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續寫: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的新途徑
【摘要】讀後續寫作為一種較新的測試題型與教學方式,近年來引起了英語教育界的廣泛關注。為了讓學生能在讀後續寫題型上有更好的發揮,基於讀後續寫理論背景,整理出讀後續寫的教學、學習原則,五大教學步驟與評價標準。教師應結合讀後續寫的評價標準,以及讀後續寫題型的特點,在課堂上實現讀寫教學模式的轉變o
【關鍵詞】讀後續寫;互動協同;閱讀教學
一、讀後續寫的促學作用
協同源於互動,它是人際交談得以順利進行的關鍵。對話雙方在交談過程中相互配合、相互適應、動態調整,使得雙方大腦表徵( 即信息在頭腦中的呈現方式) 出現趨同或協同。這樣的活動被稱為「互動協同」,交際雙方在互動中相互協調,由此引發語言層面的協同,進而理解交流的信息。情境模式和語言表徵通過互動協同,使得對話( 口頭的或書面的) 中的語言理解與語言產出緊密結合,對話雙方得以順暢交流。
因此,促進語言能力發展、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就在於將理解與產出緊密結合,強化協同。語言理解與產出結合得越緊密,兩者的協同效應就越強,語言的學習效果越明顯。
「讀後續寫」題型從2016 年開始陸續出現在全國各省的英語試卷中。該題型提供一段350詞以內的語言材料,要求學生依據材料內容、段落開頭語和標示出的關鍵詞,續寫150 詞左右的故事結尾,使其發展成一篇與給定材料有邏輯銜接、情節和結構完整的短文。為解決學習者理解與產出水平高低不一的問題,「續」這種方式能讓理解與產出發生聯動。學習者所理解的是他人的表達,所「續」 的是在理解上文基礎上的自主創造「續」能帶來理解與產出的交互,推動協同效應的產生。因此,讀後續寫的促學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喚起學生表達思想的內在動力;結合語境理解文意;緩解語言產出壓力;減少母語幹擾;提供連貫銜接的寫作模板;對比提高語言水平;在語篇中使用較為完整的語句。
讀後續寫是一種讓學生在理解原作後去創造新內容,以反覆回讀的方式與原作互動協同,將續作與原作整合起來,由此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學習方法。將讀後續寫應用於英語教學中,可以彌補學生缺乏英語環境和交流機會的問題,還可以發揮以寫作促進語言表達的作用。
二、讀後續寫的教學原則
讀後續寫題型主要對學生在以下四個方面有所要求,即把握短文關鍵信息和語言特點的能力、語言運用的準確性和豐富性、對語篇結構的把控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基於這樣的情況,讀後續寫的教學可以從「教」與「學」兩個方面進行改進。
(一) 教學原則
在教的方面,教師可以關注以下三個原則「問題驅動原則、支架搭建原則與評價反饋原則」。
1. 問題驅動原則要求教師以問題為出發點,引導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最終達到理解、掌握和運用所提供的閱讀材料的目的。問題驅動原則的精髓在於發揮問題在學習過程中的引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學會分析、梳理文章中的信息,並且能思考其背後的深意,完成閱讀任務,提升思維能力。
2.支架搭建原則是指依據文本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提煉話題語言、歸納功能語言和感知修辭語言等方式搭建語言支架; 在引導學生模仿語言形式的過程中搭建續寫部分的思維支架、內容支架與情感支架。在支架搭建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開展同伴間的討論與合作,促使他們更好地理解文意,為接下來的續寫做準備。
3.評價反饋是讀後續寫的最終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除了運用傳統的評價方法,還應注重創新評價與反饋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與自我管理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開展合作續寫,注重培養學生運用多種資源學習的能力, 嘗試生生互評、生生共評、師生共評、師寫生評、面批共改等評價方式o
(二) 學習原則
在學的方面,學生需要注意邏輯性、創新性與協同性這三個學習原則o
1. 邏輯性是指學生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展開寫作,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制於文中的畫線關鍵詞與段首句的內容。因此,學生需要精準理解閱讀材料,釐清人物、時間、地點、故事情節、因果關係等要素,這樣續寫的部分才能與上文構成一個有機整體o
2. 創新性是指學生在注重文章邏輯性的基礎上可以根據自己對閱讀文本的理解,給故事編寫不同的結尾o
3. 協同性要求學生的續寫部分應與所給短文在語言與情境模式兩個層面達到高度協同。這就要求學生改變以往的學習方式,有意識地從寫作的角度賞析並模仿文中的地道表達,努力實現續寫部分在語言、內容、思維及情感層面與所給短文保持協同o
三、讀後續寫的教學過程
根據讀後續寫的試題特點與記敘文的體裁特徵,教師可以採用「閱讀—分析—思考—寫作—評改」的步驟來組織教學o
(一) 閱讀
教師可以結合短文的話題與內容,設置簡潔的導人環節,以起到預熱話題、預熱知識和預熱思維的目的,讓學生在心理上做好進人課堂的準備。然後, 再帶領學生通過瀏覽短文一起尋找故事的基本要素( 如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等),幫助他們釐清文本的脈絡和情節的發展走向,並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概括文本的內容o
(二) 分析
在了解文本的內容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故事主人公的性格特點,促使他們理解人物性格會對其言行舉止產生直接影響。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呈現相關人物的關係,以幫助學生理解故事的起因與發展,從人物關係中尋找矛盾衝突背後的原因, 並推理出故事可能繼續發展的方向。同時,教師應帶領學生分析文本的語言特點,感受文本的寫作風格,為續寫做好邏輯與語言方面的鋪墊o
(三) 思考
在預測出故事可能出現的發展方向與情節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小組合作,在閱讀短文後,對文章內容、關鍵詞和段首句進行分析討論,每組至少提供一種續寫方案,並說明短文中有哪些與續寫情節相關的重要細節。 在分享階段,師生共同對各組續寫方案的邏輯性、合理性與思想性進行評價,儘量引導學生在續寫故事時注意賦予故事人文價值,提升思想層次。同時,教師可適當補充一些描寫特定情景的詞語或句式,為學生的語言模仿提供資源o
( 四 ) 寫作
經過討論後,學生能確定續寫思路( 預設續寫情節),並列出續寫部分的細節要點,包括計劃使用的關鍵詞,等等。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關鍵詞進一步思考,激發出更多相關的話題詞彙,以豐富他們的續寫內容。 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有意識地回讀短文,從語言、內容、邏輯與情感等維度展開提綱式寫作,形成初稿o
( 五) 評改
完成初稿後,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照自評表評價自己的作文,然後再與同伴交換,進行同伴互評並為對方提出相應的修改意見。學生根據自評、互評的結果對作品修改潤色,之後再對比範文,尋找自己文章中的不足。 研讀範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特別關注文中關於人物動作、心理的描寫,以及邏輯的銜接與連貫性。教師要善於發掘在評改過程中出現的動作描寫生動、細節豐富合理的作文,並藉助實物投影向學生展示,在真實體驗中培養學生的讀者意識o
四、讀後續寫的評價標準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英語科考試說明( 高考綜合改革試驗省份使用)》中對讀後續寫題型的最高要求的具體描述如下:
第五檔
(21—25分) 1.與所給短文融合度高,與所提供的各段落開頭語銜接合理。
2. 內容豐富,應用了5 個以上短文中標出的關鍵詞語。
3.所使用的語法結構和詞彙豐富、準確,可能有些許錯誤,但完全不影響意思表達o
4.有效地使用了詞語間的連接成分,所續寫短文結構緊湊。
5.基於讀後續寫的協同促學功能,筆者將評價標準分為內容、語言、邏輯與情感四個維度進行具體分析。
(一) 內容維度
記敘文一般包括時間( when)、地點( where)、人物( who)、事情的起因( why)、 經過( how )、 結果( what) 六要素。學生在續寫之前需要通讀全文,梳理記敘文的基本要素,釐清文章的脈絡要點,對事件進行有條理的敘述。續寫的故事情節能與給出的記敘文內容合理銜接,六大要素與前文保持協調一致。
(二) 語言維度
關鍵詞是能反映故事主要內容或情節的詞語, 是原著中使用得比較生動、地道的詞語。學生如果能關注原著的語言風格,對一些生動、地道的語言進行創造性的模仿, 則會讓續寫部分更加貼近原文。學生在續寫時要注意回顧關鍵詞( 組),通過揣摩關鍵動詞的運用,理解文章的語言結構,並加以模仿, 將它們運用到新的語境中去。這樣既能避免簡單重複的敘述,又能與前文的語言風格保持統一。
(三) 邏輯維度
故事的發展有其內在的邏輯性。除了段首句制約著故事情節的走向外,文中的一些關鍵詞也牽制著故事的發展。學生在續寫時需要在文章的字裡行間尋找蛛絲馬跡,結合文章情節、關鍵詞和段首句把握故事接下來可能出現的走向,有理有據地展開續寫。同時,學生也應做到在抓住故事基本情節的基礎上,展開想像,進行一定的邏輯創新。
( 四 ) 情感維度
故事的發展必然伴隨著主人公的情感變化。與內容、語言、思維一樣,情感在故事中同樣具有發展性與延續性。故事主人公的情感會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而變化,讀者往往會對故事情節與主人公的情感發展抱有期待。學生在續寫前要關注讀者的心理體驗,設身處地地思考主人公可能會產生怎樣的情感變化,詳細生動地描述主人公的態度與情感,以此帶動續寫部分的情節發展。
五、讀後續寫的教學影響
(一) 讀寫教學方式的轉變
讀後續寫要求學生續寫的部分能與題目給出的短文及段落開頭語銜接適當,即續寫部分要與所給的短文在語言和情境層面上高度協同。通過傳統的閱讀教學方式教學讀後續寫題型時,教師往往追求指導學生理解文章的表層信息,經常忽視讓學生從寫作角度賞析並模仿文章中的表達,導致學生在續寫時常出現" 情節構思與所給材料不一 致、續寫內容欠豐滿、語言表達不靈動" 的現象,不能適應新題型的寫作要求。根據讀後續寫的題目要求,該類型的題目將寫作和閱讀放在同一語境中,學生的寫作不再需要事先謀劃,而是要通過協調閱讀材料中的語言與情景來創造性地完成續寫。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需要將重點從「講了什麼」向「為什麼這麼講」和「具體是怎麼講的」轉變,引導學生在閱讀時認真分析文本的內容和語言,通過模仿與創新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具體來說,教師要指導學生在了解人物特點的基礎上構思後續情節,在學習細節描寫的基礎上充分展開情節,在模仿語言表述的基礎上靈活描繪情節,實現續寫部分與原文的高度協同。
(二) 課堂組織形式的創新
在傳統的讀寫課堂中,教師習慣於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灌輸」給學生,學生處於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讀後續寫題型要求學生在理解閱讀材料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構思續寫內容, 教師在教學時應帶領學生一起解讀文本,品讀文本的語言風格及其所傳遞的意義,建構基於學生個體理解的合理的續寫,幫助學生將學到的成果運用到寫作中去。為此,教師可創新教學組織形式,由個體寫作轉向合作寫作。例如,教師可以安排兩名學生合作完成一篇續寫, 通過動態互動提升學習效果。另外,讀後續寫題型需要學生在一堂課內同時完成閱讀與寫作兩個環節,對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先行閱讀文本,在課上合作分工寫作。教師讓學生開展合作續寫,旨在讓他們相互監督、共同斟酌,培養其讀者意識與邏輯創新能力,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