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研究 | 支架理論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2021-02-13 李愛雲工作室

1.初中英語寫作教學的現狀

現代外語教育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強調語言學習的實踐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並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現語言規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能力。(《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

在我們的初中英語實際教學中,由於課時有限,加之中考的壓力,我們把更多的課時和精力都放在了閱讀和語法教學上。對於英語寫作的課時投入不足,對學生寫作能力的訓練也有所欠缺。在一些公開課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教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採取了多樣的教學手段,設計了豐富的教學活動,可是細想一下,熱鬧背後,有些教學活動設計不當,實效不足,學生的收穫有限。合上課本,讓學生真正獨立寫作的時候,有些學生還是無從下手。從這個意義上看,探討初中英語寫作教學的模式和實效性很有必要。

2.支架理論的提出

支架理論最早起源於20 世紀30 年代, 俄國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列•斯•韋格斯基(L.S.Vygotsky) 提出的"最近發展區域" 理論 (ZPD for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其主要觀點是: 獨立解決問題能力較差的學習者的水平, 在成人的指導下或與能力較強的同伴的合作中可以得到提高。ZPD 指的是學習者現有水平與即將取得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60 年代韋格斯基的這一理論被譯成英語, 並被廣為接受。在此基礎上, 一些新韋格斯基派的學者如布魯納(Bruner)、伍德(Wood)和麥瑟(Mercer)等人提出了支架理論(scaffolding)。(張國榮,2004)"支架"起源於建築業的通用術語——腳手架,原義為建築工人為方便水平或垂直運輸而搭建的各種輔助物。在教學活動中, "支架"是指學習者藉助教師、同伴或其他輔助來完成超出自己現有水平的任務。(陳建宇,2016)支架理論旨在通過有效的教師-學習者對話的互動形式, 幫助學習者完成其自己無法獨立完成的任務。這一理論的發展進一步突出了會話在學習中的功能。Mercer (1994)認為, 課堂會話是"知識共享和潛在的理解轉化的中介" 。(張國榮,2004)支架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水平,為學生搭建合理的使之可以攀巖向上的支架。(楊誠婷, 2011, 轉引自孫佳韻, 2015)

3.支架理論和寫作教學

在支架理論基礎上建立的寫作教學模式有以下主要內涵:教師通過構建合理的教學支架,幫助學生達到更高的寫作水平, 實現知識的內化。教師在搭建支架的過程中,扮演了主導的角色, 為學生的寫作活動提供各種輔助,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促進學生相互學習, 尤其從文章的結構和內容方面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楊誠婷, 2011, 轉引自孫佳韻, 2015)

下面筆者將結合《劍橋中學英語教程第3級》中的一節寫作課來闡述支架理論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

筆者執教的中學使用的教材是劍橋大學出版社的《劍橋中學英語教程》。執教的這篇課文是劍橋第3級Theme E話題單元中的一篇課文。Theme E的主題是新聞。在學習這篇文章前, 學生已經了解了新聞的類型,新聞的標題及其功能。筆者執教的這篇課文All about News,由四則簡短的話題各不相同的新聞報導組成。這是一節新聞寫作課,這篇文章的教學功能是通過向學生展示幾種常見的新聞報導類型,啟發學生發現新聞報導寫作的特點,並要求學生嘗試進行簡單的新聞報導寫作。

此次的授課對象是初二年級的學生,經過一年半的英語學習,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基礎,通過本單元前面內容的學習,對新聞的話題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背景知識,因此理解四則新聞的內容難度不大。但是對於新聞報導的寫作,是新的內容。因此在引導學生關注新聞報導的結構特徵,總結歸納新聞寫作的語言特色,並且自己嘗試寫一篇新聞報導上,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而這正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重點,也是難點。

經過對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分析之後,設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通過這節課,學生能夠

1)了解四則新聞的內容

2)總結歸納新聞報導寫作的特點

3)嘗試以小組形式寫一篇新聞報導

1.通過三個問題的討論,自然導入,引出本課的話題。

【教學片斷1】

Question 1

T: What is the topic for U23? 

Ss: News.

T: We also talk about a lot of different types of news. What news types do you know?

S1: Home news.

S2: Economic news. 

S3: Foreign news. 

S4: Political news.

S5: …

【設計意圖】

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任務的時候,要始終注意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本環節通過複習前面已經學過的內容——新聞的類型(問題1),帶動學生進入新的話題。通過複習舊的知識來引入新的知識,這樣能自然、順利地引入新的教學內容,同時也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

【教學片斷2】

Question 2

T: If we are in a hurry, we don't have enough time to read the whole news story, what is the fastest way, or which part of the news story can we read to get to know the main idea?

S1: Headlines. 

T: Exactly. Headlines tell us the main idea of the news story. 

【設計意圖】

問題2的討論,引導學生關注新聞的標題,旨在告訴學生標題的重要性。它可以幫助讀者了解文章大意,同時又為下一個教學環節,通過讀四則新聞的標題來預測新聞內容做了很好的鋪墊。

【教學片斷3】

Question 3

T:Here I've got several headlines of the news stories, which of these do you think is interesting and why? (四則新聞的標題為: Fires in Mongolia; New Dinosaurs; Two Climbers have disappeared on Qomolangma Feng; Teenage Survey)

S1:New Dinosaurs, because I am always interested in animals. 

S2:Two Climbers have disappeared on Qomolangma Feng, because I want to know what happened to them.

S3: …

【設計意圖】

這個問題的討論使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並促使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更專注、更投入。支架理論強調教師通過有效的與學習者對話的互動形式, 不斷地幫助學習者搭建「支架」,幫助學習者完成自己無法獨立完成的任務。這樣的教學既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又體現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現代教育理念。

2.從篇章的角度分析文本結構,啟發並引導學生關注新聞報導寫作的結構特徵。

【教學片斷4】

T:Since you are so interested in these news stories. Why not read the complete news articles to know more about them? Look through the 4 news stories and 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each story. 

T: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news story Fires in Mongolia?

S1:The fires are becoming more serious. 

T:Can you find the sentence in the news story which has the closest meaning with your sentence?

S1:The fires are spreading across Mongolia.  

T: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ntence "The fires are spreading across Mongolia" and the rest of the sentences in the paragraph?

S2:The rest of the sentences in the paragraph tell us how serious the fires are. 

T: You can easily see that the rest of the sentences all focus the bad results or influences the fires have brought to people and things there. It has given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s of the story.

T: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other three news stories? 

【設計意圖】

通過歸納每則新聞報導的大意,幫助學生了解這幾則新聞的內容梗概,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關注每則新聞的主題句(即導語)以及導語和篇章中其他句子的關係。在這裡,把分析句子的功能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

【教學片斷5】

T:Have you found som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se four sentences? They have got something in common. Pay attention to their positions in the passage. 

Ss:They are all pu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They are the first sentence of the story.

T:We call it the topic sentence, which tell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Sometimes we also put the topic sentence at the end of the passage. Here the passages are all very special. 

S6:They are news stories. 

T:We give the topic sentence of the news story which tells the main idea another name, that is, lead. 

【設計意圖】

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思考、分析和比較,最後歸納出新聞報導在結構上的相似之處,分析出導語在新聞報導中通常位於開頭的這一結構特點。這一教學活動的設計,給學生在篇章結構上提供支架,為後續的學生自己嘗試新聞寫作提供了很好的寫作支架,使學生清楚地知道一則新聞報導的開頭應該如何處理。

3.針對不同的新聞報導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啟發並引導學生關注新聞報導寫作的語言特點。

【教學片斷6】

T:Have you found something special about the writer's use of language and choice of words in the news story Fires in Mongolia?

S1:The writer uses a lot of numbers.

T:What numbers have you found and what do they mean?

S2:5000- people have left their homes.

S3:200- people have been killed or injured by fire and smoke and falling trees.

S4:1000- square miles of forest have disappeared. 

T: Why does the writer use so many numbers here?

S5:To tell us the fires are really very serious. 

T:Exactly, to create a very clear picture in readers' mind how serious the fires are. 

T:Here I have got two sentences. 

Large areas of forests have disappeared.

1000 square miles of forest have disappeared.

Which sentence do you think is better? Which sentence do you think helps the readers know better how big the destroyed forest is?

S6:The second.

T: Why?

S7:It is more vivid. We know more details. 

T:Yes. The first sentence only says big areas of forest, but we don't know actually how big it is. But the second sentence helps us easily form a picture in our mind, how big the burned forest is because we can easily calculate. 1000 square miles is equal to 2600 square kilometers. Nanjing is around 6000 square kilometers. So the burned forest is almost 2/5 of the city of Nanjing. We can easily see that these numbers are a great help. With them, readers can easily know that the fires have really caused great damage.

【設計意圖】

通過引導學生關注這則新聞的特別之處,讓學生發現在新聞報導中數字的重要性,尤其在描述自然災害和事故的結果時,數字的運用可以讓讀者準確、真實地感受其嚴重程度。同時通過和另外一個沒有使用數字的句子的對比和分析,學生很容易就能感知到數字的力量。

【教學片斷7】

T:After reading the news story of New Dinosaurs, do you have any idea next time if you are asked to write a discovery, what aspects can you talk about?

S1: What was discovered? 

S2: When was it discovered? 

S3: Where was it discovered? 

S4: Who made the discovery?

S5: The importance of the discovery.

T:And also something special about the discovery. What else?

Ss:Something interesting, surprising, fascinating, puzzling…

【設計意圖】

通過這樣的討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並總結歸納報導某一項發現,或某個事件的時候,可以從哪些方面來闡述。這對學生後續的新聞寫作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教師通過呈現結構清晰、語言精煉的範文,為學生搭建了直觀、易於模仿的寫作支架,既提高了學生理解文章結構特點的效率,又為學生進行寫作活動提供了切實、具體的範例。(孫佳韻,2015)

【教學片斷8】

T:For the news story teenage survey, why does the writer use a pie chart instead of writing a paragraph to show the result of the survey?

S1:We can know the result more clearly. 

T:Yes, it shows the result in a clearer and more direct way. It makes the readers know the result more easily and clearly. 

【設計意圖】

通過這樣的討論,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去思考什麼是展示調查結果的最佳方式,並且在學生自己的寫作當中,如果需要呈現某項調查結果時,能想到餅圖就是很好的選擇。

4.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總結歸納新聞寫作的特點,為後續他們自己的新聞寫作繼續搭建支架。

【教學片斷9】

T:After learning these four news stories, can you summarize the features of news stories? What makes it different from other types of passages?

S1: It begins with the lead.

S2: The lead tells readers the main idea of the news stories. 

T: What helps a lot when we describe the result?

S3: Numbers are usually used to make readers know a thing more clearly.

S4: When we describe a discovery, or an event, we can write according to these wh- words, like who, when, where, what, why.

T:Does the writer tell a lot about his or her own feelings?

S5:No. The writer only focuses on what is really happening.

T: You are right. For news stories, it is something true, not gossip. We should give readers facts, so more neutral ideas should be given. Besides, since it is to give facts, writers shouldn't tell the story in an emotional way, especially when it is serious news. 

T:Do we use a lot of uncommon words, terms or metaphors in the news story?

Ss: No. We just use some common words.

【設計意圖】

讀完四則新聞報導,並且關注了各則新聞中呈現的寫作特點之後,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歸納新聞寫作的結構特徵和語言特點,如新聞語言通常是直觀、客觀、通俗,以描述事實為主,很少加入作者自己的情感等等。這樣的引導為學生的獨立寫作,尤其是新聞報導寫作用詞的選取上,清楚地指明了方向。

5.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搭建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心理支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英語的新聞寫作。

【教學片斷10】

T: What is happening in our school recently?

Ss: Foreign Languages Festival. 

T:Now you are the reporter from our school's newspaper. You write a news story about the Foreign Languages Festival for it. 

T: What does the news story begin with?

Ss: A lead. 

T: Could you please write a lead? 

Ss:The Foreign Languages Festival is taking place in our school. 

T: Well done! What can you write about the Foreign Languages Festival? 

S1: We can pay attention to wh-words as it is an event. For example, where does it take place?

S2: How long will it last?

S3: Who takes part in it?

S4: What has happened?

S5: Something important or special about this year's Foreign Languages Festival. 

【設計意圖】

教師挑選的寫作話題是學校最近正在發生的事情,是學生眾所周知的,因此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提起寫作的興趣。另外,教師並不是直接拋給學生一個題目就讓學生動筆寫作,而是在正式開始寫作之前,請學生先擬主題句,並且通過對文章內容的討論來激發學生的頭腦風暴和背景知識,這樣就喚醒了學生的寫作意識,打開了寫作的思路,找到了寫作的突破口,改變部分學生無話可說的狀況,逐漸建立行文的結構,為後續的寫作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其次,小組合作取代個人單獨完成任務,一來降低了任務的難度,二來充分利用了"交互式"支架,或是同伴提供的"支架"。在合作的過程中,基礎薄弱的孩子通過和基礎好的孩子的交流得到啟發和鼓舞,從而完成一個人無法完成的學習任務,最終實現了全體同學的共同進步。

如何將支架理論更好地應用到我們的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首先,我們要改變教學觀念,從源頭解決問題。努力改變目前的初中英語寫作課課時不足,重視不夠的現狀。寫作課不能流於形式,教師需要精心備課,扎紮實實地訓練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教師態度的轉變很大程度上能引起學生態度的改變,從而使學生也重視英語的寫作。

2.支架理論應用於初中英語寫作教學,對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首先要做到認真備教材,深挖教材。在課堂上創造儘可能豐富的教學情境,採用多樣的教學手段,使學生能在輕鬆、愉悅的教學氛圍中學習,從而儘可能多地獲取豐富的語言輸入信息。其次我們更要認真備學生,了解分析學情,了解學生目前語言水平的現狀和他們潛在的最近發展區,這樣才能搭建對於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同伴的幫助下,能夠攀巖而上的支架,從而實現由現在水平到潛在水平的轉化。

3.教師在寫作課上是"任務的設計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人文環境的創造者"。"支架式教學強調在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的自主探究,但是也強調在這個支架的過程中,逐漸減少教師的指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劉蒙蒙,林桐,2016) 支架理論關注的是學習者自身,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英語寫作課上的作用是激發、引導、示範和鼓勵,幫助學生搭建寫作的支架,課堂的真正主人始終是學生。

4.支架理論強調通過課堂上的成員互為支架,互相幫助,合作完成任務,從而取得共同的提高。在我們的寫作教學中,小組合作完成寫作任務可以是課堂教學的常用形式。另外,在作文評價環節,我們也可以採用多種形式,可以充分利用教師點評、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等方式讓學生對文章進行分析、評價和反思,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學生寫作水平,語言能力的共同提高。 

     大量研究表明,支架理論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它不但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加強學生的認知體驗,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而搭建有效寫作支架的核心在於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創設多種教學活動,促使學習者通過與教師以及同伴的互動、協助和引導,穿越最近發展區,實現當前水平到潛在水平的的突破。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不斷實踐,不斷反思,將這一理論更好地應用到我們的實際教學中。

[1]教育部. 2011.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 [M].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3-4

[2]張國榮. 2004. "支架"理論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J]. 外語與外語教學, (9): 37

[3]陳建宇. 2016. 穿越最近發展區,搭建有效寫作支架 [J]. 課程教學,(7): 91

[4]孫佳韻. 2015. 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搭建腳手架的實踐 [J]. 中小學外語教學, (6): 21-22, 25

[5]劉蒙蒙,林桐. 2016. 支架理論在中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3): 159-160

撰稿:施麗娟

編輯:毛菁倩

審核:李愛雲

相關焦點

  • 教學研究 | 支架理論與初中英語詩歌寫作教學
    【摘要】本文從分析當前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一些難點入手,通過一節詩歌寫作課案例展示如何將支架理論引入到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
  • (小學篇)2019年第7期:支架理論指導下的小學英語寫作教學實踐(江蘇:曹偉華)
    本文結合教學案例,分析了英語寫作教學中藉助不同類型支架,引導學生提升寫作能力的策略,包括搭建情境支架,激發寫作動機;搭建範例支架,發展寫作技能;搭建圖表支架,建構寫作框架;搭建協作支架,共建寫作作品。這種寫作教學方式能為學生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提升其寫作能力(景選粉,2016)。 筆者將結合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8 Dolls的教學實例,談談對支架理論指導下的英語寫作教學的思考與感悟。從本質上來說,英語寫作是利用英語句子、段落和篇章,有效選擇、組織和發展意義(或思想)的複雜認知過程,是用書面語表達意義的過程。
  • 【結題】趣配音APP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倫教匯賢伍秋燕
    日前,有幸參加了倫教匯賢實驗學校英語科組伍秋燕老師主持的順德區教育科研「十三五」小課題"趣配音APP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的結題活動 ,通過此次活動的參與,我能領悟到一個小小的課題研究的過程和好處,一個教師要作好課題研究會對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 初中數學課題研究,幾何畫板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一、研究工作主要進展根據課題組的研究計劃,課題組全體成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課題組成員利用課餘時間認真學習「幾何畫板」在新課標下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理念,如何將這一科技軟體與現代教學結合,有效的輔助教育教學,服務於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數學課堂,從而實現科學信息技術與教學改革有機結合,構建高效課堂。學習「幾何畫板」的功能,並達到熟悉掌握。
  • 教學支架的含義、類型、設計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研究手冊(第四版)》讓我們深受啟發的亮點之一
    關鍵詞:教學支架;一對一支架;同伴支架;基於計算機的支架;漸隱在《教育傳播與技術研究手冊(第四版)》(以下簡稱「手冊(第四版)」)第四部分(「一般教學策略」篇)的第39章專門介紹了「支架:定義、當前的爭論以及未來發展方向」;另外,在該《手冊(第四版)》第五部分(「具體領域的策略和模型」篇)的第41章,在分析基於建模的教學時,也有一節內容專門涉及支架式教學[1]。
  • 新課標進課堂(十一)| 支架理論在高中英語寫作課堂中的運用——進賢一中 周芳芳老師
    但有讀寫結合的意識還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我們該思考以下這個問題:如何在實際操作中利用好閱讀材料為學生搭建寫作支架,鼓勵學生自覺思考,把所學到的語言知識、悟得的謀篇布局、激發的情感思維自覺地應用到寫作中去呢?「為學生搭建支架」類似的話大家一定在不同的場合聽到過許多次。到底什麼是支架?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今天我想藉此機會系統的談談支架式教學法以及它在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 2020年第21篇:寫作教學的「程序支架」
    這是我最近一兩年思考寫作教學的感悟,遺憾的是,目前只能先積累一些必要的理論知識和優秀的教學案例,並且組織團隊攻克這方面的難題。在高中教書七年,對新材料作文的立意進行過專題研究,遺憾的是對於寫作教學本身沒有什麼創新,學生的寫作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甚至有一些措施束縛了學生自由靈動的思維。當我閱讀鄧彤、榮維東、周子房等專家博士的論文後,我才真正意識到有效的寫作教學離不開支架的搭建。
  • 電子辭典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縱觀國內電子辭典研究,幾乎都是把目光投向大學英語課堂,相反,對中學特別是高中課堂的關注少之又少。在日常的英語課堂中,教師應當如何引導學生使用電子辭典,如何利用這一工具達到教學目標,而這一工具的介入又會對學生的英語學習產生什麼影響,就成為亟待解決的教學問題。1.
  • 【學員風採】傅麗莉:評價量規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與研究——以「My favourite season」為例
    筆者嘗試評價量規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評價中的運用與研究,以康城學校七年級(2)班的寫作課為研究對象,制定針對現階段的評價量規,以行動研究為主,個案研究法為輔來檢測量規在寫作教學中的有效性,並通過反思和改進完善寫作評價系統,以期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水平以及提高教師的寫作教學效果。評價量規是用來評價學生作品或者學生的表現和行為的一種評價工具或評價標準。
  • 【南湖實驗中學】我校英語團隊「支架式教學」理念下的課堂展示為長春市初中英語學科集體備課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9年2月21日下午1時,由長春市教育局教育教學研究室主辦的「長春市2018-2019學年度八年級下學期英語學科集體備課」活動在長春南湖實驗中學體育館舉行。長春市教育局教育教學研究室英語教研員楊爽老師、各區教育教學研究室英語教研員及長春市八年級英語教師等近500人參加了本次活動。本次集體備課活動的主題是「基於支架式的教學研究與實踐探索」。
  • 淺析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淺析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摘要:《英語課程標準》要求「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開展英語合作學習是是實踐新課程標準的重要途徑。關鍵詞:合作學習;英語教學;應用我在教學過程中深深體會到八年級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直線下降,成績也不如以往,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決定試試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針對學生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管理,也參考專家們的理論指導,最後我們的學生不但對英語重新有興趣
  • 國外人工智慧教學應用研究綜述
    摘要:人工智慧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日漸豐富,國內關於人機協同的研究多偏向於宏觀理論探索,實踐研究較少。鑑於此,研究以近三年三本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期刊中人工智慧教學應用相關文獻為樣本,以人工智慧局部替代教學、賦能教學為焦點,分析國外人工智慧教學應用研究現狀。
  • 《上海英語教研》選文 | 動機激發策略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
    □ 華東師範大學附屬東昌中學南校  魏新煥【摘要】初中英語寫作教學應以建構學生個人意義為主要目標,從激發學生寫作動機入手,改變「重語言知識、輕語言意義」的寫作現狀。【關鍵詞】動機激發策略;初中英語;寫作教學《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積極的情感態度有利於促進主動學習和持續發展。初中生應有較明確的英語學習動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自信心。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激發並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導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
  • 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英語寫作教學方法探析
    魏晶長春市第一0四中學校 吉林 長春 130000摘要:初中英語教學中寫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英語教學一般分為聽、說、讀、寫四大部分,寫作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英語寫作教學不僅能夠有效加強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還能夠將學生學過的英語知識融會貫通。
  • 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的新途徑
    【純乾貨】讀後續寫: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的新途徑讀後續寫: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的新途徑【摘要】讀後續寫作為一種較新的測試題型與教學方式,近年來引起了英語教育界的廣泛關注。為了讓學生能在讀後續寫題型上有更好的發揮,基於讀後續寫理論背景,整理出讀後續寫的教學、學習原則,五 大教學步驟與評價標準。
  • 多媒體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各個領域都融入了現代化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多媒體教學成了當今發展過程當中的一種重要的教育形式,在語文教學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基於此,首先研究了多媒體教學在小學教育當中的主要作用,之後從三個方面研究了能夠有效地提升多媒體教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方案,以供有關人士進行參考。
  • 基於語料庫的英語寫作教學實證研究
    筆者通過實驗對比分析的方法,發現基於語料庫的教學方式,能緩解寫作教學中費時低效的問題。實驗對象為上海財經大學中外合作項目國際貿易專業1班和2班,人數分別為30名。其中1班為實驗組,2班為對照組。實驗時間長度為一個學期。實驗組採用由清華大學外語系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聯合推出的「體驗英語寫作」訓練系統。該系統是在80萬字的清華大學英語寫作語料庫基礎上構建的一個寫作平臺。
  • 英語寫作教學與思維品質發展
    本文擬從思維品質與寫作的關係、思維品質在學業質量水平分級描述中的體現入手,反思英語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如何通過英語寫作教學,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思維品質發展的課程新目標。《課標》將思維品質納入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框架,並界定為「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
  • 淺談「頭腦風暴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特別強調要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觀察、記憶、思維想像的能力。「頭腦風暴」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突破定勢思維的限制,它雖不是發散思維的唯一途徑,但它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的確起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作用。
  • 例談窄式閱讀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英語課程應根據教和學的需求,提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英語學習資源。在分級語言技能第五級中關於讀的技能有如下的具體描述:能讀懂相應水平的常見體裁的讀物;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15萬詞以上。在教學建議中提出教師應充分了解所有學生的現有英語水平和發展需求,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把握學習難度,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保持學習英語的信心,體驗學習英語的樂趣,獲得學習英語的成功感受,並使他們在各個階段的學習中不斷進步(教育部,2012:4,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