畢竟是一個「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人,所以他想的是千年的事情,想的是萬裡的事情。所以這首詩中並不是無我。一種美好的光景感動了他之後使他興奮,使想得更多的是千秋萬代的事情、千裡之外的事情,所以他把主體性無形中悄悄地推到了你眼前。

相關焦點

  • 未來講堂|杜甫《絕句》誦讀:吳俊全
    未來講堂|杜甫《絕句》誦讀:吳俊全 2020-09-30 0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5.絕句-唐.杜甫:全對仗經典樣板詩詞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時期,成都尹嚴武入朝,當時由於「安史之亂」,杜甫(這裡學習杜甫專題)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嚴武還鎮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這個時期杜甫的詩作充滿了喜悅,極富亮麗的色彩,意境明麗悠遠。
  • 【唐】杜甫《絕句》
    【文稿】《絕句四首其三》 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說白了,這句詩看上去寫的是景,其實呢是他所要想說的情,所以「兩個⻩鸝鳴翠柳」這是杜甫寫的,他想寫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他現在寫了兩隻⻩色的小⻦在翠柳枝上鳴叫,這就是說它的色調是暖的,是鮮明的,是歡快的,他的心情是不錯的。杜甫為什麼心情不錯?那是因為他在成都草堂裡頭住得舒心。之前我們讀杜甫的詩都很沉重,叫自己老杜、叫妻子老妻瘦妻。
  • 杜甫《絕句》賞析與新唱
    這首詩其實是沒有題目的,「絕句」兩個字是詩歌的體裁。絕句一共四句,每句五個字就叫五言絕句,每句七個字就叫七言絕句,所以這是一首七言絕句。沒有題目的一個可能原因,就是這首詩好像也沒有什麼需要特別強調的東西。四句詩寫了四個場景,像四幅畫一樣,那麼咱們就一幅一幅來看這些畫。首先我們要明確,這首詩作於成都郊區的草堂。
  • 未來講堂|杜甫《絕句二首》其一 誦讀:廖菁
    未來講堂|杜甫《絕句二首》其一 誦讀:廖菁 2020-10-16 0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杜甫《戲為六絕句》是古代最早的論詩絕句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大詩人。出生於河南鞏縣。兩次應進士舉試落第,曾漫遊各地,後寓居長安近十年。安史之亂爆發並陷長安,逃奔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因疏救房綰貶華州司功參軍。後棄官攜家入川,在成都尹嚴武幕下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晚年離開成都經渝州、夔州等地出川,漂泊於荊、湘一帶,最後貧病交困逝於耒陽舟中。
  • 杜甫詩歌之《杜甫·絕句》賞析
    本文來源於:古詩文賞析gswsx.cn絕句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6)「絕句」是詩的名稱,並不直接表示詩的內容。這種形式便於用來寫一景一物,抒發作者一瞬間的感受。詩人偶有所見,觸發了內心的激情,信手把詩人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一時不去擬題,便用詩的格律「絕句」作為題目。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詩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
  • 【用日語讀唐詩】杜甫——絕句
    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日本學生也會誦讀一二。「漢詩」可以說是日本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用日語讀唐詩?聽起來萌萌噠!人民網日本頻道將每期為大家送上一首優美的漢詩,今天這首是杜甫的《絕句》,一起來欣賞吧。
  • 一種古老的絕句,起源於陶淵明,驚豔於杜甫,滅絕於蘇軾
    有一種古老的絕句,一句一絕,句句不相聯屬,沒有起承轉合的關係,完全靠內在精神統籌全篇,非常難以把握。它最早出自陶淵明的詩集,但據說原詩是顧愷之所寫,陶淵明摘其精華,遂成絕句。杜甫對其繼承發揚,寫出了一首絕唱,著實驚豔了世人一把。隨後,蘇軾又嘗試著寫了一首,沒成功,歸入平庸了。
  • 中華經典 杜甫《登高》
    唐大曆二年(公元767年)重陽節時,杜甫登高抒懷。此時杜甫患有嚴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頓。
  • 十首最經典的五言絕句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這首《靜夜思》就是一個榜樣,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此詩極為流行,有唐人的地方就有這首詩。(中華第一詩!絕句的代表作!)
  • 詩聖杜甫在「絕句」的創作中,相比前人有哪些開拓?
    也就是說,時代對絕句提出了創新的要求。杜甫就以其獨具的慧眼,橫溢的才華順應了時代的要求。他首先在絕句的題材上作了大膽的創新嘗試。他把「安史之亂」後的社會現實和個人憂患困苦、流離顛沛的生活經歷寫入自己的詩中,其中有不少寫入了絕句中。杜甫愛詠國家大事,在他的100多首絕句中,專詠國事的就有30餘首,佔四分之一。
  • 「詩聖」杜甫首創的一種絕句,後代詩家紛紛效仿
    拋開此詩名句不說,這首絕句讀來只有議論和道理,卻無絲毫意境之美。實際上,這類絕句確實是為議論而創的,名為「論詩絕句」,也就是用絕句的方式來議論詩歌。這種論詩絕句早在唐代便已有之,其首創者便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詩聖」杜甫。
  • 杜甫的一首絕句,娓娓道來,後兩句描寫生動,更雄視一代
    杜甫是盛唐傑出詩人,他雖然胸懷大志、心系蒼生,卻一生仕途坎坷,屢屢被命運作弄。晚年的詩聖在朋友們的幫助下,生活條件終於有點好轉,也安心寫詩,並總結了很多寶貴的創作經驗。杜甫的詩歌題材廣泛,古體詩、律詩、絕句都非常擅長。
  • 杜甫一口氣寫下六首絕句,嬉笑怒罵整個詩壇
    杜甫的七律是十分工整的,並且沒有任何雕琢的痕跡,語句都很自然,絲毫不影響情感的抒發。所以,很多學習寫律詩的人都以杜詩為樣本。其實,杜甫還有一個很大的貢獻,那就是擴展了絕句表現的內容,不論什麼題材,他都可以寫成絕句。
  • 杜甫最美5首絕句,讀完拍案叫絕,字字有真情,有境界,讓人佩服
    其三、杜甫詩中呈現高絕的筆力。杜甫之詩,精工錘鍊,用韻響亮,命意深切,思想厚重,而情懷則博大雄渾,這是杜甫筆力和思力高標之處。值得後輩人細細揣摩和學習。因此,王和尚特地選取杜甫經典五絕,加以解析,敬獻諸君。藉此可體味杜甫思想之深沉,愛國之熱情,生活之熱愛以及他純粹真摯的性情。
  • 《戲為六絕句》:杜甫對初唐四傑的一錘定音
    這個爭論,最後在杜甫的一系列作為文學評價的絕句中直接給出了定論:戲為六絕句 杜甫其二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其三縱使盧王操翰墨,劣於漢魏近風騷。絕句其二:四傑當時的文章,被人們取笑輕薄,現在取笑的人都灰飛煙滅了,四傑的詩詞卻萬古流傳。絕句其三:四傑的詩,像《詩經》《楚辭》,不如漢魏古風,但是他們就像那千裡馬縱橫馳騁,不像你們這些玩意兒一跑長途就廢。這個評價就相當高,後世對四傑的評價也就基本以杜甫為定論。
  • 賞析║杜甫《絕句二首》其二
    名作賞學mingzuoshangxue葵杜甫《絕句二首》其二說二、寫作時間和背景根據杜甫同時寫作的《絕句二首》其一來看,燕子飛來這一物候表明這首絕句寫的應該是春分時節。杜甫自從躲避兵災,逃離成都,經歷了「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當時正有家難回。
  • 杜甫的一首《戲為六絕句》,是對初唐四傑最高的評價
    詩聖杜甫曾經寫過一組《戲為六絕句》,其中第二首是針對初唐四傑的評價,詩中寫道: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可以說,杜甫的這首詩是對初唐四傑最高的評價和讚賞。在杜甫的這首《戲為六絕句》中,杜甫客觀地談到: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在初唐時期,詩歌環境還沒有異常成熟的條件下,他們的作品已經達到最高的造詣和境界。雖然有人指責他們的文章是輕薄的,並被守舊而古板的文人笑話,杜甫打抱不平地說道:你們這些文人,在歷史的潮流中根本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只能身名俱滅,而初唐四傑的詩文則會流芳千古,江河不廢。
  • 杜甫《絕句二首·其二》的譯文、賞析
    這首詩《絕句二首》中的第二首,寫於公元764年暮春,當時詩人杜甫正漂泊西南,住在其在成都的草堂。全詩描寫出了暮春時的美麗景色,濡飽墨於紙面,抒發了詩人的思鄉之情。《絕句二首·其二》的原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