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教學,就是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架。這是我最近一兩年思考寫作教學的感悟,遺憾的是,目前只能先積累一些必要的理論知識和優秀的教學案例,並且組織團隊攻克這方面的難題。在高中教書七年,對新材料作文的立意進行過專題研究,遺憾的是對於寫作教學本身沒有什麼創新,學生的寫作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甚至有一些措施束縛了學生自由靈動的思維。當我閱讀鄧彤、榮維東、周子房等專家博士的論文後,我才真正意識到有效的寫作教學離不開支架的搭建。這個認識基於這樣一個判斷:學生不會寫文章,教師應該怎麼辦?傳統的做法自然是提供各種文體知識和寫作技法,並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要麼就是建議學生大量閱讀,不斷積累素材和寫作經驗。這些措施不能說完全沒有作用,但對於那些不會寫作文的學生,作用是有限的。今天,我在《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上旬)2019年第12期上讀到了周子房博士的論文《程序支架:構建寫作學習的有效流程》以及深圳市海濱中學高俊英老師的《自敘文寫作:如何設計程序支架》,對「程序支架」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
在周子房博士看來,寫作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這一點所有語文老師都知道,那麼什麼是「寫作能力」呢?所謂「寫作能力」,就是學生在一定情境中運用語言文字等手段建構意義、構造語篇,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培養寫作能力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杜威提出來的「做中學」,即在寫作過程中學會寫作。關鍵問題在於,學生在「會寫作」與「不會寫作」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落差,落差的彌補就需要教師提供相應的支架。很多教師提供的文體知識和寫作技法,本質上也是支架,但單一的知識支架解決不了學生不會寫作的問題。知識解決的是「知道不知道」的問題,寫作教學解決的是「會不會寫作」「如何寫作」的問題,掌握了某種知識也不一定就會寫作,靠著「自然而然」的積累,不是寫作教學的主要內容。既然單一的支架解決不了問題,那就需要提供多樣化的支架,周子房博士認為寫作支架根據功能可以分為程序支架、概念支架、策略支架和元認知支架四種類型,這種劃分和鄧彤的分法大同小異。概念支架,其實就是某種固定的知識,概念是初中生寫作的組成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策略支架就是寫作的方法和路徑,技法也是策略支架的一種;元認知支架的作用在於支持個體管理自己的思維和學習過程,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而這篇論文重點闡述的「程序支架」,則是落實到具體實踐與行動上的具有實操性的行動指南,這個概念與中山市教研室張華老師提出的「技術作文」中的「技術」有極大的相似之處,兩者都講究動態性和實操性。
作者引用了戴維•梅裡爾在《首要教學原理》中的一句話作為理論依據,這句話是:「最有效的學習成果往往源自那些聚焦問題的,並包含由激活舊知、示證新知、應用新知和融會貫通四種不同的教學活動所構成的學習體驗循環圈。」他又用《我和書中名人去旅行》的課例,具體闡述了這節課的「程序支架」,即片段練寫、示範指導、修改片段和交流反思四個步驟。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步驟也帶有「過程性寫作」的一些因素。片段練寫,對應的是「激活舊知」,即選擇構思表中的一個事件或場景,嘗試寫一段具體生動的故事。在故事中儘量呈現「他的表現」和「我的反應」,寫出人物的特點。這個步驟顯然是為《我和書中名人去旅行》這個題目服務的,「我和名人去旅行」,既要體現名人的表現,也要體現我的見聞與思考,這個步驟就抓住了題目中最關鍵的一個點,只不過是沒有切入「書中名人」的具體內容。示範指導,對應的是「示證新知」,就是補充、剖析例文,給學生示範如何在具體的語境中有效運用新知,將一般性的知識和具體實例相關聯。修改片段,對應的是「應用新知」,自然是將學到的方法運用到第一個步驟中的習作片段中,進行修改完善。最後是交流反思,對應的是「融會貫通」,就是組織同伴評價和自我反思,促進新舊知識的融合。
仔細分析,這個「程序支架」與多數教師的教學步驟並無本質的區別。教師先講解重點知識,然後學生進行片段練習,教師出示範文,學生對照修正完善,並進行同伴交流。唯一的區別就是,這個課例抓住了鄧彤所說的「寫作核心知識」,即善於將「他的表現」和「我的反應」結合起來。一般教師講解的重點知識,無非是文體、詳略、結構、照應、手法等,而將「他的表現」和「我的反應」結合,則是書本上沒有出現的知識,需要教師去挖掘提煉的,把握了這個核心知識,再輔之以其他文體和技法知識,學生的寫作才會有支撐。
高俊英老師以「自敘文」的寫作為例進行的「程序支架」設計,可能更具有借鑑意義。高老師以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學習抒情」為目標,設計了母親節給媽媽寫信的寫作任務。教師的程序是:第一是感受氛圍,激活情感,帶領學生朗誦有關母愛的句段,聽歌曲《燭光裡的媽媽》,觀看媽媽陪伴孩子成長的視頻。第二是頭腦風暴,搜索話題。教師提供「話題收集表」,請學生分享一句最想對媽媽說的話,並將這句話概括成一個關鍵詞,例如感謝、原諒等,填寫「話題收集表」,這樣的話,學生在題材上就有了多種選擇。第三是確定話題,創生材料。教師請學生圍繞第二個環節中的關鍵詞,選出印象最深刻的三到五件事,填寫在「寫作材料收集表」中,這就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素材範圍。第四是選擇材料,謀篇布局。教師提供了「單事件構思表」和「多事件構思表」,請學生將事件進一步填寫到兩個表格中。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教師還請學生進行交流評議;學生寫作前還提供了範例;寫作後又組織交流評議,並進行修改完善。學生沒素材或素材不夠新穎,主題思想過於狹窄,教師就通過各種手段拓寬思路,交換素材,我個人認為,教師提供這樣的支架就是在進行「寫作教學」了。高老師這個案例值得借鑑,而且還可以嘗試去設計教材的其他板塊的內容。
郭躍輝,號豫北閒人,語文邊緣人。先逃離北上廣,後到中山誤人子弟。政治經濟、人事社會一竅不通,唯以讀書自遣,惜半生潦倒,一事無成。如有垂青知音,不嫌棄鄙之愚鈍,可結好友,加57351722可也。
拙作出版,歡迎選購!選購網址: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_u=f300618he73d&id=563705416531&qq-pf-to=pcqq.c2c
珍視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