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在孩子2—3歲的時候就開始發愁,在現在這個競爭這麼激烈的社會,讓孩子早點接受教育對孩子好處多多。
雖然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但是不少家長們往往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些忽略問題,從而沒有很好地把教育最重要的方面把握住。這也就導致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發生,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將來成材造成負面影響。
一、對孩子的教育不能過於功利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不錯,但是不要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過於功利化,把孩子當成實現自己目標和理想的工具,這對孩子很不公平,孩子不是一件機器,他們是帶有感情色彩的鮮活的生命,需要尊重,需要理解,需要自由公間。
過多的功利化會冷淡親子之間的感情,甚至產生代溝,導致孩子心理不健康,也就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甚至會無情地傷害到孩子的情感方面。
二、對孩子的教育不能過急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操之過急,大有拔苗助長的勢頭,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等待花開的過程,而不是像武功片裡的輸入內功一樣,三下兩下就輸入了成功了。
因此,父母們就算是再急也不能想著一天兩天就培養出一個好習慣,一天兩天就學會一堆知識,要放慢腳步,遵循自然的規律,讓孩子慢慢長大,慢慢接受知識,欲速則不達,並且成長的路是沒有捷徑可走的,自然也就急不來。
三、做好孩子的榜樣好過指手畫腳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畫面,父母站在一旁對孩子指手畫腳,卻不去親自動手教會孩子怎麼做。父母們做個好的榜樣,引領孩子或是帶領孩子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這才是最有益於孩子健康成長的教育方式。
而不是一味地指手畫腳,這樣子孩子即害怕又沒有學到,對孩子的自信心造成影響不說,還會影響到孩子的各種潛能的發揮,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一種很大的傷害。
四、注意因材施教,多給與鼓勵
很多父母有著強制性壓迫性教育行為,就是孩子明明不喜歡英語,偏要給孩子報英語興趣班,讓孩子痛苦不堪。教育家孔子在幾千年前就說了,對孩子的培養要注意因材施教,不要強迫孩子去學他們不喜歡的東西,興趣才是最好的孩子。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興趣,並幫助他們,鼓勵他們,少給壓力多給鼓勵,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