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4日,學習強國、央視頻和一起教育科技聯袂推出「數位化教育與未來」大講堂,邀請河南省安陽市初中英語教研員張瑞娟老師,分享初中英語教學設計的前世今生。
張瑞娟老師提到,教學設計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總結起來就是,目標有操作設計,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效果有評價,有互動、有邏輯。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教學設計一定要有邏輯性。
以下是張瑞娟老師演講實錄,內容經編輯有刪減:
親愛的老師們,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謝一起教育科技能夠給我這樣的機會讓我跟全國各地的老師進行分享。
這是一位所謂的「十八線主播老師」一點心聲,講課之前跟大家分享。
上課了,這個春天聽不見鈴聲,窗外的紅棉花開得妖嬈,在風中舞,這誘惑不了我,我聽到屏幕裡傳來雜音,還有笑聲、抱怨和疑惑,有聲音的世界就是好世界,有多種聲音就會更美好。我的春天在這裡,很多時候一個字母就是一朵花,一粒沙就是一個世界,一個小屏幕足以挖掘出深奧的命題,即使在小小天地裡,只要我們有追求,教研的花兒朵朵就會伴亮整個春天。
大家喜歡嗎?是不是感覺到了咱們一線老師他們的心聲呢?雲端堅守,以教戰役,守望春天,我們的教研在這裡。
我堅信教育不是童話,但需要童話般的浪漫,這既是一種教育憧憬,也是一種教育信心。
今天分享的題目是《初中英語教學設計的前世與今生》,似乎大家對前世和今生都非常感興趣,不過今天會重點講講今生。
我問大家三個問題:我們是誰?我們來自哪裡?我們將去往何方?日本的佐藤學老師說,如果說19世紀和20世紀的老師都是教育專家,那麼21世紀的教師則必將成為學習行為的設計者。
那麼接下來我的問題是,你把學生帶到哪裡?怎樣把學生帶到那裡?你確定把學生已經帶到那裡了?
北京市特級教師王曼怡老師說過,教字成功,必備字先行。所謂的備、講、輔、批、考,這裡的備課也就是我們的教學設計。我們要依據什麼來備,我們應該怎麼備,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備?這些問題如果老師感興趣的話,我們可以一起去探討,備課時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教材處理還是目標明晰?是一節課還是一門課程?那麼在上課時我們更應關注有無告訴學生,還是學生有無明白?方法好看與新奇還是方法與目標的一致性?那麼在考慮作業的時候,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時間佔用還是檢測目標?是多做練習還是檢測、鞏固和提高?我相信屏幕前的每位老師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我認為教學設計是一切的基礎。好課有標準嗎?當然有,上好一堂課需要每位老師具備以下四個方面的知識:
第一,教育哲學;
第二,教育科學;
第三,教育技術;
第四,教育心理。
這些都很重要。一些專家對好課的標準是這樣定義的:有意義、有效率、生成性、常態性、激興趣、高思維、知引行。還可以概括為三感:感知、感悟、感動。
根據這些專家的標準,我認為好課堂的關鍵詞是生長的、快樂的、美麗的,老師們,你們同意嗎?
咱們接下來再看一下教學設計的定義。北京教科院的何克抗老師說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實行解決方案、評價事情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何克抗老師強調我們的教學設計是一個過程,我個人的解讀是這個過程應該有思考、有思路、有深度、有密度,針對我們初中英語教學設計我應該通過感知、預測、獲取、分析、概括、比較、評價、創新等這樣的思維活動,然後建構結構化的知識,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的時候,我們逐步發展思維品質,形成文化理解、學會學習等等。
教學設計我認為可以用Scaffolding這個單詞概括,是一個核心關鍵詞。如果一節課一定要設計的話,這個時候我們要給學生提供腳手架,從對知識的傳授到提供學習的支架,這個是非常重要的。It is a matter or building bridges. 就好比我們要建造橋、建高鐵等等是一樣的,這個腳手架怎麼搭非常重要。
話說35年前。從1985年起,我們強調的教學目標是雙基目標,即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第二個十五年,到2000年的時候,我們強調教學目標是三維目標,也就是所謂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價值觀。第三個十五年從2015年起,從雙基到三維,到綜合素養目標,它強調的是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以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這個時候我們仿佛完成了一個35年的時間穿越,也就是教學目標的前世與今生。
從前世到現代課程模式的今生,我做了一個這樣的比較,大家看是否認同。我認為前世到今生,從統一性到差異性,從結論性到過程性,從知識傳授到問題探究,從概念系統到情境建構,從掌握運用到學會學習,我認為這個過程是知識的轉型。
我想強調一下素養目標,我認為它既沒有顛覆30多年前提出的雙基目標,也沒有否定三維目標,它是在原有的基礎上能夠將知識和技能融會貫通,幫助我們的學生學習過程當中同步建構知識體系、運用能力和價值觀念,然後逐步逐步的形成可沉澱、可遷移、可重構、可建構的這樣一個核心素養。
Think of many possible answers,Think of many possible solutions. 我們應該有儘可能多的答案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就是有了核心素養,我們的教學設計是不是讓你覺得更加輕鬆了呢?恰恰相反,不是為了好教,而是為了教好,為了有更好的教學設計。我們要左手課標,右手教材。希望我們老師能夠整合現有的材料,整理重點內容。教師加強學習互動,而不是一言通天,教師振奮學生情緒,而不是催眠藥師。
剛才我說落腳點是加強教學互動,因此我想說Teaching is of communication,by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 也就是教學是交際。用交際去教,為交際而學,教學要活動化,活動交際化,交際生活化。基於實際語境,然後能夠忠實理解如何通過教學設計走進文本。我們最終的宗旨是培養能動、理性和全面的人,也就是跳出文本。教育的最高目標是培養全人,它折射出人性的光輝,這是我們教學設計的真諦。
那麼在教學設計今生的過程當中,希望我們的老師牢牢記住學生作為學習者,作為語言人、文化人和思維人,始終在與世界互動,與社會互動,與自然互動,與工具互動,與自我互動,也就是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三大主題。
我們要秉承核心素養的六要素指向,整合英語學習活動觀,要從學習的已知出發,記住主題引領,以語篇為依託,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實現提升和優化。
What makes a story?能夠組成故事的要素應該有哪些呢?現在我列舉的Time、Place、Plot、Character,大家都很熟悉了,我提的問題是What makes a story MORE THAN just a story?我認為不僅僅是故事本身,而是Theme,也就是主題,指向核心素養的英語學習活動觀當中提到了。
接下來我們簡單說一下教學情景的四個階段:
1、創設情景;
2、身心感悟;
3、主動建構;
4、歸納提升。
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不知不覺進入一定的情境,在教師感染下的主動的體驗,這些都可以稱之為教學情境。比如說圖片、音樂,或者是角色扮演、生活經驗、實物演示,這些都可以被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在創設教學情景的時候,給我們非常好的支撐,而且它們也是源於生活,跟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
在教學設計的課堂提問的環節時,我認為這個圖表可以幫助大家非常理性的去設計自己的課堂提問。舉個例子,看這個數學坐標,先看橫坐標,諸如文字、圖象、音響和場景,在設計課堂提問的時候,難易度是從低到高。再看縱坐標,課堂提問時,What、Why、How、If,易度是依次從低到高。
同時,教學設計一定要儘可能的simple,簡意味著事半功倍,以少勝多,四兩撥千斤,此時無聲勝有聲,簡是複雜之後的容易,量變之後的質變,厚積之後的薄發,臺下十年功的付出換來的臺上一分鐘的精彩,我自己的理解就是simple。大道至簡,大而簡之,一節課就是用一根線串起來所有的教學活動。
教學設計過程中老師們要記住,把它放到我們的學生的角度去看待,時不時地想想學生的學習行為是如何發生的,以生為本的教學設計才會更有針對性。The children are the curriculum (孩子即課程標準). Education is of learners, by learners and for learners(教育即生有、生治、生享). 只有我們的課設計得有趣、好玩,才能夠更加吸引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
教學設計要跟我們上課和作業要保持一致。不是一、二、三教學活動的堆積和羅列,應有一定的邏輯性,同時還要注意師生話語的時間比,要注意有效的教學語言,教學要有邏輯性,要流暢,程序間要有過渡,有理有據,水到渠成。
概括一下冗長的文字之後,我認為其實就是以下幾點,目標有操作設計,學生有學習的過程,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效果有評價,有互動、有邏輯。其中我認為最根本的就是教學設計一定要有邏輯性。
教學設計的步驟也是可以用火箭的方式,第一個是pre-teaching,第二個是in-teaching,第三個是post-teaching。如果按課前、中、後來說,應該是功在課前,效在課上,思在課後,趣在其中。教學設計時,老師們熟讀教材,吃透教材,源於教材,高於教材。教材不是我們的世界,世界才是我們的教材。
有一句話說得好,最美的時光總是走的最急。很開心跟大家做了這樣的分享,希望你們能記住一位普通英語教研員的教育情懷。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