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質模型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

2021-02-08 生物與人生

模型教學在生物課中運用的比較普遍,比如物理模型、數學模型。今天我主要介紹的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紙質模型。利用紙質模型進行相關的生物教學,操作簡單,成本低,易獲取,實踐性強,很適合生物課堂使用。

最近我們正在學習選修三專題一基因工程,課本上有模擬製作「重組DNA分子的模擬操作」,為了在課堂上快速完成操作,我讓學生拿出白紙,用不同顏色的筆寫出兩組鹼基序列,進行模擬重組DNA的操作,效果比較好,學生能很快完成。

第二節課在講基因表達載體時,我也想讓學生通過紙質模型來體驗各種連接過程,這塊操作一直是教學的難點,同樣在高考題中考察的機率比較高,難度大,所以我想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正如美國教育學家蘇娜丹戴克所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

接下來就是動手實驗了,我自己先在辦公室進行模擬,發現一組不能完成,最後我用兩組模型來完成,先在紙上用兩種顏色的筆寫出四條DNA的鹼基序列,兩兩相同,用筆在質粒上標上方向、啟動子、複製原點、終止子,並對四條序列進行簡單的編號,為的是快速組合。先把質粒連成環狀,然後用剪刀模擬限制酶進行剪切,分別剪開兩組質粒,並剪下兩組目的基因,下來就開始不同情況的模擬,有自身成環、重組質粒、正向連接、方向連接等多種情況,並進行大致的分類。


                                


要想讓學生操作的順利,並達到預期教學效果,教師的引導很重要。課堂上給每人發一張大白紙,先用雙色筆書寫鹼基序列,各寫兩組並簡單進行標記,再連接環狀質粒並標上啟動子、複製原點、終止子和方向,然後找限制酶識別的序列和切點位置,最後剪開質粒和剪下目的基因。準備工作完成,下面就是難操作的連接環節了。



學生們開始了連接,五花八門,有無從下手的,也有連不到一起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同的連接方式,有目的基因和目的基因相連、質粒和質粒連接、目的基因和質粒連接;同時也出現方向不對的,有正向連接也有反向連接的等等。最後大家在我的引導下開始不同的模擬操作。

引導1:用一組模型進行模擬,看有幾種連接方式?

注意:模擬過程中我們用的是同一種限制酶,質粒和目的基因露出的粘性末端是相同的。

結果:目的基因的自身環化。

重組環狀質粒(正向重組和反向重組)。



結論:通過模擬操作,得出一組模型產生的新環狀重組有3種,其中目標重組1種(即正向重組),意外環狀重組2種:一種是目的基因的自身環化,另一種是切開的質粒和切下的目的基因方向重組。

引導2:用兩組模型進行模擬,看有幾種連接方式?

注意:同樣用的是相同的限制酶,會有兩個質粒,兩個切下來的目的基因。

結果:分三類情況,一是純目的基因的環化,二是純質粒的環化,三是目的基因與切開質粒的環化。

載體自身環化

目的基因自身環化

結論:通過模擬操作,得出兩組模型模擬出現的意外重組類型很多,具體歸類如下圖。


引導3:思考在基因工程中實際參與重組的外源DNA分子與質粒的數量龐大,就可能出現n組模型的重組問題,怎麼解決?

分析:當n越大時,由於參與隨機重組的目的基因與切開質粒的數量、排列、正向連接、方向連接的不同,意外重組類型會非常多,這對於獲取目標重組DNA幹擾極大。進一步探究可知,如果同時使用兩種不同的限制酶切割質粒和外源DNA,這樣產生兩側的黏性末端不同,就可以有效避免意外重組的發生,有利於獲取目標重組DNA。

引導4:用兩種不同的限制酶切割質粒和外源DNA分子,進行基因表達載體的構建,看有多少種連接方式?


         不同的限制酶切割質粒和目的基因

注意:用兩種限制酶切割質粒時,會產生切下來的廢片段,雖然在表達載體時無用,但在連接時會存在,也就可能出現意外連接。

結果:如果用一組模型進行模擬,會出現目標重組1種(目的基因與質粒有效片段的正向連接),意外重組1種(目的基因與質粒片段反向連接)。


探究:如果用不同的限制酶切割質粒和目的基因,用2組模型進行模擬會有多少種連接方式?

實驗結果大於10種,如下圖

通過探究發現。用不同的限制酶和用同一種限制酶對質粒和目的基因進行切割,前者意外環狀重組比用1種限制酶要少的多。但意外重組仍然有很多種可能性。

基因表達載體構建的目的是為了目的基因的表達。基因表達載體的構建必須有啟動子、終止子、標記基因、目的基因、複製原點這五部分。並且這5部分必須按特定的次序排列,也就是在製作模型時,對質粒要標註方向一樣,按目標重組連接的才能正常表達。雖然在基因表達載體構建中會出現多種意外組合,但大多數是不能表達的,實際對基因工程的影響不是很大,在學生做題時,要能理解各種意外組合的出現的原因,並會分析不能表達的原因。

紙質模型在基因工程中的實踐運用,讓我自己也提高了很多,尤其是自己在體驗的過程中,碰到的各種問題,要查找資料自己總結。做完模擬實驗後,我剛好看到有關的幾篇文章與紙質模型有關,我認真閱讀反思自己的教學,看那些方面需要改進和加強,使自己的教學方式更加完美。

對於學生的掌握方面,利用重組DNA分子的紙質模型模擬基因表達載體的構建過程。將微觀的難於操作的過程轉變為宏觀簡單操作的過程,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積極思考、探究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利用學生對本節內容的掌握,做的真正意義上的學懂。紙質模型的運用啟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我希望

每一個時刻

都象彩色蠟筆那樣美麗

我希望

能在心愛的白紙上畫畫

畫出笨拙的自由

畫下一隻

永遠不會流淚的眼睛

—— 顧城



相關焦點

  • 淺談多媒體技術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
    在生物課堂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把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結合,不是人們一時興起而提出的教學模式,而是在教育方針上就明顯提出,教育界希望教師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達到教學目標。在教育方針中提到,教師要將信息技術結合,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實現新型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和老師互動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提供最先進的教學方法以及學習方法,也為學生提高良好的學習工具。
  • 「雲端」切磋教學 「同屏」碰撞建模——市初中生物模型與建模研討...
    2020年11月29日,市初中生物模型與建模研討會在騰訊會議室舉行。全市各縣區的骨幹教師、楊守菊齊魯名師領航工作室全體成員及各縣區工作坊成員百餘人齊聚「雲端」,參與了研討。研討會上,蘇州市中小學學科帶頭人、蘇州教育科學研究院高中教育研究所生物學科命題研究與評價中心組成員左開俊老師在題為」建模式教學:一種培育學生高階思維的學習模式「的報告中,用豐富的教學實踐案例闡述了模型與建模式時代意義、培育途徑和建構類型。山東省特級教師、山東省遠程研修專家組課程專家張杰芳老師就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模型建構進行了分享。
  • 學會判斷生物模型
    近幾年的高考或平時的考題中時有對生物模型的考察,新課程標準將對生物模型的分析與建構作為能力要求。通過概念圖解、細胞亞顯微結構、生物學過程圖解等概念模型或物理模型的分析與建構能較好地考查考生分析、獲取與處理信息的能力。
  • 致敬教師節|向文革:讓生物變得有趣的「模型達人」
    「幾乎每上一個新知識點向老師都會做一個模型,讓我們觀看、觸摸,有時候還會帶著我們一起做。」向文革的學生介紹,平時在教學中,遇到可以製作模型的內容,不但他自己會動手去做,也鼓勵學生做,在製作過程中就運用了相關知識,這樣學生們既學到了知識,又不覺得無聊。向文革向記者展示自己製作的DNA模型。
  • 山葉官方推出 超精密3D立體紙質模型
    經過數月研發修改,山葉終於在官方網站上正式推出超精密3D立體紙質模型系列最新力作YA-1車型的下載圖紙。山葉自1997年開始便在官方網站上推出旗下知名摩託車款立體紙質模型,時至今日已有20載。  此次推出的山葉YA-1款紙質模型比例相當於實際車輛的1/4,模型長度495mm,高度293mm,組成完成後尺寸是目前推出的紙質模型中最大的一款。山葉YA-1立體紙質模型特別版,全車零件599個。
  • 長沙中小學生奇思妙想設模型 紙質「橋梁」能耐大
    測試環節中,小選手雙手在「橋」下合攏,緊張地盯著「汽車」通過。  紙質橋梁承重設計競賽中,組委會僅提供20張A4紙和一卷雙面膠,小選手們要根據這兩種材料,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模型設計和製作,讓承載重物的小車安全通過橋梁即是成功;同時在稱重環節中,質量越輕、選用的材料越少,也可以獲得相應的分數。是否通過、橋梁設計、橋梁結構是比賽的關鍵所在。  修業小學六年級的彭浩捧著自己的「橋梁」在等待裁判的召喚。
  • 創客教育對生物課堂教學的促進作用
    本文在對國內外和創客有關的文獻進行研究之後,初步總結了創客教育的發展歷程及其現狀,也明確了我國在創客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重點以生物學科為例介紹了創客教育對教學的積極影響,本著查漏補缺、進一步提升的原則探討和總結了日常生物教學上創客活動可行且高效的教學方法和深遠的教育意義。
  • 現代電教媒體與生物教學的整合及作用
    生物學教學中,形態、結構和生理等知識是教學的基本內容。實物、模型和掛圖等傳統媒體在體現"直觀性原則"上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然而,也暴露出了許多不足:目標小,展示時難以照顧到每個學生且缺少教學過程的層次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注意力的集中。
  • 浙江高中生物老師自製「人體教學神器」
    高中生物老師該是一個什麼形象呢?提到他們的課堂又能聯想到什麼?是按照教材進行授課,一本正經地純理論輸出?開化縣馬金中學的生物老師鄒偉春的課堂教學就打破了這一刻板印象。日前,鄒偉春的自製教具膝反射顯示儀,在「2019年浙江省中小學優秀自製教具徵集活動」中一舉摘得一等獎。
  •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批判性思維
    「在接觸批判性思維之前,我是靠經驗進行教學;接觸批判性思維之後,我覺得批判性思維給了我一個理性的支點,讓我可以撬動課堂教學,抓著『理解—思考—超越』這根線,讓語文核心素養和課標落地,從此,我的教學從自發走向自覺,從經驗走向理性
  • ESA系列新書推薦:《生態系統分析中的生物物理模型及應用(英文版)》
    幸運的是,大多數模型以一些關鍵的生物物理公式為基礎,例如Farquhar模型、Ball-Berry-Leuning-Medlyn family模型、Penman-Monteith模型、Priestley-Taylor模型和Machaelis-Menten模型等,都得到了廣泛認可。
  • 建築模型材料匯總及運用案例
  • 格物致知——大連24中高一年級生物模型優秀作品展
    「模型構建」是高中生物學教學中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加深對書本知識理解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
  • 生物教學中如何設計「問題串」?
    使用「問題串」進行教學實質上是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積極自主學習,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自我構建知識的過程。二、如何創新設計「問題串」生物教學中該怎樣創新設計「問題串」呢?首先,在設計問題時,應儘量考慮以下幾點:要圍繞著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展開;要大小適中、明確而具體,使學生明確思考的方向;要通過關注現實生活、貼近學生實際來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樂於參與到探究答案的過程中來;要有一定的難度,適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能夠引發學生積極思考,而且經過自己的努力及老師的點撥能解決。
  • 《建築模型與沙盤製作》課程教學總結
    由於疫情原因,持續一個學期的線上教學之後。公共藝術(建築設計方向)專業1-5周開設《建築模型與沙盤製作》課程,1-2周採用線上教學的方式,3-5周回歸線下教學。      在線上教學過程中,使用釘釘班級群進行籤到、直播授課並答疑解惑,組織討論,同時採用提問的方式考察學生的在線狀態、學習效果。
  • 數碼互動實驗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數碼互動實驗室系統將數碼顯微鏡與計算機系統和網絡等相結合,將傳統的由教師個別地手把手教學生用顯微鏡進行微觀形態觀察的實驗教學模式,變為師生互動、圖像共享、高效率的教學體系。我校於2012年引進了數碼互動實驗室系統,並將其應用於初中生物實驗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 汶川中學開展高中生物細胞結構模型製作大賽
    為貫徹落實高中生物新課程改革的模塊精神,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2020年11月20日,在汶川中學高2020級生物備課組的統籌規劃和年級組的大力支持下,汶川中學開展了首屆「高中生物細胞結構模型製作大賽」。
  • 音樂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將音樂巧妙地運用到地理教學中,不僅能豐富教學手段,而且能啟發學生的想像力,將學生的聽覺、視覺融入教學內容中,大大增強感官效果,激發學生的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音樂在課堂導入中的運用課堂導入作為一節課的總起,對整節課的教學效果至關重要。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選取相關音樂作品進行課堂導入,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 啟發式教學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有許多優點。首先,運用啟發式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其次,運用啟發式教學能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訓練,並有利於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再次,運用啟發式教學可以使學生在積極參與下,從提出問題開始,到形成概念為止,始終處於探究情景中,以極大的學習興趣獲取知識,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 新課程下多媒體教學在生物課堂中的優勢
    生物教學強調實驗能力和科學素質的培養,但是傳統的板書教學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的教學要求,而多媒體技術能夠把文本、圖形、圖片、圖像、影像等信息按照教師的需要,融合、貫通並生動地再現給學生,可以動靜結合,變抽象為直觀,能夠拓寬課本知識體系,拓寬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大大加大課堂的教學密度與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