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上是天才、生活中是白痴,父母的「包辦式教育」,會毀了孩子

2020-09-17 教育思享

天下的父母,就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所有的父母都願意,把最好的東西都擺到自己孩子的面前。因此,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開始,父母便會想盡辦法為孩子籌劃好一切,甚至有些「愛之深」的父母會把這種籌劃變成近乎到「包辦」的地步,讓孩子只行進在父母規劃好的路徑之內,其他的事情,一律不讓孩子考慮,也不讓他們接觸。

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很多的父母會將一些他們認為「不重要」的事情——比如:洗衣服、打掃衛生、收拾房間等等——全都一一替孩子擋了下來,為的便是讓孩子心無旁騖地專心學習。且不知,這些看似很簡單的事情,卻是關係到孩子個人行為習慣的養成,可以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他們獨立的性格,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如果這些原本應該孩子自己動手的事情,孩子都沒有經歷過,那麼一些其他更複雜的事情,或者需要更多付出更多精力的事情,他們自然也就沒有機會去接觸。而最終可能產生的後果,卻是許多父母所不能預料的。

曾經有一則這樣的報導:有一名25歲的大學生陳某,他就讀於吉林長春的一所名牌大學,已經和北京的某個單位提前進行了聯繫,雙方也約定下了面試的時間。陳某計劃先到四平和一個關係很好的同學匯合,然後兩人一起前往北京。誰知,他竟是陰差陽錯地坐上了前往牡丹江的火車。

原本,正常的人遇到這樣的情況,自然是就近下車,然後換乘下一趟正確的火車。可是,陳某由於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所以一時間便失去了主意,在火車上大喊大叫,還拿自己的頭用力撞擊車門的玻璃,想要跳車下去。在列車員和熱心旅客的協力之下,他們終於將陳某制止下來,並為他包紮了頭上撞破的地方,若非如此後果必然不堪設想。

最後,在乘警的安排下,陳某終於乘坐了正確的火車。

試想一下,若是陳某是自己的孩子,即便他就讀的是名牌大學,作為父母心中會開心嗎?而這又是否是父母對自己孩子所期盼和希望的樣子嗎?我想,肯定不是的!

由此可見,作為父母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的身上。一定要讓孩子正常地發育和成長,即便想要幫孩子多做一些事情,也一定要把握一個度,務必要給孩子留下自己思考和動手實踐的機會。否則,最後的結果就很有可能會向陳某一樣:

在學習上是一個令人驕傲的「天才」,但在生活上卻是一個令人心疼的「白痴」!

所以,作為父母來說,除了給自己的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和學習條件以外,還需要正確看待對孩子的「保護」,科學地規劃好孩子發展的路徑。要讓孩子在儘可能地加強學習的前提下,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全面過硬的能力素質,以此來增強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上是天才、生活中是白痴,父母的「包辦式教育」,會毀了孩子。

不管在任何時候,父母都要給孩子一個全面提升的機會,讓孩子在動手實踐中增加對生活的理解,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同時,父母也要儘量地傾聽孩子自己的想法,了解孩子的主觀意願,讓他們充分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作為父母,切忌一廂情願地「包辦」孩子的一切,不顧後果地把自己的想像加注在孩子身上,那樣的結果只會害了孩子。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傾盡所有的父母,把孩子教育成「巨嬰」?包辦式教育何時休
    我才明白她之所以成長為「巨嬰」,是因為父母給予她的「包辦式」家庭教育。難怪有人說,在「巨嬰」的內心裡,這個世界要麼很安全,要麼很危險。可以說這些父母生活的全部、人生的目標就是教育孩子。、穿什麼,父母就買什麼;孩子放學,父母就端飯、收拾、洗鍋,然後把水果洗乾淨、削好皮放在孩子手邊;孩子上高中,父母就租房給孩子做飯,生怕孩子吃一點苦、受一點累。
  • 天才與白痴
    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好,這一點毋庸置疑。大家也都會說,分數不是唯一,可是,僅僅是會說而已,誰敢說不在乎分數?一年級期末考試,女兒考了全班唯一的雙百,老師要我在家長會上講講經驗。我婉拒了,我知道,如果我把所謂的經驗跟家長們分享,最少半數的人會覺得我是個異類,起碼會覺得我很不負責任。
  • 沈文裕被質疑"鋼琴天才生活白痴" 稱成凡高也認命
    核心提示  「一個鋼琴天才的迷失」「拿著24K金飯碗要飯」「鋼琴天才迷失在父母的呵護中」……最近,《新華每日電訊》和《中國新聞周刊》等媒體將1986年出生的重慶萬州鋼琴家沈文裕,轟然推到了輿論前臺。   天才式教育  沈文裕母親塗鏡屏說話極快,主張鮮明,對於沈文裕現狀,她說:「他爸爸實際上是把一輩子都賭在娃娃上面。」
  • 白痴和天才只是一線之隔,不要錯把天才當白痴,一定要擦亮雙眼
    後來「雨人」一詞就成了指那種具有某種特殊才能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人,通常從醫學的角度來解釋的話,「雨人」就是自閉症患者,或者叫白痴天才。這類人雖然在生活中並不多見,但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許就有,只是你沒有發現而已。因為這些「雨人」非常的內向且不善於言辭,估計往人堆裡一丟都很難被發現。比如英國的丹尼爾·塔米特就是一位自閉症天才。
  • 包辦式教育危害有多大?聰明的父母不怕「虐」孩子
    而有一部分家長因為不注重培養子女的動手能力,導致孩子長大後生活自理能力差。有著「差生救星」稱號的名師李永樂就曾在直播中爆料,自己在包辦式教育下長大,成年之後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還到了因為選擇困難而不能獨立點菜的地步。
  • 10歲天才少女上大專,說父母毀了自己:哪怕天才,也只是個孩子
    張民弢在採訪裡說,張易文對自己很有怨氣,女兒覺得自己的另類都是因為父母將她帶上了一條錯的道路,是父母毀了自己的人生。一個10歲的孩子,哪怕她是天才也只是個孩子。張易文的父母急功近利,想將女兒培養成學霸,那她就可以成為自己私塾裡的「活招牌」,招攬更多的生意。
  •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包辦式教育」,剝奪了孩子鍛鍊的機會
    試想一下,如果只有愛好,或者只把愛好停留在嘴上,而疏於動手實踐,劉上又怎麼能夠完成自製火箭這一「壯舉」?從劉上的經歷中,我們每一名父母都應該受到啟發,那就是:努力養孩子獨立能力。」,從小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幾乎是除了學習以外的事情都不用過多地接觸和過問。
  • 非贏不可的教育,不斷否定孩子,包辦孩子,會讓孩子失去大於得到
    孩子像種子,他們是家庭的希望。孩子是夫妻感情的結晶,也是愛的延續。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長大、優秀出眾。於是出現了這樣為你好,那樣才是對的口頭禪。家長往往說的比唱的好聽,父母的教育理念經常與實際不符,技術動作也隨之變形。
  • 長沙親子教育|保姆式中國教育在如今的家庭生活中普遍存在嗎?
    最近流行一個新的教育名詞「保姆式教育」。什麼意思呢?顧名思義,就是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以保姆服務式的態度教育孩子,通俗點說,就是為孩子包辦一切。現如今「保姆式教育」現象日趨嚴重,據相關數據統計,家庭走入「保姆式教育」誤區的家長要佔85%左右。
  • 心理學家:「白痴天才」或許是史上最強大腦,不普通的「普通人」
    「雨人」泛指具有某種特殊才能,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人,部分被稱為「白痴天才」。而現在的特教老師們,正努力地通過教育訓練,讓自閉兒發掘自身的寶藏,實現「人盡其才」的終極目標。奧斯卡最佳影片《雨人》就是相關心理學電影的經典之作。
  • 父母們,過度的溺愛和包辦只會把孩子培養成「巨嬰」
    2018年,四年級的一個小孩在一次家庭聚會中,突然推了懷孕幾個月的客人一把,差點致客人流產……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這些熊孩子肆無忌憚的背後原因驚人一致,那就是父母的一味縱容,讓他們無法得知自己的錯誤,小男孩平時劃壞自己父親的車,沒有被責罵;孩子推倒孕婦,家長連說:「他還只是個孩子!」,多少熟悉的話語,在生活中,有多少家長曾經在一些場合曾不合時宜地說過這句話。
  • 如何讓孩子學會溝通和合作?父母切莫包辦式教育,讓孩子成了看客
    歸納起來,那就是教會孩子學會與他人進行配合和合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陷入在自我世界之中,往往不會在乎別人的關注和感受。在他們的心裡,只有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才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和重視,完全沒有想要與別人分享、配合的意識。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父母一定要發揮出自己教育的作用,引導孩子學會與他人進行配合和合作。
  • 「中國式教育」的悲劇:有6種教育方式,父母可能會「毀」了孩子
    可有些時候,上一代流傳下來的,刻在骨子裡的那些傳統觀念,也影響著父母的教育方式,而有些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就很有可能會「毀」了孩子,落個悲劇結尾。案例:「中國式教育」下產生的悲劇林女士家裡的兒子上了五年級,為了孩子的未來考慮,夫妻倆可以說是殫精竭慮,就想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 幾種常見的錯誤教育方式,讓父母累,孩子受傷,看看你是否中招
    2、唯學習論式教育中國式父母犯的最大一個錯誤緊抓孩子的學習成績不放,多數父母過於看重孩子的學習,而忽視他們自身的興趣和身心發展,家長執著地認為只有學習好才是優秀的孩子。這類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習慣性地不斷扼殺孩子的興趣,殊不知,現代社會需要的不是學習機器,而是一個擁有創造力、身心健全、全方面發展的人才,如果孩子實在是學不進去,父母不如「曲線救國」,大力發展孩子的興趣,及時給予鼓勵和幫助,說不定這還會成為他們將來的謀生技能。
  • 父母包辦太多 孩子自主性欠缺:00後該如何教育?
    這群孩子在十年中的成長軌跡,以及孩子們父母所面臨的掙扎與選擇,相信都能引起為人父母者的共鳴,同時,也留給了我們許多的啟發和思考。  父母包辦太多 孩子自主性欠缺  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集的錫坤,缺失的爸爸,焦慮的媽媽,一個活潑的孩子悄然在發生改變。
  • 放手是愛,包辦是害,看看劉墉怎麼教育孩子的
    劉墉對兒子很嚴厲,在教育兒子的過程中,總結出以下經驗:對男孩不可以凡事安排得面面俱到,這樣做極容易使男孩養成做事不負責任的壞習慣,父母過度的包辦,會使孩子變得驕縱且不懂禮貌,不懂得珍惜,這是家庭教育中的最忌諱的。
  • 包辦型父母,為孩子事事親為,看似對孩子好,實際上害了孩子
    孩子都是家長心中的寶貝,他們小時候自理能力較差,家長們已經習慣了提供幫助,有的還會直接包辦其生活瑣事。大多數家長都覺得這是很正常的行為,可實際上卻會因此耽誤孩子成長。包辦型父母事事親為讓孩子錯失很多鍛鍊的機會,溺愛只會害娃,對他們來說等於「慢性毒藥」。笑笑是個乖巧的小女孩,父母非常寵她,不讓她做任何事情。
  • 「填鴨式教育」會毀了孩子未來?父母做到這三點,讓教育回歸正途
    但是當我問孩子是不是還是比較喜歡上古箏課的時候,孩子回答我說:「那都是我爸我媽喜歡的,其實我對古箏一點興趣也沒有。」聽到這裡我驚呆了,我原以為孩子的父親是是按照孩子的喜好報的特長班,但是到頭來原來爸媽的計劃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來選擇的,孩子只是負責按照父母的安排去學習自己一點也不感興趣的東西。
  • 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包辦一切」!
    老師在跟家長溝通後,才知道,原來孩子在家一直如此:孩子一抬頭,媽媽就端水;孩子眼睛一望,媽媽就知道要他上廁所……孩子想要什麼、或者想做什麼,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家長就明白。媽媽對於孩子生活採取大包大攬,對孩子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卻反而影響了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幼兒園的老師說,這不是個例,像這樣的小朋友比比皆是。很多媽媽總是一味地替孩子包辦一切,認為這是在愛孩子。
  • 父母對孩子「否定式教育」,會毀了孩子的成長心態,不得不防
    如果孩子對你說想要上月球,作為家長,聽到孩子天馬行空的幻想,你會怎麼回答?有的家長可能會回答:「不好好學習,整天只知道瞎想!」或者「學習不用心,做夢倒是很用心!」尼爾·阿姆斯特朗的媽媽用肯定式教育鼓勵孩子,使孩子夢想成真,實現登上月球的願望。當然,肯定式教育並沒有神奇到可以改變人生,但家長的態度和行為確實對孩子後來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什麼大多數家長總是喜歡用打擊、否定來對待孩子?難道否定式教育能促進孩子進步嗎?小編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否定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