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從小都會面對同一個問題:如何有效地融入到這個社會之中?如何與其他人建立一個良好而又適宜的關係?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對於小孩子來說,很困難,因為他們沒有相應的經歷和經驗作為支撐;對一部分的父母來說,同樣也不簡單,因為為人處世之道,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
但是,如果我們把這樣的問題換一個角度來理解,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作為這個世界的主角,不要把他們作為與別人處理關係的中心,那麼一切又變得簡單多了。歸納起來,那就是教會孩子學會與他人進行配合和合作。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陷入在自我世界之中,往往不會在乎別人的關注和感受。在他們的心裡,只有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才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和重視,完全沒有想要與別人分享、配合的意識。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父母一定要發揮出自己教育的作用,引導孩子學會與他人進行配合和合作。
俗話說:「單絲不能線,獨木難成林!」
配合與合作,就是一群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一起進行努力,從而實現這個共同目標的過程。而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在懵懂無知的時候,形成一個積極、有益的配合和合作觀念。
青少年時期是孩子發育、成長的一個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會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所以,父母一定要利用好這一時期,通過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加強與他人的配合、合作,逐漸形成受用終身的良好行為。
父母切莫包辦式教育,讓孩子成了看客。
然而在現實之中,很多父母雖有心去培養孩子,但是家中的老人卻是並不理解與支持,他們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心肝寶貝」,真正是「捧在手中怕碎了,含在口中怕化了」,處處「保護」著孩子,搶著把所有的事情全部給攬下,讓孩子成為一個「看客」。老人的出發點肯定是為了孩子好,這點毋庸置疑。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造就了很多孩子動手能力差、不善於與他人進行溝通合作,變相地影響了孩子的成長。
面對這樣的情況,作為父母首先要堅定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千萬不能因為孩子還小便放棄自己的堅持。與此同時,要及時與老人進行溝通,把自己的觀點和理由向老人講清楚,獲得他們的理解與支持。
在引導孩子學會配合、合作的過程中,父母還需要注意自己的方法。如果為了讓孩子贊同自己的做法而採取言語哄騙、物質引誘、威脅懲罰等錯誤方法,其結果可能會讓孩子更加反感;甚至個別父母態度專橫、言語粗暴,經常採用命令的語氣,就會讓孩子不自覺地產生抵抗情緒,最終遭到孩子的拒絕,使得原本並不複雜的事情變得複雜起來。
其實,父母可以放下自己的家長身份和權威,讓孩子在一個平等輕鬆的環境下,加強相互溝通協作,一起動手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且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快樂,體會到與他人配合、合作可以帶來的好處,久而久之,孩子便會將這樣的感受變成一種本能去堅持和延續下來。
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以後,他們的見識和閱歷會逐漸變得豐富起來,思想也會逐漸成熟起來,獨立自主的意識也會逐漸增強。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適當地讓孩子自己進行選擇和抉擇,讓他自己去判斷,哪些事情必須要通過與他人的配合才能做好,或者只有與別人合作才會更省力。在這期間,父母只需要關注孩子的表現,防止他們出現錯誤的選擇或不當的行為,適時加以提醒便可。
總之,讓孩子學會配合和合作,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父母無須刻意去為孩子創造條件,只需要利用好生活中那些普通的事情,在潛移默化之中讓孩子成為一個善於配合、樂於合作之人,最終更好、更快地融入社會,融入身邊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