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像種子,他們是家庭的希望。孩子是夫妻感情的結晶,也是愛的延續。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長大、優秀出眾。於是出現了這樣為你好,那樣才是對的口頭禪。家長往往說的比唱的好聽,父母的教育理念經常與實際不符,技術動作也隨之變形。
《以家人之名》是一部家庭劇,演員孫銥飾演齊明月一角,齊明月小名:月亮。我們可以看到月亮有一個愛包辦,愛嘮叨,並且不聽勸,非常強勢的媽媽。每次都是舉著為月亮好的牌子打壓、否定月亮所做的決定。
一起來看看月亮媽媽犯了教育孩子的哪幾個大忌:
月亮媽媽刻畫了現實生活中媽媽的樣子。她非常注重孩子學習成績。儘管月亮是學霸,成績一直是學校前三。但是媽媽非但沒有認可和鼓勵。反而因為沒有得第一名而責備她。放假也被安排各種興趣班。讓孩子很壓抑卻不敢反抗。
所謂「贏」,我更贊同另一種觀點:在學習過程中,重在參與。在參與中得到知識和樂趣。用自己理解的知識舉一反三。拓展思維。而不是一味的看成績。懂得靈活變通的孩子才是真正的贏家。
在月亮媽媽眼裡,月亮做什麼都不夠妥當,想法簡單,思想幼稚,不懂得顧全大局...讓月亮一度懷疑自己真的很不好,很不堪。自卑的以為所有身邊發生的不好事情都是因為自己不夠好造成的。瞧!孩子開始自卑、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於是月亮和媽媽在一起時,開始沉默不語。不管是買衣服還是點菜都試圖逃避,不發表任何意見,因為就算說了也會被媽媽駁回。然後再一頓耳熟能詳的打壓。
否定孩子是家長最不應該做的事情。相反,鼓勵式教育對於孩子提升執行力和自信都是有巨大幫助的。所以,當孩子做決定前,家長可以給孩子建議,而不是否定。即便孩子做的不夠好,又或者是做錯了。都沒有關係。學會允許孩子犯錯。只有暴露出問題,才有機會正在解決它。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都喜歡喋喋不休,尤其是孩子做錯事情時,家長認為佔了理,於是一頓狠批。而且下次再犯同樣的問題時,批的更兇。月亮媽媽就是這類家長。喜歡翻舊帳,還喜歡算總帳。月亮為了逃避媽媽的追責。開始說謊,隱瞞,兜圈子。甚至乎影響力自己的前途。
孩子難免犯錯。那是因為大人做的不夠好導致的。數落也好,說教也罷。一定要就事論事。才能解決你想要解決的問題。否則。只會把問題變得更糟。
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吃什麼,喝什麼,和誰做朋友,長大要上什麼大學,學什麼專業,結婚對象應該找什麼樣的,工作應該做什麼,連買房子這樣的大事,月亮媽媽統統自說自話的安排著。但是月亮並不享受這樣的維穩大計。在媽媽的包辦下,硬生生的就像一雙小腳套上了一雙大鞋。月亮的生活變得異常鬱悶。
不想違背媽媽的心意,又不想按照媽媽的設想過活。於是月亮開始暗自對抗,小時候說謊,高考為了不想去媽媽預想的政法大學而少填一張答題卡。畢業了就搬家寧願租房子住。不停的告誡自己不要受媽媽的影響...過度包辦,只會讓乖孩子變得更主意,用錯誤的方式回應家長。吃力不討好的包辦,對孩子真的有百害而無一利。
非贏不可的教育,不斷否定孩子,打壓孩子,會讓孩子失去大於得到。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知識的迭代,見識的開闊。家長會發現自己能參與他們世界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少。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有責任給孩子維持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有效溝通,健康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