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的父母,就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所有的父母都願意,把最好的東西都擺到自己孩子的面前。因此,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開始,父母便會想盡辦法為孩子籌劃好一切,甚至有些「愛之深」的父母會把這種籌劃變成近乎到「包辦」的地步,讓孩子只行進在父母規劃好的路徑之內,其他的事情,一律不讓孩子考慮,也不讓他們接觸。
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很多的父母會將一些他們認為「不重要」的事情——比如:洗衣服、打掃衛生、收拾房間等等——全都一一替孩子擋了下來,為的便是讓孩子心無旁騖地專心學習。且不知,這些看似很簡單的事情,卻是關係到孩子個人行為習慣的養成,可以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他們獨立的性格,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如果這些原本應該孩子自己動手的事情,孩子都沒有經歷過,那麼一些其他更複雜的事情,或者需要更多付出更多精力的事情,他們自然也就沒有機會去接觸。而最終可能產生的後果,卻是許多父母所不能預料的。
曾經有一則這樣的報導:有一名25歲的大學生陳某,他就讀於吉林長春的一所名牌大學,已經和北京的某個單位提前進行了聯繫,雙方也約定下了面試的時間。陳某計劃先到四平和一個關係很好的同學匯合,然後兩人一起前往北京。誰知,他竟是陰差陽錯地坐上了前往牡丹江的火車。
原本,正常的人遇到這樣的情況,自然是就近下車,然後換乘下一趟正確的火車。可是,陳某由於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所以一時間便失去了主意,在火車上大喊大叫,還拿自己的頭用力撞擊車門的玻璃,想要跳車下去。在列車員和熱心旅客的協力之下,他們終於將陳某制止下來,並為他包紮了頭上撞破的地方,若非如此後果必然不堪設想。
最後,在乘警的安排下,陳某終於乘坐了正確的火車。
試想一下,若是陳某是自己的孩子,即便他就讀的是名牌大學,作為父母心中會開心嗎?而這又是否是父母對自己孩子所期盼和希望的樣子嗎?我想,肯定不是的!
由此可見,作為父母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的身上。一定要讓孩子正常地發育和成長,即便想要幫孩子多做一些事情,也一定要把握一個度,務必要給孩子留下自己思考和動手實踐的機會。否則,最後的結果就很有可能會向陳某一樣:
在學習上是一個令人驕傲的「天才」,但在生活上卻是一個令人心疼的「白痴」!
所以,作為父母來說,除了給自己的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和學習條件以外,還需要正確看待對孩子的「保護」,科學地規劃好孩子發展的路徑。要讓孩子在儘可能地加強學習的前提下,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全面過硬的能力素質,以此來增強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上是天才、生活中是白痴,父母的「包辦式教育」,會毀了孩子。
不管在任何時候,父母都要給孩子一個全面提升的機會,讓孩子在動手實踐中增加對生活的理解,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同時,父母也要儘量地傾聽孩子自己的想法,了解孩子的主觀意願,讓他們充分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作為父母,切忌一廂情願地「包辦」孩子的一切,不顧後果地把自己的想像加注在孩子身上,那樣的結果只會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