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歐洲幾乎每年都在各種難題、危機和不確定性中度過,債務、難民、恐襲、「脫歐」、遊行、民粹等問題都讓歐洲頭疼不已,但又拿不出有效的解決方案,看不清未來方向,2019年也是如此。那麼歐洲在2019變局中到底呈現了哪些異象?它讓歐洲如何彷徨?2020年的歐洲又將何去何從?
「脫歐」:同意離婚了,但怎麼分家還得談
「脫歐」問題困擾英國和歐盟三年多,其曲折發展的進程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2019年,「脫歐」經歷了協議屢被議會否決、「脫歐」延長期限、首相辭職、重新談判、提前大選等波折。最終在12月,以詹森領導的保守黨在提前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優勢席位收官。那麼,這次大選的結果讓「脫歐」的不確定性有所降低了嗎?英國無協議「脫歐」的概率是否大為下降?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副所長 王朔:英國民眾對「脫歐」的心態經歷了從最開始的新鮮 ,到後來的平淡 ,再到現在的厭倦 。還有人調侃說,如果打開電視機,發現在播放與「脫歐」有關的新聞,那說明世界上沒發生什麼大事。目前,鮑裡斯詹森的「脫歐」方案已經獲得原則性通過,但是「脫歐」問題遠未柳暗花明,「脫歐」後的英歐經貿關係還沒有敲定。打個比方,就是英歐雙方已經同意「離婚」,但是最後到底怎麼分家,還需要繼續談。
專家指出,從以往籤署自貿協定的國際經驗來看,談判的過程往往需要數年的時間,要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完成談判,難度非常大。而且,在談判期間,英國保守黨政府還要受到蘇格蘭獨立公投等國內問題的糾纏,這也會給談判帶來掣肘。
70歲的北約已「腦死亡」成為美國的賺錢工具?
2019年,法國總統馬克龍為70歲的北約開出一紙診斷,認為北約正經歷「腦死亡」,此話一出,立刻引起北約成員國及國際社會的關注。北約到底生了怎樣「病」?歐洲國家在北約還有意義麼?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 崔洪建:北約是冷戰的產物。在冷戰結束之初,就有一些國家的民眾質疑,北約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因為北約已經沒有敵人、沒有對手。但是,此後幾十年間,北約一直存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國想要通過北約來在安全問題上掌控歐洲。
其實,在馬克龍說北約正在經歷「腦死亡」之前,川普就已經說過北約已經過時的話,這樣一種打擊讓北約內部的一些歐洲盟國無所適從。而且這兩年美俄之間互動又多了起來,這樣一來,歐洲國家心理更加沒底。在這樣的背景下,馬克龍等一些歐洲國家領導人認為,北約現在既沒有什麼用處,反而還束縛了歐洲的手腳。因為在北約裡,歷來都是美國主導。但是美國的戰略和安全利益,並不總是和歐洲一致的。所以當美國想要幹一些與歐洲利益不符的事情的時候,歐洲國家就會在心裡打一些小算盤。
更讓歐洲國家頭疼的是,北約在美國眼裡似乎已經成了賺錢的工具,而不是提供給歐洲國家的保護傘。美國一再要求歐洲國家要湊足軍費,就是要拿這筆錢來買美國的武器裝備。因此馬克龍一針見血地指出,北約在美國眼裡不就是一個賺錢的工具?在這樣種種的質疑和困惑面前,歐洲國家說出北約正在經歷「腦死亡」這樣的話是遲早的事情。
2019 歐洲對美國說「不」
川普上任以來,其「美國優先」策略與盟友的利益有直接矛盾,美歐之間的裂痕已經不可忽視,跨大西洋關係那裂開的縫隙中打入越來越多的新楔子。美國不但對歐洲盟友動輒揮舞關稅大棒,在歐洲安全問題上也越來越不願承擔義務。在這樣的背景下,法國總統馬克龍拋出了北約「腦死亡」論,雖然歐洲國家並不都認同這一說法,但歐洲對美國單邊主義普遍不滿卻是不爭的事實。歐洲對於美國回歸傳統的大西洋政策似乎已經不抱幻想,逐漸在各領域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例如,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多個重要國際場合展示法國乃至歐洲的影響力,維護多邊主義立場,不惜公開「叫板」美國總統川普:法國堅持對美國企業為主的全球科技巨頭徵收數字稅,遭遇美方貿易反制也堅決不退縮;8月法國在主辦七國集團峰會期間邀請伊朗外長會面,努力為挽救伊核問題全面協議創造條件;隨著美國正式退出伊朗核協議,歐洲也啟用了「貿易往來支持工具」,規避美國制裁措施;在能源安全問題上,德國更是不顧美國的威脅,堅持與俄羅斯共建「北溪2」天然氣管道。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副所長 王朔:美歐之間總體上來說,美強歐弱,雙方的博弈會長期存在。美國的單邊主義對歐洲的多邊主義,將是一個硬碰硬的衝撞。
總體來看,2019雖然是歐洲不確定性減少的一年,但也是它面臨難題越來越難以迴避的一年。