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冢兩字蘊含的文化淵源,竟然與科學教育有關#科學思維看百態#

2020-09-04 國丹老師

「冢」字即便想的到,難免也有人會提筆忘字。筆者之前就是其中一個。細看兩字筆畫數一樣,「家」字一「點」在上,「冢」字一「點」在下。

其中奧妙何在?

小學生初學生字,如果強記多寫,難免死記硬背,握筆手勢還容易寫變形;如果說文解字,難免生搬硬套,思維打不開還容易被制約。從拆識法入手,通過分析聯想組合的字義,更符合科學學字原理。

因為不求對錯,結合生活知識各抒己見,孩子們的參與意識能快速調動起來。在拆識的過程中,理解和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和培養。

如「家」字的組詞是「住家」,指住房。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很容易聯想到過去的自建房,多帶尖頂。講究的,會在尖頂上雕龍刻鳳鑲嵌寶物。這樣,孩子們就找到了「家」字上一「點」的來源。

「冢」字的組詞是「墳冢」,即小墳墓。孩子們很容易注意到「冢」字下面有一「點」,聯想到墳冢裡會放寶物(有的會說的出「陪葬品」)。

這樣,既看出家與冢兩字的區別,又找到了兩字的關聯。課堂上,孩子們又激動又驕傲,都說「以後想忘也忘不掉了。」還有一點很重要,孩子們提高了理解和聯想能力,對以後的生字學習更有幫助。

如果指導孩子查字典,就會知道「豖」是「腳被綁住不能跑動的豬」。這樣對理解「冢」字的造字創意,甚至對古人「視死如生」的淵源文化,會不會有幫助?

你怎麼看?請評論留言!

感謝你的閱讀!

相關焦點

  • 家庭教育提分法#科學思維看百態#
    另外,教育科學與自然科學不同,學習者的情緒起重要作用。興趣與情緒正相關,興趣提不上來,情緒就會被壓抑。情緒的壓抑,必然制約學習的思維活躍度和思維能力。同時,幾天、幾個月、幾年的情緒壓抑,必然造成學習心理的扭曲。
  • 高校應積極營造創新科學主義教育文化
    而有關現代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知識普及則基本缺位。  這一點,西方國家表現得極為不同,它們非常重視科學主義教育。比如,美國的科普類講壇非常多,有一個類似中國《百家講壇》的TED演講論壇,演講者大多是科學家、創造家、教師、醫生,內容從物理、生物、醫學、工程、技術,到地理、時尚、設計,其宗旨就是傳播科學知識。這個講壇對於推動美國人民以及世界人民的科學素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 教育資訊丨如何對孩子進行科學思維教育?
    但是世界上也有很多事情是科學不能解釋的,很多領域是非科學的,同樣有很高的價值,比如宗教,也是我們人類文化的瑰寶。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有多元化的態度。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裡非常明確的指出,科學的認知方式有三個要素,第一個是事實依據,第二是邏輯關係,第三是審辯性思維,也就是批判性思維。那什麼是事實依據呢?
  • 通俗直白解釋中蘊含的深刻意義:你需要知道的科學思維
    我們旨在為您呈現有關人的培養和教育方面的、具有深度和廣度的信息。同時,筆者也在悟空問答不時回答一些有趣的問題,歡迎評論!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們將陸續奉獻一些關於人的智力、情商、思維、推理、先天、後天、技巧、能力、素養、心理、性格、人格、行為、遺傳、環境等方面的知識與故事,相信對您會有所啟迪!
  • 對宗教與科學的思考
    習大大似乎把宗教與科學看成是對立的(但願我的理解是錯誤的)。習大大講宗教問題時說:要加強對青少年的科學世界觀宣傳教育,引導他們相信科學、學習科學、傳播科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習大大為何如此強調科學問題?因為,在馬列主義或者我黨的一貫理論裡,科學和宗教是對立的。
  • 愛因斯坦名言蘊含的教育底線,家長不知傷孩子#科學思維看百態#
    愛因斯坦第二句教育名言,是在1936年美國高等教育紀念年會上說的:「教育是忘掉了在校學到的東西,留下的的獨立思考和工作的能力素質。」這是教育教學的一條底線。例如,「三年級前學習閱讀,三年級後閱讀學習。」這是學校老師都知道,許多家長也聽說過的。「閱讀學習」,是三年級後要掌握的基本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遺憾的是,三年級後閱讀學習不達標的孩子的比例很高。相反的現象是,孩子會背了、考試過關或考試成績好,就認為閱讀部分OK了,許多老師和家長也這麼看。其實,現行考試的範圍,都是老師上課講過、反覆練習複習的。
  • Stem科學教育與批評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
    科學是什麼,估計給個完備的定義很難,但雖然難,大致人們不會在本義上有太大的偏解。而今天,高度流行的一個詞彙,「批判性思維」,其本義,卻被很多人偏解。可能因為,它看起來是個褒義詞,因此,凡是鼓吹說是培養批判性思維,就被大家追捧,因而,其字面的偏解帶來的可能是教育方法,教育內容的更大的偏差。
  • 思維科學與教育中心第三屆成果展示年會召開
    2020年12月10日—11日,正值錢學森誕辰109周年之際,《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研究與實驗》總課題結題會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思維科學研究所思維科學與教育中心第三屆成果展示年會在京召開。12月10日下午,《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研究與實驗》總課題結題會在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舉行。
  • 強化科學思維意識 提升科學思維能力
    強化科學思維意識 提升科學思維能力——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須樹立的思維方式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戰,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勢頭得到初步遏制,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 【腦科學與教育】看「腦科學」引發的課堂與學習模式改變
    腦科學的研究最為關鍵的領域還在於塑造人腦本身,而教育的實質其實就是在發展和建構我們的大腦。今天,現代化的教育已經無法脫離對腦科學的研究。任何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習品質的提升;任何一項知識的獲取、合作的建立、行為的變化、情緒的調節;以及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反應力和自控力的養成都與腦科學密不可分,其背後都是對大腦的深層認識與科學塑造。
  • 青橙科學思維營啟動,探索科學思維之旅
    為培養青少年具備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等學科核心素養,提升青少年的創新實踐能力,青橙創客教育聯合頂尖高校創新實驗室開展「青橙科學思維營」項目,該項目將為青少年帶來分學科主題創新課程與科研活動,讓青少年從調研入手,開拓思維,去了解科研實踐的完整過程,在更廣泛的領域中找到個人興趣。
  • 文化與科學:中醫的知識社會學解讀
    從中醫發展歷程看,「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構成其自古至今一以貫之的「內核」;經絡穴位、五臟六腑、陰陽平衡等學說形成「輔助假設保護帶」。在此意義上,中醫學理論體系完全夠得上是「進步的研究綱領」。 科學哲學實際上未能回答中醫作為文化和科學的矛盾問題。文化,人文教化,狹義上主要指文學藝術精神生活層面的內容。廣義的文化,泛指一切人類創造物——無論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
  • 科學教育助力科學普及,「1+1>2」
    「科學教師開展探究教學的能力有待提升。監測表明,教師探究式教學水平與學生科學成績有密切關係。」郝京華指出:「科學知識不等同於科學素養。」她告訴記者,科學素養有多個維度,除了科學知識,還包含科學態度、科學思維、科學興趣、工程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
  • 科技哲學未來焦點在科技倫理與科學文化
    學科歷史淵源 「科學技術哲學作為學科的興起與自然辯證法在中國的發展有著深厚的淵源。這一演進是由學科、建制與社會背景多種因素促成的。」劉大椿說。 「自然辯證法」研究由恩格斯在19世紀下半葉開創。
  • 為什麼說機器人教育是一種科學的探究方式
    機器人技術的進步將會對科學與技術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只有開啟機器人教育,才能使我們不在機器人時代落伍。 這種「記憶力教育」模式,與建設「創新型國家」所需的教育模式是背道而馳的。「創新型國家」所需要的教育模式的特徵應該是:活學活用、以學分+技能+思維技巧+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綜合因素評價學生的優劣、推行以用為主的學用結合、腦與手與身體與五官的綜合結合、鼓勵發散思維及冒險精神、重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主張學生的個性張揚、強調良好的道德品質教育等。
  • #科學思維看百態#
    教育要科學,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學性尤為重要。在調查或詢問影響孩子學習最主要因素中,學習興趣每每被排在前三位。相反,學習牴觸情緒增加,甚至厭學;學習負強化增加,相關知識的思維和運用關聯度下降等。類似學習興趣這樣的品性,培養和提升就能促進學習積極性與成效,打擊和貶低就要影響學習與發展,既是家庭教育底線。
  •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到我校開展紅色教育培訓
    2020年11月21日—22日,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師生黨員在該院黨委書記李春榮同志的帶領下到我校開展紅色教育培訓。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謝基昌教授、副院長曾繁花博士熱情地接待了「嘉」賓們。21日上午,開班典禮在成教樓307室舉行。
  • 中西方科學文化的同與不同
    十六、十七世紀的歐洲,當自然哲學家開始將理性探尋與經驗研究結合起來,形成新的科學方法,提出屬於科學共同體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宗旨的時候,一種在科學共同體內部的嶄新文化——科學文化便孕育成長。她是科學共同體圍繞科學活動所形成的一套全新的價值體系、思維模式、行為準則和社會規範。
  • 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現實意義
    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實踐根據,科學教育觀所要發展的是協調性的教育。在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過程中實現科學思維與人文思維協調互補,有利於克服科學與人文思維分裂的缺陷,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
  • 省小學科學思維與創新教學研討會
    出席本次活動的專家有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郝京華教授、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張紅霞教授、江蘇省教學研究室科學教研員盧新祈老師、南京市教學研究室教研員楊健老師、無錫市小學科學教研員季榮臻老師、南京市江寧實驗小學劉志春校長等。此外,還有省內各市科學教師前來觀摩研討,共計2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