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贏不可的教育,不斷否定孩子,包辦孩子,會讓孩子失去大於得到

2020-09-09 酸菜的心思

孩子像種子,他們是家庭的希望。孩子是夫妻感情的結晶,也是愛的延續。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長大、優秀出眾。於是出現了這樣為你好,那樣才是對的口頭禪。家長往往說的比唱的好聽,父母的教育理念經常與實際不符,技術動作也隨之變形。

《以家人之名》是一部家庭劇,演員孫銥飾演齊明月一角,齊明月小名:月亮。我們可以看到月亮有一個愛包辦,愛嘮叨,並且不聽勸,非常強勢的媽媽。每次都是舉著為月亮好的牌子打壓、否定月亮所做的決定。

一起來看看月亮媽媽犯了教育孩子的哪幾個大忌:

  • 非「贏」不可的教育

月亮媽媽刻畫了現實生活中媽媽的樣子。她非常注重孩子學習成績。儘管月亮是學霸,成績一直是學校前三。但是媽媽非但沒有認可和鼓勵。反而因為沒有得第一名而責備她。放假也被安排各種興趣班。讓孩子很壓抑卻不敢反抗。

所謂「贏」,我更贊同另一種觀點:在學習過程中,重在參與。在參與中得到知識和樂趣。用自己理解的知識舉一反三。拓展思維。而不是一味的看成績。懂得靈活變通的孩子才是真正的贏家。

  • 否定孩子

在月亮媽媽眼裡,月亮做什麼都不夠妥當,想法簡單,思想幼稚,不懂得顧全大局...讓月亮一度懷疑自己真的很不好,很不堪。自卑的以為所有身邊發生的不好事情都是因為自己不夠好造成的。瞧!孩子開始自卑、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於是月亮和媽媽在一起時,開始沉默不語。不管是買衣服還是點菜都試圖逃避,不發表任何意見,因為就算說了也會被媽媽駁回。然後再一頓耳熟能詳的打壓。

否定孩子是家長最不應該做的事情。相反,鼓勵式教育對於孩子提升執行力和自信都是有巨大幫助的。所以,當孩子做決定前,家長可以給孩子建議,而不是否定。即便孩子做的不夠好,又或者是做錯了。都沒有關係。學會允許孩子犯錯。只有暴露出問題,才有機會正在解決它。

  • 打壓孩子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都喜歡喋喋不休,尤其是孩子做錯事情時,家長認為佔了理,於是一頓狠批。而且下次再犯同樣的問題時,批的更兇。月亮媽媽就是這類家長。喜歡翻舊帳,還喜歡算總帳。月亮為了逃避媽媽的追責。開始說謊,隱瞞,兜圈子。甚至乎影響力自己的前途。

孩子難免犯錯。那是因為大人做的不夠好導致的。數落也好,說教也罷。一定要就事論事。才能解決你想要解決的問題。否則。只會把問題變得更糟。

  • 包辦孩子一切

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吃什麼,喝什麼,和誰做朋友,長大要上什麼大學,學什麼專業,結婚對象應該找什麼樣的,工作應該做什麼,連買房子這樣的大事,月亮媽媽統統自說自話的安排著。但是月亮並不享受這樣的維穩大計。在媽媽的包辦下,硬生生的就像一雙小腳套上了一雙大鞋。月亮的生活變得異常鬱悶。

不想違背媽媽的心意,又不想按照媽媽的設想過活。於是月亮開始暗自對抗,小時候說謊,高考為了不想去媽媽預想的政法大學而少填一張答題卡。畢業了就搬家寧願租房子住。不停的告誡自己不要受媽媽的影響...過度包辦,只會讓乖孩子變得更主意,用錯誤的方式回應家長。吃力不討好的包辦,對孩子真的有百害而無一利。

非贏不可的教育,不斷否定孩子,打壓孩子,會讓孩子失去大於得到。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知識的迭代,見識的開闊。家長會發現自己能參與他們世界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少。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有責任給孩子維持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有效溝通,健康互動。

相關焦點

  • 家長不斷批評孩子,只會讓孩子陷入自我否定,不會「愛自己」
    其實,朵朵也知道父母的教育方式讓自己改變很大,從前的她愛笑愛鬧,可是每當這個時候得到的都只是父母的批評教育。可偏偏朵朵的父母還不懂自己不斷批評孩子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帶來的打擊有多大,看到朵朵「成熟穩重」的樣子,還覺得自己教導有方,殊不知朵朵早已失去了獲得快樂的能力。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超前教育只是滿足父母,對於孩子有弊端
    陳女士已經準備了一筆教育基金準備大展拳腳,將奇奇打造成一個優秀精英。可憐奇奇兩歲多一點就被送去早教,再後來又去學習外語畫畫等,奇奇也從剛開始的新鮮感和興趣到排斥,他一到要去上興趣班的時候就會開始發脾氣抵抗。陳女士一直想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的這個願望最終也沒能得到實現。
  • 習得性理性下,家長把否定孩子當教育?杜根定律:肯定才是首選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而為了敦促孩子不斷進步,許多家長就會通過以否定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認為這樣的方式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還有更多進步的空間,但這樣的方式真的是正確的嗎?親戚家的孩子浩浩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在我們看來,他其實已經足夠優秀,學習成績也名列前茅,也深受老師和同學的歡迎。
  • 《內在動機》:別再隨便獎勵孩子了,真的會讓孩子失去真正的動力
    作為一個媽媽,我一直以來都坦然的承認,我其實沒辦法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也沒辦法幫他學習,只能給他提供一個相對包容的環境,讓他自己去探索,去發現自己的使命,並持續不斷的為自己的使命努力。,就能得到最多的獎勵。
  • 包辦型父母,為孩子事事親為,看似對孩子好,實際上害了孩子
    孩子都是家長心中的寶貝,他們小時候自理能力較差,家長們已經習慣了提供幫助,有的還會直接包辦其生活瑣事。大多數家長都覺得這是很正常的行為,可實際上卻會因此耽誤孩子成長。包辦型父母事事親為讓孩子錯失很多鍛鍊的機會,溺愛只會害娃,對他們來說等於「慢性毒藥」。笑笑是個乖巧的小女孩,父母非常寵她,不讓她做任何事情。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我們拼命催促著孩子跑,教孩子怎麼成功,卻從不教他們如何面對失敗。於是,他們因為一點小事不如意,到處發脾氣;遇到一點小挫折,就萎靡不振;聽到一兩句負面評價,便感覺失去了自我價值感。適當地讓孩子受一些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2、什麼時候開始逆商培養?
  • 「包辦」是剪斷孩子翅膀的剪刀,孩子的人生,請讓他們自己把握
    "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還給孩子自由",但是這句話說著容易,做起來卻挺難。有多少家長用自己的愛束縛著孩子,甚至有的家長怕孩子受傷害,對孩子所有的事情都選擇"包辦"。家長以為這樣是為孩子好,但是家長不知道,自己對孩子的"包辦"就像是一把大大的剪刀,無形之中這把剪刀剪斷了孩子的翅膀,讓孩子無法自由翱翔。
  • 別用「打擊教育」否定你的孩子
    我們常見到有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驕傲,就不斷地否定孩子、跟孩子談條件,忽視孩子的成就,而去與別人家孩子互相比較打擊否定孩子,並不是許多父母口頭上「讓你成長的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是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給予鼓勵和建議,幫助孩子跨越困難,而不是人為地設置挖苦嘲笑。
  • 天才密碼全腦教育孩子最不可犯的七個錯誤
    教育子女本身就是一門學問,就和讀書是一樣的,同一本書有的人能讀好,有的人就是怎麼也讀不好,起步都是一樣的,可關鍵是方法用得不一樣,用心程度不一樣。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比較急功近利,最後不但取不到成效,反而害了孩子。所以,不管做什麼事情,還是要循序漸進,最重要的是找對方法,尤其是什麼該去做,什麼不該去做,一定要記牢。下面,給各位父母分析一下在教育孩子中最不可犯的七大錯誤,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吧。
  • 學習上是天才、生活中是白痴,父母的「包辦式教育」,會毀了孩子
    因此,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開始,父母便會想盡辦法為孩子籌劃好一切,甚至有些「愛之深」的父母會把這種籌劃變成近乎到「包辦」的地步,讓孩子只行進在父母規劃好的路徑之內,其他的事情,一律不讓孩子考慮,也不讓他們接觸。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可贏了起跑線,孩子就知道怎麼跑了嗎?
    為什麼這些年,已經飽受詬病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還依然被這麼多家長奉為真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這些家長的初衷一定是好的,都想孩子有更美好的人生,有更美好的未來。可是這樣做的效果真的會是好的嗎?我可以肯定的告訴各位家長,這樣做的效果並不會很好,而且還有可能加大孩子的負擔。許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課外輔導班、課外興趣班。
  • 教育孩子,不可操之過急
    但是,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是不是依然可以沿用這樣一套心急火燎加上過度上心的哲學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永遠是先學會爬行,再學會走路,最後再完成奔跑。誠然,時代的加速器一直在高速地運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落後的那一個。讓孩子過早地背負上競爭的壓力,體悟成年世界的殘酷,對孩子來說,是否殘忍決絕了一點呢?
  • 教育最大的謊言之一: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教育界揠苗助長的事——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超前教育的提出知道提出「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口號的是誰嗎?是一家教育培訓機構,他們把教育比喻成賽跑,誰贏在了起跑線就會贏在終點。所以,父母們在孩子還沒出生就開始焦慮,以後學什麼,怎麼學,經濟撐得起來嗎?這一系列的問題就讓他們焦頭爛額。雖然超前教育是培訓機構的噱頭,但不可否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的焦慮。
  • 你想贏了孩子還是贏得孩子?這兩種博弈類型,直接決定娃的未來
    想要「贏了孩子」其實很累,因為父母不可能處處都比孩子強,總有一天孩子會挑戰你的權威,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一直監督孩子,時刻營造出一種「我比你強,你必須聽我的」的家庭氛圍,孩子很壓抑,在這種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和父母不會太親近。
  • 正面管教:贏得孩子比贏了孩子更重要
    這樣的話我們常常說出口,為的是證明我們是正確的,而孩子是錯誤的,然而這樣做只會把孩子推遠,卻不會給孩子任何幫助。其實我們教育孩子就是想著教給孩子好的處理方法,讓孩子以後避免碰到各種坑。然而我們的方法卻用得事與願違,我們往往急於贏孩子,卻不想著怎麼去贏得孩子。我們總想著贏,當我們贏了,孩子就輸了,我們習慣了贏,那麼孩子就習慣了輸,這效果就達不到我們想要得到了,反而是越來越糟。
  • 放手是愛,包辦是害,看看劉墉怎麼教育孩子的
    劉墉對兒子很嚴厲,在教育兒子的過程中,總結出以下經驗:對男孩不可以凡事安排得面面俱到,這樣做極容易使男孩養成做事不負責任的壞習慣,父母過度的包辦,會使孩子變得驕縱且不懂禮貌,不懂得珍惜,這是家庭教育中的最忌諱的。
  • 為什麼傾盡所有的父母,把孩子教育成「巨嬰」?包辦式教育何時休
    總之這個女孩的日常表現和生活狀態,讓我對「女孩愛乾淨」這個看法產生了懷疑和否定我才明白她之所以成長為「巨嬰」,是因為父母給予她的「包辦式」家庭教育。難怪有人說,在「巨嬰」的內心裡,這個世界要麼很安全,要麼很危險。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適當的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我們拼命催促著孩子跑,教孩子怎麼成功,卻從不教他們如何面對失敗。於是,他們因為一點小事不如意,到處發脾氣;遇到一點小挫折,就萎靡不振;聽到一兩句負面評價,便感覺失去了自我價值感。  適當地讓孩子受一些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 家長費力包辦?孩子沒有責任感?教你5步消滅責任病毒
    比如場景三種,親子作業的目標是培養親子感情和孩子的協作能力,破壞了合作。但是家長包辦的話,就與這一目標完全背道而馳。危害二、造成誤解和互不信任家長在親子關係中長期承擔更多的責任,會形成「獨裁專制」的形象。
  • 包辦式教育危害有多大?聰明的父母不怕「虐」孩子
    而有一部分家長因為不注重培養子女的動手能力,導致孩子長大後生活自理能力差。有著「差生救星」稱號的名師李永樂就曾在直播中爆料,自己在包辦式教育下長大,成年之後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還到了因為選擇困難而不能獨立點菜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