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念念的南京長江大橋今天正式通車啦!長江大橋承載了一代代人的記憶,在南京人的眼裡,它不僅僅是一座連接長江南北的通道,還飽含了很多情感與特殊意義。
(展露新顏的南京長江大橋)
縱數南京,其實有很多橋都很迷人,
或許是因為橋上的風景,
或許是因為橋本身構造的特別,
或許是因為它蘊藏的深厚歷史。
那麼,誰才是你心目中全南京最美的橋呢?
漆橋
漆橋位於高淳的漆橋老街,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漢哀帝時期。漆橋地古稱「南陵」,當時的丞相平當辭官隱居南陵,建橋於溪河之上,施以丹漆而名「漆橋」。漆橋歷經修葺,後改為三孔青石拱橋。
因橋而名的漆橋老街,如今開發出漆橋古鎮旅遊。走在這裡,老街巷、老房子、老手工藝等,盡顯古樸典雅之美。
大中橋
「窮源莫過青溪口,送客每經白下橋。」——王安石
「小子別金陵,來自白下亭。」——李白
大中橋位於秦淮區通濟門內,是南京古橋,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橋墩為歷史原物。六朝時期,現在的大中橋一帶是時建康城的衛城「白下城」之東門。門前青溪橫跨大橋,得名「白下橋」,這便是最初的大橋。如今,大橋幾經拓寬,已成交通要道,連接著城東幹道,為城南主出口。
唐代時白下橋旁有個名為「白下亭」的驛亭,當時是文人雅士送往迎來和餞別之所。很多文人在此留下詩詞作別。抗清名臣黃道周在白下橋畔殉難,南京人將白下橋名改為大忠,後為避清廷文字獄,稱大中橋,橋名沿用至今。
淮青橋
淮青橋位於建康路(依著古桃葉渡),始建於南朝,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元代及以前稱為青溪大橋。
因為這座橋位於秦淮河和青溪的交匯之處,由此得名「淮青」。
長幹橋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李白《長幹行》
詩中的長幹就在金陵。長幹橋位於秦淮區中華門外,跨外秦淮河。長幹橋原橋為五代十國時楊吳始建,為南唐御街直達城外長幹裡必經之道。南宋鹹淳五年(1269),戶部尚書馬光祖重建,更名長安橋,為5孔石拱橋。明初改建,又名聚寶橋。清代多次維修。1951年由市建設局重建。
駐足在長幹橋上遠望,只見橋下秦淮湍流,橋上行人車輛絡繹不絕,遠處帆檣順著恢弘的城牆移動,一派盎然昇平的景象。
竺橋
竺橋位於玄武區龍蟠中路和珠江路交界處,原名叫「竹橋」,因為早前附近有片竹林,後來因諧音變成了天竺的「竺」。建於南唐,竺橋是現存比較完整的一座古橋。
竺橋長約20米,寬約6米,橋拱券旁各有2隻龍頭橋翼,雕刻纖巧精細,具有明清時代的風格。後來經過整修,現橋身為後建石拱橋,單拱用磚石縱向並列砌築而成。
長樂橋
長樂橋位於溧水區,始建於宋代,連接驛道,明代萬曆年間縣民劉濟等發起重修。整個橋長39.5米,為3孔平拱橋。採用分節並列法砌成,中間並無橫梁,橋兩側有鎮水獸6隻。橋體大致完好,尚有宋代風格。
長樂橋上最大看點是它的螭首,這也代表了南京古橋的普遍特色。橋北原有石碑,現僅餘龜趺。
武定橋
武定橋建於南宋淳熙年間,當時叫嘉瑞浮橋,因其在長樂渡之上,又叫上浮橋,當時長樂渡叫下浮橋。
明朝初年,中山王徐達家的後門正對此橋,徐達諡武定,遂改橋名為武寧橋,清道光皇帝叫旻寧,又改為武定橋。大家從此可見封建權貴的等級是何等嚴格。
六合浮橋
六合浮橋橫跨滁河,始建於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以前的浮橋漂浮於水面上,使用船隻搭建。經過改造修建,如今六合浮橋已成為景觀廊橋。浮橋主橋選用風雨廊橋形式,全長671.5米,道路交通為雙向六車道。
作為景觀的浮橋,到了夜晚燈籠亮起時,更加顯得格外古樸典雅。整個橋身點綴著燈火,璀璨斑斕的夜色倒映在河中,燈影搖曳,唯美而詩意。
七甕橋
在南京光華門外,外秦淮河上,有一座由「七孔」橋身而著稱的古橋,叫「七橋甕」。明初時建橋,到了清朝,又被叫做「七甕橋」。這座古橋的橋身設計相當獨特,令人引以為傲。
其橋墩成梭船形,可以減少水流阻力,橋墩兩端巨石上,鐫刻著人面龍身雕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這些令人生畏的怪獸被稱為「蟲離首」。傳說「蟲離」是龍的兒子,可以保護橋身。據稱還可以「闢水邪」。
九龍橋
九龍橋橫跨秦淮河的南北,該橋建於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他的王朝和繁榮明朝的經濟,建造了這座橋。為了「鎖」住大明朝「風水」,故取名「九龍橋」。
清光緒十年,九龍橋重修。1937年抗戰中橋被日軍炸毀一段,建國後按原樣恢復。整修時重新鋪設了青石橋面,並設置了雕石欄杆,如今整座橋散發著古韻今風的魅力,成為秦淮河風光帶的美麗風景之一,秦淮河在此分為內外兩股支流。
玄津橋
玄津橋位於西安門西側,是一座三拱石橋,始建於明初。因明代皇城建造在南京城東,當時官員日常出入皇宮大多經由玄津橋。據史載,玄津橋橋欄原兩端各有一對石獅子,如今僅餘一隻。
橋東南側保留了一小截原始橋欄,依照這一範本,後來仿照其風格修復了橋欄,粗壯的方形柱頭,上面覆以蓮瓣紋樣。玄津橋下沿河道有可供散步的約一米寬的小道,玄津橋的橋墩呈階梯狀,堅實牢固並且極具藝術美感,具有防幢擊、減緩水流的作用。
賽虹橋
賽虹橋跨秦淮河支流,為三拱大石橋。該橋位於集慶門西南長虹路上,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曾名賽工橋、賽公橋。清康熙年間重建,賽虹橋至今仍能負載8噸。其寬度在南京古橋史上罕見。
賽工橋之名,源自朱元璋築南京城時的一些傳說和筆記。後引用唐杜牧《阿房宮賦》「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之句,將賽工橋改名為「賽虹橋」。
蒲塘橋
蒲塘橋,位於溧水縣蒲塘鎮南,是溧水縣現存的最大的一座古橋。蒲塘橋在南京一帶名氣很響,也有好多傳說。橋面寬,曾有數汽車從橋上駛過,古橋依舊毫髮無損,得到保護後,才開始禁通機動車。
該橋為多孔連續性拱橋。橋下有八個帶分水尖的橋墩,其上九孔中,中心孔最大。拱石為地產火山凝灰巖,用無鉸聯接並列砌置的方法砌成。該橋修成距今已有四百八十餘年。
襟湖橋
襟湖橋位於高淳老街西北側,始建於明隆慶六年(1572年),是高淳境內跨度最長的古橋。自明代以來,它就是老街居民外出的主要通道之一,如今它更是老街景區重要的組成部分。
該橋原為七孔石拱橋,橋身兩側有石欄,設置了蓮花望柱。中間兩對望柱頂端裝飾石獅,雕刻細膩,形態逼真。1993年,被改建成五孔人行橋。
文德橋
文德橋位於南京城南夫子廟地帶,始建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文德橋」的「文德」二字取自儒家思想「文章道德天下第一」。
唐代大詩人李白酷愛明月。有一年農曆十五夜晚,他來文德橋附近酒樓飲酒賦詩,趁著酒興上文德橋觀景。突然,他發現月亮掉在水裡,便醉意朦朧地跳下橋去,張開雙臂撈月,水中月亮被剖成了兩半。從此,來文德橋觀賞半邊月,成為秦淮夜談的佳話。
逸仙橋
逸仙橋,緊鄰明故宮皇城西安門,是為迎葬孫中山靈柩築中山大道時建,故以孫中山字「逸仙」二字命橋名。
1929年建橋,1963年、1997年改建,逸仙橋的橋面不斷擴面出新,但是那兩旁的欄杆始終沒有動,這座橋也成為南京人的驕傲。
五城圩十字橋
在江寧淳化有一座很「怪」的橋——五城圩十字橋。這座橋就像是兩座橋被「綁」在了一起,雙拱敝肩,橋拱呈十字交叉,共計16個橋拱。五城圩十字橋建於1977—1978年,橋體上留下了濃烈的時代氣息。
橋正中間欄板內側分別刻有「農業學大寨」、「艱苦奮鬥」、「抓綱治國」、「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等標語口號。在江蘇有不多的幾座「十字橋」,而在南京,五城圩十字橋可能是孤例。
石頭城步行橋
石頭城步行橋全稱為「國防園人行橋」,該橋梁東連石頭城公園,西接河西嫩江路,全長115米。這座步行橋的造型很有特點,整個橋呈「X」型架設在水面之上,顯得非常簡潔。
石頭城景區是秦淮河沿線最重要的景觀節點,因此在石頭城步行橋除了交通功能外,景觀功能也尤為重要。
大勝關長江大橋
藍色雙拱形的鋼鐵橋身橫跨江上,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出堅固雄偉,位於建鄴的大勝關長江大橋亦是一座牛氣的跨江大橋。它是世界上設計荷載最大的高速鐵路橋梁,還獲得了被譽為橋梁界「諾貝爾獎」的國際橋協傑出結構工程獎。
建造大勝關長江大橋的難度很大,一座長江鐵路橋光擰螺絲就擰了14個月。打橋墩、鋪裝橋面、鋼梁結構施工等,實際施工遇到了重重挑戰。這座橋是繼南京長江大橋後第二個登上知名的《DISCOVERY》的大橋。
浦口青奧橋
該橋位於浦口區青奧體育公園內,連接著青奧體育場館。橋的線條感極強,橙紅色與白色搭配的鮮豔色調,彰顯出現代活力感,與運動的主題相契合。
藍天白雲下,整座橋氣勢宏大,抬頭仰望,橋的鋼筋結構將天空切割成塊,構建出不一樣的獨特視角。行走其中,一種現代化設計感油然而生。
紅雲橋
紅雲橋座落在南京三汊河口,一邊是秀麗的外秦淮河,一邊是浩瀚的長江。市民可以漫步或騎自行車,一路吹著江風,領略濱江風景。與其它橋梁不同的是,這座景觀橋是紅色的路面,宛若一朵紅色祥雲飄落在入江口之上。
整個橋梁採用五跨異型曲線連續鋼箱梁,全長353米,最大的跨徑接近60米。俯瞰紅雲橋,其玲瓏的曲線之美令人震撼,如同蜿蜒的動脈,流淌在城市的軀幹中。
三汊河大橋與定淮門大橋
三汊河大橋與定淮門大橋組成了放射狀的快速通道。俯瞰之下,如同樹幹長出分叉的枝丫,曲折延伸開去。定淮門大橋寬闊的車道經由三汊河大橋進行分流,有效緩解了交通壓力。
夜晚霓虹閃爍,車輛往來不息時,三汊河大橋與定淮門大橋更加流光溢彩,美輪美奐。迅速移動的光影組成一道道流線,勾勒出美麗動人的城市夜色。
石臼湖大橋
從溧水石湫駛上寧高新通道,第一個感受就是視野極為開闊,兩旁的田園風光醉人心扉。當長度達12.6公裡的石臼湖特大橋出現在眼前時,你會驚呼:真的太壯觀了!
石臼湖大橋是南京一條美麗的公路橋,橫穿在橋上,可以飽覽湖光山色美景。每到冬天,石臼湖還會吸引超過萬隻天鵝前來過冬。在石臼湖特大橋上,可以看到群鳥結伴飛來飛去的湖景風光。
外秦淮河大橋
外秦淮河橋從外觀來看就十分霸氣,H型的橋梁結構,配以斜拉鋼索,整座橋給人很穩固的感覺,大有與長江二橋、三橋媲美的氣勢。
夜晚燈光璀璨,暈黃的光影中,外秦淮河橋顯出一種光影韻律感。徜徉其上,能夠俯瞰城市的夜色燈火還有靜靜流淌的秦淮河水。
南京長江大橋
「萬裡長江第一橋,兩岸融雲天際消。」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上世紀60年代,在外國專家撤走、中斷鋼鐵供貨的背景下,全國人民齊心協力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跨江大橋。即便在長江上已是百橋飛渡的今天,這一座大橋對於很多人來說仍是有著特殊意義的「第一橋」。
建造這座橋,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很多人來南京,都帶著一顆虔誠的朝聖般的心來這裡參觀,並攝影留念。當年大橋通車,也帶動了大橋牌雨傘、大橋牌肥皂、大橋牌香菸等產品的出現。
南京第二長江大橋
南京長江第二大橋有「中華第一斜拉橋」的美譽,主跨為628米,該跨徑建成時居同類橋型國內第一,世界第三,僅次於日本多多羅大橋和法國諾曼第大橋。其鋼橋面環氧瀝青混凝土質量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長江二橋縱貫華東至西南的滬蓉幹線,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貫通。它在中國橋梁史上樹起了一座新的標杆。
南京第三長江大橋
南京長江三橋巍巍矗立在浩瀚長江之上,氣勢恢宏。整座橋屬於雙塔鋼箱梁斜拉橋,索塔高215米,採用鋼砼塔身設計,下橫梁以下部分為砼塔身,以上部分為鋼塔身,這在中國尚屬首創;鋼塔柱設計成弧線形,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次採用。
該橋獲得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對帶動南京江南、江北新區發展,呼應沿江開發戰略,促進南京都市圈共同繁榮和長三角一體化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南京長江第四大橋
南京長江四橋是中國跨徑最大雙塔三跨懸索橋,在同類橋型中居世界第三,因為外觀類似著名的美國舊金山的金門大橋,被譽為「中國的金門大橋」,其主跨比金門大橋還要長130多米,更加雄偉、壯觀。
長江四橋2012年通車,北接線設立橫梁互通、浦儀互通和龍袍互通;南接線設立棲霞互通、仙林互通和麒麟互通。行駛在長江第四大橋上,眼前的視野開闊美好,江輪從橋下經過,江面浩渺,一片詩情畫意。
除了上述所說的橋,在南京眾多橋中,有這樣一座名字不帶橋卻讓人印象深刻的大橋,人們形象生動地將其稱為「南京眼」。南京眼步行橋橫跨長江,展現出飄逸靈動的結構力學平衡美,曾獲得世界橋梁界「諾貝爾」獎——「亞瑟海頓」獎。在南京橋梁屆,也堪稱「C位」。
南京眼步行橋
南京眼步行橋起點位於河西青年文化體育公園內,終點在江心洲青年森林公園內。巨型的雙輪圓環隔江斜倚,蜿蜒的橋身如同輕盈的白色飄帶,羽翼般斜拉的鋼索振翅向上,就像豎琴的琴弦撥動著人們的心弦。
登橋遠眺,江水浩渺,奧體中心、河西CBD建築群、青奧村、江心洲生態科技島盡收眼底,視野極為開闊。一直以來,南京眼步行橋已經成為很多人來南京玩拍照必去的打卡地之一,它也是攝影師鏡頭下的寵兒。
以上的這些橋梁中,有的有顏值,有的有歷史,有的獲得無數讚譽,誰才是你心目中最美的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