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分析當前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一些難點入手,通過一節詩歌寫作課案例展示如何將支架理論引入到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搭建情境支架激發學生寫作熱情,搭建內容支架為學生的寫作提供素材,搭建語言支架引導學生用適當的修辭及豐富的語言,最終順利完成英語詩歌寫作,並在此過程中使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得到同步提升。
【關鍵詞】支架理論;詩歌寫作;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英語學科的課程標準徵求意見稿已經完成,其修訂的亮點就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修訂稿)》中對「學科核心素養」的定義為:學生學習外語的目的,不僅是學習到一項語言技能,同時應注重通過外語學習增加對外國文化的了解和借鑑,促進學生自身價值觀、人生觀的發展和綜合人文素質的提高。總結來說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個方面: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及學習能力。(教育部,2017)英語寫作能力作為衡量學生綜合英語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指標,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長期以來,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寫作教學一直是教學難點所在。在教學中教師往往向學生灌輸大量寫作技巧,卻忽略了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等核心素養的鍛鍊,導致學生一堂課後學習了不少詞彙和語法,在寫作上卻收穫甚微。
支架理論自問世以來,受到語言學界的極大關注,它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而且在外語教學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1.支架理論
Scaffolding 一詞的含義本來是用來指建築工地上的腳手架。當把這一概念用於語言教學領域中,布魯納(Bruner)將其定義為「一整套設定的情景使學生容易進入並取得成功,然後逐漸撤回扶助,在他們變得熟練能夠掌握的適當時機將責任完全移交給他們」。根據維果斯基(Vygotsky)的「最近發展區」,布魯納等人於 1976 年正式提出了「支架」這一名稱。(Wood, Bruner&Ross,1976)
普利斯裡( Pressly,1996) 等人對「支架」的定義是根據學生的需要為他們搭建支架,提供幫助,並在學生能力增長時及時撤去該幫助。伍德(Wood)等人(Wood, Brunner&Ross,1976)用這個術語來比喻更有經驗或更有能力的人在另外一個人的學習過程匯總所施予的暫時的有效支持。
張雪梅(2002)從「最近發展區」理論和「支架」理論出發,通過對學習者會話與教師學習者會話的對比,提出了有利於學習者會話的因素,為教師提供了在設計課堂教學任務時必須考慮的一些重要原則。
支架理論的核心在於不僅發揮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凸顯「以學習者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現代教育理念,又能夠通過「課堂上的成員互為支架互相幫助」,從而實現能力較差的學習者和能力較強的學習者共同提高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模式。
如下圖所示,周貞(2015)指出當「支架」被運用到指導教學時,學習者在需要時才會接收到輔助且這樣的輔助會隨著學習者逐步掌握任務的各個環節而逐步撤出。
2.支架理論應用於初中英語詩歌寫作
基於支架理論的一種寫作教學方式,是一種在寫作準備階段、寫作過程中以及文章修改階段為學生提供支架的寫作教學模式,及教師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搭建寫作的「支架」,幫助學生提高英語寫作能力的過程。
在國內支架式理論大部分還停留在理論分析階段,實證性研究--特別在英語寫作方面的實踐相對較少。筆者在上述觀點和理論的啟發下,嘗試將支架理論運用於初中英語詩歌寫作教學。藉助支架的作用,幫助學生克服詞彙量小、知識儲備少、對於寫作缺乏自信等障礙,進一步提升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1. 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
本課例的教學內容為「劍橋中學英語教程第二級」Unit 10 Activity: Poems from the rainforest。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閱讀課Unit 8: In a rainforest,對雨林相關常識、雨林的歷史和現狀等有所了解。同時,學生們亦已掌握了和雨林相關的常見詞彙,可以完成相關內容的基礎英文表達。
本節課是一節活動課,試圖通過詩歌寫作喚起學生保護雨林的意識。它要求學生在上一輪閱讀課的信息基礎上,寫一篇關於雨林的詩歌,突出珍愛環境、保護自然的主旋律。該活動內容對學生的素養有較高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寫作的內容需要緊扣主題,又不能直接引用書本,對學生的知識、思維、理解力都具備相當的挑戰;同時,如何將這些思考所得的內容,在英文環境下表達出來,同時又契合「詩歌」這一特殊文學體裁的要求,對學生掌握的詞彙、語法、句式、甚至寫作風格都有一定的要求。
本節案例課的授課對象為初中二年級學生。在初一時,學生們通過校本教材中英文詩歌的學習,已經對一些英文修辭手法有所了解。筆者在教授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提醒學生注意詩歌中「明喻」(simile)「暗喻」(metaphor)「擬人」(personification)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同時,學生對於英文詩歌中的「押韻及韻律」(rhymes and rhythm)也有所了解。
2. 教學過程
基於以上分析,筆者採用支架式教學完成本次課例,並將教學劃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1)搭建情境支架
[教學片斷]
T: What is your impression of the rainforest? If you are asked to use one adjective to describe rainforests, which word will you choose?
S1: Well, I'd like to say "It's beautiful.", because the rainforest is also called " Jewels of the earth"
S2: It's lively, because 75% of all the types of animals that we know come from rainforests.
S3: I think it is now endangered, because in many places, the rainforests are disappearing.
...
T: Yes. I agree. The rainforests are in danger. We need to protect it. Imagine you are a bird or a tree from the rainforest. What do you see or hear? How do you feel? Do you want your voice to be heard by human beings?
[設計意圖]
在本節課開始,筆者通過問題帶領學生回顧上一課時閱讀課的有關雨林的知識,從而導入本節課的話題「The rainforest is now endangered! We need to protect it!」然後通過一個問題「假設你是雨林裡的一顆植物或一個動物,你要對人類說什麼?」帶領學生進入情境。「你想以怎樣的方式為雨林發聲?」從而進入本節課正題:詩歌寫作。要寫詩,首先要明確 「What is a poem?」。通過一段迪士尼拍攝的孩子眼中的詩歌,讓學生感到寫詩並不難。詩歌就是有感而發,用歌一樣的語言抒發情感。同時帶領學生一起總結出創作簡單英文詩歌的三要素,即:emotion (情感),content (內容)及language (語言)。
對於詩歌而言,其中包含的熾烈情感,往往比內容和語言更容易打動人,這也是現代詩歌藝術重要的發展方向。而情感又往往和某種特定的情境緊密關聯。通過搭建情境支架,將學生帶入到「雨林危機」的場景中,使得保護這片自然瑰寶的情感油然而生,也為後續內容的寫作和語言的雕琢作好了自然的鋪墊。
(2)搭建內容支架
[教學片斷]
T: What do you want to say in your poem? Do you want to tell about your life thousands of years ago when no damage was caused by human beings?
Ss: Yes.
T: Things t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is your "Memory". What is in your memory?
Ss: There were tall trees/plants/animals...
T: How did you feel at that time?
Ss: I felt happy/proud/satisfied...
T: Well, all those nice things may only exist in your memory. What about the "Reality" now?
S4: People chopped down the trees.
S5: Animals disappeared for they had nowhere to live.
...
T: How do you feel?
Ss: I feel sad/hurt/frightened/frustrated...
T: In spite of the cruel reality, do you still hold your dream?
S6: Yes.
T: Then what is in your "Dream"?
S7: I hope trees will grow and animals will come back.
...
[設計意圖]
在「保護雨林」的情境導入完成後,下一個任務就是豐富內容。學生可能有很多關於保護雨林的想法需要表達,有很多珍惜雨林的情感需要抒發,如何把這些想法和情感合適地組織起來,就需要內容支架的幫助。筆者為此搭建了一套Memory -> Reality -> Dream的框架,對應著雨林的前世、今生、未來。帶領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理解,把和雨林相關的「關鍵詞」一一填寫到這個框架裡,比如Memory (記憶中)可能對應著tall trees, all kinds of animals and fruits等內容,同時與記憶中的雨林匹配的可能有happy, proud, satisfied等情感。 Reality (現實中)可能對應著人類對雨林的大肆破壞,trees disappear and animals run away等內容,同時與這樣殘酷的現實對應的可能有frightened, hurt甚至angry等情感。而Dream(暢想未來)對應的內容可能有trees grow, animals come back等等。在暢想未來時可能會有hopeful, excited,passionate等情感。
通過這個支架的幫助,學生可以充分聚焦如何發掘和主題相關的內容,如何喚醒內心對相關事物的認知,如何把這些內容簡單有效地「裝配」在一起,並自然地過渡到語言支架的階段。
(3)搭建語言支架
[教學片斷]
T: How do you put your ideas into writing? First you need to choose your writing perspective. What do you want to be?
S8: I want to be a bird living in the forest.
S9:...
T: In order to make your writing more impressive, you can try some rhetorical devices, like personification, simile, ...etc.
For example, when talking about the memory, we can compare the rainforest to jewels of the earth. Can you give more examples?
S10: I'm a bird who used to live in the rainforest. In my memory, my friends and I always sang and danced happily.
S11:...
[設計意圖]
寫作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用語言把內容和情感表達出來。如前文所提到的,學生們對於英文中一些簡單的修辭及押韻,韻律等基本知識已經有所了解。因此,筆者要求學生通過頭腦風暴的形式用更加生動的語言去描述雨林的前世、今生、未來三個階段的內容。比如:回憶往昔光榮歲月時,學生想到了可以把雨林比喻成jewels。這也是我們在前一節閱讀課時有所鋪墊的結果。在閱讀課時,我們談到了雨林的幾個暱稱。其中一個就是「the Jewels of the earth」。還有學生想到了用擬人的手法描述雨林中的動物sing and dance happily。有學生想到了雨林中茂密的植物有著「beautiful and green hair」。談論到現實的殘酷時,有學生想到了「the trees and animals sigh and weep」這同時也與過去的榮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後,老師的一句「Are the rainforests hopeless?」「Absolutely, No!」將學生帶入對未來的憧憬中。這時有學生想到了Martin Luther King 的著名的演講 「I have a dream」。這裡也達到了本節課的一個小高潮。因為有感而發,進入了情境,學生紛紛站起來以「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為開始,表達了對雨林美好未來的暢想。
板書設計:
但頭腦風暴得出的語言還只是一顆顆散落的珍珠,如何將這些珍珠串成華美的項鍊呢?為此,筆者設計了一個「詩歌填空」的環節,將一首用同樣的內容支架建立的範例詩歌,挖去了一些關鍵詞,讓進行「填空比賽」。下面是範例的節選:
這首例詩同時起到了搭建詞彙支架和句式支架的效果。在填空的過程中,學生了解了詩歌的常用句式結構,同時也學習了本次寫作場景下可能接觸到的詞彙。與此同時,學生也有機會將之前頭腦風暴中提到的一些修辭運用到具體寫作過程中。如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monster比作對雨林野蠻破壞的人們。又例如反覆使用同一句式「I am hurt so deeply」以表達受到傷害的強烈情感,而這些方法簡單易用,可以立刻被學生應用在課堂的寫作中。
(4)撤走支架,獨立寫作
[教學片斷]
T: Now it's up to you to make your voice heard by the world. Will you please work in groups of 4 and write a poem from the rainforest?
Remember that you should first choose your writing perspective and then write in poetic language.
[設計意圖]
在情境支架、內容支架、語言支架搭建完成後,筆者就為學生布置了課堂任務:分為若干小組,每組創作一首關於保護雨林的詩歌。
在「支架」的幫助下,每個小組都順利在5分鐘內完成了任務。之後就進入到本課最後一個重要環節:評價。
(5)搭建評價體系,協作學習
[教學片斷]
T: Now will you please reflect upon your writing? Did you use any rhetorical devices? Did you have rhyming words? Did you express your feeling properly? Were there any spelling mistakes?
[設計意圖]
評價支架是支架式寫作教學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通過搭建評價支架,幫助學生完成自我評價,小組互評。通過自評及互評,學生不斷修改、完善寫作。評價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
學生作品展示:
通過本課例的教學實踐,筆者對基於支架理論的寫作教學模式有如下感悟:1.「共情」式引導可以作為支架式寫作的起點
在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中,都非常強調「共情」的理念。本次教學中,筆者通過情境支架的設計,讓學生與雨林中的動植物「共情」,達到了快速激發興趣、灌注情感的作用,並使保護雨林的訴求在學生心中油然而生,為後面的教學進行了成功的鋪墊,也對相關的文化意識進行了加強。
2.內容和語言支架的設計是支架式寫作教學的核心
對於學生來說,寫作的最大難度在於心中無物,無從下筆。而詩歌的特殊體裁,更會使對寫作本身信心不足的同學望而生畏。在這種情形下,針對學生「現有能力水平」和「預期潛在水平」而設計良好的內容和語言支架,能夠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藉助這些支架,完成基本的詩歌寫作。既教授了寫作詩歌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發掘寫作內容,更幫助學生增強了寫作的興趣和信心。
3.支架的撤離是最具挑戰性和藝術性的環節
一般而言,撤走支架的時機取決於寫作任務的難度和學生當前的寫作水平。而實際教學過程中,由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其「現有發展水平」可能出現差異,並可能和教師的預期背離。因此,支架撤離的方式和時間頗具挑戰性,教師必須密切觀察學生當前學習能力和「預期水平」的差別,做到逐步撤離支架,甚至可以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個性化撤離,並在撤離後,繼續關注和指導學生,使他們能夠獨立完成後續的寫作活動。這一環節可以充分地展現支架式教學這一方法的藝術性,並能夠使學生在「逐步獨立」的過程中,較好地提升自身的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水平。
4.協作學習是促進學習能力升華的重要過程
在撤離支架後,除了教師的持續引導,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這是一個相互分享、共同提高的過程,也是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的有效機制。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協作學習的套路和範式,幫助學生高效地協作和分享。
5. 評價反饋為整體教學和核心素養的培育形成閉環
在課程結束之前,教師的反饋可以為整個支架教學過程搭建一個閉環,既提綱挈領地回顧全局,又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展現出的薄弱部分提供指導。值得一提的是,在反饋中,也可以通過課後作業、思考等方式,讓學生在課程結束後進一步利用課堂所學,深化在課堂上學習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等品質,達到以終為始的效果。
【參考文獻】
1.Pressly. Collective scaffolding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 In Vygotsky (Eds.)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2, 1996
2.Vygotsky, L.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3. Wood, D., Bruner, J.S.,&Ross, G.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976.
4. 周貞. 支架理論指導下的初中低年級英語寫作[D].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專業學位論文,2015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修訂稿)》(2017)
6. 張雪梅. 有利於學習者會話的因素分析[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