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本是渡人,但是自古以來,我國的橋梁,都被賦予了一些特殊的意義,也成就了獨特的橋梁藝術,比如說盧溝橋上的獅子,比如說石拱橋等,這些不但蘊含著古代建築藝術,更是折射著古代匠人的智慧。
而在現代,「基建狂魔」更不是浪得虛名,已經不再滿足橋梁簡單的作為一個通行渡人功能,而是追求各種橋梁的新奇外觀和結構,這也讓普通百姓獲得便利的同時也大飽眼福,比如說成都的五岔子大橋,如今更是成為了網紅大橋,也是公認的成都最美大橋。
其實成都本身就有不少知名的橋梁,曾經說起成都的橋,很多人第一反應絕對是九眼橋,安順廊橋,彩虹橋,但是在2020年,說起橋,就絕對會換成五岔子大橋。
五岔子大橋位於成都雙流區,其中一端連接江灘公園內,跨過成都的母親河府河,連接梓州大道,江灘公園以及府河對岸的中和老城區,這條橋是真正渡人的橋,只允許行人和非機動車行駛,而且連非機動車和行人都進行了分離。
五岔子大橋在採用的是主橋和副橋分離的設計,成上下交叉結構,副橋在下,有觀河的環繞式劇院臺階,在副橋上,不但可以近距離觀看到府河,還可以看到主橋的美麗。整座橋被塗裝成白色。很多人說這是國內首座「莫比烏斯環」式異形拱橋,實際上這說法並不準確,首座莫比烏斯環設計的大橋,當屬長沙市的中國結步行大橋。
兩座橋都是採用的莫比烏斯環設計,但是中國結步行大橋比起五岔子大橋要更複雜,結合了莫比烏斯環和中國結的設計理論,真有點無限循環的意味在內,因此這座紅色的步行橋也慘遭吐槽,而相比而言,五岔子大橋則是兼顧了美觀與便捷性,雖然引入了莫比烏斯環設計理念,但是僅僅是在外觀上設計的更美觀,並沒有複雜化,反而更實用。
在成都歷史上也曾有過2座五岔子大橋,在府河(也就是錦江)上,從成都到江口,在歷史上曾經有過五座橋,分別是九眼橋、高河坎橋、五岔子橋、中興場的通濟橋和二江寺橋。1968年前的五岔子大橋,是一座雄偉的七孔石橋,坐落在原本的中和場五岔子村和新民村之間。這座橋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但是在1968年毀於洪水,1977年,又在原址下遊200米處再次興建了一座五岔子大橋,採用拱橋設計。
如今的五岔子大橋已經是第三任了,這也證明成都的民生設施越來越好,成都人的生活環境也越來越好了,未來將會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