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可操之過急

2020-12-13 寶寶知道

中國人可能是全世界最心急的一群人。所以,中國速度才可以震驚世界,震撼世人。但是,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是不是依然可以沿用這樣一套心急火燎加上過度上心的哲學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永遠是先學會爬行,再學會走路,最後再完成奔跑。

誠然,時代的加速器一直在高速地運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落後的那一個。讓孩子過早地背負上競爭的壓力,體悟成年世界的殘酷,對孩子來說,是否殘忍決絕了一點呢?家長容不得孩子情緒的爆發與態度的轉變,讓本是無意的穿堂風,變成了引山洪。這可能就是不願等待的代價。

這個時代需要的是尊重、平等、理解與博愛。讓孩子做自己的鼓手,去掌握人生的節拍,擊打或精彩或驚喜的鼓點,家長只需要拍拍手,靜靜地看著孩子的長大。

中國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不願等待

作為一名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者和工作者,我接觸過很多孩子和家長,不少答案裡面提到的種種問題我也深有同感。

但是,我想說一個好幾代中國家長都有的通病——不給孩子留時間,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極度缺乏延遲滿足能力。

例如:

不停追問不開心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各種培訓和才藝都趕快趕早考證考級,

要孩子立刻修正錯誤但不給時間,

催著逼著孩子穿秋褲,

跟孩子發生衝突了立刻就要分出個勝負而不接受求同存異,

孩子的戀愛對象令人不滿意就要求他們立刻分手,

孩子不談戀愛心裡著急要求他們馬上就得成家……

很多家長,一個個慌得不行,養育孩子根本就沒有緩急節奏,甚至無視了一些人跟人相處時的基本原則,毫無「靜待花開」的態度,只有「多快好省」的躍進思想,期待每一個跟孩子有關的事兒都能即刻生效、立刻搞定。

我知道,孩子的事兒家長著急,這是上心的表現。

有的不等待真的是關愛:怕摔了、怕病了、怕不舒服了,著急沒毛病。

但是孩子身上的很多別的事兒,說實話,你急有什麼用呢?有那著急的心勁兒,你不如多點耐心按部就班來解決本質問題。

我最怕家長跑過來問我問題卻不願意深入討論:孩子玻璃心、孩子開口晚、孩子在幼兒園打人——沒錯,這都是問題,但哪個問題不是需要時間來解決的?

樹上結個果子,從酸變甜還要幾個月呢,何況是個孩子?玻璃心可能是孩子習慣了以負面情緒尋求家長的關注,開口晚可能是日常的語言接觸量就不大,孩子有暴力行為可能是對於解決衝突的認識有偏差……

這些情況映射出每個家庭長期存在的問題,不深入探討、詳細溝通、穩步推進,那怎麼解決?

但很多家長就是不願意等,他們需要立竿見影地讓孩子按照他們的期待發展,他們說:「老師你說的我知道,可你看家裡的情況就是這樣,我們以後一定注意,你現在給我點乾貨,支支招,讓他趕快自信起來,多說話別打人!」

說實話,治標不治本,治了也白治。就算你這個急性的問題解決了,那慢性的問題還存活著,沒幾天就要換個方式爆發。

也許各個家庭都有各自的養育風險,但在我看來,中國最普遍的養育風險,其實就是這個能給每個家庭的養育誤區持續推波助瀾的共性問題——家長們的等不急。

而這種不願等待,在我看來最常規的有三種表現形式:

不給孩子轉變情緒與態度的時間

帶孩子逛商場,孩子看見了心儀的玩具,站著看看伸手摸摸再正常不過,很多家長就已經要如臨大敵的開始拽孩子走。

如果孩子表達了想要的意願,一些家長又會用種種手段來表達拒絕,倘若談不攏——就像你肯定在商場見過的一樣——就有可能發生震天哭喊、滿地打滾、憤怒斥責和強制帶離。

很多時候,家長不給孩子預留「想一想」、「考慮考慮」的時間來轉變態度,而要求孩子立刻一百八十度轉變思路,拋棄執念,立刻堅定不移地跟他們走。

更多時候,家長們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有負面的情緒,我很少聽到有家長能說出「如果你難受的話,那你可以在這兒哭一會兒。」這樣非常高水平的話。

大量的家長會要求孩子在悲傷、憤怒、嫉妒、消沉的時候立刻終止,三秒內轉變成積極陽光的小太陽——但你想想也知道,這怎麼可能呢?大人丟了一百塊還心情低落半天呢,孩子碰見了糟心事兒,憑什麼就不能在負面情緒裡沉浸一會兒?

家長的這些做法,對於孩子的情商其實是有相當的負面影響的,他會讓孩子失去與自身情緒好好相處的機會,對於情緒體驗的壓抑與被動的快速轉化也會降低孩子處理自身負面情緒的能力。

同時,也有可能讓孩子掌握這種錯誤的人際交流方式——比如很多人談戀愛後,動不動就追問與逼迫自己的戀人,不給對方預留足夠的心理空間,進而會讓戀人降低了對於自己和這段親密關係的評價。

限制孩子成長與發展的通路

家長們在孩子身上的付出總是追求即時與強烈的獲得感。花錢報了各種班,那各種才藝各種演出甚至各種比賽,都是用來展現能力的好平臺。

恰恰因為這種想立刻看到直觀成果的心態,讓孩子們開始特別偏重學習高轉化率的才能,比如背古詩、學鋼琴、學舞蹈、學奧數......

這些技能都有比較強的獲得感,因為有更多的機會如表演、認證與賽事能用來展現成就。但是,很多軟實力因為沒法評級打分和 PK,自然就難得青睞。

審美的能力很重要,好奇心很重要,博物學儲備很重要,環保意識很重要,體育精神很重要——但因為這些軟實力難以構成直接反饋的硬通貨,它們在孩子成長中的比重其實並不高,也並不夠刻意。

好在這個情況如今大有好轉,而且趨勢愈發健康,孩子的發展也越來越多樣化,當年那一代被揠苗助長的人也成長為新一代的家長,對於這些事兒有了更正確的認識,所以我想,這一點將成為我今天提到的問題裡最先得到解決的。

不讓孩子掌握他們自己的生活節奏

因為家長過度主動、過度幹預孩子的生活,很多孩子其實很難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學會掌握自己的生活節奏。

對不少孩子來說,什麼時間起床、吃飯、學習、社交、鍛鍊、娛樂、休息……其實一直在被安排,甚至被迫進入時間安排上的對抗(孩子想玩手遊,家長不預留相關事件,那只能在其他時間偷偷玩)。

而這也會導致孩子的獨立性嚴重缺失,對於生活的主動掌控能力一直沒有機會得到培養。

剛出生的寶寶只會哭,但是人都是慢慢會走會跑會說話的,隨著能力邊界的延展,家庭應該給孩子出讓更多的掌控力。

很多孩子接受被動管理習慣了,待上了大學甚至走上工作崗位,才開始做些對自身主動管理的事情,其中的能力短板不言而喻。

人生若是一條標準的賽道,那生命也太過枯燥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是個特別扯淡的話,它預設了兩點:人活著就是跟別人死磕;人生是一條賽道誰跑得快誰贏。

問題是,這兩點都是錯的。

若活著就為了磕死別人,那生命也太過可悲;而人生若是一條標準的賽道,那生命也太過枯燥。

無論孩子和父母,人生都不接受賽道假設,急什麼呢?

摘一段《世說新語·忿狷》:

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於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蹍之,又不得,瞋甚,復於地取內口中,齧破即吐之。王右軍聞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猶當無一豪可論,況藍田邪?」

這段話的意思是:

王藍田(王述,襲封藍田侯,官至散騎常侍、尚書令)性子特著急。他曾經有一次吃雞蛋,拿筷子扎著吃沒扎著,結果急眼了,抓起雞蛋就給扔地上了;雞蛋在地上打起轉來不停下,他就從席上下來用木屐鞋底下的齒來踩,結果又沒踩著,這下更生氣了;於是把雞蛋撿起來塞嘴裡,咬破了又吐掉了。

王右軍(就是王羲之)聽說這件事之後表示:「就算王述他老爸王承有這種性格,也都沒一點可取之處,何況他個王述呢?」

其實教育孩子也是這個道理,不可操之過急。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袋鼠媽媽有辦法)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對於孩子的教育切莫操之過急,教育孩子要講究正確的方法
    很多家長在孩子2—3歲的時候就開始發愁,在現在這個競爭這麼激烈的社會,讓孩子早點接受教育對孩子好處多多。雖然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但是不少家長們往往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些忽略問題,從而沒有很好地把教育最重要的方面把握住。這也就導致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發生,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將來成材造成負面影響。
  • 教育孩子不能操之過急,強行給孩子「提速」,容易養出叛逆娃
    每一個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都是非常大的,希望孩子能夠有一個好的未來,有出息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所以,對孩子的要求也是非常的嚴格,總想要讓孩子先別人一步,開始學習能夠贏在起跑線上,但是家長們忽視了孩子的成長規律,一味的拔苗助長操之過急,可能是適得其反。
  • 開展集備,不可操之過急,需要做這些準備
    要想搞好集備,不能操之過急,一定做好充分準備再行動。集備是學校提升教育教學的有效途徑和手段,但是,很多學校進行的集備活動並不成功。一則是集備前期投入較多,收效慢;二則就是教師接受度、認可度低,覺得集備是一項負擔,不願意全身心投入;三是集備流程、環節落實不到位。這幾種情況都會導致集備效果大打折扣。
  • 這三件事不宜過早教孩子,會傷害到孩子,家長切勿操之過急
    導讀:這三件事不宜過早教孩子,會傷害到孩子,家長切勿操之過急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這三件事不宜過早教孩子,會傷害到孩子,家長切勿操之過急!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產後束腹切勿操之過急
    產後塑身切不可操之過急。臨床上通常以6周作為產褥恢復期,而產後形體恢復,根據個人情況不同,需要半年或者更久。若想通過束腹帶塑身,無論是自然分娩還是剖宮產者,選擇腹帶時以純棉布、分段束縛者為佳。因為純棉布透氣性好,而無彈性、分段束縛的更貼合個人體型,有助於維持腹帶壓力穩定。穿著腹帶時,要注意調適鬆緊,以舒適、能承受為佳。若一味求緊而致動彈不得,反而會引起血液循環障礙和腰肌的廢用性萎縮。
  • 9歲女童練下腰致雙下肢截癱 老師:學舞蹈不能操之過急
    如救治正確絕大部分能恢復  「孩子在練習舞蹈中,肯定會受到各種傷害,造成截癱確實少見。但對於受傷的孩子家庭來說,這卻是百分之百不可承受之傷。小孩子的一輩子就被毀了。」蘇大附屬兒童醫院骨科副主任甄允方甄允方表示,從醫20年來,因學舞受傷的病例,近年來有增多的趨勢,2017年他就收治過2例。
  • 職場美語:be too quick on the trigger 操之過急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職場英語>職場百科>正文職場美語:be too quick on the trigger 操之過急 2012-12-19 22:05 來源:原版英語 作者
  • 老祖宗的忠告:待人處事切莫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
    老祖宗有這樣一句話,就具體闡述了操之過急的危害,是對欲速則不達最好的註解。事有急之不白者,寬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躁切以益其頑。相反,如果缺乏耐心,操之過急,則很可能一事無成。許多人稍微讀些書就不耐煩,工作時間不長就計劃著跳槽,在一個地方住幾年就開始厭倦,這其實是還沒有悟出放慢節奏、潛下心來的好處。而人與人相處,更不可剛愎自用,頤指氣使。有些人可能跟你有緣,能和你一拍即合,能順應你的想法做事。
  • 複課學生出現群聚感染,馬來西亞多數高校表示複課不能操之過急!
    在教育領域,教育部也宣布準備複課。這對於大馬公民來說喜憂參半,而對於在大馬留學的我們,複課問題實在是重中之重。就留學生來看,學習方面的問題就如同衣食住行般貼近我們的生活。然而在這種緊要關頭得到對可能要面臨複課的消息,許多同學表示紛紛不能接受。疫情還沒全面結束,複課不應操之過急。
  • 教育小智慧:教孩子,首戒急
    父母教孩子,最忌的是急躁,最不容易克服的毛病也是急躁。張口說古話:教孩子,首戒急。急躁是父母的通病,沒有哪個父母敢說自己沒有跟孩子急過。父母之所以喜歡對孩子急,其緣由有四:一是以己度兒。你是大人,有豐富的學習經歷,心智也已經發展到相當水平,當然看一個問題更清楚,你認為一個很容易的問題小孩可能覺得很難。二是急於求成。總希望很快地很順暢地解決問題,殊不知對於孩子來說對很多問題的理解都有一個過程,不可操之過急。
  • 人生百年立於幼學,教育目標是養成自律,切忌操之過急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跑得更快,盲目跟風,出現了超前教育、過度教育,學前教育小學化。攀比之風,非常嚴重。對不對?不是問題的核心節點。適不適合,才是關鍵。對大多數孩子來說,這是一種傷害,對早慧的孩子來說,不足以滿足學習需求。但是,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的確不適合。本文,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 教育孩子的誤區,別犯了
    回顧以往,我們中國人的教育講究的「打是疼,罵是愛」,不打不罵就像是不愛,這個道理感覺有點牽強,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在對待孩子都喜歡採用傳統的教育觀念,這個是不太合適的,容易壓迫孩子的性格,甚至摧殘孩子的身心等一些問題。
  • 雲南楚雄一支教老師連踹4小學生,教師管學生豈能操之過急
    雲南昭通的教師情侶和孩子們那位名叫侯長亮的老師,在艱苦的支教路上,為偏遠山區的孩子付出了全身心的愛,同時也收穫了愛情,受到了人們的交口稱讚。教師管學生豈能操之過急?學生犯了錯誤,批評教育不成,就拳打腳踢,這明顯是操之過急之舉。正如某些老師所言:軟的不行,就來硬的。這樣做,可以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暴力」教育是一種簡單化的惰性教育。古人云,棍棒底下出孝子,又說,嚴師出高徒。
  • 如何教育「死不悔改」的孩子?
    家長們經常跟我抱怨說:自己的孩子經常屢教不改,不知道如何打破眼前的僵局。這方面我們龍岡書院在教育實踐上有很好的經驗,這也是我們注重法則教育的原因。孩子們被家長送來交給我的時候,我通常都會詢問他們能不能遵守我們書院的一些簡單法則,只有當孩子們明確表示能夠遵守時,我們才會正式接受孩子,這就是最簡單的法則教育訓練。
  • 學校教育管理者切忌操之過急,遇到問題校長主任要學會這4個丟棄
    在教育管理崗位工作多年,最受益的一句話就是——「每臨大事有靜氣」。身邊的朋友常用這句話開導我,上級領導也常常勸告我切忌操之過急。大家知道,教育管理並非是一成不變的,現實的挑戰總是超越現存的理論,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在實踐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也需要從實際出發,在冷靜中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管理要學會留白思維,何為「留白」?就是不說死,不武斷,不強制改變,校長主任多以談心,甚至是置之不理的態度對待個別問題,反而能夠取得效果。
  • 孔子:教育孩子時不要急,要在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才去教
    聖王文化國學堂一、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往往操之過急或者放任不管於是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開始思考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各大媒體的大力引導下,孩子的教育問題被重視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孩子的教育問題解決了嗎?似乎依然層出不窮。而且隨著對教育問題的反思,社會和家庭對「母親」這個角色的要求越來越嚴格,「母親」這個身份變得越來越重要,身為人母,變得越來越焦慮了。
  • 劉泳希還沒有領結婚證,未來婆婆卻當面催生,操之過急讓人惶恐
    有趣的是,劉泳希還沒有領結婚證,未來婆婆卻當面催生,首次見面就要送「三金」,巴不得兒子即刻搞定這樁婚事,操之過急讓人惶恐。 未來婆婆拿出一個青花瓷碗,一本正經地對著劉泳希說道:這個圖案是麒麟送子的意思,希望你們能夠快一點,早日生個孩子。
  • 寶寶的成長是有規律的,該成長的階段自然會有提示,不要操之過急
    很多父母都比較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加上現在社會的發展,很多人都會喜歡用一些數據來監測寶寶的體質是否正常。雖然一些數據確實能夠反映出寶寶的身體狀況,但數據不能夠代表一切。每一個寶寶在不同階段的發育都是不同的,只要寶寶身體是健康的。
  • 克服焦慮,給2歲寶寶啟蒙英語不可操之過急
    孩子磨磨耳朵就行了,環境薰陶很重要。、有人一直說英語,那麼這個孩子在語言敏感期吸收到的語言會越豐富,今後開口說話,多種語言的接受度就會越好。平常心對待之後,就發現現在很多家長容易陷入這樣的孩子學語言怪圈:1、2歲-3歲,各種方式嘗個遍,包括看動畫片,手機app學習2、灌輸式的教育孩子。
  • 非贏不可的教育,不斷否定孩子,包辦孩子,會讓孩子失去大於得到
    孩子像種子,他們是家庭的希望。孩子是夫妻感情的結晶,也是愛的延續。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長大、優秀出眾。於是出現了這樣為你好,那樣才是對的口頭禪。家長往往說的比唱的好聽,父母的教育理念經常與實際不符,技術動作也隨之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