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學會溝通和合作?父母切莫包辦式教育,讓孩子成了看客

2020-08-18 教育思享

每個孩子從小都會面對同一個問題:如何有效地融入到這個社會之中?如何與其他人建立一個良好而又適宜的關係?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對於小孩子來說,很困難,因為他們沒有相應的經歷和經驗作為支撐;對一部分的父母來說,同樣也不簡單,因為為人處世之道,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

但是,如果我們把這樣的問題換一個角度來理解,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作為這個世界的主角,不要把他們作為與別人處理關係的中心,那麼一切又變得簡單多了。歸納起來,那就是教會孩子學會與他人進行配合和合作。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陷入在自我世界之中,往往不會在乎別人的關注和感受。在他們的心裡,只有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才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和重視,完全沒有想要與別人分享、配合的意識。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父母一定要發揮出自己教育的作用,引導孩子學會與他人進行配合和合作。

俗話說:「單絲不能線,獨木難成林!」

配合與合作,就是一群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一起進行努力,從而實現這個共同目標的過程。而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在懵懂無知的時候,形成一個積極、有益的配合和合作觀念。

青少年時期是孩子發育、成長的一個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會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所以,父母一定要利用好這一時期,通過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加強與他人的配合、合作,逐漸形成受用終身的良好行為。

父母切莫包辦式教育,讓孩子成了看客。

然而在現實之中,很多父母雖有心去培養孩子,但是家中的老人卻是並不理解與支持,他們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心肝寶貝」,真正是「捧在手中怕碎了,含在口中怕化了」,處處「保護」著孩子,搶著把所有的事情全部給攬下,讓孩子成為一個「看客」。老人的出發點肯定是為了孩子好,這點毋庸置疑。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造就了很多孩子動手能力差、不善於與他人進行溝通合作,變相地影響了孩子的成長。

面對這樣的情況,作為父母首先要堅定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千萬不能因為孩子還小便放棄自己的堅持。與此同時,要及時與老人進行溝通,把自己的觀點和理由向老人講清楚,獲得他們的理解與支持。

在引導孩子學會配合、合作的過程中,父母還需要注意自己的方法。如果為了讓孩子贊同自己的做法而採取言語哄騙、物質引誘、威脅懲罰等錯誤方法,其結果可能會讓孩子更加反感;甚至個別父母態度專橫、言語粗暴,經常採用命令的語氣,就會讓孩子不自覺地產生抵抗情緒,最終遭到孩子的拒絕,使得原本並不複雜的事情變得複雜起來。

其實,父母可以放下自己的家長身份和權威,讓孩子在一個平等輕鬆的環境下,加強相互溝通協作,一起動手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且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快樂,體會到與他人配合、合作可以帶來的好處,久而久之,孩子便會將這樣的感受變成一種本能去堅持和延續下來。

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以後,他們的見識和閱歷會逐漸變得豐富起來,思想也會逐漸成熟起來,獨立自主的意識也會逐漸增強。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適當地讓孩子自己進行選擇和抉擇,讓他自己去判斷,哪些事情必須要通過與他人的配合才能做好,或者只有與別人合作才會更省力。在這期間,父母只需要關注孩子的表現,防止他們出現錯誤的選擇或不當的行為,適時加以提醒便可。

總之,讓孩子學會配合和合作,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父母無須刻意去為孩子創造條件,只需要利用好生活中那些普通的事情,在潛移默化之中讓孩子成為一個善於配合、樂於合作之人,最終更好、更快地融入社會,融入身邊的環境。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傾盡所有的父母,把孩子教育成「巨嬰」?包辦式教育何時休
    我才明白她之所以成長為「巨嬰」,是因為父母給予她的「包辦式」家庭教育。難怪有人說,在「巨嬰」的內心裡,這個世界要麼很安全,要麼很危險。這就像是一個嬰兒的生活狀態,從小到大、從早到晚都被父母事無巨細地照顧和撫養,沒有什麼事情需要他們負責任;也沒有什麼人,包括父母,值得他們去奉獻、付出和感恩。有些父母特別喜歡照顧孩子,不辭勞苦甚至含辛茹苦,為了孩子可以辭職在家,賣房賣車,一切都為了教育孩子去付出;孩子的學校讀到哪裡,有些父母就跟到哪裡。
  • 父母如何讓孩子學會合作
    父母如何讓孩子學會合作孩子大了,如何讓孩子與別人合作是擺在父母面前的一個問題在家庭中父母應該初步培養孩子的合作,讓他們懂得合作的必要,體驗通過合作獲得成功的快樂。1、培養孩子具有良好的性格,這些良好的性格包括開朗、自信、友愛、平等以及探索精神具有這些品質的孩子會主動與別人合作,而且會與合作得很好。2、鼓勵孩子多多參加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激發孩子與他人合作的興趣。
  • 父母們,過度的溺愛和包辦只會把孩子培養成「巨嬰」
    在「高考至上」的教育背景下,父母包辦了孩子的一切,給予了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生活上,他們是孩子的保姆和助理,喜歡一輩子圍著孩子打轉,他們習慣收拾爛攤子,即使孩子出了問題,他們也會覺得是別人的問題。「我孩子最棒,不接受任何人的反駁」,他們:為孩子掃平一切障礙,任何一粒小石子都不允許影響自己的孩子。結果呢?就有了「媽寶男」、「啃老族」等出現。
  • 父母包辦太多 孩子自主性欠缺:00後該如何教育?
    零零後的孩子,該如何教育 紀錄片《零零後》引發年輕家長深思  最近,身邊好多朋友都在看一部叫做《零零後》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只有5集,主角是幾個「00後」出生的孩子,從孩子們上幼兒園,一直跟拍了整整十年。  人的一生,並沒有太多個十年。每一個十年都是成長相當重要的經歷。
  •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包辦式教育」,剝奪了孩子鍛鍊的機會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一條學生自製火箭並成功發射的視頻在網絡火了起來。其實,得益於父母大力支持的劉上早在讀初中的時候,就已經自製過火箭,並成功升空。雖然,對於每一個孩子來說,中學時期的學業極為繁重,但劉上依舊憑藉自己的努力和堅持,做到了學習、愛好「兩手抓、兩不誤」。
  • 李娜揭露「中國式教育」弊端太多,教育孩子,父母要學會放手
    這種打罵式教育嚴重危害了孩子的身體和心理發展,並且非常不利於良好的家庭關係的建立。2、父母與孩子之間地位不平等。父母和孩子相比,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地位平等的。正確的教育模式應該做到:一、學會放手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要學會放手。父母應該把更多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孩子的人生之路只能是孩子自己來走,任何人都沒有權利替別人選擇他的命運。父母也是一樣。
  • 和孩子交流總是無效溝通?學會「反饋式傾聽」,快速做到有效溝通
    這樣的溝通方式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會加重孩子的依賴心理,什麼事都會等著父母來做決定。父母們還是要學會用「反饋式傾聽」,來了解孩子的內心,使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更加高效。那是因為父母沒有時間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只有知道孩子真正的需求和想法,父母才能去引導孩子,幫助孩子更好地去實現自己的想法。在這樣健康的溝通模式下,親子關係會變得更親近,也有助於孩子今後的成長。
  • 包辦型父母,為孩子事事親為,看似對孩子好,實際上害了孩子
    孩子都是家長心中的寶貝,他們小時候自理能力較差,家長們已經習慣了提供幫助,有的還會直接包辦其生活瑣事。大多數家長都覺得這是很正常的行為,可實際上卻會因此耽誤孩子成長。包辦型父母事事親為讓孩子錯失很多鍛鍊的機會,溺愛只會害娃,對他們來說等於「慢性毒藥」。笑笑是個乖巧的小女孩,父母非常寵她,不讓她做任何事情。
  • 學習上是天才、生活中是白痴,父母的「包辦式教育」,會毀了孩子
    天下的父母,就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所有的父母都願意,把最好的東西都擺到自己孩子的面前。因此,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開始,父母便會想盡辦法為孩子籌劃好一切,甚至有些「愛之深」的父母會把這種籌劃變成近乎到「包辦」的地步,讓孩子只行進在父母規劃好的路徑之內,其他的事情,一律不讓孩子考慮,也不讓他們接觸。
  • 包辦式教育危害有多大?聰明的父母不怕「虐」孩子
    而有一部分家長因為不注重培養子女的動手能力,導致孩子長大後生活自理能力差。有著「差生救星」稱號的名師李永樂就曾在直播中爆料,自己在包辦式教育下長大,成年之後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還到了因為選擇困難而不能獨立點菜的地步。
  • 如何有效的和孩子溝通?
    在跟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要儘量讓孩子多說,多問些問題,去鼓勵孩子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可以使孩子今後擁有更好的表達能力,以及能夠更加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和孩子進行溝通,是父母走近孩子的過程,也是孩子走近父母的過程。正確有效的親子溝通,氛圍是愉悅舒適的,孩子感受到的是被愛著的,它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諧的家庭氛圍最重要的基礎。
  • 非贏不可的教育,不斷否定孩子,包辦孩子,會讓孩子失去大於得到
    孩子像種子,他們是家庭的希望。孩子是夫妻感情的結晶,也是愛的延續。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長大、優秀出眾。於是出現了這樣為你好,那樣才是對的口頭禪。家長往往說的比唱的好聽,父母的教育理念經常與實際不符,技術動作也隨之變形。
  • 父母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和教育,孩子更容易與人相處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與別人友好相處,受到別人的歡迎,就應當讓孩子從小學會尊重每一個人,學會與別人溝通,打動別人的心。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方法,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作為家長,應怎樣幫助孩子做一個受歡迎的人呢?一、父母和孩子溝通的原則1、多與孩子交流。
  • 溝通是門「藝術」,學會如何與孩子溝通,讓教育不再難
    其實「家庭教育」這幾個字非常重要,如果能夠理解透徹,教育孩子會相當輕鬆,但是如果掌握的是錯誤的教育方法,則是一條難上之難的道路。 關於如何好好的去教育孩子,在這裡總結了幾條非常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模式,如果家長們能夠順利的學會這些教育模式,相信教育孩子會變得相對輕鬆一點,讓你再也不會因為教育這個問題出現煩惱的情緒。
  • 父母到底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兒子的話,讓老郭有滿腹的委屈,嘮叨幾句,只是想讓孩子少走彎路,有什麼錯?為什麼父母的好心,卻換來孩子的反感?1.愛的方式不正確在愛的環境裡長大的孩子往往自信、陽光,充滿正能量。但讓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需要父母放下身段,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去愛,去溝通。懂得如何去愛,比給予愛更重要。
  •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切莫走了孩子的路,讓孩子無路可走
    當我有了更多的自主想法以後,矛盾便越來越多,以至於我逐漸變成他們眼中不聽話的孩子。文理分科時,他們覺得理科就業好,就讓我選擇理科,卻不去問我喜歡哪個。一次兩次的背道相馳可能沒人會去在意,但是積累的多了就會出現爆發式爆破。
  • 《好父母的說話之道》:學會溝通,讓孩子理解溝通內容
    因此,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更好的學會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並且從多種案例進行分析,幫助父母了解孩子。當時,詢問了好久才知道,孩子以為媽媽不喜歡她,因為媽媽在和她說話的時候讓他覺得很不耐煩。像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但是父母卻總是很難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好父母的說話之道》裡面就像我們揭示了應該如何進行溝通,從語言到眼神到語調,每個方面缺一不可。
  • 緩解中國父母式焦慮之: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
    於是,當代中國父母們開始產生危機意識——我們的孩子將來如何面臨嚴酷的競爭?在想媽看來,父母們的焦慮是正常的,正如我們的父輩過去操心我們的現在一樣。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提前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才是父母們緩解焦慮的解藥。
  • 雙向教育中的黃金法則,學會雙向教育,用愛來教育孩子
    在學到愛的時候我們應該知道應該先懂得自愛,父母應該學會鼓勵孩子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自愛並不是一件壞事情,要先學會愛自己才能去學會愛別人。曾經有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提到父母對孩子的重要性,無論孩子有什麼事情都應該和父母說,這樣才能積極解決。我們要學會自愛,但是要知道在生命面前其他的事情都是不重要的。
  • 家長學會多和孩子溝通,不要責罵孩子,教育的孩子體貼家長
    美名其曰是為了孩子好,孩子不聽話要用棍棒給孩子找記性。現在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傷害很大,網絡文化發達嗎,孩子接觸網絡,再加上家長暴虐孩子。孩子很容易起到逆反心理,反抗父母,孩子心理也不會健康,變得自卑,孤僻,不喜歡和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